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向全国的所有爱国军队和爱国同胞致以革命的敬礼(2)

作者:徐志耕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4:14

|

本章字节:9904字

对于空军的状况,他是心中有数的。中国的空军在初创阶段,飞机都是进口的杂牌,不仅数量少,且维修不易。305架飞机和620个飞行员,就是中国空军的全部实力。七七事变后的统帅部会议上,谈到空军情况,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说:“前年飞机已到了退伍期,去年飞机的精华期已过,明年飞机尚未补充到达,目前为我空军最不利时期。”作为航空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他最为自豪的,是他的航空学校,是航空学校毕业的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从8月14日开战到8月底的半个月内,击落敌机61架,基本歼灭了鹿屋及木更津两个号称精锐的日本航空队,涌现出了以高志航、刘粹刚、乐以琴和梁添成“四大天王”为代表的优秀飞行队伍。


中国空军已世界瞩目。日本的《每日新闻》上,刊出驻上海的特派记者木村毅关于一位中国飞行员的英勇事迹:“8月17日中午11时许,2510号战机和其他机群把复仇的炸弹投掷在敌军阵地,弹声雷鸣,烈火冲天。


在密集的高炮火网中,他们完成了任务准备返航。黑烟阻挡了视线,火蛇缠住了机身。突然间,机身一颤,弹雨击中了2510号霍克机,尾部拖着浓烟向下坠落。机座中弹出一个小白点,伞花飘舞着,观战的人群和交战的官兵一齐欢呼。因风向稍偏,中国飞行员飘落在敌军的阵地上,狂欢的日军从四面飞奔着包围过来,他们要中国飞行员投降。年轻的中国飞行员英武地挺立着,他右手紧握左轮手枪,当蜂拥的日军冲上来时,他举枪打倒了3个敌人。几百个日军高喊着“支那空军快投降”再次包围过来,中国飞行员再次举起左轮,又击倒了两名日军。面对四周的日军,他毫无惧色,他不能做俘虏。他慢慢地举起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射出了最后一颗子弹!”


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目睹者们钦佩和崇敬。日军官兵在他殉国的上海大场为他建墓立碑,墓碑上刻写“支那空军勇士之墓”8个大字。


《每日新闻》报惊叹“中国已非昔日之支那”,东京新宿举办了“中国空军勇士阎海文之友展览会”,玻璃橱窗里陈列了烈士的飞行服、降落伞、手枪等遗物,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这位烈士名叫阎海文,出生于中国辽宁省北镇道台子村,这位27岁的少尉飞行员,受到了千千万万人的尊敬。


3血雨江阴


对于日军的空军战俘,中国也进行了宣传报道,1937年10月8日上海《申报》刊出图文曰:“中国航空委员会现共收容日军空军俘虏十五名。


我优遇敌空军俘虏,每二人合住一室,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盥洗浴室厕所均设备完善整洁,符合卫生条件。俘虏每晨起床后,即列队至运动场举行早操,膳费每月十二元,规定上午七时中午十时下午六时进膳,每次饭后各给纸烟一支……各俘虏均感生活舒适,对我国如此大度优待尤属异常铭感,表示日后回国终身不再入伍云云”。照片上的日俘都穿着黄色的军大衣,有笑容可掬的,有神情沮丧的,有愁容惨淡的,有低首沉思的。其中的一位,是被中国海军的高炮从天上打下来的。


因为中国海军的实力和装备大大落后于中国空军,所以,打下一架敌机和俘获一名日军的飞行员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如果说杭州的笕桥是中国空军的摇篮,那么,长江口的江阴就是中国海军的天然基地。江阴地处上海和南京之间,地势险要,是扼守常熟、苏州、福山一线的要冲,它是长江门户。为了打破日军溯江而上攻击南京的战略企图,中国政府用12艘舰艇和23只商船以及装满3000多方石子的185艘民船构筑了一道江阴封锁线,又装备了8门刚从德国进口的88厘米高平两用的半自动火炮。这种被称为“甲炮”的新式火炮,射面高为6000米,射程远达9000米,平射的最大射程达到145万米。德国的技术员专门负责安装和指导训练,江阴要塞司令部司令在阵地上带领官兵呼号与宣誓:“江阴要塞是我们的家!”“江阴要塞是我们的坟墓!”“与江阴要塞共存亡!!”


