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晓声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4
|本章字节:7262字
诸位:
上堂课有同学提出——现实题材之电影,与非现实题材电影在创作上有什么区别?
我的回答如下:
首先,体现为两种思维方向的不同。
现实题材之电影,如诸位所见,其实又可分为几类。其中一类,不但题材是选取于现实的,或与现实关系密切的人物、事情,并且所运用之创作方法,也符合现实主义之要义。
大家都知道的,在关于文艺创作的一切方法中,现实主义是最重视其原则的。
哪些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呢?如:
编剧导演们的创作冲动,显然源自于对社会现实的反应自觉和深情,或曰是责任感也未尝不可。总而言之,即使借助喜剧、轻喜剧、甚或荒诞剧之元素,其基本品质却仍属于情愫电影或情怀电影。进一步说,创作动念之产生,首先考虑的是对人性、人伦、人道、人文的表现价值和意义。其创作激情或深情,也分明是循此方向而努力的。这样的电影不少:
《卢旺达饭店》《钢琴家》《雨人》《中央车站》《小鞋子》《撞车》《美丽人生》《辛德勒名单》《天堂影院》《拆弹部队》《远山的呼唤》《啊、野麦岭》《人证》《沙器》国产电影《芙蓉镇》《天云山传奇》《天狗》《红煤》《西西可里》《南京、南京》……等等。
现实题材之电影的创作,如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一样——深情的表现也罢,温暖的表现也罢,批判式的揭露式的表现也罢,都尽量自觉地限制在较为符合现实社会生活情况的框架之内。
这是一种甘愿自我约制的前提之下充分调动编创能力的创作态度。好比在圆桌上跳芭蕾或表演花样滑冰。因为符合现实生活情况之要求,亦即意味着对编创力的控制。
界内人士习惯的说法是“贴地飞行”。所谓“地”,现实之社会也。“飞行”,当然是指任何一种创作方法都需要的表现力。
而非现实题材的电影,比如中国的功夫片或美国的科幻片——具体举例来说,比如《功夫》和《阿凡达》。
这一类电影成功或不成功,往往由想象力怎样来决定。不受限制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主要元素。思想性在其次。思想性显然是附加元素,为使自身作为“商品”也还毕竟具有“作品”的价值。因为方向是循着商业之目的,所附加的思想性一般都比较浅显。这类电影有时也追求深刻,但此追求若妨碍想象力的充分发挥,通常甘愿放弃。因为深刻非其初衷。而前边所提到的那类现实题材电影恰恰相反——深刻是那一类电影力求达到的层次,轻易不会放弃。倘商业元素的介入妨碍了深刻的追求,那么将会视商业元素为毒药。然电影毕竟是通过高投入往往可赚大钱的一种具有文艺属性的“商品”,所以前一类电影在所谓电影市场上呈现为非主流电影,比之于商业电影,处境维艰。
也正因为这样,在各国举办的电影节上,一向对此类电影是格外关注的。并且,一向将最高的电影奖项,颁发给优秀的此类电影,以表达电影这个“界”对此类电影的敬意。而人们观看此类电影,也多少总是怀着支持心情的。因为一切文艺皆可由三种属性来区分——娱乐的、审美的、载负社会思想和情怀亦即“人文”的。电影是给人看的。人通常是出于娱乐目的才看电影的。但人们又并不愿面对那么一种现实——电影里仅仅充满了娱乐元素,一百多分钟的娱乐念头获大满足以后,别的方面一无所获。那看电影也就跟声光杂耍差不多了。
人们不愿面对那么一种现实,而这便是现实题材的“人文”电影一直存在的真相。也是必将永远存在的真相……
诸位,这一堂课,我们来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电影镜头感。这一种诗性,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之一。
“诗中有画”四个字,用以来论中国古典诗词极为恰如其分。“诗中有画”之“画”,针对视觉所言的画面感也。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倘我们以电影语言来看待此四句诗,则每一句都可谓是诗意盎然的电影画面。尤其后两句,简直等于是在提示——镜头从“窗口”、“门口”缓缓推出。
以同样的想象来看待《八月秋高风怒号》和《兵车行》,则会感觉,两首诗中,包含了全景、中近景、面部特写、追拍、内心独白等等电影分镜头般的写法。
茅飞渡江撒江郊,
高者挂卷长林梢,
低者漂转入塘凹……
难道不等同于追拍、仰拍、俯拍吗?
