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泊宁
|类型:古代·奇缘
|更新时间:2019-10-06 12:54
|本章字节:8090字
9、藏在深宫的秘密
又一个中秋良夜,杨妃坐在太宗肩下,又对着一轮明月吹起笙来,太宗正听到出神,忽见杨妃丢下了笙,柔垂粉颈在那里拭泪。太宗看了诧异,忙上去搂着杨妃的纤腰,温存慰问。太宗认为杨妃是见景怀人又在那里想念齐王了,哪知杨妃心中想念的是她的儿子逃亡在外的小王子李承忠。
李承忠因为长得象他母亲,所以一小就如同个小玉人一般,杨妃一烦闷了,就把李承忠抱在怀里逗弄,才不过两三个月的小承忠就知道对着他母亲,憨孜孜地笑。有时哭闹了,只须他母亲拿着玉笙吹这么两三声,这个小王子就会听话地住了哭,睁大了眼睛,撑大了嘴,怔怔地听着。所以如今杨妃吹玉笙,吹着吹着就猛然想起当年她怀抱中的孩儿来。
想当年这个二尺长的小孩飘流在外,一年四季寒暑不常,且兼风霜雨雪,一别三载的漫漫时光,到如今音讯杳无,不知道这条小性命还能不能保住在人间,一想到这儿,伤心的泪止也止不住,任太宗皇帝百般慰问着,杨妃到底不敢把实情说出来。她真说不准太宗会不会斩草除根,把李承忠去搜出来,也如同他那几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一样被杀死,那样倒是真绝了齐王之后,可也挖去了杨妃的心头肉。
杨妃哪里知道她这块心头肉,早在丞相魏徵的相府中两三年了。这小王子虽然只有四岁年纪,却跟着魏徵的公子学些礼节,有模有样的,让本来就可怜他是一个无父的孤儿的魏徵夫人裴氏更是喜爱。现在见太宗皇帝下了明诏,纳杨妃为淑妃,魏丞相就借机上了一道奏章,说丞相夫人求入宫觐见新贵妃。太宗皇上下手诏,准于三月三日觐见。
到了三月三日,杨淑妃在延庆宫正屋中接见,裴氏行过大礼。杨妃命宫娥引导着魏丞相夫人内院看座。裴氏坐定后,说:“小儿也随同前来觐见,只因年幼怕羞,请娘娘屏去左右。”
待宫娥一齐退出后,只见一个丫鬟抱着一位小公子,走进屋来。杨妃一见了这丫鬟,顿时怔住了,她一眼就认出了那抱小公子的,正是当年保护李承忠从齐王府中逃出去的侍女小娟,再一看那裹着孩子的一件衣服,正是当年的衮衣,而衮衣中裹的小孩儿白净秀美,酷似杨妃她自己。杨妃喜出望外,忙离开座儿,一把就将小孩儿抢在怀里,低低地说道:“我的心肝,几乎把你娘想死了!”说罢喜泪直流,泣不成声,小娟也伏在杨妃的膝下,细细地把别后的情形说了一遍,杨妃忙向裴氏行大礼感谢,慌得裴氏忙忙还礼不迭。
延庆宫地方甚大,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重重复行行,这其间藏一个四岁的小孩也还是容易的,况且宫中上上下下的人都是杨妃的心腹,因此杨妃在太宗皇帝跟前,依旧瞒得铁桶一般。
不久,杨妃也为太宗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王子来,取名明。太宗为讨杨妃欢心,这个还在吃奶的小孩儿就被封作了曹王。乳母抱着他在宫中来来去去,都用王爷的仪仗,前后簇拥着。
谁知杨妃刚新生了一个儿子,心中正欢喜,而藏在宫中的另一个儿子李承忠却忽然出了一身痘子死了,至此淫凶暴酷的齐王李元吉倒果然绝了后。杨妃心痛如刀割,背地里哭得死去活来,不久就病倒了,太宗亲侍汤药,关怀备至,无奈杨妃病在心里,哪能治得好。
