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诗群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3:16
|本章字节:13668字
义山从桂州回到京城,已是漫山红叶的秋季。走在长安街,被嘈杂的市声包围,他耳畔隐约响起神秘的箫鼓之声和风过树杪的轻啸声。桂州,只在梦境中了。
游宦归来,与妻儿团聚,应是幸福快乐的吧。衮师已能蹒跚走路,常年的聚少离多,与父亲久别乍见,小儿已难识亲人面。丈夫远行的日子,王氏一人为生计操劳,瘦弱伶仃,憔悴的面容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昔日的香草蕙兰已萎谢凋残。
生计的压力很快驱散了家人重聚的欢乐。义山必须外出工作。
在徒然无望中,他想到了令狐綯。
其实,义山一直没有和令狐綯真正断绝过联系。令狐楚去世后,义山娶王氏入王府,令狐綯责骂他偷利放合,背恩弃义,甚至在义山第一次释褐试时加以阻挠,以泄心头之愤。但令狐楚在世时,对义山关切备至,可以说义山的少年期是在令狐府度过的,他与令狐家的几位公子交游搭伴,形同兄弟家人。因这一层特殊的关系,尽管之后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义山在不同时段的处境,令狐綯仍然在经意不经意间,由不同的渠道知悉;令狐綯的外任及升迁,义山当然更是了如指掌。彼此固然曾经失和,念在已去世的家父的嘱托上,令狐綯即便有一百个不愿,这份旧情,到底还是抹杀不掉的。
义山偶尔会即兴赋诗,遣鸿雁传书,向远方的令狐綯说说自己的近况,表达一下故知的感恩和问候。会昌五年,义山母亲去世,当时任右司郎中的令狐綯出于礼节曾聊致慰问,义山为此写下情真意切的《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
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
茂陵秋雨病相如。
大中元年,义山撇下秘书省正字之职,随郑亚远赴桂州,令狐綯非常生气,在给义山的信中,谴责他不该一而再地追随李党。义山回信解释,理由无非是为生计所迫、并无其他党派目的云云。
大中初年,外任湖州刺史的令狐綯被召回京城,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此时,他是天子面前的红人。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长安城已是一座菊城。京城内外家家户户菊花绽放,长安街头人潮如涌,倾城出游,女人簪菊花,男人插茱萸。不消猜测,皇宫上下将如往年一般分发庆节花糕,皇帝也要在这一天去万岁山登高酬秋。
义山早早出门,穿过长安街,向令狐府走去。他选在这个日子去令狐府别有深意。忆起昔年重阳日,他与恩公令狐大人菊前把酒,那时,恩公喜爱的白菊花开满了庭园,甚至开满了庭阶的缝隙,整座府宅像下了一层霜雪。
当然,此时困窘的义山去谒见令狐綯,绝不仅仅是怀念恩公,他另外也是最主要的目的,是期望令狐綯能代为延誉汲引。他太需要一次汲引推荐的机会了。
进了府门,仆僮将他让到一间小厅,进去通报后回来转述令狐綯的话,说郎中正在商议公务,一会还要出门,今天没时间见客。
这显然是一道逐客令。义山站在当下,耳中听着,心内五味杂陈,想起往昔令狐楚在世时,他在令狐府何曾受过这样的冷遇?瞬间,对恩公的怀念强烈地填满了他的心胸。此时,一抬眼,就能看到府中盛开的菊花,只是,这菊已不同于往日。
他想说点什么,他有很多话想说。于是他让仆僮取来了笔砚。他缓缓地磨了一砚浓墨,然后就着小厅的墙壁,抬腕起承间,一首凄怆感怀的诗作便在那一面白墙上淋漓而下:
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尊前有所思。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篱。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李商隐《九日》
他所思,是曾与令狐公把盏菊前的柔软时光,他所感,是今日令狐郎中冷漠相对的无奈惆怅。写这首诗,义山是沉痛内伤的,他把过往和今天相对照,对照间更添伤痛几分。
他不知令狐綯看后会作何想,他顾不得许多。既然令狐綯避而不见,他就得寻另外的出路。
恰逢此时,吏部有一场选调考试,类似于今天选招干部到基层任职。义山参加并顺利通过考试,选调任盩厔县尉。盩厔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盩厔乃古名,来源与当地的人文历史有关,1964年国务院才批准以同音字“周至”取而代之。在义山之前的唐代大文人中,白居易就曾任过盩厔县尉。很多李商隐研究者认为,义山所任的盩厔县尉,官秩是九品下阶。其实不然。当时的盩厔县隶属于京兆府,那么,盩厔县尉应为从八品下阶。
官阶不大,但对当时的义山来说绝非易事。宣宗对李党的清洗活动正处于高潮期,李德裕贬至荆南后,再贬为潮州刺史,大中二年九月又贬为崖州司户。按理,在郑亚被贬的那一刻起,义山便失去了被朝廷再次任用的可能。身为李党人王茂元的女婿,又先后追随李党成员为其效命,他的党派趋向性无论在谁的眼中都是一目了然的事。
在牛李党争白热化时期,虽然义山在这场斗争中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逃过更大的打击是没有问题的,但能顺利通过吏部的选调考试,并调任京兆府的属县为官,算得上是极为难得的破格任用。难道,是令狐綯在关键时刻暗中相助?
