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宋元时期(4)

作者:蒋焱兰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7

|

本章字节:9886字

宋代诗人、词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长于北宋灭亡、南宋新建的时期,他的诗词文章中所展现出来的爱国精神是无与伦比的,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当时文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如他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48岁时,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那是诗人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他晚年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还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


此阕词应该是陆游晚年在山阴隐居时所作,全词苍凉悲壮,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叙事,下片抒情,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所以人们每每为之感叹不已。


陆游与唐婉的感人爱情宋代诗人、词人陆游第一任妻子是他的表妹唐婉,可能是在他的父亲和舅舅唐闳搓合下成婚的。唐婉不但善写诗词,而且其人品也属上佳,所以他们的夫妻关系极为恩爱。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陆母对这个侄女兼媳妇的唐婉却很不满意,竞一再强迫陆游跟她离婚。陆游一边要维系原本和谐的夫妻情爱,一边又要照顾孝道,便外出暗中租赁了一幢楼房让唐婉住,然后去跟她幽会。然而不多久,这事还是被他母亲知道了,她暴跳如雷地命陆游跟唐婉迅即断绝关系。慑于当时礼教的压力,他们竞只得离异了。


这种打击对陆游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尽管陆游另娶,而唐婉也嫁给了同郡的赵士程,但陆游、唐婉两人的心里依然还存在着对方那良好的情义。


有一次,陆游到绍兴禹迹寺附近的沈园春游时,碰巧邂逅了前妻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唐婉曾跟赵士程说起过她跟陆游的旧事,赵士程也是通情达理之人,他叫人在园中准备了一桌酒席,之后便称有事而离开了,让陆游和唐婉有机会聊聊天。


面对着一直深爱的前妻,陆游边饮边回想起自己这如梦一般的爱情婚姻生活,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虽尽量不提旧事,但彼此都知道心中的思念,数杯下肚,酒力发作,陆游一时间感情不能自持,又难以言说,便在墙壁上填写了一阕《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写罢此词,陆游便与唐婉作别,含泪黯然离去。唐婉读了这词,想想自己原本恩爱的夫妇却无端遭到拆散,就不觉痛哭失声起来。回去之后,她对照陆词,和了一首《钗头凤》,词道: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回去没多久,唐婉便抑郁成病,不久后便去世了。陆游总觉得这事跟他有着不可推卸的干系,因而他心中的内疚感也一直没能消退。他在隐居鉴湖三山时,几乎每年都要进城到禹迹寺凭吊唐婉。


在陆75岁那年,他又登寺眺望,但见桥下的流水依然,想起这流水曾照见唐婉的影子翩翩而来,而今却已杳不可见。对此,他不胜感慨地口占绝句道: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见惊鸿照影来。


40年就这么快地过去,而自己也将成为尘土,但思念和回忆是抹不去的,所以他又说: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后来,沈园也已经接连换了三任主人,而陆的心上人当然更是无从求取了。想到这里,多情的诗人便吟成一首七律道:


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俗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由于心中对唐婉的无尽感念,诗人就是在82高龄时,还在梦中去游览了沈园。这样,他一边流着浑浊的老泪,一边挥笔赋写了两首诗: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而另一首则说:


城头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这一切无疑都如梦境般一去不复返了,留给陆游的,也只有那无边的感伤和痛彻心扉的回忆。


陆游春游农庄赋诗作记


南宋画家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为官时由于坚持主张抗金而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任隆兴府通判的陆游,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


此时陆游42岁,虽年富力强,却报国无路,他带着满腔的悲愤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20里外的西山,意兴一来就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只见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进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便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这一天农家祭社吹打打,充满着节日来源很古,而陆游在这里存”,赞美着这显示出他对乡民情景,并和自己人似乎意犹未足,转:“从今若许闲门。”无时,随一整天,此时明罩在一片淡淡的的村庄也染上了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是小猪。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祈年,热热闹闹,吹丰收的期待。这个。


《周礼》里就有记载更以“衣冠简朴古风个古老的乡土风俗,的纯朴品性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的情感相融。然而诗,故而在第四联笔锋一乘月,拄杖无时夜口l时。诗人已“游”了月高悬,整个大地笼清光中,给春社过后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在此之前,诗人心中对时事刊物和际遇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柳暗花明”一词也成成语,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辛弃疾用典得当的《永遇乐》词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日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志士,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南宋时,北方的金国常派兵进攻南宋,南宋的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辛弃疾手迹《去国帖》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


南宋开禧元年(1205),南宋宰相韩侘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但这位因后宫而得势的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他想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


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哪知韩侘胄却猜疑他,于是,将他贬之为镇江知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辛弃疾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侘胄轻敌冒进的举措又感到忧心忡忡。在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下,他写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词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词评家杨慎还将其推为南宋一代词的压卷之作。这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词中典故运用得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抒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有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