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银河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0:18
|本章字节:9372字
枪支:这是男女平等之路上的最后一道门槛。枪一向是男性气质的象征。美国的禁枪运动者说:“武器是表现男性统治和男性权力的生殖器的象征。”认为男性对枪的需求是为他的里比多(***)的目的服务的,为了强化或修复被损坏的自我形象服务的,其中含有自恋的倾向、被动性和不安全感。反对禁枪的人则说:上述理论不能成立,大多数持枪者是美国的中产阶级白人,新教徒,农村人,南方人。女性与枪的关系更多是性别的而不是性的。1980年代以前很少有专为女性设计的枪。19世纪的女性开拓者使用男性的枪,为了自我保护和打猎这些用途。1984年,美国的女性持枪者有2000万人,枪支生产商适应要求生产女式手枪。女性买枪多为自卫,但是女性持枪不像男性那么好象是天生的权利。芭比娃娃与动作男人:在美国,1959年出现的芭比娃娃与1966年出现的动作男人,成为男女儿童的成人玩具。虽然玩具是为儿童制作的,但定位于“成人玩具”,他们都有充分发展成熟的身体。
耳朵:女性的耳朵被定义为更容易羞红,更喜爱音乐,加上“耳麦”被认为是有损女性气质的。女性应当微妙地使用耳朵,做一个敏感的聆听者。而“耳麦”使女性离开了她最适当的社会角色,使女性丧失了优雅和精致,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障碍,是对于女性的社会影响最基本因素的破坏。女性佩带“耳卖”是完结、老迈和灭亡的象征。性规范:一种观点认为,男人天生是多偶的,女人天生是单偶的。反驳的观点认为,进化的性别规律并非如此;男人的性能力有限,有不应期,不如女性。
心理健康:在1954年,在40-49岁年龄组,女性21%心理受损,男性9%心理受损;在1974年,同一个年龄组中,女性8%心理受损,男性9%心理受损。从1960年至1980年,女性心理健康方面变得像男人一样好。攻击性:在巴西亚马逊部落中,男性在同性谋杀中占到97%。在全世界,纵观整个历史,谋杀案中男性所为占85%。美国的数据是:20世纪60年代占85%;90年代占90%。语言:那些关于思想、概念、分析的词是男性的;那些关于想象的词是女性的。女性对喜欢的人作出笑脸,用眼神交流;而男性不会这样做。
智力:两性在智力上的差异被认为男性在智力上比女性优越,是高级的性别。女性长于情感和感觉,相对于知识被认为是下等的。
升华:男性可以通过其精神活动升华肉体,而女性的天才使她变得非性别化。女性经验与反常、古怪、反复无常、前后矛盾联系在一起。创造性与接受性:男性的创造性;女性的接受性。根据《易经》的思想,创造性是天,是父亲;接受性是地,是母亲。有一种理论说,也许由于男人创造不出孩子,出于嫉妒,就去创造别的东西了。男人嫉妒女人的接受性是性别主义的根源。性别主义与希望避免同接受性相比有关,证据有二:第一,男性十分夸张地强调创造性;第二,反映在神话、宗教和童话当中的人类心理经历。
痛苦:古代的女神(重农业、艺术、家庭)转变为男神(重战争)。女孩准备做母亲,男孩准备做战士。男人在战争中忍受的痛苦正是女人在生育中忍受的痛苦。男人用战争中的无畏表现男性气质;女人用生育中的眼泪表现女性气质。(goz,3)男人由于不能生育而有挫折感,所以他们用打仗来经历女人的生育(流血)。其他男性活动如艺术、制造、政治、体育,也是充满汗水、眼泪,甚至流血的。
精力的分散与集中:女人思想比男人灵活,不能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上,而是把能力分散在许多事上。首先,这种概括不一定是真的;如果这是真的,也不一定是坏事。思想同时兼顾多处不见得比集中在一处更优或更劣。
无意识:女性的无意识特别强烈,因此能够对未来的事情作出预言,并因此被视为“黑暗力量”。
感觉:据说男人更看重视觉,女人更看重触觉。自由的女性写作可以直接来源于女人的身体经验,它还没有被男性文化“殖民”过。所以有一批女作家致力于表达活跃的女性身体经验的特殊性。
职业交流:制度中存在的男性标准;男***流等于职业交流的刻板印象。两性不能有效工作在一起的刻板印象。
交流风格:女性被鼓励跟人建立联系;男性被鼓励保持独立。
在手势、姿势、动作和身体距离感:女性比男性受到更多的限制,包括动作方式和空间占有。
形象:女性的“标准”形象是性对象,母亲,儿童,不够女性的就是铁娘子、女强人。“标准的”女性形象总是比一般女性年轻、苗条、被动、更依赖男性,更多地投入人际关系或家务劳动之中;男性的“标准”形象则是坚硬的橡树,战士,挣钱养家者,富于攻击性的、统治的,他们总是投入令人兴奋的活动,得到“有男子气”的评价。媒体中对男女关系的刻板印象往往包括:女性的不独立与男性的独立;男性的权威性与女性的缺乏能力;女性是哺育者与男性是挣钱养家者;女性是受害者和性对象与男性是攻击者。
在男女两性差异的问题上,主体与客体之争吸引了论争者最多的注意。莫维(uramulvey)的观点在传统的女性主义观点中很有代表性,她提出:观看者或主体的凝视是男性的;被观看者或被凝视的客体是女性的。观看者的快乐因此是男性的,是处于主人和控制地位的男性。因此他倾向于施虐。她认为,男性观看者是主动的、偷窥的(窥阴的)、施虐的;女性被观看者是被动的,展示的(露阴的),受虐的。在男权文化中,女性露阴被认为是正常的,而男性的展示很少被解释为性感的。那些被认为自然和非自然的东西在现实中很不同。麦金农则指出:人们忽略了一个女性化的男性客体的可能性;忽略了被观看方——女性或被凝视的女性化客体——从中获得受虐的快乐的可能性。因此,莫维所说的只有女性才会被客体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对男性裸体的兴趣。在古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和雕塑中,男性裸体大大超过女性。在那时,应当说存在着女性作为主体的观看。而只是在近几百年间,男性作为性感对象已经从现代人的意识中被抹去了。
