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中国之行(节 选)

作者:李天道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3:43

|

本章字节:6550字

(日)本多胜一


作者简介


本多胜一(1938),日本记者。生于日本长野县下伊那郡,毕业于千叶大学药学部,后又就读于京都大学农学部的农林生物专业。1958年10月考入朝日新闻社。1991年12月5日从朝日新闻社退休。在33年的记者生涯中,本多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评论、随笔、论战性杂文。


本多胜一被称为《朝日新闻》的“看版”记者名记者。本多的采访范围超出了日本一国的界线,他的活动舞台是全世界。他往往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国际社会的大空间选取报道题材。他无数次越过死亡的封锁线,向“社会压迫、国际纷争的黑暗部分,历史的欺骗部分”挑战,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引起轰动的新闻作品,用三年的时间给自己写下了“世界性的新闻记者”、“新闻界的英雄”的结语。


日本《现代大众传播人物事典》这样评价本多:1963年,本多胜一在《朝日新闻》连载《加拿大·爱斯基摩》一文引人注目。此后,相继发表《新几内亚高地人》《阿拉伯游牧民》等成名作。学生时代两次登上喜马拉雅山,将探险家的经验和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写入报道。越南战争最激烈时飞往前线,采访了越南解放阵线,发表了《战场的村庄》。因这一报道,获1969年度波恩国际新闻奖。他总是站在被杀戮者一边,控告杀戮者。著有《被杀戮者的逻辑》《柬埔寨发生了什么》等著作,是当代新闻界的英雄。


事件背景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否认和抵赖侵华的历史,本多胜一用正义和事实冲出了一条“血路”。他是第一个站出来,从中国人的角度,从被侵略、被杀戮、被压迫、被损害者的角度,进行全面采访、全面揭露日军侵华罪行的日本记者。当然,为此他一直受到右翼势力的围攻,但他从未屈服。他认为做记者有时和做战士一样,需要冲锋陷阵、勇往直前。


1971年6月11日,本多从东京出发,经香港到达广州,开始了从南到北印证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中国之行。到7月20日,在将近40天的时间里,他昼夜兼行,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日军屠刀下的累累白骨,听到了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他采访了解了“人体细菌试验与活人解剖”、“抚顺万人坑”、“平顶山惨案”、“向日本强制运送劳工”、“南京大屠杀”和“三光政策”等等事件,并将大量的事实,以平实的手法记录下来。自1971年8月至12月,分40回在《朝日新闻》和《朝日》杂志上连载。


报道原文


(一)潘家峪惨案


25日早晨,潘广林被枪声惊醒,从炕上下来到院子里一看,听见四处枪响,村子里一片叫喊声。提包的、抱小孩的,男男女女东奔西跑。潘广林跑进家门,对母亲说:“好像日本兵来了,快跑!”母亲说:“你快跑。”


那天早晨北风很大,潘广林的耳朵里至今好像还有呼呼的风声。他同其他村民一道往东山上跑,但是,晚了。日军好像已经包围上来了。没办法,又折回村里,见第一批村民已被赶了出来,先到的日本兵已经开始行动。刚出生的婴儿、步履蹒跚的老人,所有的人都被赶出来了。衰老的、生病的,当场就被杀害了。潘凤柱的老母亲(78岁)走不动路,日军用刺刀把她刺死了。潘忠元的爷爷(80岁)双目失明,被四个日本兵拉到院子里,四把刺刀一齐刺向老人。


……


村里地主家有个大院子,院墙有两米高,院里有粮仓、猪圈。日军把1300多名村民全部赶进这个拥挤不堪的大院。然后大门被上了锁。只听靠门口的人喊:“大门上锁了!”也就在这时,日军开始放火,估计是上午11点。干柴加上汽油,火苗一下子蹿起三四米高。一片惨叫,一片混乱。潘广林脱掉棉袄想扑火,四周步枪机枪一齐扫射,手榴弹也像冰雹一样投了进来。村民像割下的高粱似的一齐倒下。枪声中小孩子哭爹喊娘,地上到处是血。


……


机枪扫射停止以后,日军下来检查还有没有活着的人。这时,开始用枪刺,用军刀直接杀人了。对一些受重伤的人,有的从背后砍下脑袋,有的从腹部、从前胸刺进去,挑出内脏。潘广林一家5口,除他自己逃出来,其余都遇害了……


