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建瑞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4
|本章字节:10500字
相传,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便偷来。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想到,对书法已相当痴迷的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他父亲很受感动,便答应了他的要求。
后来,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卫夫人见他进步神速,断定他肯定读过了用笔秘诀,感慨地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超过我的。”
王羲之不仅从用笔秘诀中得到了益处,还潜心研究“永字八法”,他用了十五年时间探索“永”字的写法,从而使“永字八法”成为书坛学子把握书法技巧的捷径。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拓历代碑刻,由此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如果手上没有纸笔,他就用手指在身上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磨破了。
王羲之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甚至还因此还产生过很多趣事。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王羲之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促他吃完饭再练,但是他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过了一会儿,饭菜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听说后,赶忙来到书房,只见王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蘸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原来他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盯着帖上的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更好,竟然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边吃还边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看到这情景,母亲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王羲之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就像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
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郗鉴是好朋友,郗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当时,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婚姻更是讲求门当户对。一日,郗鉴对王导说,他想在王家的子侄辈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
由于郗家女儿是当时出名的美女和才女,所以,郗家来人选婿时,王家的后辈们都把自己打扮得玉树临风。只有王羲之不问此事,好像根本没有听说这件事一样,仍然躺在东厢房的床上专心琢磨书法。
郗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郗鉴禀报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但都表现得有些拘谨,一点也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画什么。”郗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都羡慕地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个书法家,父子二人并称“二王”,在书法史上同享盛名。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他们父子二人也有很多故事流传下来。
有一次,王羲之在花园中散步,看见王献之正在亭子里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他背后,突然伸手去抽儿子手中的毛笔,王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到父亲夸赞自己,也有些沾沾自喜。
开始学习书法后,王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王献之便有些心怯地问:“那您说究竟要练多长时间?”母亲坚定地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王献之听后,知道非下苦功不可了,一咬牙又练了5年,然后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满以为会得到父亲的赞扬。谁知,王羲之看了几十张,都还是不住地摇头。等掀到一个“大”字时,王羲之终于露出了较满意的表情,略一沉思,提笔在“大”字下写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王献之。
小献之不知何意,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认认真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明白自己练了五年,仍是远远没有达到父亲的境界,不禁有些泄气地说:“难啊!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趁机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工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王献之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终于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人生感悟】
水滴石穿终有日,绳锯木断终有时,板凳坐得十年冷,磨尽池水十八缸,功夫也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因寂寞而强大
有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强大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里练习口才。但是,外面的热闹、内心的躁动让他无法忍受地下室的寂寞,他总是坚持不了多久,就想出去看看。这样下来,长时间他也没有取得进步,他知道,如果心静不下来,永远也无法取得更大的进步。于是,他横下心来,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他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
