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养生——修身之侣(2)

作者:曾国祥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2

|

本章字节:13258字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译文】功名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很难居留,人对于名的爱好,谁又不与我一样呢?我拥有美名,那别人必定会得到不好的名声,互相比较时,实在难为情。


【简析】好名之欲许多人都有,这本来正常。但曾国藩劝他的弟弟们不要去跟着贪名,而要避名让名,调子低,境界高。


三寡1,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译文】1三寡,指的是少说无益的话可以养气,少注视争斗的事可以养神,少追求个人的利欲可以养精。


【简析】回到养生上来,窒欲对精、气、神都有好处。


眠不必甜寝鼾睡而后为佳,但能淡然无欲,旷然无累,闭目存神,虽不寐,亦尚足以养生。余多年不获美睡,当于此加之意而已。


【译文】睡眠不一定非要睡得香甜才算是好,只要能做到心境淡泊没有欲望,胸襟广大没有牵累,闭目保存精神,即使没有睡着,也还是可以养生。我多年来没有美美地睡过,应当在这一点上多加注意。


【简析】睡眠也有窒欲的空间。甜寝鼾睡算得上是一种贪,在当窒之列。这不是说不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而是说不要贪求甜鼾,淡然无欲、旷然无累才是优质睡眠。


万事付之空寂,此心转觉安定,可知往日只在得失场中过日子,何尝能稍自立志哉!


【译文】万事都转移到空寂,这颗心反而转为安定。因此可以知道,往日只是在得与失的思考取舍中过日子,怎么能立下自己的志向呢?


【简析】立志就要去得失之患,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虚与安。


自戒潮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讵1有济哉?


【注释】1讵:(ju)怎么、哪里,表示反问。


【译文】自从戒吃潮烟以来,心神彷徨不定,几乎像缺了主心骨似的。遏制欲望的难度,大致都是这样,如若不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怎么能有成果呢?


【简析】曾国藩的戒烟过程,颇具戏剧性。读书时几度戒烟,几度失败,他痛恨自己无志无恒。但在京城,32岁时,他戒烟成功了。他的戒烟成功标志着修身的功夫已经臻于成熟。再说,戒烟成功也挽救了那赢弱的身体,在养生的道路上,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聚神以振


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智”所以养肾也。


【译文】心适宜于让它安定,气适宜于让它安定,神适宜于让它安定,体适宜于让它安定。“智”这个字,是可以保养肾脏的。


【简析】礼养心,义养肺,智养肾。按照中医理论,肾主骨,主恐。这样说来,肾坚则定,定则不恐,定乃养生之大诀。


精神要常令有余于事,则气充而心不散漫。


【译文】精神要常常保持在治事上有剩余,这样才能体气充沛而心思不散漫。


【简析】定方能聚,聚则不散。精神有余于事,说明聚神大有好处;如果不能聚,就会出现精神不足于事,事又办不好,身体又吃不消。


人之疲惫不振,由于气弱,而志之强者,气亦为之稍变。如贪早睡,则强起以兴之。无聊赖,则端坐以凝之。此以志帅气之说也。


【译文】人疲惫不振作,是由于气弱,但意志力强的人,气也因此可以稍稍改变。如早上贪睡懒觉,就强力下床来使精神兴起。感到无聊赖时,就端坐来使精神凝聚。这就是用志帅气的说法。


【简析】以志帅气的目的就是聚神以振。曾国藩体弱多病,难以承受沉重的工作压力,但他意志顽强,常自我调动内气,聚集精神,依然振作如故。


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译文】身体虽然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越使用就越涌出,阳气越提出就越旺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夜间临睡时就越快活;若是存在着一点爱惜精神的意思,又想前进又想退却,奄奄无气,就绝对难以成事。


【简析】精神愈用则愈出,也是曾国藩的专利。他这样做不是打肿脸充胖子,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之谈。曾国藩正因为养生有术,才屡屡战胜病魔,以充沛的精力担负大任。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摧沮。


【译文】精神是越使用便越涌出。不可以因身体素来孱弱而过于保养爱惜;智慧是越遭受苦难便越明晰,不可以因为境遇偶尔不顺而立即颓废。


【简析】过于保惜素弱之体,只会使之弱不禁风,愈加赢弱。多运动,多调节,反而使精神振作,体质转好,就像智慧愈苦而愈明一样。


每日无论如何忙迫,总须略有抽闲之时,或静坐,或渴睡,或散步。火不动,则水得所养矣。


【译文】每天不管如何忙碌紧张,总必须要略有点忙中偷闲的时间,或者静坐,或者沉睡,或者散步。火不动,水就得到了保养。


【简析】肾主水,水得以保养,就能容纳万象,且粼粼闪光。静坐、深睡、散步,对于体弱者来说,是最好的养水方法。


久病虚怯,则时时有一个畏死之见,憧忧于胸中,即魂梦亦不甚安怡。须将生前之名,身后之事与一切妄念铲除净尽,自然有一种恬淡意味,而寂定之余,真阳自出。此以静制动之法也。


