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隋唐五代时期(4)

作者:蒋焱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7

|

本章字节:13478字

总起来看,李白的这两首诗都有崔颢《黄鹤楼》的影子。特别是后者,是完全可以与《黄鹤楼》媲美的了。


李自寻师黄山留诗


李白中年以后在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怀着愁闷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县(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写诗饮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像往日一样,在歙县城街头的一家酒店买酒,忽听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问话:“老人家,你这么一大把年纪,怎么能挑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里?”


回答的这个人先是一阵爽朗的大笑声,接着他便听见有人在高声吟诗:


负薪朝出卖,沽酒日西归。


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微!


李白听了不觉一惊。这是谁?竟随口吟出这样动人的诗句!他问酒保,酒保告诉他:这是一位叫许宣平的老翁,他不愿做官,便隐居深山,但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许宣平常到这一带来游历,每天天一亮,就见他挑柴进镇,柴担上挂着花瓢和曲竹杖。卖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诗,一路走一路吟,过路的人还以为他是疯子呢。


李白暗想:这不是和自己一样的“诗狂”吗?他马上转身出门,只见那老翁上了街头的小桥,虽然步履艰难,但李白无论怎么赶也赶不上。但李白不肯放弃,他追上小桥,穿过竹林,绕过江汊(河流的分岔),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无影无踪了。李白不由顿足长叹,说道:“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接着他撩起袍子又赶了一程,还是不见老翁,只好失望地回来。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着,他觉得这位老者一定是一个过着自己向往生活的诗仙,这次可不能错过机会,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门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见老翁的踪迹。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壶,带着干粮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决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这儿的山林里。


翻过座座开满野花的山冈,趟过道道湍急的溪流,拨开丛丛荆棘,整整一个多月,还是没见到老翁的影子。


一天黄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红通红,清泉与翠竹互为衬托,显得分外秀丽。


李白一心惦念着老翁,根本没有心情去欣赏景色。他拖着疲惫的身子,一瘸一拐地来到黄山附近的紫阳山下。


转过山口,只见前面立着一块巨石,上面似乎还刻着字。李白忘记了疲劳,一头扑上去,仔细辨认起来,原来是一首诗:


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


静夜玩明月,闲朝饮碧泉。


樵夫歌垄上,谷鸟戏岩前。


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连读三遍,李白失声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声啊!”心想:


见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请教请教。虽说自己也跟诗打了几十年交道,但这散发着野花香味的诗还真是头回领略。


他回转身,看见崖石边的平地上摊着一堆稻谷,看来是老翁晒的。李白索性往边上一蹲,一边欣赏山中的景致,一边等老翁来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然听到山下传来阵阵击水声,循声望去,只见山下的小河对岸划来一只小船,一位须发飘飘的老人立在船头弄桨。李白上前询问道:“老人家,请问,许宣平老翁家在何处?”


原来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许宣平老翁,上次他见李白身穿御赐锦袍,以为又是官家派来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县城了。没料到,此人竟跟踪而来。这时,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随手指指船篱,漫不经心地答道:“门口一杆竹,便是许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葱葱的山峦,又问:“处处皆青竹,何处去找寻?”


老人重新打量着这位风尘仆仆、满脸汗水的客人,反问道:“你是……’,“我是李白。”李白说着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连忙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老人一听,双手一拱:“哎呀,你是当今的诗仙!我算什么,不过是诗海里的一滴水罢了。你这大海怎么来向一滴水求教,实在不敢当,不敢当!”说完,撑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个月了,我风风雨雨到处找你,好不容易见到了老师,难道就这样打发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挚的话语打动了老人的心。


两人对视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从此,无论在漫天的朝霞里,还是在落日的余辉中,人们经常看到李白和这位老人,坐在溪水边的大青石上饮酒吟诗。那朗朗的笑声,和飞瀑的喧哗声汇成一片,随溪水一起送到;千里之外……


至今,许多游人一到黄山,顺着淙淙的溪水走过虎头岩,在鸣弦泉下,有一块刻着“醉石”二字的巨石,传说,当年李白和老人就在这里欣赏山景,饮酒吟诗。他们经常用旁边的泉水来洗酒杯,所以这泉就叫“洗杯泉”。


李白游览黄山也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作,如: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遗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鹩岭,渴饮丹砂井。


风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渡,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并序》闻黄山胡公有双白鹇,盖是家鸡所伏,自小驯狎,了无惊猜,以其呼之,皆就掌取食,然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余生平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辄赠于我,惟求一诗,闻之欣然,适会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辄赠,笼寄野人还。


《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窗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问。


“太自酒家”的由来


李白有一段时间住在采石矶,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买酒喝。这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家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却非常会算计人!他家用的几个酒保(酒店中的伙计)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还都被他踢出门外。


这天,李白又走进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呵呵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写诗的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兴许花得差不多了。记得,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边,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唐初设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学上有才能的人,为朝廷服务。)这样的大酒壶呵!”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钱还够买几次酒,现在看鲁老板这副模样,不愿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扔,“啪”!震得鲁老板两眼发花,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钱!”