这时长孙皇后也忽然得了重病,太宗虽然也关怀备至,却并没有亲侍汤药;任凭太医院天天诊脉调治,到底还是在三十六岁这一年的冬天死了,葬在昭陵。太宗虽宠爱杨妃,但和皇后是患难夫妻,一旦分手,心中自然万分悲痛。
长孙皇后是史书上浓墨记载的一位贤德的女子,即使贵为皇后,却一向服饰简朴,虽然太宗很不喜欢。皇后梳头洗脸时,也手中捧着书本儿不肯放,可太宗一跟皇后问起朝廷大事如何处置时,她却说牝鸡司晨,是国家的大忌。
杨妃见太宗思念长孙皇后想得厉害,百般劝慰也不管用,就假怨佯怒,流着泪说:“如今娘娘去世,使万岁如此想念,这全是娘娘在世时候,贤德贞淑,去世后叫人忘却不得。如贱妾辈命薄早寡,故主死后,又不能矢志守贞。莫说死后风光,就是活在世上,也多被人瞧不起;臣妾愿陛下早赐一死,免得在世使故主蒙羞。”这几句话说得太宗皇帝顾不上为贤德的长孙皇后伤心,忙怜惜不已地把杨妃揽在怀里,百般劝慰,直到杨妃回嗔作喜。
而太宗为更博美人欢心,竟然要把杨妃升入正宫,可他把这意思对魏徵一说,魏徵却坚决不同意,说杨妃有辱妇节,陛下须为万世立家法,万不可使失节妇人母仪天下,让天下人笑陛下为荒淫之主。太宗也只好死了这个心,因杨妃常常提起齐王尚未有后人,太宗就下诏把杨妃的亲生子曹王李明,立作海陵郡王李元吉的嗣子,又把海陵郡王追封作巢刺王。
10、纳婶为妾
这年大旱,十个月不曾下雨,京师一带田稻枯死,太宗也曾几次驾临天坛求雨,可雨就是不至。有司天台右丞李百药奏称,说原因是宫中阴气郁结,宫女太多,足以致旱;宜多放宫女,宣泄其阴气,则甘雨可至。太宗依奏下诏,宫女年在二十五岁以上者,从优资给,放出宫去自由婚嫁。一下子,内宫奚官局常侍就奉旨简出了三千多宫女,让她们从此可以开始自由快乐的幸福人生。
太宗又考虑到或许有冤狱,致使上违天和,于是就亲御太和宫审囚。刑部尚书奉旨,把御监内的男女犯人一齐提进宫去,听候太宗皇帝复审。
这一天,武库中把大鼓移设在宫门外,待天色微明,内侍上鼓楼,挝鼓一千声,宫门大开,男女囚徒从两廓鱼贯而行,俯伏进宫,排列在丹墀下。太宗全身朝服,升上宝座,由刑部左右仆射喝名,犯人一一上去叩见天颜,遇有可疑的形迹,太宗便详细审问,从辰牌时审起,直审到午牌,男囚已审完,就开审女囚。
第一个女囚崔氏,铁索郎当地由内常侍牵引着上殿来,匍匐在龙座下面。太宗打开案卷,见上面写着“犯妇李庶人瑗姬人崔氏”,李瑗原是庐江王,因谋反事败而被废为庶人,王妃崔氏至今还拘囚在御监中。
当时太宗令犯妇抬起头来,他一看,却不由得心中一动,原来太宗以为崔氏是他的叔母,年纪至少半百,且在狱中幽禁多年,必定憔悴不堪。可崔氏竟是一个少年美妇人,丰润白皙,秀丽娇嫩,于是忙下旨说崔氏是宗室犯妇,不宜当堂对质,然后吩咐送进后宫,由宫娥看守着。
挨到黄昏时候,太宗在宣华宫中传崔氏去问话。崔氏是何等的聪明,她一见太宗把她单独送入后廷,就知皇上已动了怜惜之念,进得宫来又沐浴薰香百般修饰,也就更让她肯定了这一点。太宗这时灯下相看,已是一个容光媚媚香泽微微的明丽女子了。
崔氏乖巧已极温柔已极地在太宗的膝前跪倒,可爱得让人无法拒绝。太宗问她多大年妃,崔氏低声回奏说二十六岁;又问她在狱中多长时间了,她回答说被囚三年。太宗再往下问到庐江王李瑗谋反的事时,她就开始了嘤嘤啜泣,一句也不答,问得急了,就只说薄命女子,求皇上开恩,早赐一死!娇滴滴脆嫩嫩的声音,好似笙簧,再伴以凄绝悲伤的调子,叫太宗如何忍心再审问她这个问题,自然斥退侍卫,亲自近前把崔氏扶起,温存抚慰说这三年的牢狱,真是委屈美人了!