【译文】久病的人心里虚怯,就时时有一个怕死的念头,在胸腔里摇动扰乱,即便睡觉做梦也不安宁。必须将生前的名声,死后的事情,以及一切胡思乱想铲除干净,这样自然有一种恬淡的意味出来,非常安静之后人的真气就会生出。这就是以静制动的办法。


【简析】以志帅气是聚神以振的一种方法,以静制动则是聚神以振的另一种方法。曾国藩以前说过“不要钱,不怕死”的话,那是一种人格的表现,这里说“生前之名、身后之事”都须铲除干净,则是一种养生的理念,恬淡的胸襟。调气以和


余“八本”1篇中言养生以少恼怒为本,又尝教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道也。


【注释】1八本:即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书中多次提到的“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译文】我的“八本”篇中说养生把减少烦恼与忿怒作为根本,又曾经说过胸中不宜有太多的苦恼,要活泼泼地,培养出一段生机,这也是去掉恼怒的办法。


【简析】仁养肝。仁者无忧,无忧则不恼怒,肝气平和。仁是德之本,不恼怒是养生之本,修德与养生,对于曾国藩说来,是彼此很协调的事。


肝郁最以伤人。余生平受累以此,宜“和易”以调之也。


【译文】肝气抑郁最容易伤害人。我生平很受它的连累,应该用“和易”来调和它。


【简析】曾国藩文官办团练,不是一件易事,其中所受之气自然也多。虽然“打脱牙齿和血吞”,吞是吞下了,但气郁积在腔,并不易瞬间排除。所以他要作自我调节,同时也劝沅弟也自我化解,使内心世界呈现和易局面。


损忿之心,蓄于方寸。自咎局量太小,不足任天下之大事。


【译文】减少忿怒的意念,应常蓄存在心中。自己责备器局度量太小,不足以担当天下大事。


【简析】自己惩忿,可以增大局量。胸怀是可以修炼的。心生忿懥1,盖无养之故也。


【注释】1懥:(chi)愤怒。


【译文】心里生发出忿怒,这是缺乏修养的缘故。


【简析】如果自己不修炼,忿就会常常生出,折磨你的心身。


《记》1日:“清明在躬”。吾人身心之间,须有一种清气。使子弟饮其和,乡党黛其德,庶几积善可以致祥。


【注释】1《记》:指《礼记》,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东汉后即将其列入经典。


【译文】《礼记》上说:“头脑应当清晰明辨。”我们身心之间,必须要有一种清明的气象,从而使子弟从中得到和谐的氛围,使乡亲朋友得到美德的感召,就可能积累善德,带来吉祥。


【简析】养生调气,靠的正是“清明在躬”。脑子不清不明,就养不出美德,调不出和谐。


饮酒太多,则气必昏油;说话太多,则神必躁扰。弟于此二弊,皆不能免。


欲葆清气,首贵饮酒有节,次贵说话不苟。


【译文】饮酒太多,心气必定昏浊散乱;说话太多,神志必定烦躁不安。弟在这两方面的弊病,都不能免除。要保住清明的气象,首先要重视饮酒有节制,其次要注意说话不随便。


【简析】酒过伤肝,言多累肝,因此饮酒须节,说话宜谨。曾国藩曾说:“戒酒似可不必,三两杯以养血”。所以酒只节不戒,适当饮酒既有养血之效,又无伤肝之虞。曾国藩劝澄弟节酒谨言,最担心他在家乡过于张扬。


一阳初动处,万物始生时,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仁”所以养肝也。


【译文】如一轮朝阳初升东方,如万物刚生出细芽,内里不藏怒火,不留怨气。这个“仁”,是可以保护肝脏的。


【简析】仁既然能养肝,就要无忧无怨无怒,以仁慈之心对待万物。肝气平和,身体自然健康。


胸多抑郁,怨天尤人,不特不可以涉世,亦非所以养德;不特无以养德,亦非所以保身。


【译文】胸中有很多的抑郁,怨天尤人,不但不可以涉足社会,也不是培植道德的办法;不但不可以培植道德,也不是保养身体的办法。


【简析】保身一养德一涉世,这是人生的三部曲。讲仁爱,平肝气,就能保护身体,滋养美德,涉足人世。


肝气发时,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惧,确有此境。不惟盛年为然,即余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强自禁制,降伏此人,释氏所谓降龙伏虎。


【译文】肝气发作时,不但心境不平和,而且也不感到恐惧,确实是这种感觉。不只是年轻时这样,即使我渐渐老了,也经常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但是要努力控制自己,降服自己的心,这就是佛家所说的降龙伏虎。


【简析】佛家的降龙伏虎,儒家就是惩忿窒欲,战胜自我。肝气一经发作,很难控制,但要知道,每一发作都是对身体的一次损害,也是对他人的一次伤害。所以应当是遇怒必遏。


大抵任天下之大事以气,气之忿积于中者厚,故倔强之极,不能不流为忿激。以后吾兄弟动气之时,彼此互相劝诫,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斯可矣。


