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们都是傻子(1)

作者:王代如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29

|

本章字节:13388字

(一)我们都是傻子——仿维克多·雨果


我们都是瞎子


吝惜的人是瞎子,他只看见闪光的金子,看不见真正的财富;


挥霍的人是瞎子,他只看到开端,看不到结局;


卖弄风情的女人是瞎子,她看不到自己的皱纹;


有点学问的人是瞎子,他看不到自己的无知;


老实巴交的人是瞎子,他看不见坏蛋;


坏蛋是瞎子,他看不见上帝;


上帝是瞎子,他在创造世界的时候,没有看到魔鬼也跟着混了进来;


——我也是瞎子,我只知道说啊说啊,没有看到你们全是聋子。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


不问青红皂白,一窝蜂学英语的人是傻子。他只看到自己认得了一些abc,就误以为自己“知识化”了,没看到身为中国人,对于中文所承载的浩如烟海的文化科技知识,连沧海一粟都没吸取。更没看到在中国,就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的最大用处只能是在中国人之间以“考试拿证”的方式自愚自乐、自欺欺人;


他只看到自己拿到所谓的“等级证书”,没看到这些证书正好暴露他的英语“又聋又哑是残疾”,更没看到自己因而付出的青春时光、机会成本,错失更实际、更急需的其他学习机会;


他只看到学习英语是中国社会的潮流,没看到这种潮流其实是不切实际的盲流,更没看到这种盲流的背后,是个体和集体在时间、精力和财力上天文数字的挥霍浪费;


他只看到学习英语是一个亮点,没看到这些所谓的亮点,绝大多数是在中国漫无目的、漫天飞舞的肥皂泡——亿万个疯学英语的肥皂泡。更没看到这种为学而学、为考而学、只学不用、无处可用的英语,最终必然沦为蹩脚的英语、残缺不全的英语、一塌糊涂的英语、“你哄我来我哄你”的英语。


勤奋备考的人是傻子,他只知道自己塞进了一些“知识”,不知道这些所谓的“知识”正是鲁迅笔下所嘲讽的“‘茴香豆’的‘茴’”;


他只知道记啊背啊,不知道头脑已被塞满垃圾,更不知道死记硬背100年,还不如一个廉价的电脑u盘。最可笑者,必须背诵得滚瓜烂熟且只有背诵得滚瓜烂熟,才能得其精髓、才能真正掌握的优雅古文、曼妙英文,他突然又不背诵或不那么老老实实地背诵了,而是改用所谓的“科学方法”,大肆“解剖”、“分析”,大肆卖弄“abcd四选一”,结果“分析”得“浅入深出”、“分崩离析”;


他只知道勤奋啊刻苦啊,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所谓“知识”的垃圾堆上当苦力、干搬运、做无用功。他只知道“命题专家”们所编的题目“很难”、“很技巧”、“很学问”,却不知道那些奇形怪状题目的本质——故弄玄虚、忸怩作态、牵强附会,更不知道自己的生机活力、潜力后劲被悄无声息地消磨殆尽。


低劣呆板的高考、考研是傻子,他最热衷把玩“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最擅长在试题中设置“骑个猴”与“七个猴”之类的无聊陷阱而自以为能事。他自封为“伯乐”,也“自我感觉良好”,却浑然不知自身的浅陋、寒碜、贫瘠,更不知“千里马”的众多要素是决不可能用苍白单调的纸和笔考出来的;他把用死学死考的“题海战术”换来的“考试高分”误认为是“才华”,又把确有灵气的青年才俊消磨个半死;如今就连中国的“花朵幼苗”也不放过,他将考试分数高高地举过头顶,虚张声势地恫言: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人是傻子,他鼠目寸光,整天提心吊胆,庸人自扰。他不知道“少时了了,大未必佳”,也不知道“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更不知道“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顺其自然,然其自顺。


读死书的人是傻子,他像一只井底之蛙,只看到书里的知识,看不到书外的学问,更不知道人生天地间,“留心处处皆学问”;


