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十年寂寞心,一朝成名事(4)

作者:陈建瑞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

本章字节:10600字

在一个心情烦闷、无所事事的晚上,他一个人独自上街散步,当他走到42号街的时候,遇到了他当记者时曾采访过的俄国著名歌星夏里宾先生。他没想到这位名噪一时的人物还记得他,惊讶和激动之余,格拉顿忍不住向夏里宾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夏里宾听过之后,并没有过多的劝他,而是对他说:“我的旅馆在103号街,跟我一同过去坐坐,我们好好聊聊天,好不好?”


“什么,103号街,从这里到103号街要过60个街口,少说也要走上三个多小时!”格拉顿惊叹道,“我肯定走不了这么远的路。还是不去了。”


“好吧,”夏里宾换了一种口气说,“既然这样,我们就不到我的旅馆了。咱们到贝里射击游艺场玩一下怎么样?只需要从这里向前走6条街。”


格拉顿点头同意了,两人便一边聊天一边向前走,不时地还停下来看看路旁的建筑和美丽的夜景,很快他们就到了贝里射击游艺场。他们在游艺场门口看了一下正在表演射击的人们。


他们观看了一会儿后,夏里宾又提议说:“从这里往前走不远就是一个大剧院,我们也去那里看看,我还可以给你讲讲有关歌剧的事。”能跟一个歌唱家讨论有关歌剧的事,格拉顿当然不会拒绝,于是,他们又开始往前走。


夏里宾博学而风趣,与他交谈,让格拉顿丝毫不感觉烦闷。就这样,他们边走边谈,到一个地点就停下来看看,夏里宾又提议去下一个地方。


就这样走走停停,原该精疲力竭的格拉顿,却没有感到一点累,时间已过去了将近4个小时。


在格拉顿正沉浸在这段难忘的散步之旅中时,夏里宾对他说:“到我住的旅馆去坐坐吧,我们已经到103号街了。”格拉顿听到这句话,惊讶极了,他完全没有感觉到,在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走过了60条街。他们开始走的时候,大街上还满是散步的人们,而现在却只剩下路灯和他们俩——此时已是午夜了。


在夏里宾的旅馆里,格拉顿听到了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席话:“今天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与你的目标之间有多远,你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只有那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才不会感到烦闷,也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住。”


后来,格拉顿把自己的这番经历写成文章,发在当地的一家晚报上,从此他就开始了他的专栏作家生涯。他在文学写作道路上也慢慢地变得顺利,并陆续写出了像《莫德》《交际》《利格斯的档案室》等数篇佳作。


格拉顿去世后,他的后人在一篇纪念他的文章里这样写道:“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投向数十年之后,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之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距离,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态去完成呢?那样,我们就不再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丝毫的累,也不会为自己一时的寂寞而失去前进的勇气。”


【人生感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没有人能跨过路途中的艰难险阻,孤独、寂寞,而骤然成功的——成功就是一步步地向成功迈进。


像水一样流淌


1942年,他出生于西安东郊灞桥区西蒋村一个普通的农家。1950年,他上学了,从此他便有了刻苦读书、读大学当作家的宏大计划。


1955年,他的哥哥要考师范了,但是,以卖树为生的父亲无法继续供养兄弟俩一起读书。无奈之下,父亲只好让年幼的他先休学一年,等他哥哥考上师范后再让他去读书。他知道父亲一向坚强,不到万难之中绝不会如此,便决定休学一年。


一年后,哥哥考上了师范,他又回到了学校——一切只是晚了一年。之后,他依然刻苦学习,1962年他高中毕业,“大跃进”造成的大饥荒和经济严重困难迫使高等学校大大减少了当年的招生名额。1961年,他就读的学校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一年之隔,四个班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的他名落孙山。


如果不是以前耽搁的一年,他绝对能考取一个不错的大学,然而,就因为这耽搁的一年,命运却仿佛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高考结束后的那两个月,是他所经历的最痛苦的两个月,理想和前途在瞬间崩塌。他只盯着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天空飘来一片乌云,他的世界便黯淡了。他不知所措,六神无主,记不清多少个深夜,从用烂木头搭成的临时床上惊叫着跌到床下。


