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志强
|类型:社科·自然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4
|本章字节:7082字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地说道:“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来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对他灰心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旷土,实因泥土中更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茁壮成长!”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地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人生智慧
世间没有不可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育的人才。寺院山门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意思是用慈悲感化你:但弥勒佛的背后,却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将军韦驮圣像,意思是用威武折服你。
恩威并施,父母师长对年轻人,一面授予爱的感染,一面给予力的折服,子弟不会不成材。度人必须“因心施教”
点石成金
佛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这种佛性代表了成佛的可能。在佛陀眼中,只要能好好地帮助每一个人自我的佛心生长,人人都可以成佛。
但是帮助佛心生长也就是“度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度人必须应机施教,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人人的心念都不同。既然不同。就必须因时因地、运用适合众生根机的方法来化导众生。使教法深入其心。这是度人的关键。经典故事
传说中,大迦叶尊者为度一位老母,而喝下臭米汁,可谓功德无量之举。
大迦叶尊者喜欢向贫穷的人乞食,而不向有钱人乞食。一天,尊者准备去乞食前,先入定观察应该给哪里的穷人种福田,观察后即来到王舍城中,看到一位老母最为贫困。她住在茅厕中,身体赢弱又有疾病,孤苦伶仃、无衣无食,只能用小篱笆遮挡身体。尊者入定知道她由于往昔没有种福所以今生贫穷,又知道老母近日即将寿终,于是心想我若不度她,她就再也没有种福田的机会了。这天,老母饥渴困乏,见到一位长者要丢弃一些已经酸臭的米汁,随即拿着破瓦盛了回来。大迦叶尊者来到老母的住处,说:你若布施给我,可以得到大福报。老母回答:我又病又穷,无衣无食,并非我不愿布施,实在是没什么可以布施的呀!
尊者说:佛是三界至尊,我是他的弟子,想要解除你的饥饿贫困,所以向你乞食。如果能把衣食分少许布施给我,即可从饥贫中解脱,来世得到豪富。老母说:诚如您所说,我前世没有修福,所以今生住在粪窟中,无衣无食,虽想要布施却无能为力啊!尊者说:你说饥饿贫穷无以布施,如果你有布施的意愿,则不能说是贫穷了,如果再有羞惭之心,就是穿着法衣了。世上有的愚人,虽然锦衣财宝谷物众多,却无惭无愧不知布施,福报尽后就要受贫穷的果报了。如果你这么贫穷还能布施修福,那就是稀有难得啊,要相信布施必能获福啊!
老母听尊者说完后,心里很欢喜,想起前日得到的臭米汁,想要布施又担心没法喝,于是请问尊者:可以慈悲接受我的布施吗?尊者回答:很好很好!老母即取来米汁,由于没有蔽体的衣服,只能侧着身子隔着篱笆把米汁递给尊者。尊者接受了米汁后,即咒愿老母获得福报安康。尊者心想,我如果把米汁带到别处喝,老母会不相信,以为我把米汁丢弃了,随即当着老母的面把米汁喝干净。老母于是生起了真实的信心。尊者又想,我当显现神通令老母增加信心,随即隐没地中又飞上虚空,身出水火,种种变化。老母看到如此神变后欢喜踊跃,诚心地跪在地上遥视尊者。尊者问老母:你有什么心愿?这时老母厌离世间之苦,向往天上的快乐,就向尊者禀白:我愿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于是大迦叶尊者忽然隐没不现。数日后,老母寿终,即转生到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动天地,光明殊特,譬如七个太阳同时出现照耀天宫。帝释天主释提桓因很惊讶,不知是什么人有此福德,该不是这里还有人在我之上吧?于是以天眼观察,得知是因为这个天女的福德。释提桓因问天女:你从何处来?是修了什么大福德,有如此大光明大威德?天女回答:我原本在阎浮提的粪窟中住,又老又病,无衣无食,因为供养了释迦佛的大弟子迦叶一点臭米汁,然后发愿生天,所以现在生到此处。人生智慧