他只看到书里那拥挤的羊肠小路,看不到书外那四通八达的康庄大道,更不知道如今信息社会,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捕捉、筛选和取舍;


他只知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却不知道世界是先有人,然后再有知识,是人创造了知识,而不是知识创造了人。更不知道人以及人本身的生机活力永远比死知识宝贵得多、重要得多,人以及人本身的生机活力永远是创造知识、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他只知道“开卷有益”,却不知道乱读书、读烂书是“有不如无”,更不知道在印刷机飞速运转的今天,“剪刀糨糊们”也粉墨登场,“披法服,戴儒冠”,滥竽充数,“毁”人不倦;


他只知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却不知道就在他呆在书里做准备的时候,眼疾手快的人已经抢占先机。


言必称“要读大学才有出路”、“要读研究生才有出路”的人是傻子,他只看到李开复这样的高学历者事业有成,没看到李想这样的无学历者事业辉煌。他既没看到大大小小的“李想”们如生龙活虎,在事业上各得其所,也没看到大学生早已与农民工合流,基本上跟大白菜一个价。


他迷信于大门大楼的大学、迷恋于盖着钢印的大学、迷失于照本宣科的大学,他哪里有福气领略到大师的大学、真正的大学?


誓言“非清华北大不上”者是傻子,而褒奖模仿这种傻子,焉能不傻;


他只看到为考上清华北大而反复退学、反复“复读”、反复高考的所谓“决心”和“志气”,没看到这拼命跟名校“攀亲戚”的背后其实是心虚气短、江郎才尽,更没看到,真有志气、真有才华,到哪都一样不同凡响:身上的才气傲气藏都藏不住,哪里还需要引什么“名校”为傲!


文凭迷是傻子,他假心假意“求学”,一心一意“求证”;


他看到很多人“一手拿文凭,一手拿酒瓶,家里放醋瓶,外面养花瓶”就心里“犯痒痒”而蠢蠢欲动,没看到现实中更多的是“博士街上走,学士像条狗”;


他本打算拿张文凭虚张声势地去唬人,却不料“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中华文凭大国,个个文凭在握,谁怕谁呢?


文凭本身是傻子,他只知道年复一年不断地装扮自己的外表,不知道精美花哨的外表下,内容因被注水而变得越来越浮肿虚胖;


他只看到今天有人因为其形花哨而神魂颠倒,看不到明天人们因为其实别无长物而不再愿意投怀送抱;


他傻乎乎地被人捧着,看得见自己今天的招摇过市,看不见自己明天的原形毕露。


对知识食而不化、一知半解的人是傻子,他偏执于“梅花香自苦寒来”,却忘了问问,在人世间这个最大的百花园里,自己是那傲雪怒放的梅花否?他哪里知道,世间花朵,大多不必苦寒,照样可以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各有千秋,各得其所。他更不会追问,夏天开放的茉莉、栀子、百合,其香又从何来;


他执迷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却不知道“绣花针”有“绣花针”的轻巧,“铁杵”自有“铁杵”的敦厚,更不知道很多本是“木杵”的人,最终将自己磨成了“牙签”而非“绣花针”;


他只知道“早起的鸟儿好吃虫”,却不知道“人多的地方别寻宝”,更不知道“猎物多,豹子也多”;


他只知道英国的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却不知道中国的物理大师黄昆说过“知识决不是越多越好”,更不知道“股神”巴菲特说过“在经过头脑整理之前,所有的知识都叫‘垃圾’”。


言必称“科学”的人是傻子,他只知道人云亦云地颂扬科学,却不知道“科学只是一颗星,它不是整个文明”,更不知道“科学和人世间的其他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有缺陷的、不完满的”(两句皆为“现代科学之父”乔治·萨顿george·saron语);


他只知道要“相信科学”,哪怕这种所谓的“科学”只是道听途说、胡编乱造;


他只知道要“相信科学”,自身却全无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他只知道要“相信科学”,闻“科学”二字即起舞,直到把“科学”变为另一种迷信而供上神坛;


