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第一章 肥胖相关概念及基本常识(2)

作者:李来宏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20:48

|

本章字节:3906字


称量体重的时间间隔,则要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如果生活十分规律,每天的饮食和运动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选择1个月甚至3个月称量一次。如果你正在发福,或者最近一段时间生活、饮食、起居等情况变化较大,或者你正在选择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控制体重时,可以每周或每2周称量一次。


另外,选择一个准确的称量仪器也很重要。为了能准确地测出体重,称量仪器的敏感度要小于01千克,并且测量前还要进行校准。


如何观察体重的变化?


定期称量体重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和以前的记录进行对比,这样便可观察出体重的变化。体重变化一方面用来判断自己体重是否符合标准,同时也可以协助医生发现病情。如果在饮食和运动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体重突然增加或减少往往预示可能存在某种疾病。


什么是肥胖?


很多人认为,肥胖只不过是体重超标、脂肪过多,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常了解和看到的多是肥胖者一副体态臃肿的表象,而对于肥胖给身体内部带来的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损害并不完全了解。肥胖不仅仅使身体形态发生改变而影响美观,更严重的是它打乱了我们身体内部的代谢环境,使原有的和谐有序的状态变得杂乱无章,最终导致多种慢性疾病发生而危害健康甚至生命。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肥胖是人体过剩的热量转化为多余脂肪并积聚在体内的一种状态。人体脂肪堆积过多,超出正常比例,会使人的健康、形体和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因此,肥胖是脂肪过多的一种慢性疾病。


从综合诱发肥胖的各种因素来看,肥胖实质上是人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热量摄入超过消耗,即热量收大于支,多余热量便转化为脂肪囤积于体内,使体内脂肪细胞增殖(对儿童而言)或体积增大(对成年人而言),进而导致体重超标,影响形体美观和身体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肥胖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体态上的变化,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疾病,一种能促使多种慢性疾病发生的疾病。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经把肥胖正式列进了疾病分类的名单当中。


如何判断肥胖?


一般用来衡量肥胖的指标及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体重指数(bmi)法


体重指数是通过计算人体身高与体重之间的比值大小来判断是否肥胖的一种方法。


1997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会议上,专家会们把肥胖界定为疾病,《世界健康报告2002:减少风险,促进健康生活》(heworldhealhrepor2002:reducingrisks,promoinghealhylife)把肥胖列为十大健康风险之一。同时,专家们提出了测量体重过重和肥胖的国际标准bmi(bodymassindex),即:


体重指数(bml)=体重(kg)÷身高(m)2。


根据这一标准,当bmi≥250kgm2属体重过(超)重;bmi在250~299kgm2之间为预胖(临界)型肥胖;体重指数≥30kgm2为肥胖。肥胖又分为三个级别:bmi在30~349kgm2之间称为级肥胖;bmi在350~399kgm2称为2级肥胖;bmi≥40kgm2为3级肥胖。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人群的体质并不完全相同,一些国家又根据自己国家人群的特点,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本国人群的体重指数分类标准。2003年,我国肥胖工作组汇集了1990年以来我国13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总计24万人的健康数据分析,制定出我国的肥胖标准:bmi在185~239kgm2为正常;bmi在240~279kgm2为过重;bmi>28kgm2为肥胖。


需要强调的是,bmi适用于体格发育基本稳定以后(18岁以上)的成年人。


例如,某成年男子体重为85千克,身高为170米,那么其体重指数为:


bmi=85÷(17)2≈294kgm2。


根据体重指数对照表可知,该成年男子身体属于预胖型肥胖。


再如,某成年女子体重为80千克,身高为160米,那么其体重指数为:


bmi=80÷(160)2=80÷256=3125kgm2


根据体重指数对照表可知,该成年女子身体属于1度肥胖。


通常情况下,bmi能够反映出身体的肥胖程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特殊群体中应用bmi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用bmi标准衡量可能属于肥胖,但实际上并不肥胖;而对于处在衰老时期的老年人来说,由于他们的肌肉组织不断减少,而脂肪组织不断增加,即使他们的bmi在正常范围内,但也有可能属于肥胖。所以,这样的特殊群体不能单纯依靠bmi来确定他们的肥胖程度,选择测定身体脂肪含量的方法会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