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换汤不换药(周王朝)(2)

作者:雾满拦江

|

类型:历史·军事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49

|

本章字节:12214字

联军骇得魂飞魄散,丢了武器掉头狂逃。逃至安全地带,众人喘息未定,看着武王,这事儿,分明就是不对劲,还要不要继续伐商了?要不要?


武王一咬牙,这可能是意外的巧合吧?大家不要迷信,继续前进。继续前行,就见密云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而来,顷刻间天色黑如锅底,就听一声霹雳,伴随着战马的悲鸣,武王一头栽到车下。战车的辕马,竟被雷电活活劈死了。


到了这一步,武王是真的害怕了,不敢再前进了。这时候姜尚过来了,说:辕马被劈死算什么,你好好看看,你车上的战旗已经折断,还有你的车盖,也被掀翻了。


武王问:那我们……是不是先回去再说?姜尚冷笑道:回你个头,千里行军,什么怪事都能碰到,甭理老天那个棒槌,咱们继续前进。于是在姜尚的鼓励下,联军硬起头皮,继续前行。抵达商都南郊的日子,是二月甲子。据记载,联军行进途中,怪事奇事层出不穷,如果不是姜尚替大家打气,这次征伐注定了半途而废。


拓展


姜子牙的迷魂药


当武王伐纣时,锋指朝歌的军队只是一路人马,但老谋深算的姜尚,至少还布下了两道暗兵。


一道是宫中的内应,目的是堵塞商纣王的耳朵,让他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事实上,当联军向朝歌挺进时,商纣王始终也未曾接到消息。


第二路暗兵,是姜尚早年落魄江湖时学来的伎俩。他秘密配制了一种神秘的药丸,派人拿给殷地的孩子吃。小孩吃下这种药,就会全身发红。然后喂药给孩子的密探再说,如果想治好病,孩子就必须见人就说殷亡两个字。


于是,就在联军挺进朝歌郊野之时,朝歌城里,突然出现了许多红色的小孩,两眼直瞪瞪地看着人,口中不停地说殷亡。朝歌的百姓骇得魂飞魄散,以为这些红小孩是神鬼下凡,来警示大家殷商要灭亡的消息。


事实上,这也是联军一路行来,不停遭遇奇凶异兆,姜尚却强迫大家继续行军的因由。因为姜尚已经算计好了时日,在预定联军抵达的日子,事先潜入的间谍就喂食小孩丹丸,可如果联军半路撤回,整个计划就失败了。


单看喂食小孩丹丸这件事,姜子牙不愧是迷魂药的鼻祖,这也就难怪他在民间有如此之大的名气和威望了。


情报系统是个大问题


据记载,武王的联军已经抵达了朝歌的近郊,商纣王竟然一无所知。可见这个帝王是个地地道道的糊涂蛋,盘踞朝歌600多年,竟然连个情报系统都没有。简单地说,商纣王根本不知道有人来讨伐他。这种糊涂帝王,不讨伐真是没了天理。


最先发现联军的,是贤臣胶鬲。他出门办事,看到城郊暴土扬尘,几万人乌乌泱泱地挤在一起,就诧异地过来问:你们哪里来的这么多人呀?来朝歌做什么呀?


联军告诉他:我们是来讨伐商纣王的,快点回去告诉他,让他的军队来和我们决战。


胶鬲吓了一跳,赶紧回去报信。值此商纣王如梦方醒,才知道讨伐大军已经到了门外。情急之下,商纣王急忙把朝歌城中的男丁全部集合起来,一股脑儿派上战场。虽然他派出来的人数较多,但事出仓促,没有什么准备,更无战前的动员或是训练,与武王精心训练的精锐部队根本没有可比性。


牧野之战的结果,丝毫也不意外。商纣王临时拼凑出来的奴隶军临阵倒戈,联军气势汹汹涌入朝歌。商纣王悲愤自焚,而殷都朝歌的百姓们,在大臣商容的率领下,手挥小旗,热烈欢迎占领军。


