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均益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9
|本章字节:8528字
她到最后也没有正面回答我,只是说:“我再想想,因为,台里确实给我下了死命令,我没办法。”
没过多久,罗明副台长的电话就来了,召回的金牌随之而来。
“小水!”罗台的语气不容商量,“台里决定了,而且有关部门也跟凤凰卫视商量了,中国记者不能待在伊拉克,你们已经完成了你们的使命,现在必须得撤。你们和凤凰卫视一块撤。”
我脑子又“嗡”了一下,还不死心:“罗台,你得相信我,我们在现场,这两天爆炸没停,空袭没停,确实非常危险。但是我们在巴格达有一些屏障,有一些房子和地下室,都可以保证安全。要现在往外撤,先不说我们来的多不容易,起码我们撤出去没有安全系数……”
“这事没商量!”罗台打断我的话,“铁板钉钉了!你不信去问问凤凰的闾丘。这是商量好的,她也得撤。”
赵化勇台长就在罗台身边,他接过电话,命令一模一样。两位领导轮番上阵,我都有点急了,甚至带上了哭腔:“那不行,你要这样那我不走。”
罗台也急了:“小水,你要不走,还是那句话,关窗口!我们也没办法,因为这是我们接到的死命令。”
不到10天时间,事情多次逆转,让人难以适应。我们又一次遇到了强制撤离。我们欢喜得太早了,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进入伊拉克,回到巴格达,回到我应该在的地方,把眼睛瞪出满满的血丝,每天几十条几十条的新闻在往北京发,很多档很多档的这种连线,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最后“撤退”两个字吗?
我还记得我将撤退的命令传达给所有人时,大家那种沮丧的神情。我们失魂落魄地坐在新闻中心二楼平台的一块砖头上,活像三个捡到烟头的乞丐。沙尘暴把巴格达的天空蒙上一层阴郁的灰黄,“走还是不走”,成为前途未卜的一个沉重话题。
其实有得选吗?这根本就不是一道选择题,必须走。
我几乎控制不住自己了:“我自己干,我就违反纪律,怎么着?再也不听中央电视台的调遣了!我就要待到这个战争结束,我可以到阿布家里去住……”
冀惠彦拍拍我,长叹一声,说:“我们出来代表的是中央电视台,我们是有单位的人。如果说单位现在不让你做这件事,而且将来不会给你这个平台,我们干吗冒这个风险?”
冀惠彦这番话,当然是有情绪的,但是这种反话正说的方式,一下子点通了我那贲张得几乎要爆开的穴道,刚刚炙烤得要沸腾起来的情绪,一下子冷成了冰,心里也刮起了凄迷的沙尘暴。
我事后才知道,因为我们再次进入伊拉克报道,中央电视台在伊拉克报道的整个形象,一下子又转回正面。但这并不是我的目的,我不需要为了我个人的荣辱去前线搏杀,也不需要为了挣一个名分而“作秀”。
我是一个记者,我热爱这份工作,面对这场战争,我觉得可以好好施展一下才华,这就是我的战场。我有这个能力,所以我就这么干!但冀惠彦说得对,如果我的老板我的东家不让我做,就算我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我也做不成,我最后可能变成孤家寡人,或者成了一个单干户,我给谁发新闻?
这件事一下子变得无奈,后有追兵,前有堵截——跟凤凰卫视一捆绑,没辙!
后来碰到闾丘露薇,她已经定了车,准备第二天清早走。台里也安排我们从叙利亚出去,而不是约旦那条“死亡公路”——它已经被封死了,而且的确不安全。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会派人在叙利亚的边境口岸等我们,我们只能再一次无奈地撤退了。
第二次撤退比第一次更加无奈。上一次的撤退,是与战争爆发点失之交臂,那时我们还无法判断是否会开战;但是这一次,我们已经身处战争当中,却离开了战场,离开了“新闻发生时,我们在现场”的原则。
我的内心一直在挣扎,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利益,团队、同事、战友,还有这么多年培养了我、给了我机会的中央电视台,我怎么面对这一切?怎么面对前功尽弃的事实?我怎么面对自己的新闻理想和热情?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只能选择遵守命令,我还没有自私到为了要单打独斗和蛮干,而影响中央电视台声誉的分上。这个机构、这个平台成就了我,至今我仍对此心存感念,所以我不应该也不会做危害它的事情。
还有一个原因,很多领导和同事,也可能因为我们的鲁莽,甚至一意孤行受到影响。综合这些考虑,无可奈何,我们三人达成了一致:没办法,我们已经尽力了。
告别的时刻最难忘记,告别的时刻心情也最复杂。我经历过许多告别的时刻,对于巴格达,我告别了战争火线,却留下一段难以愈合的伤口。
3月29日,我们和凤凰卫视一起从巴格达出发,奔向叙利亚边境。这一路我们三个人都不说话,沉默着望向窗外,看着车窗外闪过的伊拉克的景象,熟悉的一切一切。远处一股一股浓烟直冲天空,那是原油在熊熊燃烧,一个曾经富裕的国度,如今化作废墟和焦土,到处弥漫着痛苦和绝望的气息。它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前行的路,它的眼前荒草丛生、火海汪洋。
走了一段路,我招呼了一下冀惠彦,做了一个拍摄的手势。他心领神会,掏出随身带的一个微型摄像机。我忽然想把我们这种状态记录下来。如果把我们出发时候的表情和现在对比,一定是一组极具张力的画面。“冀惠彦,说两句。”我把镜头对准他,“说啥?要我说,我就说伊拉克我再也不会回来了,我他妈恨死你了!”