他只知道要“相信科学”,却连“科学”的定义都不清楚,更不知道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伟大科学家是如何强烈质疑科学本身的;


他只看到科学昌明,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温暖人间,却看不到科学也同阳光一样,总是带着阴影,照亮一些的同时,也遮蔽了另一些。更看不到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谓的“科学”,只不过是用暂时看不见的代价和危险,来换取眼下看得见的利益和方便。


一感冒生病就用抗生素“打点滴”的人是傻子,他只看到医生是“白衣天使”,而忘了“股神”巴菲特的告诫——“不要问剃头匠需不需要剃头”,更不明白台湾作家柏杨“感冒怕什么,让人体练练兵”的话里所洋溢出的生命的豪迈和智慧;


他只知道抗生素可以消灭病菌,不知道抗生素在人体内也滥杀无辜,更不知道滥用抗生素,表面上病好得越快,其实人之生命透支越多,留下隐患越大;


他总以为感冒生病就必定是坏事无疑,无法明白偶尔感冒生病或许就是生命存在、生命律动、生命调节的一种形式,大可不必小题大做“打点滴”;


他习惯性地视病为敌,只知生硬抗拒地“治”,不知欣然领受地“养”,更不知静静等待、“无为而治”之后,“雨过天更晴”的妙处;


他不明白贾平凹“生病是一种哲学”的深意,也不知道柳宗元“精壮暴死,久病延年”的名句,更不理解老子“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教诲。


鼓噪“废除中医”的人是傻子,他看到中医的短处,看不到中医的长处、妙处;


他看到西医的动刀动剪,没看到中医的曲径通幽;


他看到西医的立竿见影,没看到中医的“志在高远”;


他看到西医的立竿见影就误以为“快等于好”、“速度等于疗效”,没看到这“快”与这“速度”背后的透支和隐患;


他看到西医正在兢兢业业地“寻找生命迷宫的下一个出口”而没完没了,没看到智慧而伟大的中医早已“跳出迷宫看迷宫”而对“生命迷宫”了然于心,神闲气定。


……


上死学、读死书、考死试的愚蠢的中国人是傻子,他只看得见小范围内的“快”,却看不见大范围上的“慢”;


他只看得见眼前的“利”,却看不见长远的“害”;


他只看得见局部的“得”,却看不见整体的“失”;


他只看得见“补习培优”和“加班加点”所拼来的考试分数上的“喜”,却看不见竭泽而渔和透支生命所埋下的潜力后劲上的“忧”……


我也是傻子,上述种种傻事,很多我也曾犯过;


我也是傻子,今天眼见同学们不停地犯傻时,忍不住在这里叫出声来:停一停吧,愚蠢的中国人;


我也是傻子,就这样口干舌燥地说啊叫啊,但愿你们不全是聋子!


注:


本节出现“愚蠢的中国人”一词,也即“傻子”,在本书中是专指这种人:原本聪明的中国人今天却因“上死学、读死书、考死试”而变蠢了,进而走火入魔,更加痴迷“上死学、读死书、考死试”而不能自拔。


跟已故台湾作家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之泛指不同,本书“愚蠢的中国人”专指如上,逾则用词不当,切勿滥用。


(二)上大学花了八万多:一毕业就变成了“大白菜”


多年以前,家境平平的表弟考上了大学。而接到他父母报喜的电话,我却一点也喜不起来:“防火防盗防招生,当心进了大学什么都学不到,当心毕业之后长期失业、长期跟农民工抢饭碗。”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先生就说,就业难主要是因为大学毕业生素质低。什么是素质低?不就是身上没多少有用的东西吗!当然,我说话是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并不是人云亦云。


不管怎么说,人家是来报喜的,我却泼了一瓢冷水!不是我不通人情,他是我表弟,我能忍心不说实话吗?


听到我这样说,家乡的亲戚们很是诧异:“老师们说我娃儿考的还是重点大学呀,前程蛮远大的,没想到你却这样说,不晓得到底听哪个的!唉,读总比不读好吧?不上大学去干什么呢?”