但是武王并不知道商容的积极表现,他在箭射纣王尸体之后,先接见纣王的大哥启,然后接见贤臣胶鬲,要求胶鬲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这些都没商容什么事。商容急了,就托关系找武王说情,说:商容也是积极表现的,那天你们侵略军入城,欢迎的人群之中,就有商容的。


武王大喜,维持会正人手不够呢,商容是老臣子,有威望,他肯出面主持维持会,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于是以商容为三公,搭建起临时的政权班子。


接下来武王要考虑一个重大问题:殷商的贵族们,怎么处置呢?这个问题比较大,他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就招姜尚、弟弟周公旦商量。姜尚的态度很明确:前朝余孽,留下来迟早是祸害,干脆统统杀掉,省心。周公旦有条件地支持这一提议,说:应该先行审判,有罪者杀,无罪者嘛,就没必要非杀不可吧?周公旦就是人们还在说的周公,是周王朝中脑子最为清醒的人,在他的反对下,殷商的大部分贵族没有被杀掉,但多半被剥夺了财产,贬为了奴隶。接下来,英明神武的周武王,大概是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一下子暴露出了他智商不足的致命缺陷。周武王准备登位做天子,但是他又害怕落得个纣王同样的命运,被崛起的诸侯新势力攻击。于是他就琢磨出一个万全方案。他准备做了天子之后,就躲藏到五行山太行山上,再派亲信护卫,把守住上山的几条险关要道,这样的话,诸侯就无法找到他,想要攻打他也是不可能的了。


周武王认为这是个天才的好点子,就兴奋地和弟弟周公商量。周公听了,欲哭无泪,就问了一句:你躲到山上藏起来,这固然是安全了,可如果诸侯要向你进贡表忠心,上哪儿去找你呢?还有,如果被诸侯掐断上山的道路,吃的喝的运不上山,那你岂不是死定了?


周武王听了,呆怔半晌,说:弟弟你说得……好像有点道理。如果周武王不是因为这个蠢念头暴露出他的智商的话,他在后人的心目中,永远是英明神武的形象。可现在看起来,他的智商根本靠不住。但这样一来,问题就严重了。如果周武王智商靠不住,那他怎么能够灭得了商王朝呢?事实上,商王朝之灭亡,远非如古代儒生所讲的纣王失道、武王德高之类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周文王一家和商纣王一家三代人的比拼与竞争,比拼的是赤裸裸的智商,商纣王一家在这个比拼之中连续惨败,最终国破人亡。


拓展


武王与间谍订盟


当周武王的联军进入朝歌之时,两个反对者,让周武王伤透了脑筋。这两个反对者,就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这两人脑子不是太够用,误听了周部落的政治宣传,以为周部落盘踞的岐山是理想世界,就赶来投奔,他们抵达的时候,恰好遇到周武王正在与一个准备入商的间谍订立盟约。


周武王对间谍说:你们此去商都,如果当间谍有功,帮助我灭亡商王朝,我就给你们加富三等,就官一列。


间谍说:你口说无凭,必须要在盟书上签字画押。周武王说:没问题,我们马上可以写盟书。然后间谍就兴冲冲地出发,去商都潜伏了。伯夷和叔齐看到这情形,说:咦,奇怪呀,这哪里是什么理想世界,分明又是一个暴力中心。不久周武王出师伐纣,伯夷和叔齐拦在马前劝阻。士兵当场要杀掉这两个扫兴的家伙,可是姜尚阻止士兵,说:这是两个讲仁义的贤士。于是命人把伯夷和叔齐搀到一边,军队继续前进。伯夷叔齐很悲愤,他们发誓不食周粟,登上了首阳山,唱起了悲凉的《采薇》之歌,没多久就活活饿死了。战国年间的孟子高度评价伯夷和叔齐,但后人却嘲笑他们食古不化。不同的评价,标志着国人对不同的社会规则的认可。是选择以暴易暴,胜者王侯败者贼,还是期冀于一种更为公正的社会游戏规则,这是国人千年来未曾解决的基本课题。


