作者:励勤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1
|本章字节:8284字
五,恭维表白。就是说错话之后,巧妙地通过恭维对方以达到自我解困的目的。有这样一例:一个高高瘦瘦的小姐新买了一件掐腰的短上衣,兴冲冲地邀女友品评。女友见她穿了新衣越发状如衣板,不禁脱口说道:“这件衣服并不适合你。”对方顿时面沉如水。女友见状自责,转而笑吟吟地说道:“像你这样苗条修长的身材,如果穿上那种宽松肥大长至膝下的衣服,就会越发显得神采飘逸、潇洒大方了。那些矮而又胖的人就穿不出这种气质来。”小姐听罢顿时转怒为喜。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任何人都会反感恶语而绝不会拒绝赞美。适度的恭维既会令对方心生暖意,又会令自己摆脱语误的困境,何乐而不为呢?
巧言及时消除误会
误会永远比友谊容易产生。误会最好和饭菜一样,不要隔夜。所以,及时消除误会,十分必要。
人在生活中需要交往,要交往就会有误会。误会,听来耳熟,每个人都碰到过。也许这个世上有不被理解的人,但却不可能有从不被误解的人,误解是一种变相的矛盾,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生长在一切有人的地方,谁也摆脱不了它。因此,说误解是人生的“伴侣”似乎并不为过。
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无耐心、缺少思考、未能体谅对方、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之下所发生。误会一开始,人们只会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这样只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在对别人有所决定或判断之前,首先,请想想这是否是一个“误会”。
18世纪初的英法战争,起因居然是一个误会。1704年,在一次酒会上,英国贵族马肖尔夫人不小心把一杯水洒到法国人德托雷依侯爵身上,她说这是无意的,但侯爵先生却不这样认为,他坚决认为这是有意侮辱,不但是对他的人格,更是对他的国家的尊严的公然侮辱。结果,这件事激化了两国矛盾,引发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杯水战争”。
由此可见,误会的破坏力非同小可。所以,及时消除误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烦恼、难堪,甚至会产生预料不及的悲剧。所以,陷入误会的圈子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排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那么,如何及时消除误会呢?
一,消除自我委屈情绪。出现误会后,不为自己辩解,总以为自己正确,有道理,不被理解。心中怀有委屈情绪的人,必定不愿开口向对方作解释,这种情况阻碍彼此间的交流。总之,应多替对方着想。无论他是气量小,心胸窄还是不了解真相,不了解你的一番苦心,都不必去计较,只要你真诚地向他表明心迹,那么,误会便会消失。
二,摆正态度,正确认识。你不可能喜欢每一个人,所以也无法要求所有的人喜欢你。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与不喜欢的人和平相处,而对喜欢的人则要尽量维护友谊,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敌意。
三,找到误会的根源。如果你和朋友或者同事发生了误会,要看这误会的“结”发生在那里,找到原因之后,再想办法及时解决。
如果误会是由于你引起的,“结”在你这方面,你就要解释和道歉,态度要诚恳,语气要温和,同他说是在当时的语言环境当中,说出的,没有不良的动机和目的,请求他谅解。在你道歉之后对方心理仍然没有消除误会,对你还是耿耿于怀,就不要再做什么工作了,表明他有自卑心,气量较小,一切都顺其自然好了。
四,战胜自己的懦弱,当面说清。误会的类型千姿百态、多种多样,但解决的最简捷、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当面说清。有人由于懦弱,不敢当面对质,结果把问题搞得极为复杂。记住,如果有误会需要亲自向对方说明,你千万不要找各种借口推脱,一定要克服困难,战胜自己,想方设法当面表明心迹。
五,选择好时机。解释缘由,消除误会,必须选择好时机。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心境、情绪等感情因素。大多可选择对方心情愉快、神经放松的时候,抓住这些时机表白,往往能得到对方的谅解,重归于好。
六,不要拖延,尽快解决。有人被误会搅得焦头烂额,总觉心中有难处,不好启齿,结果碍于情面,时间越拖越长,误会越陷越深,到最后无限制地蔓延,造成了令人极为苦恼的后果,反倒更加痛苦。所以,有了误会,要迅速解释清楚,拖的时间越长,就越被动。
七,请别人帮忙。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常常是在工作中产生的,双方的误解涉及许多因素,个人解决可能会受到限制,以至不能明白透彻。故请他人帮忙,的确是很明智的。
说话不妨模糊点
一般来说,在人际交往中,大家都力求把话说得简洁明快,清晰易懂。但是在特殊场合下,模糊朦胧、若即若离的语言反而更显诙谐幽默,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一次,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我国女子铅球冠军隋新梅成为各国记者和教练员关注的夺标热点人物,不少人想方设法接近她,想从她嘴里探听情报。
