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让你快乐每一天的心理学效应——了解这些,你就快乐(1)

作者:李素文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2:49

|

本章字节:12660字

1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己是快乐的开始


巴纳姆效应是人们对于认为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的一种现象。事实上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致能够在很多人身上获得应验,因而适用于很多人身上。


巴纳姆效应能够不完全解释为何不少伪科学能被普遍接受。这些伪科学如占星学、占卜或人格测试等。


著名魔术师巴纳姆说过,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期待出现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巴纳姆效应,每个人都经常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同时也在影响和暗示着别人。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电影院里突然失火,前排的人从窗户上逃离,后排的人也争先恐后地要从这扇窗户里逃生,结果没烧死人,却挤死了不少人,而这一事件足以体现出巴纳姆效应的力量。


与巴纳姆效应相对的是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许多人冠冕堂皇地说“这是我自己的观点”、“这是我自己要做的”,其实这个“自己”已经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


要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勇敢面对自己


有一道情商测试题是这样的: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什么呢?


有一些人的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捂住自己的眼睛。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的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2善于收集关于自己的信息,并理性地作出判断


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有限的,会受到主观的影响,因此,你应该多方面收集关于自己的信息,并理性地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可以让人谈谈对自己的看法,或者从他人的言谈中捕捉到对自己的观感。


3学会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然而,你应该学会真正的比较。不要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更不要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那样都不是客观的、公正的,对你没有任何好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4从大事中认识自己


当没有大事发生时,你可能会想象自己是某一种人,遇到某事会作出这样或那样的处理。但是真等发生了某些比较重大的事件时,你所作出的本能反应未必是你想象的那样。


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因此,你应该在经历重大事件时捕捉内心的思想,从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2甜柠檬心理:接纳自己,让不利变为有利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是甜的。“柠檬”是指自己身上摆脱不掉的东西,而“甜”也就是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点固然好,缺点也未尝就一定不好。如果你改正不了缺点,或是无法矫正先天的缺陷,那么不妨接纳自己的缺点,除了增强自信外,说不定还可以将缺点变成一种优势。


有一次,卡耐基访问芝加哥大学的校长:“是什么让你获得成功?”


校长微笑着说:“我一直相信西尔斯总裁罗森华的观念,即如果你的手上有一个酸柠檬,不要立刻吃掉它,因为它是酸苦的,但是如果你将其做成柠檬汁,则是非常可口的。”


校长微笑着继续说:“事实上,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非常少,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总是反其道而行。例如,如果有位朋友送给他们一个柠檬,面对朋友的好心,人们必须吃下它。这时人们的心里通常会想‘完了,我为什么要承受这种折磨’。如果他是聪明的人,他不仅不会这样想,而且还会在内心深处,开始为自己寻找做柠檬汁的工具。”


很多人缺的就是这个“榨汁机”,换句话说,就是缺少将苦楚变成快乐、将不利变为有利的能力。


有个女孩很单纯,人缘很好,大家都很喜欢她,但说到她的工作能力,大家都会无奈地摇摇头。


这个女孩的工作是策划,可是她天生是个想法简单的女孩,写出的策划案毫无深度,而且完全不合逻辑。同事们也曾经耐心地教过她,但讲了很多遍她也听不明白,作出的策划仍然幼稚得让人哭笑不得。


由于女孩的工作能力差,同事们总要多做她的那份,虽然大家没有责怪她,但她十分自卑,常常怪自己给大家添麻烦,觉得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甚至悲观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因为对大家怀有愧疚之心,女孩总是抢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尽可能地分担同事们的工作量。


时间一长,同事们都发觉她虽然作策划很差,但做一些办公室的杂事却井井有条,既细心又有耐心,把那些令人头疼的烦琐事情整理得有条有理。


除此之外,女孩还有很强的亲和力,公司各个部门的人都喜欢和她打交道,凡是她去沟通的事情总是特别顺利地就办成了。


最让同事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次一位客户怒气冲冲地找上门来,说公司的某个项目存在很大问题。