要塞的炮火,守护着中国年轻的海军摇篮。江阴的海军和岸上的要塞,组成了长江的钢铁屏障。


为了突破江阴防线,扫清向长江中上游攻击的障碍,也为了报复江阴江防司令部的鱼雷快艇对日军指挥旗舰“出云”号的攻击,日军的大队轰炸机对江阴江防实行了猛烈轰炸!


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率领的“平海”、“宁海”、“应瑞”和“逸仙”号4艘主力舰列阵前沿,曾以鼎司令率第2舰队作为接应,舰上的高炮威武地昂起了炮口。


8月16日,日军开始了第一次空袭,密集的火力网迫使日机不敢接近。也许,这是一次火力侦察。


5天后的下午,空袭警报拉响了。12架敌机飞临江阴上空,先头的6架在高空盘旋掩护,其余6架轻型轰炸机轮番向雷电学校校舍俯冲投弹。这时,江上的鱼雷快艇、舰艇以及要塞岸炮和附近炮兵8团的所有对空火力一齐发射,一团火球立即坠落下来。然而,机上的机枪仍然向地面喷吐火舌,直至敌机在雷电学校的屋角坠毁。


警报解除了,陆海军的官兵纷纷来看被自己击落的敌机残骸,只见一架“九四”式轰炸机,机身上涂有“154”的机号,机头和机翼上弹痕累累,3位飞行员都烧成了黑糊糊的木炭。首战告捷,江防司令欧阳格授予雷电学校官兵三角小旗一面,上绣四个金字:铅刀小试。


不甘失败的日军进行凶残的复仇,他们追踪着中国海军的行动。


8月25日,中国“永建”号炮舰在上海船厂被敌机炸沉。8月26日,“缴日”号测量舰在南通江面与敌舰“八重山”等3舰遭遇,开战不久即被击沉。不久,鱼雷快艇“史可法181”号在江阴至南通江面巡逻时又被敌舰击毁。


残暴的日军要把弱小的中国海军扼杀在襁褓中。自从甲午海战以来,太平洋一直是日本人的天下。占领海洋就是占领世界。他们不允许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对海洋的征服。


中国的海军与辽阔的海洋和漫长的海岸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到1927年,南京政府的中央海军只有50艘舰艇,总排水量34261吨。此后10年,虽然组建扩编,办学操练,但发展缓慢,至淞沪抗战前,中央海军共有舰艇57艘,数量上虽然只增加了7艘,但排水量却增加了万吨,达到442980吨。作为海军部长的陈绍宽,决心一洗1932年淞沪之战时海军按兵不动、隔岸观火的耻辱。


日军的攻击目标是中国的4艘主力舰,特别是鲸鱼般的“宁海”号和“平海”号。


“宁海”号安静地停泊在长江的臂弯里。这艘中国最先进的巡洋舰是1932年从日本购回来的。它舰身长100多米,排水量达2600吨,马力10000匹,装配3座主炮炮塔,6门76毫米高射炮和10门机关炮,还有4个鱼雷发射管,可以起落两架水上侦察机。淞沪之战前夕的1937年4月,中国又仿制“宁海”号造了一艘“平海”号,中国人希图用先进的舰艇宁静而平安地守护自己的海洋。


然而,妄图称霸亚洲以及世界的日本绝不让中国安宁而和平,他们要用武力称霸。


这是一次毁灭性的攻击。


9月22日,日本海军的第2航空战队即“加贺”号航空母舰上的42架飞机联合日本第2联合航空队即陆基航空兵的24架战斗机、30架轰炸机和12架攻击机共108架飞机铺天盖地向江阴袭来。顿时风起云涌,天翻地覆。


蝗虫般的日机首先围攻“平海”号,全舰官兵各就各位,每一门火炮都在怒吼!舰长高宪申不畏弹雨指挥战斗,“平海”舰在炸弹掀起的气浪和冲天的水柱中摇晃。日机一次一次地俯冲投弹,官兵冒着炮火不停地向着日机射击,在地面炮兵和兄弟舰艇的火力支援下,“平海”号在弹雨中苦斗。


从上午打到下午,海空对战整整打了6个小时。突然,一块弹片击中了舰长高宪申的腰部。他摇晃了一下,用左手撑着重伤的腰肢,咬牙坚持指挥。


血火中,敌机一架又一架地坠落下来。


火球中,弹出一束白色的花朵,飘飘洒洒地降落下来。“海容”号官兵立即朝着日军飞行员的降落点搜索。手枪、证件,还有“千人针”缝制的护身符。海军部长陈绍宽闻讯,立即乘“中山舰”来江阴慰问,日军的空军俘虏也随舰押解到南京。


