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立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08
|本章字节:3874字
想着创作这样一部,还是在四年前的夏天。
那天,我去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采访,镇领导引见我认识了该镇气田村的西部志愿者王寿波,他是全国第一批服务西部的大学生志愿者,那年夏天他通过竞选当上了气田村的村支书。
那天我与王寿波交谈了缘个多小时。王寿波说:“在志愿服务的一年当中,我真实的感觉到,这里才是我的用武之地。”正因为自身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才让王寿波放弃了更多的机会,踏踏实实地留下来当村官。
新盛镇虽然是重庆市十大养蚕基地之一,但这里的蚕农却常年被一种家蚕多发病“白僵病”困扰着。由于对该病缺乏了解,当地蚕农已习惯让成堆的病蚕自然死亡。发现这种情况之后,王寿波迅速找到当地各个养蚕户,告诉他们这种蚕病是可以防治的,并耐心地讲解“白僵病”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措施。通过仔细地观察研究,王寿波提出用漂白粉与新鲜石灰调配成“防僵粉”的治疗方案,经过推广,效果明显。
工作一段时间后,新盛镇的百姓了解了王寿波,而王寿波也从中体会到了自己被需要的滋味。经过一年的服务实践,王寿波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友情。2004年9月,王寿波参加了綦江县新一轮农村基层组织换届选举,24岁的他当选为綦江历史上最年轻的村支书,并成为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中的第一位村官。
采访王寿波后,我写过一篇《村官王寿波》的通讯,也就是在写作这个通讯时,我萌发了创作这部长篇的想法。西部志愿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校0到基层,在基层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一种角色的转变,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从那天开始,我就别关注志愿者们的生活,我所在的綦江县就有缘0多名志愿者活跃在全县各乡镇、各部门。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汇聚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的旗帜下,背起行囊,投身西部基层,唱响了到西部基层建功成才的主旋律。
从打算写《西部志愿者》开始,我就特别关注志愿者在各镇、各部门工作的情况,有计划地接触他们,对他们进行全方位跟踪采访,在长期的接触中,我还与其中的几位志愿者成了好朋友,有了更多与他们交流的机会,得到了我需要的第一手素材。与此同时,我也在网上搜索了大量关于西部志愿者的报道和西部志愿者们的博客,经常和他们在线交流。创作《西部志愿者》的计划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他们发给我大量的图文,给我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我慢慢地走进了志愿者群体。
开始创作后,志愿者们都希望早日一睹为快,因此,我一边写作一边在“腾讯读书频道”、“新浪读书频道”上连载。一是为了满足关注这部的志愿者的心愿,二是让志愿者看了后说提出他们宝贵意见,写出他们更加真实的生活。
随着创作的深入,志愿者们的议论也越来越多,我在中塑造的穆西西这个形象,是志愿者们争论的焦点。有的说穆西西太完美了,穆西西可以说是众多西部志愿者中的娇娇者。中向柯这个人物笔墨不多,但他同样有着和穆西西一样成功的事业,他竞选上村官,知识有了用武之地。这两个受志愿者关注的人物,其实在生活中都有原型。又比如说况娇、李玉兰这两位当乡村教师的志愿者,其实她们做的一切也是非常惊人的,面对贫困学生,她们贡献知识,奉献爱心,她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们所做的一切非常感人,非常震撼人心。
我创作这部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向读者展示西部志愿者们这种艰辛与快乐,徘徊与坚定并存的多彩生活。我试图从多方面去展示西部志愿者的生活,把他们的生活融入一个“情”字之中,而这里的“情”不仅仅是爱情这么简单,它包含着人与人的心灵相通,人与环境的相融,志愿者们与西部这片神奇土地之间的情,千丝万缕、深情无限,他们把国家、民族的需要和个人理想追求联系在一起,抒写着人间大爱。正如一位志愿者说的:“不懂西部就不懂中国。”西部志愿者这个称呼也就定位在这片土地上,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生命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西部的山水人文将在他们记忆深处永不磨灭,而且还会在岁月的流逝中愈发浓厚。就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样,经历过的事情永生难忘,那里的乡情乡音在岁月中虽说已变得遥远了,但在遥远的同时却又更加亲切。这也是我之所以把上一代知青生活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录在《西部志愿者》
这部里的原因。西部永远充满希望。
有网友问我这部如何归类,我说这不好用某种特定的类型鉴定。网友们更赞同把它归为励志类,也有人将其归为校0文学,也有人说它是言情。不同的人读了之后都有不同的理解,这在我看来是一件好事,这就能让更多的人关注西部,关注西部志愿者。
雪燃
2009年3月重庆市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