二轮智力大比拼


现在我们将谈到此前史书回避的问题:商王朝灭亡的真正因由。我们可以注意到,早在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时代,周部落就与商王朝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延续了三代人之久,最终是周部落取得了胜利。


第一代人竞争,是周武王爷爷季历,与商纣王爷爷文丁的激烈竞争。此前周部落只是个弱小的部族,但在积累了足够财富之后,又通过长期与戎狄的战争,迅速强大起来。商王文丁敏感地意识到了威胁,就囚禁了季历,结局是季历被活活气死。这一局商王朝胜出。


第二代人竞争,是周武王父亲文王,与商纣王父亲帝乙之竞争。此时,商王朝持续衰落,而周部落持续强盛,双方的实力对比此消彼长,已经是势均力敌了。商王朝没有能力消灭周部落,周部落也没有把握灭亡商,所以最后的结局,是商帝乙把自己的漂亮妹妹嫁给了周文王,双方算是个平手。


第三代人竞争,是周武王对商纣王。武王虽然有时候会脑壳突然进水,想出来躲到太行山上藏起来的怪异点子,但相比之下他还算个有大智慧的人,至少他能够谦恭地听从智者姜尚的教导。但纣王的智商就让人怀疑,武王的联军已经打到门口,他居然懵懂无知,这智商绝对有问题。


这三代人的比拼,除了各方势力自然增长或消退的不可抗因素之外,每代人的智商是最关键的因素。古人说富不过三代,这话的原意是说连续三代人都是高智商的优秀人才,其概率是极低微的。但是周部落就偏偏遇到了这种小概率事件。相反,商王朝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这就导致了商王朝在这场智商接力大赛中最终败北的结局。


为什么灭亡了商王朝的是周部落而不是其他部落?仍然是同一个理由,连续三代人都非常优秀的概率是很低的,诸部落或许会出现一代优秀的人才,又或是连续两代人都很优秀,但到了第三代,平庸者出现,从此就止步不前了。


再回顾周部落的季历时代,季历本来是老三,没有资格继承部落首领之位。但由于季历生下个聪明儿子姬昌,被部族人看好,认为姬昌是部族兴旺的关键,所以季历的两个哥哥为了给姬昌让路,自动离家出走。这表明培养优秀人才的理念,在周部落已经形成共识。


相反,在商帝帝乙时代,大儿子启及二儿子箕子,都比老三更优秀。但是商王朝没有打算跟谁比拼智商,而是咬住庶子正妃这些莫名其妙的概念不放,非要把智力最靠不住的三儿子放在帝王之位上,这就给了周部落以最好的机会。


总之,在历史上,一个王朝取代另一个王朝,往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一旦在这个过程***现平庸之辈,又或是不肖子弟,此前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这里比拼的是家族的连续性智商传递,与道德属性毫无关系。至少,在商王朝取代夏王朝,以及周王朝取代商王朝的两次改朝换代中,体现的是这么个无聊的规律。


拓展


周王朝的社会结构


从周王朝建立的那一天,部落及方国这些组织形态就彻底消失,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出现了。此前的诸侯国,多不过是荒野中的一间窝棚,三五个人提根木棍,就算诸侯方国了。这种情形导致了八百诸侯会孟津,也只不过拼凑出四万人,平均每个诸侯国不过50人而已。许多诸侯国不过是父亲带着儿子来,这就差不多是全国人都来了。


到了周王朝,诸侯国的规模有所增加,但仍然小到了让人难以置信。但无论如何,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等级,就在这时得以确定。


周王朝的社会结构,分为四个阶层:天子、贵族、平民及奴隶。这其中贵族又严格地分为四个等级。


天子贵族第一级:诸侯,封国君主贵族第二级:卿,高级官员贵族第三级:大夫,次高级官员贵族第四级:士,武官平民:庶人奴隶


周王朝在分封中,首次出现了王畿的概念。所谓王畿,就是国都周边的大面积土地,由天子直接统治。王畿的面积很大,比二十几个甚至三十几个诸侯国的面积还要大。这种权力结构决定了诸侯国没有可能威胁到最高权力。