望子成龙的父亲也为儿子的遭遇感到痛惜,但是儿子冷却的心更令他担忧。在一个寂静的夜晚,父亲问他:“你知道水怎么流出大山的吗?”他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意思,茫然地看着父亲。父亲缓缓说道:“水遇到大山,既不能把它冲垮又不能越过它,就向旁边转弯,绕道而行。”


停了一会儿,父亲又说:“即便流动过程中遇见了深潭,即便暂时遇到了困境,只要我们不忘流淌,不断积蓄活水,奔流,就一定能够找到出口,柳暗花明。记住,困难的旁边就是出路。是机遇,是希望!”


一语惊醒梦中人。


1962年,他去了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将村小学任教,做了两年;1964年,他在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做了四年;1968年,他在陕西省西安市郊区毛西公社任党委副书记,做了10年。他就像一条溪流,缓缓向前流淌,流不过去,就绕弯继续前进。


在艰苦的生活中,他没有忘记自己当作家的梦想,白天忙着教学,晚上则忙着写作。他从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写的短篇《信任》获1979年全国优秀作品奖,《立身篇》获1980年“飞天文学奖”,中篇《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界文学奖”。1980年,他还当上了西安市灞陵区文化局副局长、文化馆副馆长。


1982年,流淌了二十年的他终于流出了大山,进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工作。但是,他大部分时间都躲在西安市东郊灞桥区西蒋村的老家旧屋里,一求读书弥补文学专业上的残缺,二求消化他所拥有的生活资源,以便创作出质量更高的文学作品。


1992年,50岁的他写出了大气磅礴、颇具史诗品位的《白鹿原》,皇皇巨著,50余万言。《白鹿原》这本书,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当他为《白鹿原》打上最后一个句号时,忍不住热泪盈眶。他50年的农村生活经历,5年的艰苦写作,全都浓缩在了这一部书中。


在他决心动手写《白鹿原》的那年早春,他在自家院子中央栽下了一棵小树。5年后,它长到和大人的胳膊一般粗,可以让它的主人享受到一片绿荫了。在这5年中,这棵小树见证了他所付出的一切心血和努力,见证了他炎炎夏日或寒冬腊月里所忍受的一个个寂寞的夜晚。


《白鹿原》一出世,评论界欢呼,新闻界惊叹,读者争相购阅,一时“洛阳纸贵”。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可谓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所罕见。由《亚洲周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作家联合评选的“20世纪中文一百强”揭晓,他的《白鹿原》荣登第38位。


他就是陈忠实。


有人问他:“怎么面对困难与挫折?”老先生淡淡地说:“像水一样流淌。”


像水一样流淌,这是岁月积淀的智慧。遇见困难,努力了,却无法战胜它,不如像流水一样,在大山旁边寻找较低处突围,依山而行,借势取径。只要我们不忘努力,不断奔突,也一样能够走出困境,到达远方,实现梦想。


【人生感悟】


对一个作家而言,他存在的全部意义只有六个字:他写作,他活着。杰作与一般意义上的好作品,无不是在孤独宁静得近于凄凉的状态下写出来的。


人生犹似二月河


他出生的时候,恰逢抗战胜利,父亲欣喜之下,给他取名凌解放,谐音“临解放”,期盼祖国早日解放。他的父母都是党员,整天忙于公务,没有多少时间看管他,教育儿子的口头禅就是一句简单的“多看书,多学习”。不过,也正是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话,使幼小的凌解放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他还未上学就读完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


但是,很奇怪的是,这个爱看书、爱学习的凌解放学习成绩却不好,从小学到中学都留过级,直到2l岁才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后,凌解放参军入伍,心爱的藏书之前被红卫兵洗劫一空,他身边一本也没有留下。到了军营所在地山西太原,他和战友都傻眼了:营区破烂不堪,生活枯燥艰苦。


最要命的是,他们是工程兵,每天都要沉到数百米的井下去挖煤,脚上穿着长筒水靴,头上戴着矿工帽、矿灯,腰里再系一根绳子,在齐膝的黑水中摸爬滚打。


他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就这样过一辈子,他心有不甘。他告诫自己,成长进步的捷径就是勤奋学习,努力汲取各种营养,在艰苦中锻炼成长。