第二,男性裸体照片从摄影问世时起就存在,影视歌坛上有大量男性明星。男性也常常被表现为性感对象,有大量男性被客体化为人们的观赏对象。男性客体化的代表是摄影、电影与流行歌曲明星,男性形象在广告中、在男性杂志中大量涌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男性裸体在市场上变为常见形象,被广泛应用于商业广告。作为欲望的对象,电影男明星的性感魅力并不亚于女明星。流行歌星也常常被当作欲望的对象。例如1964-1965年出现的披头士狂潮,正好发生在女性作为主角的性革命发生之时。当时,女性是主动的角色,是观赏主体,而披头士是客体,是性感的,是***的对象。猫王普莱斯利也是如此。男性被当作性感对象的意识最早是从男同性恋审美观中生发出来的,后来却一发不可收,成为全社会的时尚。
第三,男性客体化的浮现还表现在时尚与美容业当中。例如在美国,在身体与容貌的美化、美容手术中,男性占了40%,三四十岁的男士多做拉皮手术,25-30岁的男士多做吸脂肪手术。但是总的看来,男人比女人使用化妆品少得多。
第四,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分工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变化也反映在文学作品、大众传媒和社会观念当中。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男性养家者开始消失的标志。
总之,在分性别的客体化问题上,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分类已经模糊了,应重新审视“客体化”概念。虽然女性主义认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还是更多地经历客体化而非主体化过程,但是事情正在起变化,这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四、认知功能问题
在认知功能问题上,有一场长期的论争。论争的焦点在于,男女两性的认知方式、认知能力究竟有没有差异。从1980年代起,女性主义认识论经历了多次的重新定义。问题是这样提出的:认知者的性别具有认识论上的重要意义吗?两性在认识外部世界方面有什么不同?如果有区别,是因为“教育和习俗”,还是来源于性别区别本身?究竟有没有所谓“女性的认知方式”(woman’swayofknowing)?
从19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对启蒙理性作过大量的批判,批判所谓认知主体的性别中立,并从女性主义角度重读西方哲学的传统文本。17世纪哲学家的理性主义及其对启蒙传统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女性主义挑战笛卡尔的理性理想的普适性,认为思想的男性化一直被视为中立的客观性。女性主义的“立场理论”甚至认为,不同的社会地位(阶级、种族等)决定了人的知觉和感觉的不同。
格拉米特(mgrume)如此概括男女两性之差别:
男性女性以主观客观两分法看世界以自我他人两分法看世界将自身视为权威的根源将自身视为无精神的、无声的屈从于外部权威的精神不安者自视为知识的创造者;认为接受知识者是弱者自视为知识的接受者;认为创造知识是罪恶(夏娃因此受到惩罚)认知是有顺序的;关系是有顺序(因果顺序,高低顺序)的,分等级的认知是整体的;关系是多元的(虽然可能有单一焦点)和平等的认知是排他的,因此是有倾向性的(或此或彼)认知是容纳的(以认同母亲为基础),因此是调和的(兼有的)认知是线性的,以生产为主看待生命(工作、生产、战争、工业)认知是曲线的,以生育为主看待生命(生育、母性哺育、教育)确定关系才承认区别确定区别才承认关系认知关注出处、作者、文献认知关注意义和主观合意性有一种观点认为,男女两性除了身高体重的区别,还存在认知方面的区别。
动物学研究发现,在争夺雌性的过程中,雄性鸣禽发展出了歌唱的能力。雄性的歌唱比雌性复杂多变,当然也有两性唱歌的复杂程度相同的鸟类。动物学研究还发现,雌雄两性的空间认知能力也有不同。雄性动物一般住在大的、没有确定范围的地方,雌性则住在小的、有围墙的地方。雌性保住一个小地方,雄性到处寻找雌性。在一个方形的迷宫里,雄鼠能记路,雌鼠能对遇到的小物件的位置记忆更多,所以反应显得比雄鼠要慢一些。
人类男女两性的认知能力的区别表现在:女性要求流畅的形式,快速发展的注意力和技巧,语言流畅,注意力流畅,能够比男性更快地辨认出异同,算题比男性要快;男性一心一意达到目标的能力强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记路,但是记不住路上的个别东西。
对于两性认知能力的差异,有以下理论试图加以解释:
第一,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经验研究发现,儿童认知结构随年龄增长会发生系统的变化。
第二,性别框架理论:框架是一个认知的信息过程系统,它指导、组织、建构我们的认知过程。每种文化都有一种看待性别区分的特殊观念或者视角。例如认为直线和角是男性的;曲线和圆是女性的;自然和土地被称为“母亲”;天空和时间被称为“父亲”;说到船时用“她”;说到旗帜时用“他”等等。
第三,社会心理学理论:由社会学创立的符号互动论关注社会的观念是如何进入个人的意识的,个人又是如何维护或改变社会的,个人与他人是如何联系的。它将个人之间的互动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和分析的基本单位。它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一种符号行为,而符号是某种东西,它代表着另外的东西。实际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符号,包括写和说的词汇。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具有由人们来共同分享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