短短两句话,活像两根刺,如鲠在喉。
走到一半路程的时候,这种迟滞的气氛,因为一群不速之客的出现,转化成惊险的画面。
在我们两辆车的前方,不知什么时候,从沙漠里突然冒出来十几辆装甲越野车,特种部队!大兵们个个武装到牙齿,防弹背心、钢盔、对讲机,手里端着m16自动步枪,像一道闸口把我们堵住了。
大兵们把我们团团围住,黑洞洞的枪口对准我们,用英文高喊:“下车!你们是哪里人?干什么的?身份证件!”
我忙用英文回答:“我们是中国人,我是中国记者!我们这儿有护照。”
闾丘露薇和她的摄像师,冀惠彦、杨小勇和我,我们几个人排成一排,举着手,半蹲着。我习惯把护照放在裤兜里,便放慢了语速说:“我现在伸手,来掏我的护照,你看清楚了,我可没什么东西。”
这是有经验教训的。1996年,我在亚特兰大差点被一个美国警察射杀,就是因为被询问时动作太大,美国人差点当场开枪!所以一定要声明,我是好人,我没有恶意。
两个大兵冲到我跟前,我把护照掏出来给他们看,然后是其他几个人的。他们仔细检查之后说:“你们真的是中国记者?”
我忙说:“是的,我们现在要离开伊拉克。”
我们雇的司机是伊拉克人,这些士兵又拿枪指着他们,让他们全都趴下。那些司机都吓坏了,浑身颤抖,五体投地趴在地上,像是虔诚的教徒做祷告。特种部队的人拿枪管捅他们,有一个司机很机灵,一边趴下,一边顺手就把我们出发前插在挡风玻璃前的中国国旗拿起来,举在手里,“china”、“china”地喊,意思就是“我是给中国人干活的,我是这几个中国人的司机”。
五星红旗帮了我们的忙,这些特种兵在了解了我们身份之后,态度客气了些,气氛也有所缓和。他们说:“这是个误会,我们在执行特种任务。现在有很多恐怖分子,我们也要防止萨达姆家族的人逃跑。我们把这条路都已经封锁了,这一带很不安全。”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帮人是协助美军进驻伊拉克的澳大利亚特种兵。也就是说,在伊拉克战争开战第9天的时候,在距离巴格达不到三四百公里的地方,而且是在伊拉克西部,已经有了美英联军的特种部队。
他们得知我们要去叙利亚,有一个长官模样的人过来对我们说:“这一段路很不安全,你们现在上车跟着我们,我们送你们过这段路,然后你们再往前去。”
他们的装甲吉普车在前面开道,前后跟着我们两辆车,大概开了有一二十公里后,他们跟我们挥手再见。又是几百公里,看到了边境,看到了我们中国驻叙利亚大使馆的车和人,再后来,我们来到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当天晚上,驻叙利亚的女大使,还有使馆里的所有同志给我们接风洗尘和压惊。“你们是中国的记者,你们是报道伊拉克战争的功臣”,这样的话当然听了不少。但是我们几个都打不起精神来,坐着喝闷酒,还借着酒劲说了一些气话。有些话是针对闾丘露薇说的,因为我们那时候觉得闾丘露薇不仗义,她要是不出去,坚持跟我们攻守同盟,我们也许能够在伊拉克赖下来。
现在我已经有些释怀,我用冀惠彦跟我说的那段话,去理解闾丘露薇当时的处境。如果她拒绝她的老板,也许也会变成一个孤家寡人,又如何施展她的新闻理想?但是在当时,我们除了一吐不快之外,完全无话可说,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当我们报道组结束伊拉克之行,走出北京的机场时,我满心憔悴,近乎绝望崩溃,只想洗个澡,睡上一大觉,然后大哭一场,哭他个昏天黑地。
从战场回到国内的我们,没有被追究违命之责,相反得到了莫大的包容和赞誉。台领导亲自拿着鲜花到机场接我们,报道组还被邀请做了几场汇报演讲,台里表彰我们“扞卫了中央电视台的荣誉,为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争报道工作做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个人也受到了不少厚遇,从“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到“五一劳动奖章”,各种荣誉如潮水般涌来……
在许多人眼中,伊拉克战争报道无疑是我职业生涯的高峰。但没人理解,“伊拉克”三个字,在我心中有多痛。
2003年我们两进两出,却没能将这场战争全程报道下来,对于一个有新闻理想的记者而言,这是毕生的缺憾;而由此在网上引发的口诛笔伐,固然我是个大大咧咧的西北人,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一直低调对待,但总有字句会灌进耳朵,在内心溅起波澜;并且,当年为了留在巴格达,我编造了一些谎言,为了保护团队保护央视,很多事情回国后不能坦然说出……种种复杂情绪郁结于心,一层一层,裹出一个坚实的茧,偶尔碰触,便隐隐作痛。
十年后回头来看,2003年出征巴格达,以斗志昂扬开始,却以郁闷和无奈告终。我感觉我的生命时钟在那一刻忽然慢了那么几秒,随后这十年的步伐,就一直别扭在这几秒钟之上。有时夜深,我不敢回想那片沙尘暴中隆隆的炮火,那些清晰的爆炸声,就像我心头伤口“嗞嗞”开裂的声音一般。我那错过的“几秒钟”,足以划开一道伤口,即便十年之功,也无法让它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