于是,每天从矿井出来后,劳累了一天的战友们倒头就睡,而他却偷偷地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书。他读书如饥似渴,只要是书就拿过来读,就是地上的报纸,他也要拾起来弹掉灰尘看一看,甚至连《辞海》都从头到尾啃了一遍。后来团里办了图书馆,他就一头扎进书堆里,成了“书虫”。


其实,他心里既没有明确的方向,也没有远大的目标,他只是知道,如果自己不努力,这辈子就完了。而以当时的条件,除了努力读书,他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改变自己。


书越看越多,他渐渐地对古文产生了浓厚兴趣。部队驻地附近有一些破庙残碑,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用铅笔把碑文拓下来,带回部队潜心钻研。这些碑文晦涩难懂,既无标点也没有注释,他硬着头皮去琢磨。吃透了无数碑文之后,他的古文水平已经突飞猛进。


到他退伍时,差不多也把团部图书馆的书读完了,这为他日后进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成为名家的他,对蜂拥而至的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军营10年读书的收获,当时饥不择食式的博览群书,对他世界观的形成和创作积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8年,33岁的他转业回到南阳市委宣传部当了一名干事,工作无非是端茶送水、取信送报,再就是值班听电话、品茶看报。曾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他,慢慢地坐不住了,就开始研究《红楼梦》。由于基本功扎实,见解独到,他很快被吸收为全国红学会会员。


1982年,他应邀参加了一次“红学”研讨会,专家学者们从《红楼梦》谈到曹雪芹,继而又谈到康熙帝,而关于康熙皇帝的文学作品,国内至今仍是空白。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忽然冒出一个想法写一部关于康熙皇帝的。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创作上的艰难之行,白天他带着无人照看的女儿上班,拼命地干好本职工作。晚上在全家居住的29个平方米的斗室里,铺上满地报纸,蹲在上面汗流浃背地查资料。整理资料时,为了不使手臂沾稿纸,他两臂上缠满了一圈干毛巾,每天都熬到凌晨两三点。


经过两年多对康熙一朝史实的反复考证,以及在大量的野史、清人笔记中寻幽发微,钩言稽沉。他自感成竹在胸,便开始了《康熙大帝》的写作,冬寒夏暑,锲而不舍,每日少则千余字,多则上万字。每年夏秋凉爽之际是创作的最佳时节,但却必须面对难以驱逐的蚊子,他就将水桶放在桌下,双脚放在水桶里,这样既防蚊子叮咬,又可降温取凉。日写万字时,由于疲劳过度,他的头发一绺绺地往下掉,但他仍然伏案疾书。


1986年,他以笔名“二月河”出版了长篇历史——《康熙大帝》,全书四卷,150万字,借此,他一举成名。


然而,一举成名没有人让他固步自封,他又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完成《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写作。经过几年的艰苦写作之后,这两部书稿也先后出版了。


如今,二月河520万字的“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大帝》《乾隆大帝》,可谓是好评如潮,图书多次重版,不仅畅销大陆,而且畅销港澳台和美国、日本等地。


对于自己的成功,他说靠的不是才气,而是力气。此话不假,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创作这三本书,他熬过了无数个寂寞、孤独的夜晚,每当深夜困倦难忍时,他就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腕,如今他的手腕上全是斑斑的烟烧伤痕。写作对他来说,不但是一种资源消耗、体力消耗,也是极大的感情消耗。


关于军队那段人生低谷,二月河说:“人生好比一口大锅,当你走到了锅底时,只要你肯努力,无论朝哪个方向,都是向上的。”


【人生感悟】


天才的成长也必然要经历一段寂寞艰难的日子。如果一个人无法忍受寂寞,也就永远享受不到寂寞之后的成就。


千年书圣王羲之


东晋王羲之被人们称为“书圣”,他所写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王羲之之所以能成为“书圣”,除却在书法上的天分,还源于他的刻苦钻研,自幼酷爱书法的他潜心练习,几十年来,寒暑不辍,锲而不舍,才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