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乐善好施,佛法无边(2)

作者:谢志强

|

类型:社科·自然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4

|

本章字节:9266字

过去他都没有想到酒窖里有酒,日子也是一天天地过了。现在他想起了地窖里的酒,越走肚子越饿,越觉得口渴,一直想:如果有一杯酒下肚,一定可以精神百倍,体力大增。他愈想身体愈无力,也愈无精神,好不容易回到家,一进房里整个人就倒下了,无力、饥饿、口渴,只求一杯酒喝下——这种心态使他仿佛得了重病一样。他太太看到他的模样吓了一跳,以为他病得很严重,急忙唤他,这第八代主人却有气无力地说:“现在我很想喝一杯酒!”


太太说:“这很简单啊!我们家的酒非常多!”


他赶紧摇手说:“不、不,我不能在家里喝,如果在家中喝酒,酒味一出,别人闻到会去酒窖偷酒,那些酒就会消耗掉,所以我不能在家里喝酒。”


太太说:“要不然到阁楼上喝也可以。”


他又说:“那也不行,我还是到离家远一点的树林里去喝,你用密封的瓶子去取一瓶,然后帮我做一些菜,千万要记得盖好,不要让任何油味、菜味、酒味跑出来,然后送到树林里让我享用。”太太觉得很无奈,但也只好照着他的话做了。


这第八代主人走到离家有一段距离的树林里,四处看看确定毫无人影,才叫太太将酒菜摆在树林里,独自一人饱餐了一顿既油腻又丰盛的酒菜,他吃得十分安心,因为他觉得没有被人闻到香味。


此时,有一位天人乘机化成那位主人,外形跟他简直一模一样,从大门直入,向守门及每位佣人露出慈祥的笑容。他对管家说:“我今天想打开大门,开粮仓、酒库,将大半的财物做一个大布施。”


管家和家丁们听了都非常惊讶、面面相觑。他看到夫人也告诉她:“我今天要做大布施。”太太也十分惊讶,心想:可能是丈夫喝酒后,柔和了他的心,所以才会想到要布施。太太非常高兴,急忙取出钥匙,让管家、佣人打开粮仓、酒库、财库,又听丈夫的话,叫人敲着鼓,至城内宣布某某长者今日要大布施。


自从他继承家业后,已经有很长一段日子,不曾有贫困的人跨进他们家的大门了,好不容易今天要开大门、行大布施,因此,全城的贫困人家都来了,他们把酒库的酒一坛一坛搬出来分发,一会儿就送完了;粮仓的米也是一包一包地布施出去;还有金银财宝也同样做大布施。


贫困的人拿到东西都欢天喜地地回去了,经过树林时,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感恩长者大发慈悲,今天我所得的东西,让我一辈子都不用愁了。”又有人说:“对啊!长者自他的祖先以来都非常慈悲,难怪他家会如此富有。”有人说:“原本以为这第八代的长者是一毛不拔的人,他祖先所累积的德被他给败掉了,今天却很特别,能够开仓、做大布施,他的善念原来是要累积在一起才布施出来啊。”那一群群的人都不停地赞叹第八代的长者。


当时他喝得醉醺醺的,可是听到那么多人一个接一个走过时都在赞叹他,这时他忽然惊醒了,急忙跑回家,一看——粮仓门竟然大开着,空米袋都聚集在门口,酒桶也散落满地,尚未收拾。他气得破口大骂,质问道:“是谁出的主意?为什么要做大布施?”大家看到主人回来,都怔在那儿,感到莫名其妙。主人不断地叫骂,进到房内,猛然看到一位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坐在主位,他大声说:“你为什么进入我家?为什么将我的财物布施出去?”


坐在屋里的长者故意对他说:“你是谁?这个家本来就是我的啊!”悭吝的主人气急败坏地说:“谁说的?这家产是我的,叫我太太出来问就知道到底谁是她的丈夫!”


