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华北地区(9)

作者:韩焘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39

|

本章字节:9792字

额尔古纳河属于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源流。长1620千米,流经蒙古高原东北部边境。上游发源于蒙古的克鲁伦河。在中国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成为中俄界河。额尔古纳,蒙古语即为“以手递物”之意。


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确定以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界河,右岸为中国领土,左岸为俄国领土。额尔古纳河的主要支流有海拉尔河(流经海拉尔地区的河段,当地人称之为海拉尔河),如果以海拉尔河为源头计算,全长1620千米。西流到满洲里附近折向东北,开始被称做额尔古纳河。


额尔古纳河流经之处,大多为宽阔的谷地,因此河水清澈,含沙量少,河中的鱼类品种很多。沿岸地区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动植物资源丰富,宜农、宜牧,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地域。


额尔古纳河最终在漠河以西的恩和哈达附近,同石勒喀河汇合为黑龙江。如今,额尔古纳河这条界河,已被开发成旅游风景区,人们可以乘船,沿着宽不过十余米的界河,观赏两岸景色。当你置身于河水中央,就会看到在左岸的俄罗斯村庄近在咫尺,不时可见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俄罗斯居民在额尔古纳河河边劳作、垂钓,完全是一派异国风情。


额尔古纳河沿岸良好的自然环境,养育过许多古代少数民族,古代蒙古部落就曾经在此游牧、渔猎,并定居于此。成吉思汗就曾把这块宝地分封给了他的弟弟哈萨尔。至今,在黑山头还有哈萨尔王府遗迹。


白云鄂博为什么被称为草原上的明珠


白云鄂博,蒙古语意为“富饶的圣山”,它的富饶名副其实,白云鄂博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7%,是除中国以外世界总储量的5倍多,被誉为“稀土之乡”。


白云鄂博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地处阴山山脉以北的乌兰察布草原,面积为328平方千米。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拥有铁、稀土、铌等多种金属共生的矿床,1927年丁道衡先生首次发现了白云鄂博矿山,继而逐渐为世界所瞩目。它归包头市管辖,是包头辖区内的五区之一,被人们称为白云矿区。它在包头市区以北150千米处,四周被达茂联合旗所环抱,其矿山东西延伸约20余千米。


白云鄂博全区人口22万人,由蒙古、汉、满、回等11个民族构成。那里夏秋季节气候清爽宜人,平均气温194c,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能源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国际上对石油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核能发电是大势所趋。钍是重要的核能资源之一,白云鄂博钍矿储量为22万吨,占世界钍矿储量的很大比重,因此它的意义已经不只是一颗草原明珠,而更是一颗能源明珠,发展明珠。


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是哪个


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是呼伦贝尔草原。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西麓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它西邻中蒙、中俄边境,北起额市根河南界,南至中蒙边界,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天然草场面积占80%,是国内最丰美的大草原。


呼伦贝尔东部草原是内蒙古的主要牧区,出产着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平原。呼伦贝尔草原一望无际,清风抚过,羊群就从青草中显现出来,点缀着广袤的草原,令人心旷神怡。


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有“牧草王国”之称。呼伦贝尔大草原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出产肉、奶、皮、毛等畜产品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连牧草也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


2000多年来,呼伦贝尔以富饶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北方的诸多游牧民族,东胡、匈奴、鲜卑、契丹、女真等都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成吉思汗也是从这里开始真正踏上了征服世界的征途。


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呼伦蒙语意为“水獭”,贝尔蒙语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


呼和诺尔旅游点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上贡旗境内,呼和诺尔可称作是呼伦贝尔草原风光的代表。这里已经开发成了旅游胜地,旅游点的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旅客可以穿着民族服装,骑马奔驰在草原上,也可以骑着双峰驼感受当牧人的感觉,或乘坐原始的勒勒车体验游牧民族迁徙的过程,还可以划着小舟在呼伦贝尔湖中垂钓,享受惬意的休闲时光。


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的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呼伦贝尔东部草原位列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


腾格里沙漠是怎样形成的


腾格里沙漠是中国第四大沙漠。按行政区划分主要属阿拉善左旗,具体在阿拉善地区的东南部,贺兰山与雅布赖山之间,西部和东南边缘分别属于甘肃民勤、武威和宁夏的中卫市。腾格里沙漠包括北部的南吉岭和南部的腾格里两部分,当地人习惯统称为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内部有沙丘、湖盆、草滩、山地、残丘及平原等地貌。沙丘面积占71%,以流动沙丘为主,湖盆共422个,半数有水,但多为干涸或萎缩的残留湖泊。


腾格里沙漠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干旱和风。加之人们对周围森林树木的砍伐,破坏草原植被,令土地表面失去覆盖,沙土无法固定,因此形成了大规模流动沙丘,腾格里沙漠也因此形成。


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的气候条件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沙土,沙源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组成的细粒物质。腾格里沙漠和附近的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地区的沙丘都是因为洪水冲积物形成的。


腾格里沙漠并非因为是沙漠而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恰恰相反,那里有别处所没有的特色景观和美好体验:在茫茫的沙海中野餐,背着一顶帐篷露营,在无比宁静的夜晚观星赏月,探访在沙漠中的游牧民族,游览沙漠“鸟湖”、“鱼湖”,观赏古人留下的岩画等,在这里人们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沙漠中生命的顽强与伟大,只有在这里才能够得到这种体验。腾格里沙漠如今已经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游客络绎不绝。


“沙漠珠穆朗玛峰”是指哪片沙漠


被称为“沙漠珠穆朗玛峰”的沙漠是巴丹吉林沙漠,它的海拔最高处可达1700米。


巴丹吉林沙漠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总面积4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境内第三大沙漠,世界范围内的第四大沙漠,其占地面积之大,以至于巴丹吉林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千米的沙漠至今没有人类涉足。


