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青陌上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6
|本章字节:7010字
别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理财除了节俭之外,还要投资,让钱生钱。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普通百姓家里钱袋子的日益充足,投资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的特权,而是悄悄走进了寻常百姓人家。股票、基金、房地产、黄金……各种各样的投资产品,随你选择。
在投资上,你完全可以充分地当自己的家,做自己的主。只是,投资仅仅是提供给人们一种收益的可能性,却不保证你百分之百能获益。它虽然不同于赌博,却一样存在风险,一招不慎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这也是常事。
如果你不相信,以为我在故弄玄虚,我就讲几个发生在身边的反面事例,作为我的证据吧。
有长期炒股经历的人都知道,自2006年年底开始,我国的股市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一个劲儿地向上涨。牛市的这股牛气,也传染给了中国股民,人们像服了兴奋剂一样,纷纷涌向股市,差点将股票交易大厅的大门挤破。
60多岁的刘师傅是我爸妈家的邻居,2002年就踏入股市,也算是一位“老股民”了。但是他出师不利,最初投入的10万元全部被套。不过,刘师傅心理还算强大,没有选择匆忙“割肉”,2007年股市的牛头渐渐抬起来后,他才算解了套。
眼看望穿秋水盼了5年的牛市终于来到,刘师傅虽然上了年纪,豪情壮志却丝毫不减,将其存在银行的退休金和住房公积金全拿了出来,毅然加仓15万元。这些可以说是他除房子之外的全部家当了。
当时,他在高中教书的女儿曾经不止一次地劝说过他:“您上年纪了,还是多留些钱养老用吧,万一在股市里赔了,您也经不起折腾了!”每次听到这样的反对意见,刘师傅总是埋怨对方乌鸦嘴,并明确表示自己心里有数,且将自己的做法归纳总结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
按照我的理解,如果把财产看成一堆鸡蛋,应该将它们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万一不小心打碎了其中一篮,也至少不会损失全部,其用意也就是分散投资风险。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给我们留下了惨痛教训,亚洲许多房地产和股票都大幅贬值,当时把所有资产都放在上面的人,损失惨重。
股票投资的高风险性是大家熟知的,贸然大量进入并不可取,有经验的人们总结出了一个“80定律”,以及“100减去目前年龄”的经验公式。所谓“80定律”,指的是股票占总资产的合理比重,应该等于80减去年龄,再填上一个百分号。比如你今年30岁,股票可占总资产的50%;如果60岁则以20%为宜。而所谓的“100减去目前年龄”的经验公式,与“80定律”相仿,指的是如果你今年30岁,你可将70%的资金用于股票投资;如果是60岁,则可将40%的资金用于购买股票。
按照此公式,刘师傅最多可将资金的40%用于购买股票,可他却坚持将他的“鸡蛋”都放在“股票”这只市场处于飘摇状态的篮子里,其风险性不言而喻。
2007年年初,股市天天上涨,成交量也每天创出新高,在别人都在大喊自己赚了时,刘师傅的几只股票却反其道而行之。每一天,他都要承受上百元的亏损。很快,更具打击性的事件出现了,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在2007年2月27日的一场暴跌中,刘师傅购买的一只高价股,股价在一天之内每股下跌了45元,股票本金一下子缩水近两万元。
后来,虽然股指有所上涨,但随即而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又将其上行通道堵截。前段时间,我回老家看望爸妈,问起这件事情,爸爸告诉我,刘师傅的股票还没有解套,仍处于亏损状态。
股市风云变幻,其规律又难以被我们常人所掌握,所以人们将散户的钱称之为“傻钱”。我觉得,这种说法为股市的风险性作了生动的诠释,却不免有些偏颇。如果所有的散户注定只能在股市中大亏,得不到半点便宜,那人们肯定不会争先恐后去“送钱”,因此得利者肯定大有人在。还有一种可能是,此时赚钱彼时亏钱,或此股赚钱彼股亏钱,综合起来,到底是赢利还是亏损,恐怕只有自己最清楚。