因为头发羞于见人,他只得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他就用这样的方法强迫自己忍受寂寞,日复一日地在地下室练习演说。终于,凭借他的勤奋刻苦,戴摩西尼的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这个世界充满了诱惑——金钱、权势、地位、名声,在这些诱惑面前,不知有多少人因耐不住寂寞而一步步走入生活的误区,迷失了自己。
在诱惑面前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保持对理想和目标的执著,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性的。即便是伟人,也是在用强制的方法使自己远离诱惑,从而专注于自己的目标。
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他必须在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想个一个办法:他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又把钥匙丢进湖里。如此一来,他就是想出去,也没有外出要穿的衣服,便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创作里。在那半年里,雨果像是与世隔绝一样,除了吃饭、睡觉,从不离开书桌,最终,他竟然提前两周脱稿。
雨果的这部仅用5个多月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如今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一个人要想干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追逐既定的目标。在漫漫人生路上,当我们难于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斩断退路,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去寻找出路。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最终走向成功。
法国作家莫泊桑,很小便表现出了出众的聪明才智,但是,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天,莫泊桑跟舅父去拜访他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舅父想推荐福楼拜做莫泊桑的文学导师。可是,莫泊桑却骄傲地问福楼拜究竟会些什么。福楼拜没有回答,反问莫泊桑会些什么。莫泊桑不无得意地说:“我什么都会,只要你知道的,我就会。”
福楼拜不慌不忙地说:“那好,你就先跟我说说你每天的学习情况吧。”莫泊桑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
说完后,莫泊桑得意地反问道:“福楼拜先生,您每天的工作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他觉得,他的多才多艺会令福楼拜叹服。
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
莫泊桑不解地问:“难道您就不会别的了吗?”福楼拜还是没有回答,而是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的?”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他虽然什么都会,但是,要说哪样事情做得特别好,他也不敢大言不惭。他好像懂了些什么,轻轻地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
“写作。”福楼拜淡淡地说。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特长便是摒却他事,用全部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你想做的那一件事情。从此,莫泊桑便拜福楼拜为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后来,莫泊桑也成了举世闻名的大作家。
【人生感悟】
一个人要想干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追逐既定的目标。那些耐不住寂寞的人,往往会在生活中迷失自己。
寂寞的美丽
寂寞如开放在高山之巅上的雪莲花,美丽、孤寂,傲然于世!诗一般腻滑,梦一般虚缈,遥不可及却又风情万种,在岁月无声的流逝中,悄然绽放在天地间。
寂寞若一泓缓缓流动的清泉,不经意地浸润着你的身体,当你从内心深处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寂寞已经彻底地包围了你。
寂寞是一朵开放在心灵深处的花,扎根于孤独的土壤,花开是一种绝世的美,花谢是一种凄寂的美。
寂寞是一杯清香沁人的茶。伴着它,可以静想心事,可以闲着发呆;可以读书,可以思人。
寂寞是一种清福,但有一刻的寂寞,就要好好地享受它。不必强求,随缘而生,随缘而去,缘生缘去已是孤崖上一枝花,端地一刹那的好。
寂寞也让人眷恋,枕一袭清瘦的诗入梦,梦中尽是花好月圆。人生已经如此华丽,何须要求太多,之所以离不开寂寞,是因为情感需要更美。寂寞常常是这样的心境,脱掉世俗的外衣,露出超然物外的表里,去了雕饰,没了棱角,一切都是松软的,像刚刚飘落的雪,哪怕一丝丝温暖都会触之即化,莫不是极致的美。
寂寞和孤独是不同的,寂寞的骨子里有一种花开由我、花谢亦由我的境界,它的存在亦是时间的一种超然的美丽,不需要人赞美,不渴求人观赏。寂寞是有思想的,它是微凉的夜里暖暖开着的昙花,独自芬芳,独自惆怅,用自己那一瞬间的美丽让世界惊叹。
寂寞,只是一个人,一颗心。这颗心空着,且安静着。只这一颗心,就已经是一处绝尘世外的桃花源,花开花落,藏了一丝丝潜在的清高,藏了喧嚣世界里那一点点禅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没有丝毫杂念,这恬淡清闲,换来的是心灵的短暂轻松。
有时,寂寞也会有如毒药,如果你一味地顺从它,沿着它划定的曲线走,你就会掉进它设置的陷阱。有时,寂寞也会充满忧伤,而且得寸是寸,得尺是尺,寂寞特有的压抑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你无法冲破它。
人是需要一点寂寞的,在专注于一项事业或研究成果时,寂寞和孤独便是日子的从容。淡然处世,潜心于自己的学术之中,这样的孤独和寂寞如蕴育着的花蕾,经受着失意的风雨,承载着攻克的喜悦,一步步地迈向成功的彼岸!寂寞是精神领域最为素雅的一笔,当追求事业的坚贞自心灵深处溢于钻研之中,自我的孤芳自赏便如花开的幽香,诠释着人性的美。与生俱来的所有浮躁被模糊淡忘摒弃后,重现芬芳的心灵花香,便细细地品,自成一种孤独风流!
其实,人生之中,热烈精彩的场面只是一瞬间,大部分时间需要你一个人慢慢地挨,你不妨就将人的一生看成是一只又苦又涩的青橄榄,你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品尝,如此才有滋味。
【人生感悟】
寂寞如山,耸立天际,岿然不动,在天和地之间筑起一处阶梯。寂寞如水,依附大地,轻灵婉转,为人和万物绘出一道风景。第六章 寂寞是一种境界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三种境界,无一不是清冷寂寞的景象。
寂寞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身处寂寞之境,可上可下,可退可进,可以悟道,可以参禅。耐得住寂寞,人生便得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