(二)防疫惨杀事件


“我也是山东人,1942年初,14岁来到这里当少年工,来的经过和老曹一样。”


他具体介绍了检便以及其他情况,听起来过于悲惨,翻译单先生半天说不出话……


例如检便。全体站成一排,把屁股亮出来,他们把30厘米长的玻璃棒插到肛门里,玻璃棒有个圆头,呈匙状,用它强行把大便带出来。隔一天检一次,每检一次,大半劳工肛门破裂出血。五六次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肛门红肿,这是极度的痛苦和屈辱,人的尊严全部被破坏了。他们残忍到连10岁左右的孩子都不放过。只有被检了便的,才发给食物;逃避检查的,不但不给食物,深夜还得检查……一次,他们从队里叫出一个50多岁的妇女,当着大家的面,命令她“脱下裤子”!这是最大的侮辱,那女人没脱。几个日本人上前把她捆在电线杆子上打,直到打昏过去,再泼冷水。拿着鞭子的日本人,带两条军犬,日本人用鞭子朝那妇女一指,狗就扑过去了。两条狗奔上去,很快就把她咬死,大口啃嚼。队列里的中国人眼看那大狗在吃那个妇女,都大哭起来。


报道评析


以点代面,反思历史


这篇有关日军侵华战争的报道所发生的事件不是当下,而是记者对当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战地的采访。为了突出当年日本兵的凶残,本多特别注重以点代面,面对庞大的事件,他反倒写得短小精悍。当然,这与他对事件的认识及其语言表述功夫分不开。他的报道语言精练、句式简洁、动词为主。要描述一个血淋淋的场景,想来会需要很多形容词,但作者却选取了大量动词,不但有现场感,而且相对于形容词更显真实,短短一千余字,就勾勒出了日本兵的残忍。如:“几个日本人上前把她捆在电线杆子上打,直到打昏过去,再泼冷水。拿着鞭子的日本人,带两条军犬,日本人用鞭子朝那妇女一指,狗就扑过去了。两条狗奔上去,很快就把她咬死,大口啃嚼”。看文字都这样触目惊心,真实场景可想而知了,多么恐怖。将动词使用好是一个名记者的本事。


为了警醒世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面对日本国内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漠视,有着丰富采写经验的本多胜一知道,再没有比用事实说话更有力的了。为了真实、具体地再现日军的暴行,本多胜一在访问中下了相当大的功夫。他说:“对方谈30分钟体验,我便就细节、细微之处进行提问,要用去5倍乃至10倍的时间。对方谈30分钟,我要问9个多小时。因为要问到能够描写得同亲眼见到了一般,始终想理解得如同亲眼见到一般。”


面对罪行,尤其是面对自己国家的人犯下的罪行,坦诚与勇气是多么重要!就这样,本多胜一以一个记者直面事实、冷峻而又平实的手法记载了历史。他的正义、他的愤怒、他的自省、他的坚定,大大地激怒了日本的右翼势力,包括右翼作家、文化人。右翼分子甚至伪造血书威胁他,他的家里也常接到恐吓电话,连小孩子上学也有人尾随至学校骚扰。考虑到家属的安全,他搬了家,他的电话不再公开。为了安全,也为了更好地观察对方动静,外出时,他常常戴上眼镜。但二十多年来,本多胜一毫不退却。从1971年到1995年间,他四次来到中国采访。现在,他的《中国之行》《通往南京之路》等已成为日本民众了解当年史实的最权威的书籍。


面对日本达官贵人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外交场合之中,上演“失言、道歉、辞职”的闹剧,本多胜一呼吁建立“反省‘加害’的战争博物馆”。他说:“在德国,凡是设过集中营以及有其他犯罪行为的地方,无论东、西德,均有展示加害者罪责的展览馆。而在日本,虽有广岛、长崎、东京空袭那样的被害纪念馆,虽有颇具‘怀旧’意味的战时回顾展,但是,还没有一个常设的纪念馆,来从正面反映侵略和加害的实录。”当靖国神社里梦呓般的祈祷声和钓鱼岛畔沉沉的涛声传来时,本多胜一告诫人们:关注日本,研究日本!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