将风险降到最低,无形中就提高了赢利的可能性。而将投资的渠道分散开来,无疑就可降低风险。投资理财不是简单地把钱从银行挪到股市,除了股市,还有其他很多可去之处。同时,我们老百姓也没有所谓“操盘手”的专业水平,与孤注一掷大捞一把相比,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使财产适度增值,就实现了理财的目的。
所以,在理财渠道和分配方式上,人们总是推陈出新,民间普遍认同的两个理财定律为“4321定律”和“32221定律”。“4321定律”是家庭资产合理配置的一种比例,指的是可将家庭收入的40%用于供房和其他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不时之需,10%用于保险。“32221定律”则是专门针对个人的一种投资组合,即将个人可积蓄的30%用于储蓄,20%用于购买债券,20%用于购买股票,20%用于投资收藏,10%用于购买保险以防止意外。
世界上的事情,没有绝对,只有相对,投资也是一样。我们大可以不教条地完全遵守某种定律,却一定要吸收人家的理财思想。事实证明,吸收与不吸收就是不一样。
我爸妈家的另外一位邻居韩女士,平时在理财方面颇为注意,存款已经达到30万元。2003年,她将25万元作了如下
安排:
15万元投资房产,以每平方米3000元的价格买了一个商铺,虽然当时租金仅为1500元,但是商铺增值快速,现在已经达到6000元。仅此一项,韩女士的资产就增值了15万元,再加上数年来的租金,原本用来投资的15万元已经翻了不止一倍。
她还用7万元购买了股票。曾经一度,她手里的几只股票不约而同地都呈现出委靡不振的状态,当时考虑到股票投入占家庭资产的比例并不大,韩女士并不着急。后来,随着股票市场的逐渐恢复,这几只股票都开始反弹,升值最快的一只股票股价已经翻番。均衡下来,她在股市的总体收益高于50%。
此外,由于韩女士夫妇两人都是公务员,收入较为稳定。她为一家三口分别购买了三份保险,每年应缴保费为15万元左右。而且,韩女士夫妇两人的工资,应付日常生活绰绰有余,还可以每年将节余部分存入银行。到目前为止,他们的银行户头上还有10多万元。
由于合理选择了理财方式,最重要的是,将资产合理分散到数个篮子里,当时股市的一时失利并没有给韩女士造成财务危机,并最终成功地使财产增值。
韩女士刚结婚时,她那既美丽又优雅的外表,就成为我立志学习的榜样。后来,我没有想到的是,在美丽的外表下她还有一颗聪慧的心,将家庭理财安排得井井有条,科学得当,又多了一条值得我学习的理由。
存银行,不靠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理财这件事上,地区不同,人们的选择也往往有所差别。
有人针对京沪穗三地人的理财方式作过以下一番经典评价:如果大家手中都有一元钱,北京人会全部存到银行里;上海人会把一半存到银行里,另外一半拿去做投资;广州人则会向其他人再借一元钱,拿两元钱做投资。
北京人理财讲究安全、保值,在他们看来,将钱存入银行,每天看到存折上的数字,心里感觉才踏实。因此,一些北京老大爷将攒够12年的生肖贺岁金条视为理财上策。上海人理财追求完美,永远都行走在寻找收益和风险最佳平衡点的路上。因此,一套建在上海的房子,一年之内可能会被几经转手,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数人因此暴富。广州人理财则更激进,喜欢“来钱快”的门道。因此,无论是炒房还是买彩票,只要是高风险的游戏,他们都玩得津津有味。
与其他两个地区的人相比,北京人理财的保守程度可见一斑,难怪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北京人属于“吃老本”的一群人。
无疑,储蓄是最传统的一种理财方式,把钱存在银行里短期内最安全,但长期来看的话,则是危险系数最高的理财方式。
虽然老公不是出生在北京的土着,但传统思想浓厚,他对储蓄的热情也超出了我的想象。婚前,他唯一的理财方式就是将发下来的工资存进银行。对于他的这一做法,在结婚之前,我曾不止一次劝过他。可是,每次他都当做耳旁风,并把自己的行为美化为稳重,还反问我:“银行存款何错之有?”
银行开设的初衷,就是为人们的资金提供安全的存放之地。去银行存款的行为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存款利率太低,因而不适宜当做长期投资工具。
人的一生能积累多少钱,不是取决于赚了多少钱,而是取决于如何理财,选用何种理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