这位客户是出了名的难缠,不但脾气暴躁,还有些不讲理。当时老板没在,女孩看到其他人都忙着做事,就请客户去会客室休息,还陪客户聊起天来。


同事们在外面都为女孩捏了一把汗,怕她会应付不来,可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过了十几分钟后,会客室里竟然传出客户爽朗的笑声。要知道,这个客户平时连个微笑都很少会有的。


当老板赶回来的时候,客户的怒火已经完全消失了。他笑呵呵地指着女孩对老板说:“这个员工很有意思,如果你们派去跟我沟通的员工也能像她这样,那我们就不会产生这些误会了。”


女孩的这些优势都被老板看在眼里,他与女孩商量后,决定把她从策划人员转为助理,专门处理办公室的日常事务和接待到访的客户。


女孩对这次职位的转变也很满意,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她做得得心应手,把细心、耐心和亲和力强的优势发挥到了最大,自信与快乐也重新回到了她的脸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又称相对优势,就是在比较中发现的相对优势。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这本是应用在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概念,但也非常适合用在职场中。


当你处在人群中时,肯定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是别人不具备的或者相对薄弱的,你可以抓住这一个特长,将它充分利用,变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时,你的“柠檬”就真正变得甜如蜜糖了。


3三分之一效应:别让选择害了你


没有选择是痛苦的,可有时选择多了也是痛苦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你经常要面临种种选择,二选其一,进退维谷;多种选择,又挑花了双眼。


随着选择对象的增多,选择余地的加大,选择难度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最后使你陷入纠结中,不知道怎么选择。这就是三分之一效应。


一位社会心理学家曾做了个小小的实验,他写了三张小纸条,其中两张纸条上写着“有”,剩下一张空白。


心理学家将三张纸条折好,一字排开,把写着“有”的两张纸条放在两边,空白的纸条放在中间。然后让被试者从中抽取一次。


虽然抽中的概率是三等分的,但大部分人在心理上对第一张、第三张纸条有些抗拒,认为不会这么巧排在最前和最后,所以他们大多选择中间的那张。


这种心理在抽奖和考试时很常见。抽奖大家都愿意抽取中间的,觉得那样抽中的概率大一些。而在考试中,如果有a、b、c、d四个答案,大多数人习惯选择c和d,而选择a、b的人相对较少。


这种心理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目前会出现大批的“剩男”、“剩女”。不少人,尤其是条件好的人,都认为自己有很多选择,也许下一个会更好,不停地追求,迟迟没有结果。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毕竟是终身大事,要谨慎对待。但总是犹豫不决,吃着碗里又想着锅里,就等于给自己制造了一个不可跨越的障碍,最终只能白白浪费青春。


关于爱情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有一天,柏拉图向老师苏格拉底请教:“爱情是什么?”


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柏拉图去麦田里走一趟,在途中摘一株最大最好的麦穗,但是只能摘一次,并且不能回头。


柏拉图觉得这很容易,于是充满自信地上路了。但当他走在麦田中时,却发现事情根本不像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当他看到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时,刚想伸手去摘,可又想到老师说只能摘一次,所以他选择了放弃,想再看看前面有没有更好的。


就这样,他每路过一株饱满的麦穗时,都会想:“它是不是最好的呢?也许前面还有更好的。”


抱着这样的想法,柏拉图不知不觉地走到了麦田的尽头。这时他才惊觉,自己手上竟然连一株麦穗也没有,哪怕只是小小的、不饱满的麦穗也没有摘到!


柏拉图垂头丧气地回到苏格拉底面前,而苏格拉底淡然地对他说:“这就是爱情。”


爱情就像田里的麦穗。在这片一望无际的麦田中,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是不是最好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心来判断它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不光是爱情如此,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选择工作,这家待遇好,可那家更有发展;


想要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却又贪恋这里的人脉和资源;