对此,隋新梅并没有对记者避而不见,也没有无言以对,而是大大方方,对记者的提问对答如流。有记者问她是怎样训练的,她说:“我身上有很多伤,要靠脑子练。”另一名记者马上问:“你身上都有哪些伤?”她说:“好的地方少,伤的地方多。”又有记者问:“谁是你的对手?”她答道:“每个人都是。”
这里,隋新梅对记者们连珠炮般的提问都一一作答,但把每个答案内容都作了模糊处理,信息度为零,形成了“全答没答”的奇妙等式,使得当时在场的外国记者、教练在大失所望之余,不得不啧啧赞叹这位中国姑娘迷人的风采和高超的应变能力。
这就是典型的模糊语言。
在言语交际中,要做到信息量充分而恰当,恰到好处地完成交际任务,是要有一定匠心的。可是有的谈话者在交谈时,常常犹恐语不尽意,在必要信息已基本传达完以后,或仍然不放心地添上几句,或出于习惯,无意识地多言几句,从而造成偏离原有谈话方向、破坏原有谈话意图的负面影响。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得不偿失的负面影响,不妨把话说得巧妙而模糊。
语言模糊,不等于意思模糊。说话者之所以没有“开诚布公”,大多是为了避免双方陷入尴尬的处境,但说者和听者,则都是心照不宣的。下面就“意思”这个词来做示范。
周末快下班时,小韩给同事晓敏突然送了一张电影票,坐在晓敏对面的大姐下班后对她说:“我看小韩对你有点意思。”晓敏听了,羞涩地莞尔一笑。
“意思”还有另外的意思。年底机关考核,上级规定,连续两年考核“优秀”者,可以长一级工资,有人提醒老赵:“您都这么大岁数了,一直也没评过优,这次您还不早点准备,给头儿意思意思。”老赵苦笑道:“就我这点家底儿,给头儿意思小了,等于打个水漂;意思大了,我也出不起呀。”
在所有模糊语中,使用最多的是“那个”。凡是不便挑明的事情,几乎都可以用它来代替。请看下面几例:
上次你给我介绍的男朋友,哪儿都不错,就是长得有点那个。
阿真忒新潮,一到夏天,她穿得可那个了。
顾客指着篓子里的乌龟问摊主:你这个——那个多少钱一斤?
模糊语言大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但也有人能把它巧妙地用在“正规场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格林斯潘就有这种本事,他为了不让富人根据他的讲话去决定投资方向或到股市去押宝,便练就了一种类似外星人语的模糊语言,每次讲话,总是用非常专业的经济术语,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深不可测,模棱两可。每一个单词都说得很清楚,可是连成句子却怎么也理解不清,几乎让所有的银行家和企业家都听得一头雾水。
政治家能把口才修炼到这种地步也实属不易,也许正因为如此,格林斯潘从1987年出任美联储掌门以来,总统已选了五届,但他却一路辉煌,春风得意,这个已是79岁高龄的老头儿成了美国经济的不倒翁,类似“格氏打喷嚏,全球都感冒”的说法在各国不绝于耳。
不过,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面。据说,由于格林斯潘运用模糊语言的水平太高,还差一点葬送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他相恋十二年的女友,因为听不懂他求婚时的模糊语言,多次错失良机,后经友人点拨,女友才恍然大悟,两人最终结成秦晋之好。
在生活中,说话模糊点也是很有必要的。马丽是性格直率,从来都是有一说一。在以前的公司的时候,同事听说马丽离中关村很近,经常让她带电脑配件。不但费心费力费时间,还要经常拿着配件挤公交车。时间一长,马丽不乐意了。换了新工作后,碰到人问住址的时候,她就就以笼统的“北边”来回答了。
看来,只有因地因时使用模糊语言,才能发挥它应有的魅力。
说话要留有余地
说话不要过头,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给自己留点余地,为他人留点面子。只要稍微克制自己,很容易就能做到,但它给你带来的好处足以让你受益终身。
人生是一个与人周旋的过程,如果你活得到很累,那说明你的话说得不到位,所以你总处于被动局面。
生活中很多尴尬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话说得太绝,事做得太过分造成的。凡事多些考虑,留有余地,总能给自己留条后路。这在外交辞令中是见得最多的。每个外交部发言人都不会说绝对的话,要么是“可能,也许”,要么是含糊其辞,不会轻易表态,以便一旦有变故,可以有回旋余地。
话不说绝、事不过分是一个人老练成熟的标准。毛头小伙一般总喜欢说些过激的话,做些过分的事。凡事留有余地,是能给自己方便,也给别人方便。当你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时候,压力也不会太大,别人也不会太责怪你。当我们拒绝别人的时候,特别需要留有余地,拒绝总是让人难堪的,此时如能巧妙地、留有余地地回绝,则能既达目的,又得到对方的谅解。
如何才叫说话留有余地呢?我们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不要伤害人的自尊和人格,不要让一个人觉得无地自容。对人宽容些,别人会感激你的,而我们往往容易在高兴和气愤的时候说些绝对的话,做些过火的事情,其结果往往是难以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