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放下负重,打碎囚禁意志的玻璃瓶(2)

作者:李素文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01:54

|

本章字节:12270字

当然,我们提倡把知足作为一种生存智慧,并不是要我们把它理解成随遇而安、不思进取等消极的人生态度,否则“知足”只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我们所说的“知足”是对现实生活的欣然接受。其实当我们通过努力仍无法改变生活的处境时,除了欣然接受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知足”也应该是为不负有限的生命奋发图强的同时,不与他人比地位高低比富贵享受,能坦然地对待功名利禄,有着古仁人志士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达观处世态度,学会在平淡的日子里没事偷着乐。如果我们都能“知足”,就能在顺境中优哉游哉,万一置身逆境也能安之若素。如此,又何愁不能拥有人生的大快乐和大幸福呢!


知足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崇高的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跨不过去的坎。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知足的人,是智慧的人,是快乐的人,更是懂得创造和把握幸福的人。


4完美真的很美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有了这个亘古以来近似奢侈的追求——完美。不难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完美主义者,他们对人对己对周围的一切甚至对整个世界,都苛求毫无瑕疵。然而他们不知道,绚烂的夏花即使生得再艳丽迷人,也逃不过凋零的命运;动人的故事即使再精彩绝伦,也会消散在历史的洪流中。换句话说,纵然世界是多么的美好,也不可能有完美的存在。


一年秋天,寺院的老和尚看着刚来不久的一个小和尚在打扫庭院。当小和尚把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时候,老和尚却说:“不够干净。你还得重做一次。”小和尚心想,老和尚要求的也太严了,可能修行就得要做到尽善尽美吧。于是,小和尚又花了很长时间把寺院重新打扫了一遍。然后他对老和尚说:“我把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也冲洒过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上。够干净了吧?”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老和尚斥责地说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院的方法,这是洁癖。”说着老和尚步入庭院中,用力摇动了一棵挂满树叶的树,如此一来,地面上便落了一层金色和红色的树叶,漂亮极了。小和尚疑惑不解地看着禅师,只听老和尚说:“打扫庭院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其实,案例中的这位老和尚是在训诫小和尚,做事时苛求完美的心态与做法,不仅是违背自然,也往往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有人认为,追求完美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只是要想做到实在是太辛苦了;也有人说,完美主义是一种逃避,因为这样的人会为了保存完美,所以害怕破坏现有的一切;也有人觉得完美主义的人太“矫情”。


可是,尽管对追求完美有着如此多的指摘,现实中人们却往往都有苛求完美的倾向。


一些女孩子找对象,常会勾勒出一个十全十美的白马王子形象,以此为标准来寻觅如意郎君,可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以至于最终进入“剩女”的行列;父母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总要求孩子拿第一、当三好,发现孩子的弱点或错误就会失望,就会求全责备。其实以追求完美的态度来面对自己和他人是不必要的。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我们每一个人也同样不完美。只有对人、对事,不苛求完美,才是一种超逸的处世态度,一种聪明的选择。


一位智者将要退休的时候,想从两个优秀的学生中选一个做自己的接班人。一天,他对学生说,你们出去给我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两个学生遵命而去。时隔不久,同学a回来了,递给智者一片并不漂亮的树叶,对智者说,这片树叶虽然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最完美的树叶。同学b在外面转了半天,最终却空手而归,他对智者说,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叶,但是怎么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最后,智者把接班人的位置给了同学a。


“拣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这种初衷无疑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一味地把眼睛盯在“完美”上,那么就会吃尽苦头。也许直到最后自己才会明白:为了寻求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而失去许多机会是多么的得不偿失。况且,人生中最完美的树叶又有多少呢?世间的许多悲剧,正是因为一些人热衷于追求虚无缥缈的最完美的树叶,而忽视了本来最平淡也最幸福的生活。


其实,世界本来就是个有缺陷的世界,人心本就是完美。我们应当以完美的人心,去对待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不应当用有缺陷的世界,来缺陷完美的人心。人类没有缺陷是一个神话,更何况我们个体。拥有缺陷是每一个人都应该看到的事实,“人心完美”即是人生在世将自己该做的能做的事做好,那对于你来说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生,而并不需要苛求自己或他人时时处处都做到极致。就像李商隐当年写的那句感人肺腑的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一种有缺陷的美感,体现的又何尝不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呢!


