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让你快乐每一天的心理学效应——了解这些,你就快乐(2)

作者:李素文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9

|

本章字节:10622字

不高兴是很正常的情绪,但不要把它变成压抑。适度的压抑并不可怕,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其他事情的穿插而消失。可一旦压抑得不到释放,日积月累形成严重的郁结,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因此,你应该学会通过合理的渠道来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及时地将它排空,不让它影响自己。


1有误会及时澄清


他人对你的误会和你对他人的误会都会导致坏情绪的产生。如果你与他人之间有了嫌隙,不要置之不理,应该主动地解决。与对方进行一次诚恳的谈话,了解彼此的想法,误会自然就会消失,再相处的时候就会很融洽了。


2暴怒时首先要冷静


当一个人在暴怒的时候,很容易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因此你必须先控制自己的怒气,想办法冷静下来。


离开让你发怒的人或事,找无人的地方深呼吸,再看看外面的风景。几分钟过后,你会发现不像刚才那样愤怒了。这时你再去处理事情就会好得多了。


3学会倾诉


韩国有个寓言故事,有个皇帝长了一对驴耳朵,除了理发师之外谁也不知道这个秘密。皇帝就勒令理发师绝对不许把这个秘密说出去。


天长日久,理发师一直把这个秘密压在心里,憋得几乎透不过气来,但又不敢对别人说,唯恐招来杀身之祸。


于是理发师就在地上挖了一个大洞,每天对着洞狂吼几声“皇帝长了一对驴耳朵”。心里的话一发泄出来,他的心情就舒畅了。


你不一定要在地上挖个洞,但可以找到知心好友倾诉心声。把不愉快的事情一股脑地讲给朋友听,讲完之后,心里就会舒服许多。


6踢猫效应:成为传播快乐的天使


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委屈:成为别人的“撒气筒”。自己正在认真地工作,突然被老板莫名其妙地叫进办公室骂了一顿;刚进家门,就被老公或老婆数落一顿。


而有时候我们也会把别人当做“撒气筒”,在别处受了气,却撒在不相干的人身上。这在心理学上被称做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来源于一个故事:有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为了搞好公司,要求自己早出晚归。可是有一次,他看报纸太投入,以至于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


董事长非常生气,回到公司后看谁都不顺眼,找了个碴儿把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顿。销售经理挨骂后也很生气,憋着一肚子气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把秘书叫进来又骂了一顿。秘书当然委屈,就找接线员的麻烦。接线员一肚子闷气地回家,对着儿子大发雷霆。儿子无缘无故地遭到父亲的责骂,便一脚踢向趴在地上的猫。


踢猫效应说明了怒气是会扩散的,一连串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人,实际上却被一股莫名的情绪笼罩着。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受了气以后不会理智地处理,而是随便找个人来发泄。他自己发完脾气以后平静了,却没有想到后面的连锁反应。


由此也可以推论出,当你成为别人的撒气筒时,有可能是你第一个将怒气传播出去的。


怒气是可以传播的,同理,快乐也是可以传播的。如果能将踢猫效应正面应用,即做快乐的传播者,那么你的身边将处处都是欢声笑语。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去冰淇淋店,可是由于做冰淇淋的机器坏了,拿到手的冰淇淋都化了。店员正打算向年轻人道歉时,年轻人却举起手中那杯糊状的冰淇淋,笑着说:“嘿,这也不错,就当奶昔喝了。”


年轻人说完一笑,扭头走出了店铺。店员被年轻人的豁达打动了,脸上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这已经不是职业式的微笑,而是由内心发出的烂灿的笑容。


正巧这时经理从门外走进来,本来他听说机器坏了正在心烦,一看到店员的笑容,不禁好奇地问:“有什么好事,这么高兴?”


“每一天都是值得高兴的,不是吗?”店员笑呵呵地说。


看着店员灿烂的笑容,经理的心情也不像刚才那样烦躁了。本来他还想把前来维修机器的生产厂家员工骂一顿,现在也没了火气,还幽默地说:“你们的机器真是多功能的啊,不但能做冰淇淋,还能做奶昔。”


经理的话使维修员在愧疚之余提高了工作效率,很快就使机器恢复了运作。维修员走出店铺没多久,突然被一个走路很快的小伙子撞了一下,而那个小伙子手中拿着的一杯饮料正好洒在了他身上。


如果是以前,维修员肯定会破口大骂,可是由于今天心情很好,他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呵呵地说:“没关系,反正衣服也该洗了。”


而这个不小心撞到人的小伙子,正是刚才买冰淇淋的年轻人。


设想一下,如果最初年轻人责怪店员,把怒火发泄在他身上,那么还会有后面一连串的快乐传播吗?恐怕到最后他自己收到的也会是一顿臭骂。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多去传播快乐,少去传播怒气,最终受益的将会是我们自己。


