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关于民间出版物的讲话(2)

作者:李天道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22

|

本章字节:6934字

我们向老百姓提供普希金、果戈理,也不仅是我们这样做,德国人提供歌德、席勒;法国人提供拉辛、高乃依、布瓦洛,好像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宝贝,可是老百姓不要。其所以不要,是因为那不是食物,而是餐末的甜食。我们借以维持生命的食物不是它,而是全人类过去和现在赖以生存的所有那些理智的启示,普希金、高乃依、歌德都是靠它长大的。如果说我们中间有谁是饱汉,那只是因为饱食了它,因为任何人,不光是老百姓,都只能靠它生活。


正是上面这种考虑产生我这篇议论的开头,也就是怎样来改进这件事,即有知识的人想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老百姓,而老百姓却不接受。要想改进这件事就应该停止做既不需要而且有害的事。必须承认,靠书籍来传达人民的某种情绪是不可能的。应该懂得,只有文艺,不问其目的如何,能传达情绪,而那些既无理性又不科学,也没有艺术质量的说教的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会引起对书籍的蔑视。


应该承认,老百姓是同我们一样的人,只不过他们人数比我们多,他们对待真理比我们要求严格,比我们敏感。因此,一切对于我们不十分好的东西,对于老百姓就是十足的坏东西了。


第三点,也是主要的一点,那就是应该承认,为了(给予别人,就应该知道,我们所给予的是好的,是人们需要的。应该承认,我们自己无知,我们本不该去教我们之外的某些老百姓,而是我们所有人都该学习,学得越多越好,大伙儿一起学,人越多越好)老百姓不接受我们的食物,比如茹科夫斯基、普希金,还有屠格涅夫,说明这食物——不说它坏,也是不十分必需的。我们有好的食物,那曾经使我们吃饱了的食物,把这个给老百姓,老百姓会要的,如果没有这样的食物,那就让我们去获得吧。一切失败都来自观念混乱:老百姓和我们——我们不是老百姓,而是知识分子。这种区别并不存在。我们大家,从劳动农民到洪堡,毫无区别地都只有一部分知识。这个人知识多些,他就更觉得知识不够。那个人不觉得知识不够,他的知识就少些。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一些人得到的知识多一些,另一些人得到的少一些。


应该找到那最必需的食物。如果我们找到了它,那么任何一个饿汉都会要它。但是我们饱食过度,以致难于从我们所有的一大堆食物中挑出最必需的。于是,这一选择得由饿汉来作。


他不会出于任性而拒绝真正的食物。要是他接受,那一定是真正的食物。然而这种食物我们很少,因为我们自己也贫乏。我们忘记了所有把我们养大的食物,一切最必需的食物,而只靠餐末的甜食果腹。让我们来寻找它吧。如果我们承认自己无知,我们就会懂得,我们本不该去教我们之外的老百姓,而是我们大家全都应该学习,学得越多越好,越是大伙儿一起学越好。首先让老百姓和非老百姓,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这种人为的区分消失(这种区分并不存在,我认识的识字的农民毫无疑问都比大学的学士们更善于学习),不要在小教室里跟小老师学习,而要大伙儿一起在千百万人的大教室里跟随自古以来的伟大导师学习,不要去教小课堂里十来个训练有素的大学生,而是去教千百万的读书大众。这种教学的普及性,才是教学的实质性的主要保证,才是鉴别一切虚伪的、非天然的、短暂的东西的试金石。


教和学?该怎么教,怎么学?


(首先,互相交流往昔那些大智大慧者们所有的思想和知识,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讲解他们的着述)所有同意这个看法的人,让我们聚集在一起,我们要各自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里讲授这些人类智慧的伟大着作,是这些着作把人类造就成今天的样子。让我们聚集在一起,去把这些着作收集起来,加以选择,分类,并出版吧。


妙语佳言


一桶蜂蜜,只要加一勺柏油那样糟糕的东西就会整个儿毁了,而关系到心灵的事情,这一勺柏油就更糟、更有毒了。


我们之所以变得无知,是因为永远不让自己看到,任何科学只不过是研究人类所有的大智大慧者为了弄清真理而经历的过程。有史以来就有卓越的大智大慧者,是他们把人类造就成今天这个样子。