其实瑕疵本身也是一种美,缺憾本身也是一种美,正如维纳斯的断臂,红楼梦最终的悲剧收场,正是有了缺憾才让人惋惜,才有空间再去前行,再有进步。


美都是相对的,在生活中,不存在完美。维纳斯是美的,她的断臂使她的美成为残缺的美,可谁又能说她不美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残缺的美才是真实的、可爱的。正因其残缺,才能让人有更高的期待。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只有不苛求完美,才会心气平和;不苛求完美,才会有快乐的人生。从虚幻的完美世界中走出来,把脚结结实实地踏在地上,用行动去改变不完美的事物,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知道“我们一直在努力”就够了,你说呢?


由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现实生活让崇尚完美主义的人看到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往往会变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这不仅使完美主义者本人觉得痛苦,更糟糕的是这种个性也会对他周围的人造成影响。所以,为了人生真正的圆满,还是从追求完美的枷锁里将自己解放出来吧。


5用美德灌溉心灵的土壤


人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具有高尚的情怀和圣洁的心灵。如果一个人只有美丽的外表,而没有美好的心灵,那么他将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而一个尽管外表很普通,但心中拥有美德的人,其人格魅力将会绽放出多彩的光辉,吸引周围人尊敬的目光。


一位哲学家利用十年的时间带着一群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十年后他们回来了,每一个人都是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经过十年时间的游历,你们都已成为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学生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这时哲学家问道:“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回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学生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怎么样来除掉这些杂草。”学生们听了,感到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学生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学生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学生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学生,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等学生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学生们都来到曾经相聚的地方。不过这里已不再是去年杂草丛生的景象,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学生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师父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没有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美德”这个词,谁都不陌生,但要做个有美德的人,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真正讲美德的人,他的心中都会有孝敬、仁慈、尊重、诚信、宽容这些字眼,他也会从平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上表现出来。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


在南方某城市的一辆公交汽车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个小女孩由于晕车,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开始呕吐起来。由于离售票员的位置较近,她吐出来的东西溅到了售票员挂在座位上的外套上。顿时,售票员的脸拉了下来,嘴里还嘀咕着什么,表情里更是一脸的无奈,不知道如何清除这些呕吐物。正在这个时候,坐在女孩座位过道边的一名年轻女性看见小姑娘的呕吐物,竟然摘下自己的披肩,将小女孩的呕吐物裹起来,然后下了车。这位女士其实与小姑娘非亲非故,她的行为震撼了车上的每一名乘客……


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安贫乐道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就受着这样的教育。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己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后看着别人那挂满笑容的脸,自己心里何尝不是欣慰得很呢?


苏东坡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美德是滋润我们心灵的雨露,是温暖我们身体的阳光,它让我们有一颗充满感恩与爱的心。拥有了美德,我们便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凭空与人起纷争,便不会为一丝小利而烦恼。美德本身就是报酬,它能给人们带来最高尚而真实的快乐,在美德的磨刀石上,我们爱心的刀刃会更加锋利。


美德是一杯醇美的酒,是一束醉人的花。美德可以让我们的心灵摆脱痛苦,当心灵被美德所占据,我们的烦恼、纷争等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欲望就会变得枯萎。因此有人说,快乐是美德结出的硕果,只要拥有美德,也便拥有快乐。


我们要想让自己的灵魂没有纷扰,心田上没有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通过美化自己的心灵,我们将去除心田上的杂草,摒弃丑陋的、歪邪的、可恶的东西,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找回失去的信仰,瞄准人生的坐标,用美好的、正直的、善良的精髓去武装,去占领。


长满杂草的野地里,只有种上庄稼才会变得美丽,也才能实现土地本身的价值。同样的,一个人的心灵只有用美德来占据,才能拥有美好的品德,心灵的土壤也就随之永远肥沃,永远不会变得荒芜。


6拒绝抑郁来“敲门”