李白一挥袖子:“算了,别找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接下来几天,李白每天一趟,鲁老板渐渐又不耐烦了,他算算李白丢下的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浓,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凉水。李白不想与这样的小人计较,也就不去那家酒店了。


可是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那是唯一一家酒店,这下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不能喝了,李白很是郁闷。


有一天,李白在江岸徘徊,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鬓全白的老人家,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请他到屋里坐。


一进门,老人朝着李白便拜:“感谢救命大恩人!”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


老汉含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正好漫游到那里,飞起一箭,连射死了两虎,我父子俩才死里逃生。”


李白听了恍然记起前事,就连忙扶起老汉说:“举手之劳,算不了什么。”


老汉说:“多少年来,为了报恩,我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你,除了你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我一直跟在你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不由热泪盈眶,他一把拉住老人的手,亲切地问:“你的孩子呢?”


老人顺手一指:“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对老人说,老人打断了他说:“我已听孩子讲了。那号人,什么事干不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来,仙人,请开怀大饮吧!”老人拍拍胸,“往后,你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了!”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来一饮而尽。


饮着,饮着,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联璧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来了,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李白遥望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赋诗一挥而就,《望天门山》便赋成了: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墙上。


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诗仙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


这话传播开去,南来北往的人都争着到这里来,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辛勤的劳作为旅客洗去一路的风尘。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


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不快。


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酒客越来越少,气得他吹胡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得叫佣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外带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目的是想请他也为自己写一首诗,撑撑门面。


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啊!”说罢把手一扬,叫船夫开船朝江心驶去了。


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的生意却一天比一天好。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其文日: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自此以后,历代都有许多酒店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廊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一片真情。


文人相敬的典范——李白与杜甫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的两大诗人,虽然诗歌风格各不相同,一个浪漫,一个现实,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友谊的建立。


自古文人多相轻,像李白、杜甫这样相知、相惜、相敬的关系很少见。


他们的友谊光芒不仅照亮了当时的诗坛,而且延照后世,令人景仰!那么他们是何时开始成为朋友的呢?又是怎样交往的呢?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唐玄宗召为翰林院供奉。时仅二载,便因其狂傲不羁、遭嫉权贵,被唐玄宗赐金牌放还,由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时年44岁。而33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到了洛阳。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激动人心的盛事,有如“青天里太阳月亮走碰了头”(闻一多语),或许只有老子与孔子的相遇可以相比。《新唐书》中载:


“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由此可以想象李杜相遇的情形。


西北如古树,李白漫游在东南如浮云),从此两人使没有再见面。


分手之后,杜甫写作了近十首寄赠、想念李白的诗歌。有对李白的绵绵思念:“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有对李诗的具体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有对李白成就的极度推崇:“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对李白生不逢辰、怀才不遇的惋惜同情:“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都是呕心沥血、情真意切的名句名作。


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受牵连罪而被流放,乾元二年(759)春至巫山遇赦。杜甫只知李白被流放,却不知他已遇赦,音信杳无,积想成梦,于是就有了《唐诗三百首》的那三首名作:《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三首诗设身处地,处处为李白的安危着想,如此知心之作在诗歌史上很是罕见。


《梦李白二首》如下: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侧。


江南瘴疬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满屋粱,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两首诗其一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出对李白吉凶生死的关切。


其二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老友悲惨遭遇的同情。两诗佳句叠出,充分渲染了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互劝互勉的至爱深情。句句发自肺腑,字字悱恻动人,读来叫人心碎!


同期所作的这首《天末怀李白》也非常哀婉,其诗云: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诗的内容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李白的关切和思念。“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李白对杜甫的感情同样深厚感人,也因杜甫而作过两首诗,即《沙丘城下寄杜甫》和《鲁郡东石门送杜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云: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鲁郡东石门送杜甫》诗云: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泅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