太太走出来一看,为何两个人长得一模一样?但是屋内这一位是那么慈悲,懂得施舍,让大家欢欢喜喜的,她就指着屋内的这位说:“当然这位才是我的丈夫。”


看到太太不承认他,于是又叫管家来,对他说:“我每天请你做账,与你接触,你认清楚谁才是你的主人。”


管家就说:“当然是原本坐在屋内这位才是我的主人,他的祖先都非常仁慈,这位长者才像他的祖先,所以他才是我的老板。”


长者又急着问仆人:“你们说,到底哪一位才是你们的主人?”


此时,所有的仆人也一致认为大开酒宴,让他们吃饱、又喝了酒的这位和善的长者才是他们心目中的主人。


这第八代主人顿时觉得万念俱灰:自己的太太、管家、奴仆竟然都不认我!这时他想:能做主的只有国王,所以急忙跑到王宫向国王投诉。国王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即派人去请另一位长者来,天人化成的长者来到国王的面前,即说:“第八代的主人是他,不是我。不过,他的祖先非常有善心,一直以来都在国内帮助国王照顾贫困的人,但是,他们的子孙不懂得祖先传下来的德意,守住财物,不肯善加利用,违背祖先的本意,我觉得这是不正确的,所以我代替他的祖先来教训他。希望他能继承祖先的德业,爱护国内的人民。”


第八代的长者听了十分惭愧,领会到:人生确实没有所有权,没有永久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往一直与人结恶缘,因此碰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人肯认我,这样守着万贯的家财又有何用呢?他如梦初醒,知道应该利用自己现有的一切,好好地布施,与人结一份善缘。于是,他向国王发誓:“今后我要好好做一位真正护国、助民的好长者。”


佛陀说:“尽管他的祖先已替他播下许多的福因,他本身如果不会造福缘,果报也是不堪设想啊!”


好好把握、爱惜缘分,努力经营福缘,才能修得福慧之果。


人生智慧


在佛家看来,懂得舍弃,行布施之道,才能修得福报;在现实中的人看来,懂得合弃,才能抓住更重要的东西。


花若要结果实,就得合去美丽的花瓣;女人要成为贤妻良母,就要舍弃任性骄傲的女儿性情;小孩要独立成长,就得离开曾经依赖的父母,这就是现实的人生。


人的成长,必定要经历一个舍弃、放下的过程,才能真正地成熟起来。去除贪婪心方得真布施


点石成金


布施是抵制贪念的第一利器,是一个人充满慈悲心的具体表现,更是一个人有智慧和有责任心的表现,因为一个没有智慧和责任心的人不会想到他人会需要自己的帮助,不会想到自己应该去帮助别人。布施有物质上的赠给,有知识上的教授,有道义上的支持,有心理上的安慰,还有给予他人的理解。


佛教提倡布施时特别强调一点:在一个人行布施时,布施者应不存有贪求福报的心,对所布施的人不起分别,不着重于所施的东西。布施不但是给予他人,也是给自己一个体验通过帮助别人获得快乐的机会,布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使人间充满温暖。经典故事


有一则关于佛陀住世时代一个乞妇的故事。她是当时印度最穷的乞丐之一,因为她不但生活穷苦,甚至连心灵也很贫乏。她贪求很多东西,这使她愈发觉得自己贫困不堪。有一天,她听说佛陀被须达长者(译者按:即给孤独)请去。须达长者很富有,并且乐善好施,因此她决定也跟着去,因为她知道佛陀一定会将剩下的食物分给她。


她参加了供佛斋僧的典礼,然后坐在那里,一直等到佛陀看见她。佛陀转向她问:“你想要什么吗?”佛陀当然心知肚明,这么问只不过是要让她承认并亲口说出来罢了。于是,她回答:“我要食物,我要你将剩下的食物给我!”佛陀说:“可以,不过你必须先说‘不要’;我给你的时候,你一定要拒绝。”佛陀将食物递给她时,她发现说“不要”非常困难,这时候她才明白,原来自己一生都没有说过“不要”!不论谁给她任何东西,她一向都说:“好,我要!”因此,她觉得说“不要”太困难了,这两个字对她而言是完全陌生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她终于说出了“不要”二字,佛陀于是将食物给她。如此一来,她对于自己内心真正的饥渴是想有、想要、想抓取、想占有的欲望恍然大悟。


