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坐看云起(3)

作者:白落梅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05

|

本章字节:8902字

友说,他很喜欢一句话:“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我听时也怦然心动,原来人与人所有的相逢和别离,都有宿缘。一棵前世不会开花的树,却在今生结上累累硕果。一个前世无情的人,却在今生慈悲。我突发奇想,如果想找到一个人,只寻找一天可以吗?如果想珍惜一段年岁,只珍惜一个秋季可以吗?如果想读一本唐诗,只深爱一句可以吗?


在一场迂回的梦中,我开始读懂了禅味。许多翻来覆去的故事,其实到最后,都要回归简洁。就像张继的诗,因为简洁、真实,才会滋生出咀嚼不尽的韵味。只是不知道,什么样的黑夜,不需要渔火?什么样的船只,不需要港湾?什么样的青春,不会老去?什么样的相逢,不会错过?但是千年以来,没有谁会在枫桥迷路,因为佛祖和我们,只有一墙之隔。


既然决定了悲欢聚散,就默默地承担一切结果。当有一天我们真的读累了世事,看淡了人情,那就来到枫桥,乘一艘孤舟,顺水而下,任光阴带走,永不回头。只是,寒山寺那远去的钟声,是否会在梦里,萦回一生?


情缘如幻梦,唯有妙莲花


和诗赠女


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


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


——宋·王安石


偶然得见一个小莲花形状的香炉,花梨木的材质,十分精致细巧。想象着若点一炉檀香,在一个慵懒的午后读书品茗,或是静坐冥想参点禅意,也算是人生的一种清宁境界。也许只有在清净时,才可以忘记那个纷扰又深邃的世界,暂时地遗忘一切疲惫的感觉。人生是一本需要眉批的书,除了情感不可以装帧,名利以及一切都可以变卖。等到有一天弃笔埋名,在月光下卷袖煮茶,看一朵莲花随意开放,便是此生最浪漫的事了。


友发了一句王安石富有禅意的诗:“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当时心中诧异,这位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几时搁下他的公文,翻读起佛经了?再一细想,古来功名,无不是在刀光剑影中黯淡隐去的。当一个人在官场上策马扬鞭太久了,也需要有歇息的时候。放马南山,闲钓白云,和三五知己在棋盘上对弈,将帅相逢,不见鲜血,却乐趣无穷。在一个微风细雨的午后,穿戴上蓑衣斗笠,摘上几颗青梅,携一壶好酒,借故去深山访僧。都说上了年岁,就是一个被时光遗弃的人,任由你闲散在风尘中,光阴都对你不闻不问。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之家,其父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等地方官二十多年,为官清廉,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下许多有益之事。王安石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他从小就随父宦游南北各地,由此增加了社会阅历,目睹人民生活的艰辛,对积弱的宋王朝有了一定的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这个志向影响了他一生。后来入朝为官,矢志改革,受宋神宗赏识,升任宰相。他的变法受到大官僚以及一些皇亲国戚的反对,被两次罢相,从此才退隐闲居。


一个看惯了繁华,经历过起落的人,对人生会有更深刻的感想。他曾写“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所有的繁华都已是往昔,到如今,只能凭高漫谈荣辱。直到他老时,还感叹过:“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搁。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可见王安石虽一生被名利捆缚,心中却依旧难忘年少时的一段秦楼之约。只是当他觉出悔意时,一切都已太迟。他将最好的年华,都交付给了名利,忽略了人间情爱。忙碌了一辈子,老的时候才知道,有些时光是用来挥霍的。当他想要挥霍之时,光阴已经所剩无几了。


再读那首禅意的诗,才知道是王安石和诗赠给自己女儿的。书中记载,王安石有女,颇有才情,出嫁后因思念远方亲人,便寄一首诗给父亲,其中有一句:“极目江山千里恨,依前和泪看黄花。”可见她每日在高楼上远眺故乡,一段心伤,堪与黄花瘦。王安石收到爱女的诗,不知如何相劝,便给她寄去一本《楞严新释》,勉励她好好学佛。为此可以在精神上得以解脱,心情可以在禅佛的境界中悠闲淡定。之后便和了这首诗:“青灯一点映窗纱,好读楞严莫忆家。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


可见王安石心中亦有禅佛,只是他被碌碌功名所缚,总是不得解脱。他懂得人生之苦,多出自精神上,就连他在政治上的改革变法,亦是如此。心有牵挂,才会被捆绑,时间久了,铁栅门也生了锈。王安石的女儿心念家乡亲人,于感情上受到煎熬,在不能改变的现实中,王安石只能劝她读《楞严经》,让佛教会她平宁安静。之所以让女儿学佛读经,定是王安石在佛经中领悟到难以言说的妙处。


“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人间所有的得失,所有的聚散,其实都是一场梦幻,而我们明知道是梦,却依旧在梦里沉迷,不肯醒转。这就是做人的无奈,自己将生命过到不可挽回的境地,似乎说什么都是多余。在不能拯救的命运里,只能在莲花的清境里寻找平和。只有佛,不需要你为过往的时光反悔,他不会计较你的过错,不会将你独自冷落在红尘的旷野。所以才会有莲花彼岸之说,只有彻底走过此岸的人,才能扬帆远行,看似千山万水的距离,其实不过一朝一夕。