崔氏这时不问却自己说开了:“妾原是士人黄源的妻子,被庐江王强劫了去,又把妾的前夫杀死,奸占了妾身,如今反因庐江王之事,反使妾无辜遭受三年牢狱之苦,妾身好苦命啊!”
大宗一听,果然万分高兴,说:“朕起初只当美人是朕的叔母,心中正恨咱们二人缘分浅薄,如今才知道美人原来是黄氏之妇,这样说来你也不是婶婶,朕也不是侄儿了!”边说边亲自拿袍袖替崔氏拭泪,这一举动让崔氏心如明镜,于是一任太宗抚弄着,听他边抚弄边柔声细语,“好可人心的美人儿,朕现在就封你为德妃,因为你原是黄家妇,想来也不致于关碍到朕与庐江王的叔侄名分了。”
崔氏忙不迭地跪下谢恩。这一夜,德妃崔氏就伴着太宗,留宿在宣华宫。第三天太宗下诏,正式册立崔氏为德妃,居宣华宫。
德妃崔氏可不比杨妃,她生性放荡,尤能惑主,太宗迷恋她一连五天不去早朝,谁让春宵苦短,只得借用一下上午的好时光来补足睡眠了。魏丞相、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交章谏劝,太宗却置之不理,后来还是杨妃入宫劝谏,说陛下不宜以私废公,太宗才勉强坐朝,可不一会儿又宣布退朝,一退朝就往宣华宫中一钻,再就一天一夜也不肯离崔氏一步。朝廷大臣有要事要面见圣上的,太宗就召进宣华宫去。君臣谈论国家大事,崔氏也寸步不离地随侍在皇帝身后。大臣们见了德妃崔氏,都免不了要行个臣礼,崔氏小小的虚荣心被大大地满足了,于是常常拿珍玩赏赐大臣,自然有些趋炎附势的臣子,都赶着崔妃献殷勤,杨妃宫中反而渐渐地冷落下来。
谏议大夫王珪为人忠直,太宗也很敬重,杨妃就背地里打发内监对王珪说,太宗如此迷恋崔妃的声色,只怕误了国家大事,希望他能多行劝谏以使主上醒悟。
杨妃这话说得正义凛凛,一点点酸味都没流露出来,以至于这位正直的谏议大夫都被她的深明大义感动了。受了杨妃忠义之托付的王珪马上就去宣华宫朝见皇上,在君臣谈论军国大事时,崔妃果然又随侍身旁,于是王珪故意指着崔妃说:“这是何人?”
太宗说:“是朕新立的德妃崔氏。”王珪故作诧异:“臣也听传说主上新册立的妃子原是庐江王的故妃,在名义上讲起来,和万岁还有婶侄之称呢。”
太宗的尴尬顿时就从眼中脸上止不住地露了出来,忙分辩道:“崔妃原是士人黄源的妻子,是被庐江王霸占的。朕娶的本是黄家寡妇,根本谈不上什么名分之嫌。”说着,又叹了一口气,以开脱一下刚才的尴尬,“庐江王杀人之夫而纳其妻,如此荒淫,是自招灭亡之道啊!”
王珪却马上就接过话茬,义正辞严地说:“陛下看庐江王的行为,是耶?非耶?”太宗很是诧异地说:“杀人而奸其妻,绝对不可取的呀,哪还有还什么是非可言。”王珪道:“未必吧,今庐江王所奸占的妇人,尚留在陛下左右,看来陛下心中还是以为庐江王的行为是对的,否则,那个妇人就不应该在陛下左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