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军生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3
|本章字节:9848字
我说的“马嫂”,是91562部队东运756船船长马三良的妻子。因为丈夫姓马,官兵们都亲切地叫她“马嫂”。
马嫂是船长高中时候的同学,职业技校毕业后,在老家衢州一家公司做会计。为支持丈夫的工作,1996年,马嫂放弃了舒适稳定的工作,带着不满周岁的儿子,随丈夫来到了舟山海岛。
做随军家属难,住房不好找、工作不好找。刚来那阵,马嫂和孩子来队没房住,临时住在部队的招待所;海岛本来就业就困难,马船长马不停蹄地奔波了好长时间,连一份月薪几百元的工作也没找到。看着丈夫难过的样子,马嫂一语惊人:“给你们部队领导说说,我在你们部队开个理发店怎么样?”马船长一想,老婆放弃那么好的工作,随军到了部队,结果却要开店给人理发。这要是传到老家,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可马嫂言出必行,说干就干。她一边边催着丈夫做领导的工作,一边到地方的理发店学技术,经过培训,本来就心灵手巧的马嫂真把理发技术学到了手。拿丈夫做“试验”,起初疙疙瘩瘩的,备受战友们奚落,几次练习之后,战友们才表示“基本通过”。一个多月以后,“马嫂”理发店开张了。
理发店一开张,生意就十分火爆。马嫂不仅人长得漂亮,待人态度也诚恳热情。看她理发是一种艺术享受;经她理发,让人顿感头目清爽。
在马嫂理发店理发,每人只需三元钱。部队领导说,开理发店虽然是为兵服务,但是收费可以再高一点,另外水电费也不用交。马嫂不依,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收费标准不涨,水电费照交。
马嫂心肠热。在马嫂的理发店里,除了理发工具外,还为官兵准备了针线之类,谁的裤子、衣服破了,到马嫂那儿一缝就行。官兵们常常说这样一句活:“有困难,找马嫂。”这还不算,每当部队组织学习雷锋活动,马嫂总是第一个到政治处报名。去年3月,驻地《舟山日报》的记者“偷拍”了马嫂在街上义务理发时的照片,一不小心,马嫂还上了《舟山日报》的头版。
马嫂风格高。今年,又有两个刚随军到海岛的家属找不到工作,马嫂主动上门,收她们做了徒弟,马嫂说得好:“有钱大家挣,有福大家享。”
你说我们的马嫂可爱不可爱呢?要我说,她不但可爱,而且可敬。
原载《人民海军》报
爱国诗人丘逢甲的咏怀台湾诗
爱国诗人丘逢甲,清朝人,祖籍广东,出身于台湾望族,曾祖时迁居台湾台中彰化县。他14岁考中秀才,名列全台第一,有“东宁才子”的雅誉。1888年中举人,1889年中进士,被任为工部主事。因不满于清廷腐败,辞官归里,先后在台中、台南各书院讲学。甲午战争爆发后,他上书朝廷,请命督办团练,抗击倭寇。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赴马关乞和,签订《马关条约》。丘逢甲义愤填膺,愤然上书曰:“如当国者真有弃台之意,窃愿举所有义旅共保危疆。”他率抗日将士写下血书,力争保卫台湾。1895年6月,日本侵略军向台北地区发动进攻时,丘逢甲临危受命,任抗日义军大将军。7月下旬,义军战败,丘逢甲率部内渡,哭别故乡,写下了第一首咏怀台湾的爱国诗篇《离台诗》,至今读来,仍令人感慨万端。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山河意黯然。
丘逢甲率部内渡到大陆后,回到广东梅州镇平(今梅县燕岭)。次年春天,丘逢甲登镇平固山,遥望台湾,面对大好河山,止不住泪雨倾盆,在《春愁》诗中写道: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1898年,他收到台湾一好友来信,又禁不住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故人消息隔乡关,花发春城客思闲。
一纸平安天外信,三年梦寐海中山。
波涛道险鱼难寄,城郭人非鹤未还。
去日儿童今渐长,灯前都解问台湾。
与诗人一起内渡的孩子都渐渐长大懂事了,他们和诗人一样强烈地思念着故乡台湾,夜晚每每聚在灯前发问。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思而泣之的思乡图啊!