“平海”号受了伤,是轻伤。“平海”号伤亡了34名官兵!高射炮指挥见习生孟汉霖和高昌巨中弹阵亡,炮手周壮发正瞄准发炮时,一块弹片飞进他的左臂,他咬着牙齿坚持开炮。9月22日江阴一战,日军损失了5架飞机,这是中国军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第二天一早,日军出动34架飞机从四面包围江阴的中国主力舰。成千上万的炸弹在“平海”和“宁海”号周围爆炸,所有舰艇上的炮管都喷射出仇恨的怒火,陆地和江面的每一门火炮都在吼叫,全体官兵抱着与舰艇、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强信念,轻伤的坚守着岗位,重伤者也不下火线,面对阵亡的战友,他们把悲伤化为烈火。这一天,“宁海”号伤亡惨重,舰长陈宏泰受了重伤,副舰长叶可钰立即冲上了指挥台。枪炮官陈嘉桪、军需员陈惠包扎了伤口坚持战斗。因高机炮连续发射出现了故障,见习生刘馥冒着敌机的扫射,在露天炮位一边战斗一边抢修。猛然间枪架被弹片击断中轴,他提起滚烫的无架机枪向日军的飞机仰天猛打。


由于连日激战,舰艇弹药打完了,一批又一批的日机在“平海”和“宁海”号上空轮番轰炸。炮声轰鸣,烟火弥漫。“宁海”号中弹起火,航海员林人骥头部中弹,脑浆飞溅,又是一枚重磅炸弹击中了“宁海”号的舰桥,全舰伤亡了20多人!军舰慢慢地倾斜,破裂的舰体开始进水,“平海”号平静地搁浅了,“宁海”号伤痕累累地安息了。


失去了舰艇的海军官兵像没有了家的孩子。泅水登岸的士兵们拆下了舰上的枪炮,他们扛着自己的武器,头戴钢盔,全副武装地赶到南京向海军部报到。


海军官兵被编入了登陆作战的序列,虽然他们受到了沿途民众的夹道欢呼,陆上守军争先恐后地要炮要人,可他们是海军,他们不能离开海,于是,上司分配他们在海岸边架设舰艇上的枪炮。失去了舰艇的士兵,他们望海兴叹,他们把陆地当作了永不沉没的军舰。


他们盼望着,盼望再登上军舰,盼望有强大的机群和炮火守护他们。


他们知道,只有统制了天空和海洋,才能保卫不沉的陆地。


这是他们的梦。


4铁军神炮


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是8月14日赶到奉贤南桥进驻他的司令部的,他负责浦东防务。


脸色黑红、身板结实的广东将领虽然没有高大魁伟的身躯,但嘴唇上一撮短短的小胡子和严肃而果断的个性给人一种威武和强悍的感觉。


41岁的铁军将领已经有25年的戎马生涯。自从武昌起义后投入广东模范团当兵,他讨袁援闽、北伐反蒋,纵横驰骋威名扬,从一个16岁的农民儿子成为国民党军队中声名赫赫的上将,张发奎无愧为“铁军英雄”。


他是7月21日接到蒋介石关于“预期于淞沪作战之积极准备”的紧急命令的。当时,他任苏浙边区绥靖主任,驻在浙江的嘉兴,正在负责构筑乍浦至嘉善到西塘镇一线的国防工事。


对于抗战,他态度强硬。卢沟桥枪响以后,张发奎义愤填膺,他向南京政府表示:“如果这次再不能对日作战,那么我决定入山为僧,今后永不问世事。”


民族的仇恨,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5年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仍历历在目,当时他没有兵权,他只是协助指挥军事的高参,面对气焰万丈的敌人畏首畏尾,一纸屈辱的《淞沪协定》结束了这场正义的民族战争。他觉得悲哀,作为铁军将领,他无颜见国人家人!


终于有了一洗耻辱的机会,张发奎立即从国防工事工地回到嘉兴,他思考了两种行动方案:一是搜集资料,判断战争的进展和推移以及缜密部署和做好一切战备工作;二是发动民众,激发爱国热情和引导行动,使民众的抗战热情成为抗战的力量。


张发奎十分重视利用民众的力量。他说:“国民是战力的源泉,军队对敌的作战能力,需视人民的知识与民族精神而定,人民不但需有强烈的战斗意志,而其在战时的生活,必须适合于战时的条件。”


南桥是奉贤县的所在地。张发奎把司令部设在这里,自有他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