演讲技巧


这篇演讲善于比喻,说服力强。托尔斯泰以饱汉和饿汉的关系生动地讽刺了民间出版物的不正常现象,他把当时的文坛比作“脑满肠肥的饱汉”,把需要知识的民众比作“饥肠辘辘的饿汉”,用“把鼻子扭开”比喻民众对低俗读物的唾弃,用“残羹剩饭”比喻不负责任的出版物,都增强了演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在演讲中,莫里哀笔下的人物、古怪的地理学家、古典文学的学生都成为表述与形容事理的喻体。在精彩的比喻之中,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清晰,复杂的道理变得简洁明了,加深了听众的印象。


演讲分析深刻、透彻,听众从生动幽默的比喻中,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演讲所具有的深度和锋芒。托尔斯泰对当时民间出版物中存在的浅薄、卖弄、脱离实际生活、脱离人民需求的恶劣风气进行尖锐的批评和无情的嘲讽,并深刻地剖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思想和社会根源。指出,低级的宗教出版物“并不打算向老百姓传授知识,而是想在他们身上激起一些由于某种缘故为出版者所希望的情绪”;普列斯诺夫出版处的出版物则认为老百姓适合接受他们的“残羹剩饭”;而“脑满肠肥”的作家们却根本不懂得老百姓急需要的是“维持生命的食物”,是“全人类过去和现在赖以生存的所有那些理智的启示”。


托尔斯泰是在贵族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但是在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在广泛的认识生活的过程中,他断绝了自己同贵族社会内在精神上的联系,成为一位社会压迫现象的积极揭露者和劳动人民利益的热情扞卫者。他执着地要组织民间读物协会正体现了这一点。在演讲的最后,托尔斯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并呼吁在场的听众共同创作出版给“人类智慧的伟大着作”,具有极强的启迪性,让人深思。


演讲形象活泼、分析事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口语化的语言风格使演讲显得精练、明快,妙趣横生,形象感人。


逸闻故事


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和搜集素材,托尔斯泰决定写一部揭露和抨击整个沙皇国家制度反人民的种种罪恶的长篇《复活》。


为了专心写作,免受干扰,他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并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了,就在这房间里,不过别忘了给我送饭。”


这以后,见了来访问托尔斯泰的人,佣人便做出非常悲痛的神情对他们说:“先生‘死’了,死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这是先生的遗言。”渐渐地,社会上都知道托尔斯泰神秘地“死”


了,来访者也因此绝迹了。


1891年,《复活》脱稿后,托尔斯泰才得以“复活”,但为了修改这部作品,在以后的数年里,他不得不又“死”了几次。到了1899年《复活》完成之后,托尔斯泰才真正得到了“复活”。


托尔斯泰对莫斯科着名医生别尔斯一家人很有好感,他喜爱这个和睦的大家庭,尤其爱恋他家的一个女儿索菲亚。他认为索菲亚是个符合他理想的好姑娘,但苦于没有机会向她表白爱情。


个美丽的夏夜,别尔斯家的宾客散尽,托尔斯泰故意留着不走,悄悄地求索菲亚也留下来。


当客厅里只剩下他俩时,他用粉笔在桌子上写了几个字母给索菲亚看。那是几个单词的第一个字形,这些单词排列起来的意思是:“我爱的是你,不是你家里人所猜想的你的姐姐。”


心有灵犀一点通。索菲亚当即红了脸,笑着默默表示她懂得了他的意思。


列夫·托尔斯泰新婚不久,俄国另一位作家索洛古勃到他居住地来拜访他。索洛古勃看到托尔斯泰万事如意,对命运所赐于他的一切感到心满意足。


“您真幸福!托尔斯泰先生。”索洛古勃非常欣赏地对托尔斯泰说,“您所爱的一切都有了。”


“不对,您错了,索洛古勃先生,”托尔斯泰回答说,“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拥有的都是我所爱的。”


一位朋友对托尔斯泰抱怨说:“你为什么要让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卧轨自杀呢?你太残忍了!”


托尔斯泰笑了笑说:“这个意见使我想起了普希金的一件事:有一次,他对一个朋友说:‘你想想看,塔吉雅娜(《叶甫根尼·奥涅金》的女主人公)跟我开了多大的一个玩笑,她结婚了。


我万万没料到她会这样。’关于安娜·卡列尼娜,我也完全可以这样说。一般说来,我们的男女主人公有时跟我开的那种玩笑,我简直不大喜欢!他们做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做的和现实生活中常有的事,而不是我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