应当说,这推测是成立的。历来研究者总爱将令狐綯视作义山的对立面,其实,人性的复杂谁又能以脸谱化的模式一言蔽之?义山进士及第那一年,令狐綯面对考官周锴“八郎之友,谁最善?”的关切问询时,能三道李商隐之名,现在又为什么不能再次施以援手?牛李党争固然激烈,但在关键时刻就凭过去的那一层关系,情义复苏一下又有什么不可?
官职的升迁也许使令狐綯变得更为冷漠,义山上门请求,他虽然懒得理会,心里却是知会的,义山的题诗也使他瞬间产生了某种柔软的顾念。于是在恰当的时候,他便随口为义山作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推介,即便不特意说什么,只消在某些场合透露一下他和义山的关系就可以了,剩下的事情不需要他继续操心,自然有人会安排妥当。
对令狐綯来说,这个忙他随便帮一下,只不过张一张口的事情,费不了多大力气。但对于义山来说,却是枯木逢春。担任盩厔县尉似乎只是一个跳板,时间不长,大中三年春,义山便被调回京城,被京兆尹、牛党人郑涓招为留假参军,专门负责章奏的起草工作,官佚也由从八品下阶升为正七品下阶,算是升官了。
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桂州归来被执政的牛党所用后,义山便一直辗转在牛党人幕府中,这现象不能仅用朝中得势皆牛党,所以义山所投自然是牛党来解释。我与很多研究者看法不同的是,这与令狐綯的帮助有很大关联。
宣宗即位不久,令狐綯一直处在不停升迁之中,大中三年由中书舍人、御史中臣、兵部侍郎知制诰,直至十月升任宰相,短短时间内完成了位极人臣的直线升迁。
之前,义山的阵营分界比较明显,追随郑亚,又是王茂元女婿,是李党人的事实还用说么?牛党得势后,如果不转换阵营,义山便没有前途,甚至生存都成问题。那么当务之急,是义山能转换到牛党名下,被牛党接受和包容。如果令狐綯从这个角度出发,先将义山调任京兆府属县,再调回京城转调牛党人、京兆府尹门下,这一切,不就顺理成章巧妙过渡了么?
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也算是转换计划的重要一环。义山到京兆府工作后,京兆尹郑涓便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为已逝牛党领袖牛僧孺撰写祭文《奠太尉牛相公文》。写这篇祭文的意义非常重大,某种程度上是义山进入牛党的一次高调亮相,府尹对这篇祭文如此评论:“吾太尉之薨,有杜司勋之志,与子之奠文,二事为不朽。”意思是说,牛僧孺去世后,有杜牧为其写志文,李商隐为其写祭文,这两件事堪称不朽。为已故牛党领袖作奠文,义山以这样的形式走近牛党似乎更容易一些,也更易于被牛党人所接受。
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此后的日子便可舒心如意。被牛党人接受,是他生存下去的必须,不代表他就可以耽于安乐。现实问题永远是一个方向盘,左右着他的选择以及生活。
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秋,被宦官贬为柳州司户参军的刘蕡病故于任上。消息从湓浦(江州)传来,义山痛不能遏,忆想黄陵之别,两人促膝相谈的情景仍历历在目,一年后居然是阴阳两隔。这悲痛无以遣怀,义山泪如雨倾,连作四首悼亡诗,来纪念这一段知己之情。
“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这个乱世啊,又夺去了他仅有的知音。茫无涯际的昏聩腐朽里,义山真正从心底敬佩的人本已不多,他们像暗夜中海面之上的几粒星星,义山仰头看见那微弱的光,心底就有了一丝温暖,如今,又一颗星自空陨落,夜,更黑了几分。
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磨折,在京兆府薪俸微薄,又总是做些为人作嫁衣的琐事,加上刘蕡去世对心情的影响,义山对前程开始心灰意冷。此时,他忽然接到远亲卢弘正的辟聘,邀他去往徐州入幕。
