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宋元时期(5)

作者:蒋焱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7

|

本章字节:9896字

如果说,词的上半部分是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半部分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篇共12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下篇开头三旬用古事影射现实,“元嘉草草”之句是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汉朝时,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所以“有封狼居胥意”是指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奈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辛弃疾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43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娓银胡簶,汉箭朝飞金朴姑。


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43年后的今天,他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43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辛弃疾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在南宋时犹存,而此词中提到佛狸祠,也是喻指当年的元魏南侵。


而“神鸦社鼓”指的是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说的就是人们在佛狸祠下举行迎神赛会的情况。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辛弃疾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稿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本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43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至今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人们却在热热闹闹地祭奠曾经的南侵者。而更让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傲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像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讲的是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的故事,作为一名军事家,廉颇能攻能守,勇猛而谨慎,为秦国所惧服。68岁时,他还想带兵上阵,为国建功,赵王觉得他老了,不太信任他,在派使者看望他时,廉颇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披甲上马,非常孔武有力,他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在展示自己还能报效国家,希望为朝廷重用。


此时的辛弃疾也是老当益壮,他的好友刘过在《呈稼轩》中形容他为“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辛弃疾借古人为自己写照,鲜明而贴切!不仅如此,辛弃疾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永遇乐》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喻今,不用典故当然是不好的。但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终将其打造成了千古名篇。


李清照“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时期一个文学世家。其父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两人互相砥砺,不但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还进行词的研究和创作。


有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其文曰: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人的寂寞与惆怅跃然纸上,非常形象贴切。据《嫏环记》载,赵明诚看到词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想了三日三夜,终写出50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最后说这些词中“只三句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答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不由大为惭愧。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北方金族人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这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李清照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的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又过了一段时间,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于是李清照也被下狱,但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9天后便被释放,而她与张汝州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而身为一介弱女子,既不能上疆场杀敌建功,又不能人朝为官为国献策,李清照是无法改变时局的,打点生活之余,只好以写词来述怀寄情。


在词风上,李清照独具一家风貌,她的词格被后人称为“易安体”,其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若从时间上来分,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她因丈夫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情意深挚,别具一格。另一首《如梦令》则这样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她与友人在溪亭游玩之后记录的小词,是一首记事的词作,十分的生动有趣,历来为人们传诵。


李清照的词构思新颖,意趣高雅,又如《一剪梅》词,读来让人觉得仿佛是有一位思念恋人的幽怨女子在低吟: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感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该词上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篇触景生情、悲愁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李清照后半期的词有不少流露出对国家变故、人生无常的深切悲痛之情。但宋高宗在临安称帝后只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故国的大志了。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李清照的这首诗,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也使那些苟且偏安的人惭愧。


多年的背井离乡,李清照的心已经残碎,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伤害。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李清照殚精竭虑编撰她丈夫赵明诚未写完的《金石录》,终完成丈夫未竟之功。之后的李清照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