丘逢甲回大陆后,自号“海东遗民”,他崇尚民族气节,恪守爱国情操。他时常用岳飞、郑成功等民族英雄鞭策自己,终生不减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信念,他在诗中写道:
王气中原在,英雄泪所归。
为言乡父老,须让汉官仪。
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
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
弃地原非策,呼天傥见衰。
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
1901年,一位当年的抗日义军故旧从台湾来访,丘逢甲赠诗曰:
我年方强君未老,惜君投身隐海岛。
亚洲大陆局日新,时势径待英雄造。
进入20世纪,中国和亚洲出现了民族觉醒的新形势,诗人期待着中国能寻找机会在这场亚洲大陆的民族解放斗争中能收复河山,使台湾回归祖国。
以后,丘逢甲思想逐渐激进,倾向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广东宣布独立。丘逢甲被推为广东省代表,赴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并成为参议院第一名台湾籍参议员。不幸的是,就在孙中山创建的中华民国成立后一个多月,爱国诗人丘逢甲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终年49岁。临终前,他嘱托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丘逢甲这种自强不息、毕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不仅为当时人们所称道,且至今也仍为海峡两岸中国人民所仰慕和怀念。爱国诗人的一腔情怀和他的咏怀台湾的诗篇,必将载入史册,光耀千古!
原载《政工学刊》、《南彊影视》、《宁波晚报》
从“拯救女兵林奇”的闹剧说开去
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大兵上演了好莱坞大片般的“传奇故事”——拯救女兵林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美军特种部队乘坐直升机从天而降,从戒备森严的伊拉克医院里,成功地将参战的19岁被俘女兵林奇救了出来。此事当时成为传遍全世界的特大新闻。但是,战后美国国内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媒体相继报道并提出证据证实,所谓“拯救女兵林奇”的传奇,只不过是一场由美国军界和新闻媒体精心策划的闹剧。事实上,林奇是由于受到伏击翻车而受伤的,她的体内并没有子弹,身上也没有刀伤。美军赶到医院营救时,医院里只有林奇一人。一位目击者说:看上去,这次行动带有表演的色彩,这里并没有伊拉克军队和士兵,美国特种部队一边呼喊一边放着空枪,摄影机始终在旁边拍摄,一切都好像是一部好莱坞大片。美国的《华盛顿邮报》也在一篇社论中承认,拯救行动的故事大部分是虚假的。
那么,为什么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美国军界和新闻媒体会如此劳神费力地来编排这场闹剧呢?
编排这场闹剧,是企图利用世界媒体来展示美国军人的英雄主义形象。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都需要大力渲染一种英雄主义色彩,为己方军人笼罩上一层英雄主义的光环。拯救女兵林奇这场闹剧,让我们想到了美国的一部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不难发现,拯救美女兵林奇的故事不过是拯救大兵瑞恩的翻版。当年,美国好莱坞出产的这部军事题材大片,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在军人这一特殊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美国特种部队凭借优良的武器装备、英勇果敢的作风,***敌方纵深,成功地将大兵瑞恩营救出来。在这部大片中,美军尊重参战军人的生命,美国军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参加营救大兵瑞恩的每一名美国军人都被涂上了一层无私无畏、大智大勇、果敢善战的英雄主义色彩。
电影让美国军人完全以英雄主义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知道,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可以说是宣扬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美国的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人生取向,对其它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很大部分都是通过好莱坞输出的。《拯救大兵瑞恩》这部大片,就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在向他国展示、推销美国的货色。伊拉克战争中,编排拯救女兵林奇这场闹剧,参照了《拯救大兵瑞恩》的做法,同样是美国军界和新闻媒体在世人面前对美军优势装备和果敢作风进行的一次炫耀和展示。从文化渗透的角度讲,它完全是西方思想文化在战争中的应急反应,完全是在为美国军人罩上一层英雄主义光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国际传媒,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对美国军人侧目而视,达到另一种“慑服”效果。