“不管干什么也不能上学!你们可以把积攒的几万学费拿去做生意啊,——生意再不好做,摆个肉摊卖猪肉总可以吧,千万别读完了名校再出来卖肉、再出来卖冰糖葫芦、再出来抢殡仪馆或公共厕所里掏粪的饭碗。”我说的事情有根有据,全是报纸上公开报道了的。


大概是我这瓢冷水泼得太突然,亲戚们在电话里说被我搞晕了,要再找个“文化人”当面商议商议再说。


当天晚上,那个报喜的电话号码又打过来了,原来是一个远亲的声音,他老人家是家乡重点高中的“名师”:“你怎么退步了?‘知识就是力量’你懂不懂?读书人叫人不读书,岂有此理!你真是愚昧无知,误人子弟!”


我觉得冤枉,正是因为坚信“知识就是力量”,所以我才怕表弟学不到知识啊。但还没来得及解释,电话那头就拍板定调了:“道理明摆着啊,‘知识就是力量’,小学生都知道的,要上大学才有出路。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你还不如我班上的中学生!今天我就做这个主了,绝对不会错,错了我负责。这是时代要求、历史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一个人,没什么知识如一张白纸,天性澄明,你其实不难让他明白事理;有很多知识如什么呢——不好意思,就说本人碰巧接触过的科学院院士吧,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是,他确实更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


我这位做高中“名师”的远亲,有点知识,又没多大个知识,欲说服之,料非“级别”很高、威势赫赫的“知识”不可。我自知没有,于是在电话里选择了沉默。


但我不忍心沉默下去,于是专门回家一趟,想当面说服表弟。


大概知道我的来意,也可能是我电话里的那瓢冷水泼得不舒服,表弟父亲一见面就封了我的嘴:“谢谢你的好意,你不用说了,人家好多有知识的人都这样说,要上大学才有出路,我们是重点大学有好出路,难道别人的文化都不如你吗?”


“我儿是拼了命才考上重点大学的,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学!”表弟母亲是文盲,说话却似乎很有“知识含量”,掷地有声,有种斩钉截铁的力量。那力量,当即令我倒吸凉气,后退三步,然而搜索枯肠,却也无言以对:天啊,这究竟是知识的力量,还是无知的力量?中国人一窝蜂往所谓的大学里钻挤,到底是想去“求学”还是想去“求证”?


表弟最后也开口了:“是的,要上大学才有出路,何况我是重点大学,别人想都想不到手,怎么能不读呢!”


至此,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要上大学才有出路、重点大学有好出路”早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这妇孺皆知,是不辩自明的真理,对任何质疑的声音,可以不审直斩。是我不识时务,活该被斩!


我成了不受欢迎的人,窝着火来,憋着气回吧。


我是善于自我安慰的人:凡事不能一概而论,自学都有成才的,上大学当然也有学出名堂来的,没准我表弟就是其中一个呢?——但愿如此!


上了车,不知怎么搞的,表弟说的那句话——“是的,要上大学才有出路”,却还在我耳畔回响:这句话好像在哪里听到过呀?好耳熟啊?


——哦,想起来了,想起来了!是赵本山和范伟合演的小品节目《卖拐》里的一句台词——“对,要拄拐!”


这两句话何其神似,我在车上自己对自己笑了起来。《卖拐》想一想都能给人带来快乐,而生活中其实到处都有赵范二人的身影,却又让人叹息不已。


车轮飞滚,把一切不快都抛在脑后吧,也许一切都会变得好起来。


但是很不幸,“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上重点大学有好出路”的表弟大学毕业已有多年,今天却终于自称“没有了出路”,不得已才找到我的公司里来。


可据他父母说,表弟大学毕业后一直都是很有出路的,八万多元的学费生活费花得值。他倒并没有学北大的毕业生去卖肉,也没有学清华的毕业生去卖冰糖葫芦,更没有失过业。他母亲说他干的都是比较体面的工作,如就职过大型房地产公司、提着公文包出差开过会、还穿过制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