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素文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01:53
|本章字节:12818字
1打开心,快快乐
曾经有人问我什么叫快乐,我回答:“先开心,才快乐。”
我这里所讲的“开心”,并不是指心情舒畅,很高兴的意思,而是“开”“心”——打开心。
人的心脏出了问题,就要请医生为你拉上一刀,在心脏上做些文章,把麻烦解决了,心脏就恢复了正常。
而有些关于心的问题,并不是心脏科医生能解决的,它需要我们自己把心打开。
当然,这用不着动刀,更用不着打麻药,也不会有血淋淋的场景。因为这是心灵上的疗愈,是灵魂上的救赎。
有些人不习惯把心打开,总是闭得紧紧的,生怕心暴露在青天白日之下,个中原因,自己也未必弄得清楚。也许是害怕别人把自己的心看清,也许是怕外来思想的侵袭,也许是怕坦诚相对会带来伤害。
然而,当你紧关心门的同时,快乐也被你拒在门外。
因此,你若要获得快乐,先要学会“开心”。
尽管“开心”不像做外科手术那样复杂,也不需要专业技术,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的。
固执的人不会“开心”。
他们的心就像一扇铁门,任谁怎么敲、怎么打都丝毫不会动摇。任别人在外面喊破了嗓子,说干了口水,里面的人也绝不会探出头来。执著和固执截然不同。前者是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锲而不舍的可贵精神,是信念坚定的斗士;而后者却是死脑筋,钻牛角尖,不管对的错的通通死抓不放,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
不能放下自己的人不会“开心”。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听不得批评,谁说他几句不好,就马上板起脸,转身走开,或者怒目而视,和对方死辩到底。这样的人心中有无限大的自我,以至于装不进别人,完全听不得不同的声音。
曾经受过伤害的人不会“开心”。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受过伤害的人往往会紧闭心门,不去爱,也不接受别人的爱。之所以这样关牢自己,无非是怕再次受到伤害。他们宁可此生孤独度过,也不愿意与他人真诚相对。
整天疑神疑鬼,戒心很强的人不会“开心”。有些人生性多疑,总怀疑别人在算计自己、在说自己的是非。这样的人总站在与他人的对立面上,扛着一面盾牌,疑神疑鬼地打量着周围的人和事。
不能接受新鲜事物的人不会“开心”。有些人不能接受新鲜事物,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就以敌意的态度对待。看不惯这个,看不上那个。这种心态在一些中老年人身上尤其如此,看着新潮打扮的年轻人就叹息世风日下。在一些思想守旧的人身上也常见,把一切新思想都斥之为歪理邪说。这样的人怎么能快乐呢?因为看不顺眼的事情太多了。
正因为这些人不能打开心门,所以也快乐不起来。
要想打开心,首先要接受这个世界。接受好的,也接受不好的。
接受好的很容易,要接受不好的则有些困难。要做到接受一切,除了要有宽广的胸怀外,还有一些小方法可以帮助你学会接受。
1从某件事里发现乐趣
有时候你可能很轻易地从某件事中发现乐趣,但有的事情则属于慢热型,要好久以后才能浮现出趣味。
因此在面对某些不喜欢的事物时,你不要马上拒绝,而应该给自己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是一个发掘趣味的过程。
2每天让自己多习惯一点点
有时候我们不接受某样东西,是因为不习惯。比如,多吃蔬菜对身体大有益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你就是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菜。其实在你的思想意识中,明明知道它是好的,是对身体有益的,也想去接受,但就是不习惯。对于这种情况,你不要一蹴而就,不要妄想立刻使情况得到彻底地改善,这样很容易让自己产生反感,变得更加不习惯。你可以从不吃蔬菜变成每天吃三口蔬菜,等习惯了以后再慢慢地增加蔬菜的摄入量。
不仅是饮食方面如此,生活、工作中的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你很讨厌某个同事的工作作风,可以每天试着去了解他一点,了解他为什么要那样做,那样做的优势是什么。长此以往,你也会习惯他的作风。
3以扩知的方式接受新思想
如果你不能接受某种思想或理论,就证明你的知识修养不够。在清末的时候,中国人根本不能理解外国人的吻面礼,认为这太伤风败俗了,男女授受不亲,连单独见面都会招来非议,更何况是当街拥抱轻吻。但在如今,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人与人之间传递友谊的方式,与道德无关。
如果知识修养足够深厚,眼界足够宽阔,那么你的心和脑就能容纳很多东西,一切都是合理的。
4不必加诸自己身上,但要理解和尊重
所谓接受不是指要在自己身上实现,一定要做到某种程度,而是指理解、包容和尊重。比如在某个部落中,女人的脖子上都会戴上很多项圈,把脖子拽成令人惊讶的长度。在很多人看来,这难以理解,但那个部落是以长颈为美的,那是美人的象征,所有的女孩子从小就被戴上很多项圈,用来把脖子拉长。
也许你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但这不要紧,只要你理解和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就行了。