一说到现代都市和都市里拼搏的年轻人,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亚健康”,想到压力,进而想到抑郁。的确,由于现代生活中紧张和压力的日益增大以及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去互相理解和沟通,导致抑郁成为现代生活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情绪。也许是因为失恋,也许是因为别人升职了而自己原地踏步,无论是哪种情况,陷入抑郁的情绪会一落千丈。即使是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情都不能激起你的热情,内心苦不堪言,并且常常有失眠、食欲下降,甚至会出现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失去生活的勇气。


其实,抑郁的情绪几乎人人会有,只是轻重多少之分。有人将抑郁和感冒做比较,有的抑郁只是和人打个照面,然后消失;而有的抑郁则像病毒感冒,恢复起来难度大一些。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的抑郁则像毒瘤,将会深深地摧残人的身体和心灵。


音乐家莫扎特在创作《费加罗的婚礼》之后,遭到了社会保守势力的迫害、嫉妒和排挤,最终患上了抑郁性精神病,不到30岁就去世了。类似的还有台湾的三毛、北京的顾城等。对此,人们不禁要问,生命之光为何如此微弱?其实,都是抑郁惹的祸。


近段时间以来,郝佩珍总是无精打采的,情绪很低落,身体也变得有些消瘦。好友吴静娜发现后,忙问她是怎么回事,还打趣地说,是不是“遭遇”爱情了?其实,郝佩珍情绪不佳的原因并不是如吴静娜猜测的那样,她没有恋爱,生活工作也都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可是,郝佩珍最近总是觉得活着好累,想着可以预见的未来,她就觉得生命中的一切都没什么意义。好在郝佩珍有几个关系不错的闺中密友,平时大家有什么不愉快都会互诉衷肠,郝佩珍就把一肚子的牢骚向朋友倾吐。但是,她的表现有些过头了。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时间,还是夜里休息的时间,好友们经常会接到郝佩珍打来的“倾诉”电话,起初一次两次大家也都可以理解,可以忍受,甘心当她的情绪“垃圾桶”。可是连续两三个月都如此,谁也受不了。有的好友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没承想郝佩珍竟然痛苦不迭,委屈得直掉眼泪。


如此一来,大家都不敢说什么了,只好任由郝佩珍的情绪发作,同时,她们更期待着这种情况快点过去,让郝佩珍的心情恢复到以前的阳光状态。


在当下社会的工作和生活双重压力之下,抑郁症患者数量日渐增长。故事中郝佩珍的种种症状已经表明,她已经有抑郁症的倾向。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常会感到忧伤、绝望,一些女性变得容易哭泣,其实这已经是抑郁症的表现。这种心理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变得非常严重。


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患有心理问题的情况非常普遍,只是严重程度不同。一般的心理问题往往是遇到与自己预想不一致的事情时,暂时无法跨越,心情抑郁,对自己正常生活影响不是太大。但如果对心理的影响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发展,就会发展为心理障碍,甚至会对生理健康产生影响,导致生理疾病。


其实,我们是可以对自己是否患有抑郁症进行诊断的。下面这份自测题是一位美国心理治疗专家设计出的很知名的抑郁症自我诊断表——“伯恩斯忧郁症清单”,简称bdc。


如果你对自己的情绪有些疑虑,不妨当做饭后娱乐自己测试一下,虽然不能就此断定你是否得了抑郁症,但却可以帮助你了解一下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看看你是一时的情绪低落还是真的有抑郁趋势。如果测试后感觉不好,建议你不妨找心理医生咨询一下。


1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


2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


3悲伤: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


4自我印象可怜:你是否以为自己已衰老或失去魅力?


5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


6犹豫:你是否在作决定时犹豫不决?


7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


8泄气: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


9臆想症:你是否经常担心自己的健康?


10丧失动机:你是否感到一蹶不振,做事情毫无动力?


11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家庭、爱好或朋友是否丧失了兴趣?


12食欲变化:你是否感到食欲缺乏?或情不自禁地暴饮暴食?


13睡眠变化:你是否患有失眠症?或整天感到体力不支,昏昏欲睡?


14丧失***:你是否丧失了对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