私心是一个人的致命弱点。如果一个人私心太重,任贪婪作祟,人生的快乐将随之消失。


古时候,有个农民在自家地里耕地,却意外地翻出一个金罗汉,足足有几十斤重。家里人及亲友、邻居都为他高兴得不得了,说这辈子再也不用操心吃喝了。可是这个农民却从此闷闷不乐,整天愁眉苦脸地想心事。大家都很奇怪,追问他到底为什么苦恼。这个农民终于开口了:“我一直在想,还有十七个金罗汉会在哪儿呢?”


听完这个小故事,也许你会笑,笑这个农民太贪心。其实,佛法中的布施就是针对贪心提出的。如果一个人能有这种布施之心的话,就会从自私和贪婪中解放出来,也会享受到人生真正的快乐和意义。人生智慧


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说,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真正的布施。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平常人来说,要拥有佛家这样的境界,先要有正确的金钱观。


人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可见,金钱对于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是人切忌将钱财看得过重,更不要去刻意追求。因为,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可是在现实中,偏偏有人私心太重,贪婪成性。这样的人不会施舍钱财,救助他人,同样,如果他遭遇到困境,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布施和援助。因此,为了让人生更从容、美好,我们也要正确地看待钱财,取舍有道。万魔不退菩提心


点石成金


布施是表示“爱”的方式,布施是一种“付出”,表示缩小自己、扩大心胸而关怀天下之人。“布施”两字听起来很简单,但对某些人而言,做起来却不甚容易,普天之下,无论哪个国家或哪个角落,都无法缺少布施或慈善的运作,如果缺少这方面的运作,那个社会就不会是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也不是一个个人民幸福快乐的社会。经典故事


从前,有一对贫穷的夫妇,靠做佣工来维持生计。


一天,丈夫看见一些长者们前往寺院里参加供僧法会,回到家后,想着想着,不禁哭了起来。妻子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什么事让你这么伤心呢?”丈夫回答道:“唉!别人能够满心欢喜地供僧修福,而自己却是贫穷下贱,连修福报的机会都没有!心里真难受。”妻子便安慰他:“别再伤心了,这于事无补,不如把我卖了,卖来的钱就可以布施供养!你看怎么样?”丈夫更伤心了:“如果把你卖了,我岂不是更加难过?”于是,妻子想了想,又说:“干脆我们一起卖身为奴,不仅可以供养,还可在一起修行。”丈夫同意了。


于是,夫妇俩找到一个富贵人家,向主人借了一笔钱,要办一场供僧法会,这笔钱如果无法在七天内还清,他们就必须永远在这户人家当奴仆。得到钱以后,贫穷的夫妇便开始不眠不休地筹备法会,并且互相勉励:“现在还能够随自己的心意来修福,应该好好把握因缘,往后的一切就很难预料了!”


到了第六天,眼看所有的事都已准备就绪,寺里却得到了一个消息:国王也要在同一天举行法会。比丘们都认为,应该先将机会让给穷苦夫妇,然而。国王知道后,非常愤怒:“是哪一家小民,胆敢跟我抢日子!”于是立刻命令他们改期。这对穷夫妇虽然无奈,却坚持不改。


国王不得不召见这对穷夫妇,要他们说出一个理由。穷夫妇便把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禀告给国王,并恳求国王:“我们今生如此穷苦,就是因为过去没修福报,这辈子恐怕只剩这一天还能自己做主,以后,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我们才极力争取!请求国王成全。”听了这对夫妇真诚的发心,国王不禁心生怜悯,不但准许他们如期进行法会,还赏赐了财宝,划了十个村落让他们居住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