5和谐共处,分庭抗礼
一个以言辞犀利出名的记者在采访某个学者时,事先搜集了几乎所有对学者不利的言论。当他抛出一个个棘手的问题时,那个学者却每次都轻松化解了,因为他的灵魂足够强,有自己足够坚韧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这也是一种接受,叫做和谐共处,分庭抗礼,即我不要求你们为我改变、称赞,甚至认同,因为我也未必认同你们,那么就请互不干涉,求同存异。
学会了接受,就等于打开了心。当一切都能被你坦然纳入心胸中时,快乐就会马上降临。
2生命使你变成什么样,你就接受它
在上一节中,我一直在强调“学会接受”。接受你所认为不好的事物固然很难,但更难的是接受不好的自己。
人对外界事物有一定的接受力,但对于自身而言,这种接受力就显然差得远了。比如你可以接受一个身有残疾的人做朋友,但很难接受残疾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这是切肤之痛,实在难以面对。
但有一句名言说:“生命使你变成什么样,你就接受它,享受它。”
如果是年少时的我,必定难以理解或是不能认同这个观点,因为那时的我,心智还只停留在只能接受好的东西上,对于那些不好的,尤其是自己不好,尤其不能接受。
然而,当时光的笔慢慢晕开岁月的痕迹时,我却对这句话有了新的领悟。有些事,我注定无法选择——相貌、生长环境等等。从记事时起就拥有的这一切,似乎是上天写好了的,不能选择,也不能改变。
如果我不能接受自己身上看似不好的东西,就不能正确地面对,也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和腾飞的起点,那么我的命运,终将不能改变。
这种领悟起源于我无意中看到的一则故事,在美国一所小学校里,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在班会上,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的孩子围坐在一起。
老师带头介绍完自己后,要求每个孩子都来作一次自我介绍,把自己觉得最美好的东西介绍一下。
每个小孩都争先恐后地站起来介绍自己,每个人脸上都显示出对各自家乡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一直到最后,差不多所有的孩子都作完了自我介绍。
老师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学生们的最后面坐着一个小孩。那是一个黑人的孩子,他低着头,不声不响地坐在不显眼的角落里。
黑人孩子站起身来,依然低着头,不敢直视大家的目光,他用很小的声音说:“我叫卡努,我的家乡在遥远的非洲。那里有十分贫瘠的土地,有让人难以想象的贫穷。我们没有足够的洁净水源,还有疟疾等各种疾病。在我们那块土地上,经常可以看到暴力冲突和种族歧视。
但是……但是我妈妈说,黑人曾经是历史上最强大的民族,在欧洲人民有书面语言之前,我们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我们有最热情的舞蹈和最欢乐的歌声,还有各种充满灵性的动物。我们的土地是贫瘠的,但正是它造就了我们最坚毅的品格。我妈妈还告诉我,黑人世代劳作在阳光下,是阳光赐予了我们黑色的肌肤,黑色是阳光的颜色,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为自己黑色的肌肤而骄傲!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种族像我们一样,拥有阳光的颜色!”
当半分钟的沉默之后,老师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暴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读完这则故事后,我为这个孩子的自信而感动,也为他的妈妈的智慧而动容。这是一对全然接受了自我的母子——他们看到了自己民族的缺点,但也能意识到它无与伦比的优点,并深深地流露出对它的热爱。这样的人,才能坦然地迈步向前,把不好的变成好,把好的变得更好。这样的民族是有希望的,这样的人生是快乐、充实的!
人要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哪怕是不好的,是有残缺的。自己都不能接受自己,别人又怎么会接受你呢?那么你的一生都将趴在原地,无法飞翔。
如果你仔细观察四周,会发现那些能平静地接纳自己的人,反而生活得更加精彩、幸福。
有一位失去了双手的残疾人,他经过十几年的苦练,不但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还学会了用脚画画和弹琴。当他用脚拿着毛笔挥毫泼墨时,当他用双脚弹响优美的乐章时,总会有人在赞叹之余遗憾地说:“如果你没有失去双手,是身体健全的正常人,那将拥有更大的成就。”
他听了却不以为然地说:“那可未必。如果我有双手,可能就不会那么努力地学一些技能,可能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玩乐上虚度过去。正因为我是残疾的,才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才会比常人更加努力。”
这番话可能会让很多身体健康的人汗颜。与这位残疾人相比,有些人总是愁眉不展地叹息“我为什么就没有某某长得漂亮”、“我怎么就不是富二代呢”、“天哪,我的身材怎么这么糟糕”……
这些人显然还没有学会怎么接受自己。如果与那位失去双手的人相比,岂不是拥有太多东西了吗?如果总把眼光盯在自己的短处上,并拿它和别人的长处比较,又岂会快乐呢?