义山的曾祖母卢氏与卢弘正是同族中人,虽是远亲,终究比别人多了些亲切感。卢弘正的父亲似乎更为人所熟悉,是中唐著名诗人卢纶。唐宪宗大和年间,卢弘正中进士,初为掌书记,因行事果决,纪度严明,此后一直被朝廷重用。大中元年,卢弘正官至户部侍郎,兼盐铁转运使,任期内对晚唐的财政极有贡献。大中三年,武宁军(今江苏徐州)屡次发生将士驱逐镇帅的事件,朝廷便命卢弘正为武宁军节度使,兼徐州刺史,镇守武宁军,以肃军纪。
去一个将士骄横的地方任职,卢弘正必须培植自己的亲信。于是在征得义山同意后,卢弘正奏请朝廷任义山为节度判官,于这年冬启程去往徐州。
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地落,像一场圣洁无声的欢送。义山的前半生为功名拼搏,于是在一个又一个杨柳青青的春天,他赴考、入幕,现在,他已然年近四十,又总在风寒水冷的冬季辞别亲人,为生计奔波。“关河冻合东西路,肠断斑骓送陆郎。”他披着一天一地的茫茫大雪骑马东去,在马上随口吟诵《对雪二首》,“龙山万里无多远,留待行人二月归。”此时,他的妻子王氏已有病候,嫁给义山十多年来,她似乎一直在为远行的丈夫送别,这个男人,始终是她生命中的匆匆过客。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如今又一次远行,念及此,义山怎能不歉疚挂牵?
在徐州,卢弘正给予义山极为优厚的待遇。义山充节度判官兼记室,此外,又在卢弘正的举荐下领侍御史官衔,官秩为从六品下阶。
可惜,这样的日子很快便到了尾声。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春,卢弘正在徐州病逝。义山头顶那一片渐渐明朗起来的天空,瞬间又沉入烟花燃尽的寂寞。他的人生啊,是一条坎坷不平的小径,他高一脚低一脚跌跌撞撞地走着,没有止歇安定的时刻。
成名逾于一纪,旅宦过于十年。恩旧凋零,路歧凄怆……春畹将游,则蕙兰绝径;秋庭欲扫,则霜露沾衣。这是当初卢弘正辟聘义山时,义山所写谢启中的句子。多么凄美的骈文,唯美而伤感,凄恻而婉丽,如义山忧郁多情的一生。他是那绝径一枝兰,凋零在空山幽谷中。
天涯
春日在天涯,
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
这首五言绝句,是一曲春日挽歌。诗里的意境,像贾宝玉游太虚幻境饮的那一种酒:万艳同悲。春已深,日已斜,满园芳菲,已开到荼靡。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冯浩说写于大中九年,张采田又说写于大中五年,刘学锴和余恕诚认为应写于义山入桂州幕府和其后的梓州幕府期间。
时空概念对于体会诗中的情绪,是一个有意义的对应指向,但事隔千年,如果不是义山自己在文中注明,要精确到某一个具体的地名,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只能是悬疑和猜测。
我只需知道,那是一个春日傍晚。那是海角天涯般遥迢的他乡。那时写诗的人有悲怆潮湿的心怀。
它可以是义山漂泊异乡辗转幕府时所有春日的某一天,某一天里,他有一颗想哭的心。
春和景明,韶光灿烂,是适合远游的季节。义山的大半生,一直在远游的路上。他如果有无忧的生活和理想的仕途,似这样的春日远游在外,便是愉悦的悠游,他可以把韶光当作流水来挥霍;但是,如果心底有悲意,再好的春日也是看花两眼泪,远游便是羁旅漂泊。
春日在天涯。春日和天涯,一个极温暖,一个极孤单。一个极明媚,一个极平凉。把美丽放置在寂寞的底色上,造成的效果,是文艺性的凄艳。
春天里,义山远在海角天涯,远到千山外水长流,远到长安城无法遥望的地方。流寓幕府,是生活所迫。这生活,是柴米油盐的生活,也是郁郁不得志的官场生活。
这本身便有几许悲凉意。展眼望去,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外的那个旅人,他是一个断肠人。