诸侯封国有大有小,大小取决于封君的爵位。爵位也是周王朝始创,通过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诸侯国分为五级,五级之下,又有第六级叫附庸国。


不同等级的诸侯国,分封到的土地面积是不同的,举例来说:第一级:公国,土地面积50平方公里,如宋国、陈国、杞国、齐国;


第二级:侯国,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如晋国、燕国;第三级:伯国,土地面积35平方公里,如郑国、申国、卫国、曹国;第四级:子国,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如莒国、楚国、祝国、温国及滑国;第五级:男国,土地面积25平方公里,如许国、蒋国;第六级:附庸国,土地面积不足25平方公里,如极国、鄣国。此外,周王朝严格制定了权力传承制度,王权世代传嫡长子,庶出的儿子就算是年龄大,也没资格继位,纵然再聪明、再有本事也没资格。事实上商王朝正是依据这条规则选择了商纣王,但周王朝仍然沿用这个办法。可见,周武王比任何人都清楚,武纣王根本不是什么亡国之君,他只是赶在王朝灭亡的节骨眼上出任国君,是他霉催抽到了下下签,跟他个人的品德无关。


两个历史任选择


必须承认周武王是个厚道的帝王,他虽然推翻了商王朝,砍了自焚的武纣王的脑壳,但是并没有杀掉纣王的儿子,而是给了这孩子一个封国。纣王的儿子叫武庚,他的封国距离老家不远,就在殷都附近一带。虽然封了国,但武王心里明镜似的,自己弄死了武庚的亲爹,夺走了天子之位,武庚心里决不会高兴。虽然现在武庚屁也不敢放一个,但一旦时机来临,铁定会大闹一气。怎么办呢?武王想到了妙法。他把自己的三个亲弟弟叔鲜、叔度及叔处,分封在武庚周边。叔鲜分封在管,他就是历史上的管叔了。叔度分封在蔡,就是历史上的蔡叔了。叔处分封在霍,就是历史上的霍叔了。


管叔、蔡叔及霍叔,三个弟弟手握重兵,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团团包围起来,严密监视,这在历史上又称三监。三监严如铁桶,武庚就没办法反抗了。


把纣王的儿子严密监视起来,武王又花了段时间宣传自己的英明神武,感觉没什么要干的事儿了,就死掉了。他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六年,死时才45岁,可是灭商是件超高难度的智力活动,消耗了过多的大脑细胞,他差不多是精力耗尽,疲惫而死的。


周武王是周王朝的第一任帝王,他死后,儿子姬诵才12岁,继位是可以的,管理能力是没有的。所以他虽然继位称成王,但国事政务,还需要个明白人来管理。于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就决定摄政,这个决定,引爆了周王朝的一场大乱子。


如前所述,周武王还有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此三叔正分布于纣王的儿子武庚之间,严防死守,不给武庚死灰复燃、咸鱼翻身的机会。这三兄弟正在繁忙工作,突然听说周公旦那边摄政了,顿时就火了,有没有搞错?周公旦你不就是想篡夺王位吗?当我们不明白你的心思?有我们老哥仨在,你休想!


于是管叔散布流言:周公将不利于王。意思是,周公旦要篡权夺位。不仅是管叔、蔡叔和霍叔这么想,连成王都这么认为。对于周公旦摄政之事,成王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反正你势力强横,趁我年纪不大,非要骑在我脖子上摄政,我也奈何不了你。但我不理睬你总行吧?我不认识你这个奸贼总可以吧?有本事你干脆把老子杀了!


12岁的成王,正处于青春期逆反期,特点就是正在形成自我人格,要在心理上推翻外在权威。周公旦偏要拣这个节骨眼上来摄政,成王的少年倔脾气就上来了,从此板着脸,对周公旦不理不睬。


周公旦发现,这个政摄得比较难,成王表现出明显的敌意,工作也没法儿做呀。思前想后,周公旦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