人之所以要接受自己,不是要自暴自弃,而是要认清现实,然后脚踏实地地寻找出路。在这条奋斗的路上,鲜花与歌声都会伴随着你。
有一位盲人,他从小就跟随着手艺超凡的父亲学习种花。当他长大成人后,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花匠了。可惜的是,他天生失明,虽然种了一辈子花,但从来不知道花是什么样子。
有人告诉他花是美丽的,他便用手指轻轻地抚摸,把指尖的触感传递到心灵中,用心体会美丽的含义;有人告诉他花是香的,他便凑近花朵,嗅出每一种花不同的香气来;有人告诉他花是五颜六色的,他便在脑海里想象什么是颜色,是长的,是方的、还是圆的……
几十年过去了,盲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花朵。他种出的花,是小城里最美丽的。
这位一辈子没见过花的花匠是快乐的,因为他接受了自己的不圆满,并以自己的方式制造美丽,把它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分享。
这种不怨天尤人,能接受现实,并为自己和他人带去快乐的人,我们通常称之为智者。如果他因为双目失明就自暴自弃,整天想着“为什么上天对我这么不公”,就不会拥有平和的心态,更没有心思用心学一门手艺,那么他的人生路将越走越坎坷。
上天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你,每个人都无法替代也不可复制。如果你抱着抵触的情绪面对自己,就好比心与身的交战,不能统一,疲惫不堪。
从现在开始,请认真地对着镜子,直视自己,并告诉自己:“这就是我,好或不好都是我。”当你经常做这个练习时,就会慢慢地接受自我。
接受自我并不等于喜欢自我,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理性地分析自己——哪些是缺点,要如何改正;哪些是优点,要善加利用。只有这样,你才能放开怀抱,拥抱世界;只有这样,你才能踏上快乐的列车!
3假快乐可以带来真快乐
有一次朋友问我:“如果当下的我很不快乐怎么办?”
“想办法让自己开心。”我说。
“但我真的想过了,一点儿能令我开心的事都没有。”她很苦恼。
我想了想说:“如果你真的不快乐,可以装得很快乐。”
“装?”她不太明白,“那岂不是自欺欺人吗?根本没有快乐,却硬告诉自己快乐存在着,我不愿意这样虚幻地活着。”
“不,不是这个意思。”我解释给她听,“当你总认为周围的事都不顺心,处处都是烦恼时,心里就会产生烦躁情绪,做起事来更急躁,对他人也更没有耐心。这很容易令你所做的事情出现差错,使你的人际关系变得糟糕,而这又会导致你情绪低落。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
“那我假装快乐又有什么用呢?就能真的快乐了吗?”她不太相信。
“这在心理学上属于积极的心理暗示。你假装快乐,假装微笑,就等于换了个心境对待周遭的一切。也许刚开始很像自我欺骗,很勉强,但形成习惯以后,快乐就仿佛长在了身上,成为了身体的一部分。”
这种“假装快乐”的方法也曾经被我用在自己身上。当我处于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一切都似乎与我为敌,事业爱情都不顺利,连喝杯水都会打翻。无奈之下,我试着告诉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挺好。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句自我安慰的话,慢慢地竟然变成了事实,我不再愁眉苦脸地迎接这个世界,而是以微笑的姿态面对每一个人。我发现,当我对别人微笑时,别人也会对我微笑,当我假装快乐地待人处事时,别人回馈给我的也是同样的快乐。而我收到的这种回馈,就已然是真实的快乐了。
这并不是我发明的专利,有很多学者都曾经提出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汉斯·费英格教授的“假装哲学”,他要我们假装快乐。
假装不只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的境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当不幸降临到你头上时,你可以选择悲伤、抱怨、灰心,但这一切都毫无意义,除了使你更加消沉外,还会让所有关心你的亲友跟着你一起难过。
如果你暂时无法改变这种境遇,那就顺应现状,接受这一切,然后把嘴角上扬,装出开心的样子,勇敢地面对它。
著名的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在他的某一本著作中提到过两个关于假装快乐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哈伦·霍华德的洗碗工,他的工作非常枯燥,每天除了洗碗之外,还要擦柜子、分装冰淇淋。
一开始他非常厌倦这一切,心情极度烦躁,但当他发现无法改变现状时,就无奈地想:“与其这样郁闷,倒不如开心一点吧。”
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就去找寻能让自己快乐的方法——研究冰淇淋,比如冰淇淋要加入什么成分,怎么做能更好吃。不久后,他更进一步研究冰淇淋的化学成分,还成为了周围人眼中的化学奇才。有了一点小成就后,他便进入一所大学进修食品工业。优秀的成绩使他赢得了很多赞誉。
听着大家的称赞,哈伦更加喜欢这个专业了,他把自己的家改造成了一间实验室,专门作研究。
不久后,美国通过了一项新的法律,生产商必须列出所售牛奶中的细菌成分。这对哈伦来说太容易了,他很快就为阿默斯特的14家牛奶企业列出其牛奶中的细菌。这时的他,已经成为了行业中的佼佼者!
如果不是当初那个“假装快乐”的决定,哈伦这一生都可能抑郁不得志,依然生活在抱怨中,直到白发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