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焱兰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7
|本章字节:13480字
回想自己几十年寒窗苦读,直到五十来岁才中了进士,做了一个小小的县尉。这几十年,老母亲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赶考,出门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总是忙前忙后,为自己准备行装。特别是这一次出门前一天的晚上,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针地为自己缝衣服。
母亲一边缝,一边小声念叨着:“多缝几针,缝得密实一点儿,才结实、耐穿。出门在外要多保重身体,早点儿回来,别让娘在家惦记……”当时,听着母亲暖人心脾的话语,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庞和如霜的白发,孟郊的心里一阵酸楚,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感到,母爱是多么伟大啊,就像春天的阳光那么温暖。
孟郊想到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荡。他返身回到书案前,挥毫写道: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还写过一首《列女操》的诗: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
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行。然而,就全诗来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
唐元和初(806),河南尹郑余庆奏孟郊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时,孟郊因母去世,于是辞掉官位。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应邀前往,到阌乡时(今河南灵宝)却暴病去世,时为元和九年,盂郊的朋友韩愈等人凑了100贯为他营葬郑余庆派人送300贯,“为遗孀永久之赖”,同时代的大诗人张籍私谥孟郊为“贞曜先生”。
“红叶题诗”与“梧叶题诗”
唐宣宗大中年间,诗人卢渥到长安考进士。由于早到京城,离开考的日子尚远,卢渥喜欢漫游,他千里迢迢进京,京中的景色自然要尽情欣赏。
一天,卢渥独自来到皇宫的后墙,走得累了,便在从皇宫中流出的小溪旁,找了块石头,坐下来歇息。正是深秋季节,溪水中不时有红叶顺水流出。卢渥饶有兴趣地看着红叶随波逐流。忽然他发现其中的一片红叶上有字迹,就从水中捞了出来,见上面写着这样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诗用的是借物喻志的手法,从侧面下笔,不说长期被幽闭深宫的哀怨,而是通过责问流水,诉说心中的苦楚。
诗写得很幽怨,但作者却又不甘沉沦,对未来的自由生活充满了憧憬和向往。
通过对红叶的祝告,表达了向往人间普通人的生活,渴望得到人间情爱的心愿,可谓言简意长,余味无穷。
当时卢渥看完诗后细细品味,觉得诗写得情真意切,委婉动人,就把红叶晾干,回到居处后收藏在了巾箱内。
多年后,卢渥已把这事淡忘了。
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宫女韩氏为妻。一天,韩氏为卢渥整理衣物,在巾箱中发现了这片红叶。她回想起当年深宫的寂寞,想不到拾红叶的竟是自已今日的夫婿,天下竟有这样的巧事,这姻缘真是天定的吗?不禁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竟为夫君收藏在这里。”
卢渥得知此事来由后也是又惊又喜,从此夫妻恩爱更胜往日。
这就是著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
无独有偶,唐代还流传着一个梧叶题诗的故事。说的是玄宗天宝年间(742~756),一位东都洛阳的宫女在梧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之水流出。诗中写道: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梧叶被人拾起后,诗在民间流传了开来。诗人顾况得知后曾和诗一首,其诗为:
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过了十几天,又从御沟流出的红叶上见诗一首: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此行。
这位宫女写的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愿望与红叶题诗是一致的,但故事的结局却不一样。她没有韩氏宫女那么幸运,未能与“独含情”
的“有情人”结为眷属,甚至连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不免让人为之叹息。
白居易闯京城“居亦不易”
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字乐天,从小聪慧异常,少年时便极有诗才。
唐贞元初年(785),自居易刚十五六岁时,他拿着自己写作的诗文,到长安谒见著作郎(官职名)顾况。
顾况初次见到白居易,觉得他的名字很好玩,便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居’亦不‘易’。”
虽说是句玩笑话,可也包含着一点点不信任。及至顾况看过他的诗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见其中写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看过后大为赞赏,又对他说:“能作这样的好诗,居天下也不难啊!”
顾况此后在人前极力称道白居易,因而使他在诗坛上获得了一些名声。
然而就是有了虚名,白居易在长安也确实“居亦不易”,他不得不离开“米贵”的长安,在羁旅漂泊之中,过着贫困的生活。
后来他决定下苦功夫,走科举之路。唐贞元十五年(799),他29岁时,以第四名进士及第,随即当上了周至县尉。据他自己讲,为了科举及第,他终日伏案读、写,以至手臂上都磨出了胼胝(硬块),可见他的确下了苦功夫。
白居易《杨柳词》感动唐宣宗
有着“诗魔”与“诗王”之称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青睐过两个绝色妓女,一个叫樊素,善歌;另一个叫小蛮,善舞。对这两个红粉佳人,白居易怜爱有加,曾赋诗赞美。诗日: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黛青描画眉,凝脂若雪肤。
回眸一笑过,倾国倾人城。
该诗中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两句,因为十分传神,所以素口、蛮腰等词至今仍被人们运用。
随着年龄的高迈,白居易对两位妙龄女郎已经力不从心,而此时的小蛮,却越发丰艳!白居易惆怅极了,面对千娇百媚的美人却有心无力,怎么能不郁闷呢!于是作《杨柳词》述怀,一怀愁绪全借此诗发出来了:
江西庐山白居易草堂之白居易石像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阿属谁?《杨柳词》传开后,被宫廷乐队谱上曲子,演唱给唐宣宗听。唐宣宗听了后感慨万千,就问:“这是哪位才子的诗作,永丰坊在哪里啊?”手下人说,这是自居易所作以及白居易和樊素、小蛮的故事讲给唐宣宗听。唐宣宗竟然听得是如醉如痴,一腔情愫无以寄托!于是便叫人到永丰坊去折了两枝杨柳枝回来,种在了禁宫之中。
此事被白居易知道后,深为皇帝“禁中植柳”的风雅之举、以及借风雅之“题”褒扬自己的做法而感动,于是即兴赋诗《杨柳词》一首,如下: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林荣曜植天庭。
定知此后天文里。
柳宿光中添两星。
“前度列郎”刘禹锡
