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弛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4
|本章字节:8126字
是保持沉默,但态度强硬的毫不妥协?还是感情用事的口出恶语,让对方知难而退呢?相信这两种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是会让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说不定,最后你还会因为自己的感情用事而丧失理智,致使谈判失败。
中国山东某模具公司想要从德国引进一批先进的生产线,为了谈判成功,该厂厂长黄某决定亲自率团与德国公司进行谈判。
可是,谈判一开始,双方就陷入了僵局。原来,中方因为规模限制,希望部分引进,但德国一方不能接受,坚持要求全部引进,否则就免谈。面对这样的局面,中方谈判自然心急如焚。
因此,黄某作为谈判团的首席代表,就显得更加的急躁不安。因此,他就对德国公司的谈判代表说:“你们不要那么死板还不好?做什么事情不应该是从实际出发吗?我们公司规模小这是事实,你们就不能变通一下?”
听了黄某的话,德方代表的脸色就变了,回答说:“死板?我们公司有我们公司的原则,全部引进的话更省时省事,而且方便全程指导。如果,你觉得我们公司死板,那你可以考虑换别家公司。”
黄某一听,急忙说:“你们公司怎么不死板了?哪有想你这样说话的?我们又不是说不全部引进,只是现在还不行,想要先引进一批。你让我们找别家,哼……我就不信国外就你们一家的先进!不谈了!”
说罢,黄某扬长而去,留下德国谈判方的人大眼瞪小眼地坐在那里生闷气了。而中国代表团的人,只能有个劲儿地为厂长的行为跟对方道歉,可是德国方坚决不谈了。
其时,黄某根本就不用那么感情用事的指责德国人“死板”,他只需要换换说话方式,就能让德方的态度有所松动,比如说,他可以说:“我知道贵公司的生产线相当先进,虽然知道自己公司规模小,但是还是想要先引进一部分,这样在先进生产线的帮助之下,我们会很快得益,那么就能尽快把全部生产线引进过去了,希望你们考虑一下这个特殊情况。”
这样理智的说话方式,肯定会让德方感受到中方的诚意和尊重,自然也就愿意做出让步了。一味的急躁、感情用事,根本不能挽救谈判败势,还会将矛盾迅速激化。
在谈判中,当“敌方固若金汤”时,如果我们可以理智的避开矛盾的激化点,把话说得漂亮一些的话,那么就能首先从心理上让对方感觉舒服。接下来,再谈问题的时候,大家就能够心平气和的往解决问题方向努力了。这样,我们也就很好地在谈判中扭转颓势,反败为胜了。
1、善用“示弱”的说话方式
在谈判时,并不是说你说话强硬了,就一定能够战胜对方。有时候,你越是强硬就越会激发双方的情绪,使双方变得更加不理智。因此,你要学会适当的“示弱”,这样才能让对方产生优越感,迷失在你的话语中,从而自觉地做出让步。
例如,你的谈判对象是一个很强势的家伙,你本想用自己强硬的话语让对方让步,可是发现他根本就不吃这一套,看起来你要在这场谈判中失败了。这时,你就缓和一下语气,用有好的态度向他“示弱”,那么“高高在上”的他肯定就会放松警惕,做出让步,你也就成功的反败为胜了。
2、用理智的话,直击对方性格弱点
谈判时,我们面对的对手性格各异,有急躁的、有沉稳,有自负的也有谦虚的。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在谈判中反败为胜,就不要太过感情用事,而是冷静下来,把握一下对方的性格弱点,然后用理智的话反驳过去。这样,对方在弱点被点到时就会变得非常的不理智,丧失判断力,你就趁机展开攻势,一举将谈判拿下!