7刺猬效应:适当距离产生快乐


刺猬效应可以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来形象地说明: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怎么也睡不舒服,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紧挨在一块,反而无法睡得安宁。几经折腾,两只刺猬拉开距离,尽管外面寒风呼呼,可它们却香甜地睡着。


刺猬效应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距离产生美”。


韩愈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巧妙地道出了距离的重要性。的确,距离过近就如同拿着放大镜看美女,恐怕再国色天香的美人,也会被照出几条小皱纹。


1情侣之间要有距离


情侣之间相互吸引的是优点,绝不是缺点。距离近了,缺点就暴露无疑。如果对方无法容忍,就只有落得分手的下场。


2夫妻之间要有距离


夫妻是最亲密的人,但也不能没了距离。距离没有了,不但对方会感到乏味,就连你自己也会感到窒息。长此以往,就会失去新鲜感,失去激情。


要保持自己的空间和隐私,留一方天地给自己。在这个世界里,你全然属于自己,没有人可以入侵你的领土。


3同事之间要有距离


和同事再怎么熟稔,也要有个尺度。过分亲密存在着隐忧,一是容易泄露自己的隐私,给别有用心的人造成可趁之机,二是容易给别人造成“你们是一个小团体”的印象。这在很多公司中都是大忌。同事关系融洽是好事,但分成党派可是领导最不愿意见到的。


尤其是在对待异性同事的距离上,你一定要慎重行事。虽然现在“男女授受不亲”的观点已经过时,但关系过近仍然会给别人留下话柄,或是误让对方认为你对他(她)有意思。这样的误会当然能免则免。


4上下级之间要有距离


管理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认为:领导者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特别要提醒的是,领导者与下属亲密无间地相处,还容易导致彼此称兄道弟、吃喝不分,并在工作中丧失原则。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


与员工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会使你高高在上,也不会使你与员工互相混淆身份。这是管理的一种最佳状态。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有一个座右铭:“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也深刻地影响了他和顾问、智囊和参谋们的关系。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他对新上任的办公厅主任总是这样说:“我使用你两年,正如人们不能以参谋部的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你也不能以办公厅主任作为自己的职业。”这就是戴高乐的规定。


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这是受部队做法的影响,因为军队是流动的,没有始终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军队。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


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只有调动,才能保持一定距离,而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保证顾问和参谋的思维和决断具有新鲜感和充满朝气,也就可以杜绝年长日久的顾问和参谋们利用总统和政府的名义营私舞弊。


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总裁斯通在对待中高层管理者上也是如此。在工作场合和待遇问题上,斯通从不吝啬对管理者们的关爱,但在空余时间,他从不邀请管理人员到家做客,也从不接受他们的邀请。


8蔡格尼克记忆效应:别让强迫症毁了你


有一种人特别容易感到生活的疲累,那就是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


他们对任何事都要求甚高,一点小细节也要求做到最好,如果做不到最好,就会无休止地做下去,直到令自己满意为止。


这种行为非但会令人疲惫不堪,还有可能演变成为强迫症,即被一种强迫思维所困扰。当事人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强迫行为,其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


心理学上有一个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蔡格尼克做了一个实验,命令被测试者试去做20件指定的工作,半数工作允许完成,半数工作则中途加以阻止,不许完成。


被试共32人。实验结果发现未完成工作的回忆要优于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如以rc代表已完成的工作的回忆所得的件数,ru代表未完成工作所得的件数,p为两种回忆件数的比例,即ru c,用以在数量上表明哪一种工作易于回忆。


若p等于1,则两种工作的回忆量一样;若p大于1,则未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若是p小于1,则已完成的工作易于回忆。


实验的结果p从08至35不等,平均为19,即ru的回忆量差不多等于rc的两倍。这个现象心理学称之为“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举个更加直观的例子来说,你被一本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还要上班,也要通宵把读完;你在收拾屋子,已经收拾了80%,此时你已经非常累了,但看看剩下的20%,还是咬着牙要把它全部收拾干净。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请试画一个圆圈,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现在请你再看它一眼,你的心思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是推动人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1如果有个人像患了强迫症一样,总是想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就会使自己非常疲劳,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


要想改变这个状况,有三个方法:


第一,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发现一件事情不值得做,那么就勇敢地放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费的时间都写下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可以先从一件小事来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个碗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停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是的,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2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泰克医生对有这样心理的人提出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一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三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静力锻炼的肌肉运动;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9不值得定律:为什么生活仿佛越来越糟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达为就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的事情,往往会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概率小,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不值得定律是一种心理效应,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从主观上认定某件事是不值得做的事,那么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他就不会全力以赴地去把它做好,即便做好了,他也不会觉得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