不知道四百多年后,马致远写小令《天净沙·秋思》时,是否受过义山这首《天涯》的启发。“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总觉得有些相似的诗境。也许,羁泊他乡的人,在孤旅中独对夕阳西下,会有一种相同的凄怆情怀。
义山的凄怆来自更深的心伤。他的一生是个生不逢时的错误。他自身的品质是春天里秀挺的绿树,但时运却置他于贫瘠坎坷的天涯孤旅。少年时他姿仪俊雅,才气夺人,却早早失怙,缺失了亲情的温暖照拂;令狐楚惜其才并亲授四六文写作,许多赏识他才华的贵人将他邀至幕府,那些温暖是这凉薄人世间春日乍现的阳光,但他们纷纷离世或遭贬,恩旧凋零,旅宦凄怆,只剩他独自摇曳在绝径,品味这乱世凄凉。
如果恰是大中五年,彼时,卢弘正病逝于春日的徐州。义山的伤痛,便有了最直接的出处。在徐州,卢弘正待他有知遇之恩。节度判官加侍御史之衔,这份信任和倚重,沉甸甸的,让义山感觉充实。但是他还来不及感恩,卢弘正便去世了。义山的心底,那宛若朝霞初照梁的明媚春光,瞬间变成了一鞭残照。剩下满目的,是日薄西山,流水逝波。
他在幕府,像一尾鱼融入了一片温暖的海洋。忽然间,风吹云散知己凋零,茫茫天地间,只剩他独自一人,悼春伤怀。这时游宦在外,忽然倍添了孤独的距离感,这距离相对于熟识的家乡和亲人,是迢递高城,天涯阻隔。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这个啼字,义山用了它的通感。莺啼,明明是婉转的鸣叫,却为什么变成了泪?我却知道,义山这样用字有多么好。
想起杜鹃啼血的典故。春秋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望帝爱民如子,治蜀水,解黎民之困,极得百姓拥戴。后来却禅位给大臣,死后化作杜鹃鸟,每至春天,哀声啼叫,滴血则为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这个故事后经演变有了多种版本。也有说望帝被奸佞所害后化作杜鹃鸟,日日徘徊悲鸣在皇后的花园,它的泪落下变成鲜血,染红了花园中的花朵,那花朵便被后人称作杜鹃花。皇后知悉杜鹃鸟是望帝的化身后,哀伤中也化作一只鸟,日日哭喊着“子归,子归”。
在《史书·蜀王本纪》中,这个传说有了爱情的色彩。说望帝倾慕大臣鳖灵的妻子,但他是个君子,他痛苦地隐忍着自己的爱恋,将情感深埋于内心。后来望帝禅位于鳖灵,退隐西山,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血哀鸣,声声都是对心上人的深情呼唤。
莺这种鸟儿,从来都与春天有关,莺歌燕舞,莺飞草长,莺啼,应如流水般清脆婉转,那是明媚的春之声。因了杜鹃啼血的通感,衬着义山行在天涯的孤旅漂泊,莺啼便有了深深的悲凉,在伤心人耳中,那涧水般的鸣叫正是它伤春啼哭的声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悲剧的效果,骤然涌现。悲哀啼鸣的莺啊,请掬几滴清泪,祭奠那枝头最高的花朵,为这日暮残春举行葬礼。
忽然想起葬花吟。黛玉葬花是太经典的名著桥段。泣残红,垒香冢,葬桃花于香丘,艳得让人心疼,哀得让人心痛。这份哀艳之美,也若义山的莺啼有泪。
春花开到枝头最高处,当是春事阑珊花事了。最高花,也是最圣洁的那一朵。或者在义山心中,那是最高贵的灵魂。张采田说此诗作于大中五年,最高花指的是府主卢弘正。是耶非耶?已无法考证,但义山为圣洁的灵魂哀悼,却可感知。这份情怀也是一种通感,从字里行间析出,弥漫在今日读诗人的心间。
杨致轩曾评此诗“意极悲,语极艳,不可多得。”鲁迅也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首诗的悲剧意境在于,明明是春物昌昌,却要泣红谢幕,玉殒香消。义山的很多诗都有这种哀艳的悲剧性。他的美学修养,已潜移默化成为他写诗的一部分。
蜩螳乱世,断肠人在天涯。悼春,伤时,哀世,它们交织成一缕惆怅的寒烟,在这短短二十个字间袅娜飘荡,像失意人扯不尽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