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缺憾

作者:林丹环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29

|

本章字节:3726字

李黎


原来完美的状态也是可怕的——这不一定是迷信,其实是生活的智慧:因为没有任何状态,包括完美,是持久的;而完美状态的改变只有一个可能:变成不再完美。唯有不完美的状态,才充满变化与发生的可能,才具有一种持续的生命力。


每当旅行到一处地方,往往该走该看的还没走遍看完就得离开了;当地的主人为我惋惜,我总是笑着说:“这样才好,留些遗憾,以后才会想再来。”


不完美的状态才充满可能,有时甚至因而成为一种美——缺憾美。


印度泰姬陵的故事正是个有趣的例子。三个多世纪前,印度莫卧儿王朝皇帝沙加汗,决心为他难产而死的爱妃蒙泰兹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华美壮丽的陵寝,设计时当然从外到内巨细无遗,无一处不是完美的对称。不料这座耗资过巨的爱之杰作弄得民穷财尽,沙加汗被篡位的亲生儿子囚禁起来,郁郁而终;原先想为自己另建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寝,与泰姬陵遥相对应的美梦也碎了。更可悲的是:他死后无处葬身,棺材就被放置在泰姬陵内蒙泰兹棺椁之旁——这一来,就破坏了他讲求的至高无上的对称美了!然而正因为如此,沙加汗得以与爱妃生同枕死同穴,他若地下有知,是该喜还是憾呢?


其实对称并不一定就美。就像太整齐完好如蜡像的脸孔是乏味的,有时左右不太对称的脸反而更有魅力。至今还觉得《乱世佳人》


里的费雯丽是电影史上最美的女人之一,我尤其喜欢她那两道高低长短不一的柳眉,每当她高高挑起右边的眉毛,无论是表示挑逗或者挑衅,都显得特别有个性而迷人。


缺憾美多半是无意和无奈的意外结果,但还是有故意经营的例外。对比泰姬陵的例子,日本建筑就另有一种思维,像东照宫,据说建造时设计者因为自觉太完美了,恐怕会遭天谴,就想出一个办法:把其中一支梁柱的雕花有意颠倒,刻意造成一份缺憾美。这种故意经营出来的缺憾,竟是一种哲学思维了——也可以说是宗教层次上的吧。


原来完美的状态也是可怕的——这不一定是迷信,其实是生活的智慧:因为没有任何状态,包括完美,是持久的;而完美状态的改变只有一个可能:变成不再完美。唯有不完美的状态,才充满变化与发生的可能,才具有一种持续的生命力。中国人也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月盈则亏”的道理一直是深入人心的。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追求完美的重要——对完美的要求,正是人类不断自我提升的驱动力。然而日常生活中完美状态的终止并不一定是坏事——那往往也是紧张状态的终止:小时候第一张不再是满分的考卷,新衣服上的第一点污渍,成人后新车上的第一道刮痕……虽然都令人懊恼,却也让人在潜意识里松一口气:不必再成天提心吊胆地保持完美状态了。


我觉得古今中外最美丽的神话是中国的女娲补天,因为贴近人之常情——就算是老天也会损坏的,可是不怕:有位健壮又善良的女神,能采炼石头把天的破洞补好。这是何等亲切的大地之母啊!既然连天都会是残缺的,人世间的缺憾遗恨更是常态,又何须苦苦痴想求全呢?


拥有完美就要整天费尽心思、花尽力气保持这个完美,何不留些缺憾?处在不完美之中,心中便无压力,反而可以更轻松更集中精神地去追求完美。这正像坐在第一宝座上的人,由于心理上的压力,他往往不如处于第二的人活得舒心吧。人无完人,因为有缺点,才显得真实,有缺憾的真实,也是一种美。因为有缺憾,才有追求。假使非要把完美定义成一种快乐而把缺憾当作一种痛苦,那么人生大概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吧。因为不完美而痛苦,却因享受着追求完美的过程而快乐——不管结果如何。


作者简介


李黎(1948—),作家。安徽和县人,1949年随父亲去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后改学电子计算机。


作品唯美、深奥、晦涩。主要作品有《大江日夜流》、《最后夜车》、《大地之歌》、《火,要传下去》等。


【心香一瓣】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俗话又说:


一山更比一山高。千万年来,这些说法不胜枚举。


所有这些说法,不是让你消极,不思进取。更不是让你放弃进取。


你应该换一个角度去想,无论我做得多好,都不会是最好。只要我继续努力,明天肯定会比今天做得更好。


当你做得不好时,请想着这个理由:也许我无数个不完美,会堆积出未来最完美的一个结果。


别放弃!试试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