【译文】大致说来,担负天下大事靠的是气,当气积压于胸中很多时,会出现倔强到顶点的状态,这时不能不表现为激愤。以后我们兄弟生气的时候,彼此之间互相规劝警戒,保存气的倔强而去掉气的激愤,这样就好了。


【简析】刚毅与刚愎只一步之遥,倔强与愤激则仅一跬之隔。曾国藩与曾国荃都是任天下大事的人,又都有倔强的禀赋,因此约沅弟与他互相提醒警示,不让倔强陷入愤激。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译文】人没有一件内疚的事,就心灵泰然,常常有快乐满足宽和平静的感觉。这是人生自强的第一个重要道理,也是寻求快乐的最好办法,保证身体健康所首先要做到的事。


【简析】既要自强,又要寻乐,岂不矛盾?不矛盾,心中无一内愧之事,就是自强的见证,也是寻乐的夷途。


外境之迕,未可滞虑,置而遣之,终履夷途。


【译文】外面处境的不顺,不能够长久在心中滞留思虑,让它摆在那里不去理睬,最终就会踏上平坦的道路。


【简析】外界之顺迕,难以个人意志为转移。怎么办?置而遣之,该自强时自强,能寻乐时寻乐。这样既不会久忧成疾,又静待事变以出现夷途。


修性以宽


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译文】安静时细思古往今来亿万年没有穷期,人生在那中间只有几十个寒暑,不过短暂的一瞬罢了。大地数万里不可丈量,人处在其中,生活安息,白天仅仅一个房间,夜晚仅仅一张床而已。古人近人所写的书浩如烟海,人生目光所能看得到的,不过九牛一毛而已。事情千千万万,美名可以从各种途径上获得,人生才力所能办得到的,不过太仓一粒粟而已。


【简析】曾国藩愈入老年,思想愈成熟,愈宽厚。有人认为那是他转儒入道所致。其实,曾国藩是典型的儒家代表人物。儒家本来就主张宽厚。孔子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名言,认为宽是仁的重要表现之一。曾国藩更直接地讲过:“厚者,恕也,仁也”。大凡君子,都有这样的胸襟。


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却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无奈何,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既心气渐顺,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


【译文】自古以来圣贤也不能免去生死,不能够管身后事,生命从无中来,再回到无中去。谁是亲疏?谁能主宰?既然无可奈何,就干脆放下心来任它逍遥,自由自在。这样就心气渐渐顺畅,五脏也平和,吃药才有效,吃饭才有味。


【简析】曾国藩并不排斥释道的精华部分,而是吸收进来融进他的思想中去。老子就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万物的本源,更是生命的本源。所以曾国藩视生死为身外之事,不过分去忧虑它。不过分忧虑生死,但既是生在世上,就应该珍惜生命。养生也是尽性,心气顺,五脏和,药有效,食有味,生活就快乐,活着就有价值。


圣贤之所以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胆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译文】圣贤所以成为圣,佛家之所以成佛,关键都是在大磨难的时候,把这颗心放得宽松,滋养得灵活,有活泼泼的胸襟,有坦荡荡的意境,即使身体上受点外面的刺激,也不至于造成内心的伤痛。


【简析】曾国藩一生都在磨难之中度过,若没有宽宏之性,内伤就会积重难返,他能修性养生,常活泼泼、坦荡荡,所以愈磨练愈近乎圣人。


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养身却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千嘱千嘱,无煎迫而致疾也。


【译文】只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养身去病的要旨就在这里,持盈保泰的要旨也在这里。千嘱千嘱,不要使心灵遭受煎熬而招致疾病。


【简析】天可畏不可怨,畏则循天之道,遵天之理,有益而无害;怨则心遭煎迫,身致疾病,有害而无益。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作事有恒,容止有定。“信”所以养脾也。


【译文】饮食有节制,起居有常规,做事有恒心,举止有定力。这个“信”,是用来保养脾脏的。


【简析】生活有规律,有定力,是一种信德。信养脾,脾属土,土主思,脾脏健康,就能保障思维能力不会减退。


凡后天以脾为主。脾以谷气为本,以有信为用。望弟常告鼎三1:每日多吃饭粥,少吃杂物,无论正餐及点心,守定一个时辰,日日不差。若有小小病症,坚守星冈公之教,不轻服药。


【注释】1鼎三:曾国藩九弟曾国荃之子。


【译文】人的后天保养,以脾为主。脾脏以食物为根本,以有规律为其运用原则。希望弟弟告诉鼎三:每日多吃稀饭,少吃零食,无论是正餐还是点心,都要守定一个时候,每天都不改变。如果有小病小痛,就坚守星冈公的教导,不轻易吃药。


【简析】信德靠后天养成为主。饮食有节,还谷气之本,恒信下去,自见其效。曾国藩自受父训应节饮食之后,便信守此训,终生未变,如今授之弟侄俨然一位名医,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