王安石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沉迷在人间情爱中,哪怕是亲情,亦希望她可以淡然相待。因为在注定的别离里,在不可知的相聚中,任何的痴心都将是无果的幻梦。她对故乡的思念,意味着走向长年的迷途,在迷失的驿站,只有禅才可以给她启发,只有妙莲才可以将她解救。王安石相信,在经卷的清凉中,女儿可以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清心。他在勉励女儿的同时,其实也在勉励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从宦海中走出来,捧一本经书,在山清水秀处,结庐而居。


一入官场,起落不能由己,如果人生可以似行云流水,不缓不急,收放自如,行止随意,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无奈和遗憾。王安石不明白自己碌碌一生,奔忙一生,到最后,到底得到些什么,又成就了些什么?一生改革变法,辗转到最后又回到最初,一切都不曾改变。而他赔上了青春,赔上了情感,赔上了心血,心被掏空,却没有换到预想的结局。这一生,就有如导演了一出戏,做了几场主角,又做了几场配角。戏曲一落幕,故事一结束,锣鼓一收场,说散去就散去,说没了就没了。


记得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多么放达不羁的思想,仿佛看到一个吐纳烟云的智者,望眼漫漫山河,有种从容不迫的气势。浮云已远去,逝水亦如斯,我相信,当王安石写下“能了诸缘如幻梦,世间唯有妙莲花”的时候,已经将自己从苦海中解救而出,化烦恼为菩提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


听一首筝曲,似潺潺溪水在山林石涧流淌,此时的我,如临空旷的幽谷,有一个声音低低说道:“汝尘缘已尽。”很喜欢尘缘这两个字,罗文有一首歌就叫《尘缘》,唱的是:“繁华若景,一生憔悴在风里,回头是无晴也无雨……任多少深情都像寂寞,人随风波,只在花开花又落……”一个中年男子,用残余的热情,唱尽人间况味。就像一枚深秋的红叶,在无人过问的山头,独自诉说一生的相思。


我真的尘缘已尽吗?不过是听着流淌的筝曲,在一幅意境清远的山水画里,迷离了思绪。都说山水可以洗心,一个心绪浮躁的人,伫立在水墨画前,想象自己就漂游在水墨中,时而泛舟烟波,时而漫步山径,时而攀附险峰,时而静坐长亭……万里河山任你我畅游,尽管在云林深处,我们不过是一棵草木,一只虫蚁,可我们却甘愿这样谦卑而淡定地存在于大自然中。


于是我想起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个被称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杰出诗人,可以让一个陷身红尘的人,立刻抽离,随着他的诗淡然入境。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佛教有一本《维摩诘经》,蕴含洁净不受污染之意,王维自知佛缘甚深,便取字摩诘。他一生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


喜欢王维的诗,是因为他的诗境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不染人间烟火,充满禅意。他笔下的山水,已胜过自然的意趣,而渗入一种禅理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与其他诗人不同之处。唐朝本就是一个佛教繁兴的年代,士大夫学佛之风犹盛。许多政治上不如意的文人墨客,一生几度闲隐,在山水间寻求乐趣。一则是避世,再则是文人骨子里都向往宁静淡泊的意境。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知己,一棵树可以和你我相伴偕老,一捧黄尘是你我最终的归宿。


王维年轻时亦有一颗济世之心,他在做官的空余时间里,为修养身心,于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宽阔的别墅,有山林溪谷,亭台湖泊,其间散落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里和诗友举樽对月,吟诗说禅,度过悠闲自在的生活。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鼎盛的大唐政治逐渐走向腐朽,心性淡泊的王维为避政治斗争,开始追求闲适的山水田园生活。他先后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退隐于林下,一心学佛,为得是看空名利,摆脱世间无名烦恼。


王维这一生过得都是半官半隐的生活,他的晚年更像个僧侣,在红尘中禅定。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风骨清逸的老者,虽没有剃度,不着僧袍,却俨然是一个僧人了。他的山水诗在禅寂的时光里更加的淡然,经过了岁月的漂洗,流年的打磨,深沉的世味化作清淡的空灵。


每次读王维的诗都感觉,尽管脚下的旅程如风,但是有一段清幽如画的诗韵,永远不会被时间漂走。雨后的清秋,带着薄薄的凉意,一轮新月照在松间,清泉在石上缓缓流淌。而我愿做那竹林归家的浣纱女,看江岸的莲舟,是否载着我出外打渔的丈夫。山脚下那间简陋的柴门,就是我们清贫的家,炊烟升起的时候,放牧的幼童也吹笛归来。一家人相聚在煤油灯下,粗茶淡饭,守着简单的温暖。月光落在庭院,山林一切生灵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的幸福。任世间万千繁华,都不及山林深处,一粒如尘的渺小。


王摩诘的诗,就像在月色下泡了一壶茶,让你在不经意中融化进去,化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亦像是水墨,你被放入砚台研磨,灵魂被画匠泼染在宣纸上,自己还以为在人间。他的诗,空灵中带着一种无言的美,让读者禁得起纷繁的诱惑,忍受得住苍茫的孤独。淡泊的情怀,流淌着悠然禅意,此刻你还在为俗事愁烦,那儿只需一缕琴音,一剪诗韵,一点水墨,就化解了一切苦楚。他会将你从车水马龙的乱流中带离,刹那间就看到山水的明净,与你因缘相会的,始终是一叶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