编排这场闹剧,是企图利用“高度尊重人权”的理念来获得国内民众的支持。“高度尊重人的生命权”是美国的人权理念之一。美国绕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战争,世界舆论为之哗然,国内舆论和民众也出现了相当分贝的不同声音。美国政府在“攘外”的同时,也必须进行“安内”。我们还记得在南联盟战争中,三个被俘的美国大兵最终通过外交途径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乡,和担惊受怕的母亲们热烈拥抱之后,不仅没有热泪长流,反而在世界各大媒体记者的镁光灯前露出了洋洋自得的笑容。这洋洋得意的笑容确实长了美国军队的志气:看,加入我们这支军队,就是当了战俘也同样安然无恙;看,只要是为美利坚合众国而战,美利坚合众国会高度尊重你们的生命权,你们的生命是有保证的!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美国民众对战争的恐惧,提升了对战争的支持。而当美国在伊克战争中,“零伤亡”的愿望成为泡影,高度尊重参战士兵生命权的承诺成为谎言时,美国政府面临着参战官兵亲属和国内舆论的巨大压力,它就不得不通过导演这场闹剧,借以安抚参战官兵、被俘官兵亲属的反战情绪,以骗取国内民众对这场非正义战争中的支持。而从实际效果看,美军部分的达到了预期目的。
编排这场闹剧,是企图利用女性军人的弱者角色来骗取国际舆论的同情。作为战争中参战的女性,19岁的美国女兵林奇成了这场闹剧的主角,同时也成了伊拉克战争中的一个“亮点”。她以19岁的青春年华,一头金色的长发,美丽文弱但同时又受尽磨难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迅速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好感和同情,以至于许多人已经忘了她是美军这支非正义之师的一员。但事实上,她只不过是美国在掩盖不了战争非正义性的无奈之中,企图利用女性这一弱者角色来骗取国际舆论的同情的一件道具。美国绕开联合国发动对伊战争,从一开始就面对来自世界的反对声音。
在战争中,伊拉克平民的伤亡数字又远远高于伊拉克军人伤亡的数字,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已成公论。尤其是战争初期,一名受伤伊拉克儿童睁着一双无助的大眼睛哭喊着一次次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的时候,全世界人民都为之震撼了。伊拉克人民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得到了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同情。在这种情况下,被俘女兵林奇就成了美国军界和新闻界在匆忙中抓到的一根稻草。因为对美国政府和军队来说,在缺乏支持、不乏反对的非正义战争中,哪怕是一点点同情和支持也是他们所渴望的。为此,他们不惜代价,编排出了这样一场闹剧,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透视这场闹剧,对我们做好战时宣传鼓动工作带来了很多启迪和思考。美国军界和新闻媒体编排的这场拯救女兵林奇的闹剧,事后来看,荒唐之极,成为了世人的笑柄。但不可否认是,事情在当时,对于消除因开战不利而在美军中弥漫的沮丧情绪,提升美军士气,安抚国内民众,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从战争宣传的角度而言,有其产生的合理性和现实需要,是战时宣传鼓动的成功之作。《孙子兵法》上说:兵者,诡道也。古语也讲,兵不厌诈。这不仅仅指排兵布阵,同样也包含了战时宣传鼓动方法手段的运用。未来对台作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场环境之复杂,敌我进退之反复,战斗之迅猛、激烈、残酷对参战官兵将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战时宣传鼓动工作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透过“拯救女兵林奇”这场闹剧,我们要在摒弃资产阶级军队的欺诈、瞒骗等伎俩的同时,大胆借鉴其在宣传内容、宣传时机、宣传形式、宣传途径上的独到之处,结合我军的革命性质、光荣传统、政治优势,不断研究创新战时宣传鼓动的方法手段,达长自己志气、灭敌人威风的目的,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原载《政工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