想投资理财,又想赚得多,又怕风险大……


面临着种种选择,反倒不如没有选择,背水一战。


如果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因为过多选择而变得纠结、迷茫、不知所措。


首先,要去掉“也许其他选择会更好”的心态,不要总把未知的事情想象得很美好,也许还远不如摆在面前的东西。


其次,凡事不求最好,但求最合适。


最后,把自己适度放低。过于抬高自己会令你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对你毫无好处。


4蘑菇原理:快乐之花要经过风雨才能绽放


蘑菇生长在阴暗的角落里,终日见不到阳光,又没有肥料的滋养,面临着自生自灭的境况。要想被人关注,它们必须长到足够高、足够壮。可到那个时候,它们已经能够独自接受阳光和雨露了。


这就是蘑菇原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由国外的一批年轻电脑程序员总结出来的。当时电脑行业还只是一个开端,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这一台小小的电脑能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因此,从事电脑行业的人员从不被人们重视,甚至还有许多人认为他们无所事事。于是他们便激励自己,要像蘑菇一样生活,即使看不到阳光,也不放弃努力,终有一天会破茧而出,一鸣惊人。


后来心理学家将其纳为心理学范畴,并将此总结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苦难。在苦难中跌倒并不再站起的人,就必须要忍受平庸的生活。而战胜了苦难,突围而出的人,则能开创未来,拥抱明天。


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一段“蘑菇时期”,刚入行时没有任何经验,多半做些打杂的小事,连最低级别的员工都能对你呼来喝去;你的建议被嘲讽为异想天开,同事们掩嘴偷笑,老总不屑地皱眉;认认真真地做分内事,却无端地受到指责和批评,甚至别人做错事要你来背黑锅……


有些人在这个阶段就已经被搞得焦头烂额,每天都愁眉苦脸,从早上起床就带着一股怨气。那么很遗憾地告诉你,你非但不会快乐,而且很难从这种状态中突围而出,也就是说你的人生就将如此度过。


但是,如果你能懂得风雨过后才有彩虹的道理,并把负面情绪抛开,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会看见希望的曙光。


李嘉诚在年轻的时候还只是个茶楼的小伙计,像很多打工仔一样累死累活地工作,抱怨连天,心不在焉。有一次,由于他做事马虎,把茶水洒在了客人身上。本以为会挨骂的他,却得到了客人的原谅。客人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他一句忠告:“以后要记住,做什么事都必须谨慎。”


这句话改变了李嘉诚的一生,他收起了心浮气躁,开始一丝不苟地为客人服务,哪怕是倒一杯茶,都当成天大的事,力求做到最好。他开始赢得了客人和老板的称赞,自己也变得开朗、自信了。


后来,他开始自己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他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但只要一想起那段“蘑菇生涯”,从容与乐观就又浮上了心头。最终,他建立了自己的财富王国。


惠普公司的前ceo卡莉·菲奥莉娜,刚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只得到了一份电话接线员的工作。每天就是负责接电话、打字、送文件等杂活。亲友们都认为卡莉这样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不应该做这种工作。但她没有丝毫怨言,继续快乐地工作,并在工作中认真学习,积累经验。


有一次,公司的经纪人问卡莉,能不能帮忙写点文稿。她欣然答应下来。正是这次撰写文稿的机会,改写了她的职业生涯,使她日后成为惠普公司的顶梁柱。


由此可见,“蘑菇期”对每个人来说不但是必不可少的经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你未来的发展。


要想有所成就,就收起浮躁的心态,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件事。终有一天,你会化茧成蝶,展开绚丽的翅膀,璀璨夺目地傲立于人前!


5霍桑效应:倒掉污浊之水才能迎来缕缕甘泉


虽然我们要尽量避免生气,避免说烦,但人非圣贤,哪能每时每刻都心平气和,总有情绪波动的时候。如果把怨气都压在心里,硬说不烦,那岂不是要憋死了。


因此,拥有快乐并不代表不发火,而是要有合理的宣泄方式,把心中的污浊之水倒掉,才能迎来快乐的甘泉。


合理地宣泄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霍桑效应。它起源于1924年至1936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是以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的概念。


实验是在芝加哥一间名为霍桑的电气公司进行的。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比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比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等等。


他们企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首先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不断地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一直未上升。


后来,实验组不断地改变策略,请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做霍桑效应,也被称为宣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