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李清照(2)

作者:逸闻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30

|

本章字节:7780字

这首词当作于南渡之前。丈夫出仕在外,词人独处深闺,每当春秋暇日,一种离情别绪便油然而生。这首词写的就是春日离情。


词的上片先写景,前三句突出了孤独。接着写吟诗饮酒,聊以解“闲”。“闲”的滋味就在于与丈夫的离别,所谓闲愁最苦。下片先写春寒梦醒后的懒散。词意至此,都在凄清的氛围中。接着写初晴,词意一转开朗,多少冲淡一些愁绪,使读者从憋闷中透出点气来。


全词从上片的天阴写到下片的天晴,从前面的愁绪萦回到后面的轩然开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词中感情的起伏和天气的变化相谐而生,融情入景,浑然天成,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闺怨词。


永遇乐


落日熔金1,暮云合璧2,人3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4!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5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6。中州7盛日8,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9。铺翠冠儿10,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1落日熔金: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样赤。2暮云合璧:形容四周暮云连成一片。3人:作者自指。4“染柳”三句:在这浓烟染柳的时节,吹起《梅花落》,虽笛声哀怨,怎知其间多少春意。5次第:接着,转眼。6“来相召”二句:一些饮酒作诗的朋友乘坐着华美的车马来邀请她,她却辞谢不去。7中州:今河南省地,古称中州。此处指北宋首都汴京。8盛日:兴盛时期。9三五:古人有时把月半称为三五,此处指正月十五。10铺翠冠儿:装饰着翡翠的女人帽子。捻金雪柳:《大宋宣和遗事》记载,汴京人在正月十四日夜预赏元宵节,“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下看灯”。雪柳大约是用彩纸搓成柳枝模样的装饰物。簇带:宋时俗语,插戴的意思。济楚:整齐。


经典赏析


这首《永遇乐》是李清照离乱之后流寓临安时所作。以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词的上片写如今节日景物,用语清怨,给本应快乐的节日蒙上一层黯淡的色彩。下片写自己沦陷前与女伴在汴京看灯,着意描写当时妇女的妆饰,反映往昔的欢乐,是为了表现对故国的眷恋。作者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


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词人多用寻常语度入音律,于平淡处皆有深情,于朴素中屡见清新,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武陵春


风住尘香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2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3,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1尘香:尘土里掺杂落花的香气,即花落尘埃。2双溪:水名,在今浙江省金华,宋代名胜。3舴艋舟:形如舴艋的小船。见前张先《木兰花》词注。


经典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其时避难居金华,已经五十一岁了。身处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不幸病死,几经波折,流离转徙,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词的上片主要写“物是人非”的剧变所带来的哀痛凄楚;下片“载不动,许多愁”形象而又深刻地写出愁思之重。全词语言凝练,很有感染力。


相关链接


古人关于“愁”的形象夸张


中国古代文学家关于抽象的“愁”,常有一些具象的夸张描写。


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中的《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声声慢


寻寻觅觅1,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huán)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2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4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5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6,怎一个愁字了得7!


注释


1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2敌:对付,抵挡。3“雁过也”三句:看到雁从北来,自伤身世,缅怀故国,已是难受了,而此雁却又是过去在家乡见过似的,益发触动悲伤的心情。4谁:何,什么。5怎生:怎么。生,语助词。6次第:光景,情况。7了得:概括得尽。


经典赏析


这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杰出词篇。全词始终紧扣悲秋之意,尽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又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写尽了作者晚年流落江南的凄苦悲愁,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抒情词作。


词的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作者借物抒情,感受细腻,秋雁、菊花、梧桐、细雨、晚风,这些秋天黄昏的景致,无不触动内心难掩的愁绪,最后逼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


这首词在语言运用上,巧妙地发挥了双声叠字的作用。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如珠走玉盘,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后面“点点滴滴”四个双声字,写尽词人在黄昏梧桐细雨中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悲。这些叠字不仅形象地丰富了词的内容,而且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


行香子


草际鸣蛩(qiong)1,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2,关锁千重。纵浮槎(chá)3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4晴,霎儿雨,霎儿风。


注释


1蛩:蟋蟀。2云阶月地:以云为阶,以月为地,即指天宫。3浮槎:指往来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张华《博物志》:“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纵浮搓”三句系对张华上述记载的隐括,借喻词人与其丈夫被迫分离之事。4甚霎儿:甚,为领字,此处含有“正”的意思。霎儿,一会儿。


经典赏析


建炎三年(1129)三月,赵明诚罢江宁守;五月,至池阳,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赵明诚独赴建康应召。这对在离乱中相依为命的夫妻,又一次被迫分离。此时,李清照暂住池阳,举目无亲,景况倍觉凄凉。转眼到了七月七日,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和对时局的忧虑,二者交融在一起,形诸笔端,便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词作的基调。


词首先描写节令,蛩鸣叶落,略点初秋景物。接着引出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中间用“正人间、天上愁浓”暗示出词人孤独寂寞的处境。下片借鹊桥相会的故事,抒写作者的离别相思之苦,表达了对亲人的深深怀念。词意含蓄哀婉,凄恻动人。


整首词作幻想与现实的结合,天上人间的遥相呼应,对开拓词作意境和气氛的烘托,都起到重要作用,也展示了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阔大胸襟。此外,此词叠句的运用,口语化的特色,也都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ruo)尽1梅花无好意2,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3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释


1挼尽:揉搓。2无好意:指心情不好。3萧萧:头发花白稀疏貌。


经典赏析


这是李清照在南渡以后写的一篇赏梅词作。词作借不同时期的赏梅感受写出了作者个人的心路历程,分别截取了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


词的上片写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年轻时,天下太平,生活美满,因此年年踏雪出游,常插梅花醉;婚后,有时丈夫短行外出,见梅思人,也曾滴下点点相思泪。如今国破家亡,丈夫不幸逝世,自己独自背井离乡,物是人非,两鬓如霜,虽然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自己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观赏梅花呢!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的感受:赏梅而醉、对梅落泪、无心赏梅,形成鲜明对比。


全词语言朴直,音调凄怆,寄寓着深沉的今昔之感和家国之痛,是一曲哀婉动人的乱世悲歌。


相关链接


乌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题八咏楼


李清照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