但这并不是让巴丹吉林沙漠出名的主要原因,它的成名在于它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其中的巴彦诺尔、吉诃德沙山是世界上最高的沙丘,成为世界之最,被学术界公认为“沙漠珠穆朗玛峰”。


巴丹吉林沙漠并非只是单调的沙海。虽然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但是沙漠中的湖泊却多达100多个,沙漠***现了静谧的湖泊、生机盎然的湿地,还有高耸入云的沙山围绕在周围,这一切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独特的迷人景观,每年都会吸引上万名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巴丹吉林沙漠集合了差异巨大的景色。其中,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寺庙号称巴丹吉林沙漠美景的“五绝”。


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200多米,峰峦起伏,沙脊如刀刃一般,沙子下滑时所发出的声音犹如飞机的轰鸣声,沉闷而深远,可传至数千米以外,因此便有了“世界鸣沙王国”之称。


巴丹吉林沙漠中有许多小湖泊,湖泊四周芦苇丛生,碧波荡漾,飞鸟迁徙,路过沙漠,都会到这些湖泊中饮水嬉戏,若忽略周边的沙山,恐怕游客会以为自己是置身于秀水江南,因此这些小湖也就有了“漠中江南”的美称。


此外,沙漠中还有多处泉水涌出。其中属音德日图的泉水最为着名,被誉为“神泉”。音德日图泉处于湖心,泉水喷涌于石上,在不到3平方米的小岛上有108个泉眼,泉水甘冽爽口,水质上乘。


苏敏吉林庙是阿拉善最古老最有名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它建于1755年,建筑分上下两层,面积近300平方米,相传修庙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是靠人工运来的。


目前巴丹吉林沙漠有很多种旅游方式,可采用乘坐越野车、骑骆驼、徒步穿越等方式。到巴丹吉林沙漠的最佳季节是8月至10月,早晚和中午温差较大,需备风衣或保暖衣物,外出时须准备好充足的饮水。


蒙古族有哪些独特的民族风情


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源自于他们在草原上游牧的生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蒙古游牧文化和民族性格,这些影响着他们生活的民族风情,涉及到方方面面,大到婚俗仪式小到日常起居,可谓丰富多彩。


蒙古族中的牧民居住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的牧民都有着待人热情诚恳的美德,他们以粗犷豪放、胸怀坦荡、诚实热情而着称。当客人来到草原,来到蒙古包前,主人便会上前问候“赛音百努”(你好),随后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屋。


一般客人落座后,女主人会把鲜美的奶茶端到客人面前,双手捧送,奶茶越满越好,否则会认为待客不礼貌。有时候,主人会向客人敬烟,双手递给客人,如客人不抽烟,也绝不勉强。当主人与客人一起进餐时,主人会向客人频频敬酒,把酒杯托在左手掌上,酒满后,用右手托于左掌下躬身略举过顶递给客人。当客人要离开告别时,通常是主人一家出门相送,并说“巴依日太”(再见),“阿木日赛很雅布”(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把哈达视为最圣洁、最崇高、最吉祥之物。“哈达”,原是用5尺或7尺长丝绸,折成5寸见宽的样子。一般会在比较隆重正式的场合使用,比如元旦时叩拜佛祖、晚辈向长辈请安、婚筵敬酒之前,都会对尊敬的客人献上哈达,表示以最崇高的礼节欢迎。献哈达时主人用双手举过头向客人敬献,这种谦恭礼貌的传统礼俗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常饮食方面:蒙古人以粮食、乳制品、牛羊肉、奶茶为主。其中奶豆腐、奶茶、黄油、奶酒最具特色,而烤全羊、手把肉是招待贵客的宴席,独具民族特色。


奶制品:黄油、奶豆腐、酸奶、奶皮、奶酒、奶酪等等,是蒙古人喜爱的食品,也是招待远方客人的上好佳品。


炒米、奶茶:奶茶是蒙古族每日必需的饮料,妇女早晨起来,准备早饭的第一步就是煮一锅香喷喷的奶茶,喝上一碗乳香飘溢的炒米奶茶,再加上几块奶豆腐、几片手把肉,便有了精神,开始一天的牧人生活。如果有客人来到家里,主人定会端上奶茶,奶茶旁一般还会摆着一盘炒米,客人可以手抓炒米放入奶茶,根据自己的喜好加盐或糖调和,再放上几块奶豆腐,非常可口。


肉类:肉类是蒙古族牧民自古以来游牧生活的主要食品,通常通过煮、涮、烤后进食。其中“手把肉”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它也是招待客人最好的食品。


服饰: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长袍扎腰带,穿高腰靴子。


长袍:长袍是蒙古人自古以来所喜爱的服饰,袍子肥大、舒适,非常的实用,尤其是牧人放牧时,既可以御寒,又不会觉得闷热。


腰带:穿蒙古袍必须扎腰带,材质一般为布或绸缎,颜色和袍子要协调一致。


活动:祭敖包、那达慕、射箭、博克等。


世界上保留祭祀文化最完整的祭陵仪式是什么


祭祀成吉思汗陵是世界上祭祀文化保存最完整、最庄严的帝王陵墓祭祀仪式。


成吉思汗陵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70千米。


蒙古族盛行“密葬”,不愿意被别人发现他们的安息之地,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还是个未解之谜。


现今的成吉思汗陵是一座衣冠冢,蒙古人认为祭奠先人主要是祭奠其灵魂,而不是尸骨。按照蒙古人的习俗,人将死时,吐出的最后一口气就是其灵魂,灵魂会脱离身体,依附在附近的驼毛之上,所以成吉思汗先祖吐出的最后一口气——那块附有灵魂的驼毛,一直以来就被供奉在成吉思汗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