3、用对比的话语说服对方
当你在谈判中,跟对方唇枪舌剑的大战三百回合都不能获胜时,就会变得心情急躁,甚至感情用事的摔桌子走人。这是不理智的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你谈判的初衷。你应该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找到更为理智更为简便的话语说服对方,那就是运用对比法。
比如说,你跟对方讨论到底哪个条件更适合作为你们双方都能接受的条件时,你一直说服不了他,这时,你就通过商业上几个有名的类似案例,来对比一下。这样,对方看见事例,就会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议。
常言道:有对比才有鉴别。而在谈判中适当地运用对比,能够让对方没有招架的余地,也就非常巧妙的说服了对方。
05委婉说出“弦外之音”
“哎……有时候,真不想把话说得那么直白,可是不那么说又怎么能让人明白呢?可说了,净得罪人,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会为不知道该怎么把“弦外之音”说出来而苦恼。也就是说,我们不怎么“会说话”。
会说话的人,总能能够懂得用委婉的方式说出自己的“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巧妙而且艺术的表达方式,既能表达你的意思,又让对方听起来舒服,让彼此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起来。
不过,有人可能会说:“人与人交往,不就应该坦诚,直来直去吗?”是啊,在现实中,人们口头上也一向把直来直去的豪爽性格作为一种美德,倍加推崇。而且,当我们在赞扬某人时,也往往会说:“他性格直爽,说话从不拐弯抹角,我喜欢。”
但是事实上,说话太直来直去有时候是感情用事的表现,反而不利于人际交往。例如,别人请你帮忙,你不答应,就随口拒绝了。这时,人家会觉得你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拒绝,肯定是能帮而不想帮,那他就会继续恳求你。而你呢?被人家求的烦了,就会粗暴的说“不”,这样,就是一种感情用事的表现。如此一来,听到你那样说话的人,可能从此就记恨上你了。
那么,到底该怎样把你的“弦外之音”说得不那么得罪人一些呢?这就需要我们用委婉的方式和语气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只能是直来直去的伤他人面子。甚至,还可能引起他人的打击报复。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众所周知,称帝之后,就得册封百官,可是当朱元璋看完花名册后,心里不禁犯起了愁:“有功的功臣理当封赏,但那些亲朋该怎么办呢?封吧,无功受禄,恐引起群臣不满;不封,自己这面子上又过不去。”
这时,军师刘伯温看出了朱元璋的难处,但他不敢直言进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二来又担心朱元璋发怒。但册封官员关乎国家大事,又不能不管。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方法,画了一幅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乱发上都顶着一顶乌纱帽。
第二天,刘伯温将这幅画献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接过画,仔细品味,哈哈大笑道:“军师画中有话,乃是苦口良药!”于是,刘伯温就委婉地说出了这幅画的意思——冠(官)多发(法)乱!
听刘伯温这么说,朱元璋当然知道是什么意思了。这样,既没有伤害到朱元璋的面子,又说出了谏言,即:官多法必乱,法乱国必倾,国倾君必亡。画中有话,委婉点题,真可谓是会说话之人的高明之处。
故事中,如果刘伯温直言进谏的话,以朱元璋的残暴脾性,那刘伯温肯定免不了皮肉之苦。可是,刘伯温却选择了以画传话,委婉劝谏的方式,这才达到了劝谏的目的。其实,会说话的人就是这样,往往能用委婉的话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样的方式,比起一根筋、感情用事地乱说话,要好得多。
日常生活中,我们虽不至于因直言说话而招致杀身之祸,但说话太过直言也是十分不利于交流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了这一点,学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弦外之音。
那么,具体用什么方法做到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弦外之音”呢?看看以下方法吧:
1、用商量的语气跟别人说话
如果,我们能够用商量的语气跟别人说话,那就不会动不动就发怒,抑或感情失控了。这样,在说出自己的“弦外之音”时,也就显得委婉了一些。
例如,你在跟同事说一件事情,可是你说得很急,让对方听着很不顺耳,因此他也就没有清楚的听出你话里的意思。这时,你千万不要急着跟他理论:“你为什么不好好听我说话呢?”而是要用商量的语气,委婉地问他:“你看,这样做好不好?”换一种语气,既能平复自己的焦躁情绪,又能让对方头脑清醒地听出你的弦外之音,何乐而不为呢?
2、说话时,借助典故或名言暗示对方
说话时,借用典故或名言,就是不让我们说一些为难的话时,太过单刀直入,伤害到别人的面子。而采用暗示的方法,对方就会一点即通,免得话说得太过直接,伤了彼此和气。
比方说,有一个朋友借了你的钱,可是过了好久他都没有提出要还你这档子事儿。这时,你千万不要感情用事地跑到他面前大声诘问:“你怎么不还我钱啊?我都等了这么久了你也不来找我……”这样,既让朋友觉得没有面子,伤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不划算。
可是,你要是说一个跟借钱或还钱有关的小典故,又或者是说一句“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之类的俗语,那么他可能就会恍然大悟,“哦,我还欠你钱了,忘了,不好意思,真的该还你了……”就这样,尴尬事情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而彼此的情绪还都是好好的。
3、话不说完,留三分
有时候,我们在说话时说七分,留三分。会说话的真正技巧,不说你把话说得多么囫囵,多么气势磅礴,而是要说到节骨眼上,让人明白就行了。委婉地说出“弦外之音”,就需要我们做到“话不说完,留三分。”
事实上,一股脑的把话说完,很容易让自己情绪激动,让对让心生厌烦和不悦,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懂得说话的艺术,把重点委婉的点出来,剩下的让别人去揣摩才是说话的高明之处。
06批评莫伤人,就事论事
批评别人,其实也是要讲方法讲技巧的,不能随心所欲的乱吼乱叫。因为,那样用坏情绪、感情用事地去说教人,根本达不到批评的目的。我们常说,批评别人要摆事实、摆正态度,莫要伤害别人,也是这么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