“车辘辘,马啸啸”——这是大全景,大场面。
“行人弓箭各在腰”——由全景而陡然转为细部、特写,电影镜头运动得多么的好!
“爷娘妻儿争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哭声直上干云霄”——近境转远境,声音衬托画面,悲怆壮阔之气氛,浑然一片矣。倘拍古代凶多吉少的出征场面,几乎不必分镜头,按以上诗行来拍就是了。
下面,我们来尝试就另一首诗展开一下我们的电影创作想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弥漫着古场景气氛,那么我们开始创作古装片电影吧。
在此诗中,夕阳提示了时间。时间对于一部电影的开头是重要的。时间确定了以后,第一个场景也该相应明确。
“枯藤老树”是景物,不能单独构成场景。
“小桥流水人家”足以构成场景,但分明更具有中景特征。昏鸦、瘦马都只能通过近景来体现,而如以近景、中景作为我们想象的起点,不符合这一首诗的古、荒、远、阔的意境。为了能从一开始就充分呈现那种意境,我们不妨将诗句重新排列如下:
夕阳西下,
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我们斗胆这么篡改一下,想必马致远是会原谅我们的。夕阳浴血,悬在质朽的旗杆上。
镜头缓缓拉开——古关仿佛骷髅,关口仿佛张开到极限并且永远合不拢的骷嘴。两侧城墙坍塌,其上掩垛残缺颓毁。
“古”已从画面上表现出些许味道了,时间也交待了,但还有风呢。
城墙上被风吹得倒伏的枯草?可以,但是太顺手拈来的表现。旗杆上的旌旗?倘旗还在,则不论多么破烂,“古”的意味都会大打折扣。
风扫地面,沙土前移?也可以,但不足以呈现风势之强,之猛。先是——什么金属物件与石块地面磨擦的声音传来,声音的吸引力在先,可凝聚视觉的注意力。
一只马铃滚来……
但还是不足以呈现大风肆虐的情形。
一顶锈迹斑斑的,分明被砍裂过的头盔滚来——那么,风够大了吧?
蓦地,龙卷风占据了全部画面。龙卷风过后,瞬间的静——当的一声,头盔落在门洞那边……
马铃还在滚动……
摄影机追拍。
马铃被一只脚踏住——磨伤累累的脚上是一只新草鞋,一只破烂的草鞋就在旁边……
人物出现了——另一只脚上的破草鞋还没换上……
男人耶?女人耶?——从装束看来是男人,但也许是女扮男装吧?斗笠遮面,使别人一时难下判断。
那人靠着一棵被藤蛇缠的老树的树干。
扑通一声——马倒下。瘦马,大睁马眼。显然,死于劳累与饥渴。
几声鸦叫——树上扑下乌鸦来……
现在到了难处——如何转向小桥流水人家?
有水便有水禽。
几只水禽掠过天空,降落在芦苇丛后。
那人已蹲在河边,掬水洗脸,洗斗笠……
鸦叫声——亢奋的、争斗的鸭叫声。
那人一惊,斗笠脱手,顺流而下。
人在岸边追跑……
“小桥流水”——那么河不能宽。
咱们得让河分岔——斗笠漂往支流。
现在,河面窄了——手从河中捞起被树枝或石块挡住的斗笠……
箫声。
那人循声望去——小桥流水人家呈现。
吹箫人在桥上?抑或院中?宅中?
是老叟?抑或男子?少女?
接下来诸位想象。
想象力如魔方。怎样的另一个人物出现,意味着情节会朝多种方向展开。
我们进行的不是“贴地飞行”的想象,而是天马行空般的,几乎不受任何局限的想象。
非现实题材的电影或文学作品,往往使创作者的想象能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施展。
因为缺乏较为深刻和可信的反映现实的能力,有的创作者才始终沉迷于这一种题材,感受想象力的自我满足,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一个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