唐朝文学家,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有“诗豪”之称,其诗现存800余首。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多具有民歌特色。
刘禹锡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其二创作了《秋词》等仿民歌体诗歌,《秋词》有两首,诗云:
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十年后,刘禹锡被朝廷“以恩召还”,终于回到了长安。但在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一诗,如下: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在这首诗中,他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这样的诗自然有得势的小人不满,于是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有两首诗云: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
北齐北周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公元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其诗云:
王溶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12年之后,已至晚年的刘禹锡又回到洛阳,有一次他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一诗,诗云: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从这首诗中就可看出他不改初衷,性格依然如故,“桃花净尽菜花开”
一句点明世事与朝廷势力的变化,“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句则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他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所以也一直为后人敬佩,该句还渐渐化为成语,即:
前度刘郎。
刘禹锡酒宴上赋诗调侃
唐朝时候的刘禹锡是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其为人放荡不羁。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他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因为在京中受人排挤,后又几经调动,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这首诗有点调侃的味道,不过是一首等闲之作,因有两位官员在里面,便成了歌女们传唱的佳作。“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上面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司空李绅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不过刘禹锡在苏州为官还是很有政绩的,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来,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刘禹锡评诗开罪半僧孺
唐朝诗人刘禹锡才高八斗,诗名在当时就很大,为人方面则爽直而不拘小节,好为人师,但有时做人不够圆通,惹来不少麻烦。
当时的举子在考试前都要将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给朝廷有名望的官员,请他们看后为自己说几句好话,以提高自己的声誉,称之为“行卷”,这几乎成了一道风俗。有位襄阳才子牛僧孺这年到京城赴试,便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来见刘禹锡。刘禹锡本着提携后生的心思很客气地招待了他,听说他来行卷,便打开他的大作,看了一遍后,便毫不客气地“飞笔涂窜其文”,当面大肆修改他的文章。
牛僧孺是个非常自负的人,虽是来求教,其实不过是想向刘禹锡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罢了,而刘禹锡本是牛僧孺的前辈,又是当时文坛大家,亲自修改牛僧孺的文章,对牛僧孺创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但牛僧孺不相信自己的大作能被改得更好,从此却对刘禹锡记恨于心了。
后来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刘禹锡仕途一直不很得意,到牛僧孺成为唐朝宰相时,刘禹锡还只是个小小的地方官。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禹锡与牛僧孺在官道上相遇,两个便顺路同行,天黑后又一起进店喝酒畅谈。酒酣之际,牛僧孺写下这样一首诗:
粉署为郎四十春,今来名辈更无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计樽前见在身。
珠玉会应成咳唾,山川犹觉露精神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
该诗最后两句的“莫嫌恃酒轻言语,曾把文章谒后尘”之语,显然对当年刘禹锡当面改其大作一事耿耿于怀。
刘禹锡见诗大惊,方悟前事之失,赶紧和诗一首以示悔意,其诗为:
昔年曾忝汉朝臣,晚岁空余老病身。
初见相如成赋日,后为丞相扫门人。
追思往事咨嗟久,幸喜清光语笑频。
犹有当时旧冠剑,待公三日拂埃尘。
牛僧孺见诗如此谦虚,方解前怨,便与刘禹锡另设宴席,喝了整整一夜酒,天放亮才收拾行装出发。
这件事给刘禹锡很大的教训,后来他就告诫儿子咸佐、承雍等说:“我当年一心一意想扶植后人,助人成功,哪里料到适得其反,差点惹来大祸。
汉南尚书牛僧孺这样的人见识高,度量大,很少有能比得了的,还受不了别人的直白的告诫,何况其他人呢?从前主父偃一家被孙弘杀掉,嵇康被钟会诬陷致死,因此曹操劝他的儿子说:‘我这人易怒,对小过失也非常愤怒,你们千万不要学这一点。’你们要以此为戒,修业进德,要以中和为上,不要好为人师啊!”
牛僧孺与白居易、刘禹锡品石
唐代名臣牛僧孺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卒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他69年的人生中经历了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八个皇i帝。这正是唐中期以后走向衰亡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皇帝昏庸,宦官弄权,朝臣与宦官的斗争,朝臣中世家出身的与科举出身的党派斗争都非常尖锐激烈,各派政治集团你上台,他下台,像走马灯似的。朝廷对宰相的更换极为频繁,而一个宰相的更替、贬斥就相应地引起了一大批京官、外任的调换。官宦巨族的斗争,皇帝成为掌权的党派用来打击对方的棍子。
其时,政治腐败,藩镇势力乘机发展,社会动乱不安,唐玄宗以前的大唐盛世已经走向末路了。牛僧孺所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25岁的牛僧孺高中进士,步入仕林。这使他看到了一些内幕。公元808年,唐宪宗制举贤良方正科特试,牛僧孺正血气方刚,胸怀治国韬略,在策对中毫无顾忌地指陈时政。他的胆略见识深为考官赏识,成绩被列为上等。
但是,对朝政的指责却得罪了当时宰相李吉甫,因此遭了“斥退”的打击,久不得叙用。元和七年(812),李吉甫死后,牛僧孺才得重用,被提拔做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
公元820年,唐宪宗被宦官所杀,穆宗即位后,牛僧孺改任御史中丞,专管弹劾检举官吏过失之事。这时,他精神大振,按治冤狱,执法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