人心中往往有无数的想法和念头,想要帮助别人,就必须有足够的诚意,因为真正的诚意会让人顾及他人的想法,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的困难、实现他人的愿望,还能够让人在受到帮助的过程中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在你身边的人群中,无论是何种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的人,他们尽管希望得到帮助,但绝不希望被人施舍,“助人为乐”不仅要让自己快乐,也要让别人快乐,这才算是真正的帮助。投其所好劝人成佛
点石成金
度人要讲究方法,众生的心念、根基、智慧有所不同,那么度人的方法也就千差万别。问题的关键是,必须彻底了解要度脱的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如果”药”不对症,那么即使它有再大的效力也无济于事。
这个道理在现实中的应用也是十分普遍的,把它理解为“投其所好”并不为过。经典故事
有一位海涛法师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佛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妙庄严王,他的王后叫净德,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净藏,小的叫净眼。这两个儿子从小就修行菩萨道,已经具有神通。
有一天,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对净藏和净眼说:“要是妙庄严王也能修行佛法就好了。”“恐怕不行,我父亲从来不信佛的。”净藏回答。
“师父,我看要他信佛是难上加难啊!”净眼也附和着。
“你们想办法让他来见我一次吧!”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慈悲地说道。
净藏、净眼回到宫中,就一直想怎样能让父王去见师父,他们决定先对王后说这件事。
“母后,我们希望您和父王一起拜访一次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好吗?”净藏问。
王后为难地说:“你们父王只信婆罗门法,恐怕……”
“但是供养佛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啊!”净眼说。
王后说:“这样好了!儿子,你们修佛苦行,应当会神通吧?只要你们在国王面前露露功力,我再劝劝他,应该就好办多了。”
于是母子三人来到妙庄严王的宫中,妙庄严王正埋头忙于国事。
“大王,我和儿子来看您啦!”王后说。
“只有你一个人吗?儿子们呢?”妙庄严王转头看看四周,不见儿子的身影。
忽然从窗外传来二人的声音:“父王、母后,儿臣在这里。”
妙庄严王和王后抬头一望,只见两个儿子凌空站着,惊讶得张大了嘴,说道:“怎么回事?”“父王、母后,请看儿臣十八般变化。”
话才刚说完,净藏、净眼马上变成两尊金光闪闪的佛像,还不断朝他们招手。一会儿,佛像不见了,空中又现出两棵开满花的菩提树。忽然树不见了,天上飘下朵朵鲜花。鲜花过后,又见两匹骏马在空中奔腾。
净藏、净眼的十八般神功真让妙庄严王开了眼,不由得啧啧称奇。
当兄弟俩降到地上时,妙庄严王高兴地问道:“你们的师父是谁?这是什么功力?能不能见到你们的师父?我想马上去拜访他。”于是妙庄严王和王后带着嫔妃、王子及群臣,一起出发到佛所去了,共计四万二千人,声势浩大。
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便为国王及王后等众人说法,妙庄严王听了心里产生极大的欢喜,立即将王位传给弟弟,自己与王后连同两个儿子还有众嫔妃都皈依佛法,出家修行。妙庄严王就是后来的华德菩萨,净德夫人就是光照庄严相菩萨,而净藏、净眼就是药王和药上两位菩萨。
可以想象,如果两位王子对妙庄严王没有如此深刻的了解,那么要度脱他就会非常艰难。人生智慧
在现实中,人们当然不可能像两位王子那样显示出各种神通,但是这个故事中所讲的道理是很值得人们借鉴的。
俗话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没有管理不好的员工,只有愚钝无知的管理者。此话不错,如果只用一种单一、固定的方法对待所有的被教育者和被管理者,那么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人必定会被耽误。
懂得“对症下药”,了解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最相信什么、最需要什么、最精通什么,再根据这些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指点,这样做,才可能让自己的工作产生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