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再版序言关于敦煌的写作

作者:冯骥才

|

类型:诗词·散文

|

更新时间:2019-10-06 10:45

|

本章字节:2508字

世界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你要为它付出,为它呕心沥血,为它抽空了自己;另一种你却从写作中得到收获,你愈写愈充实,甚至会感到自己一时的博大与沉甸甸。这后一种感受分外强烈地体现在我关于敦煌的写作中。


九十年代中期,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写一部有关敦煌的史诗性巨片的文学本《人类的敦煌》。大约整整一年,我一边纵入茫茫的戈壁大漠,一边钻进中古时代浩繁的卷帙中。我如入迷途般的身陷在这无边无际的历史文化的空间里,到处是高山峻岭,需要攀登;到处烟雾迷漫,必须破解,而每迈出一步都如同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渐渐的,我从中整理出五条线索,即中古史、西北少数民族史、丝绸之路史、佛教东渐史和敦煌石窟艺术史。我用这五条史脉编织成这部作品的经纬。于是,这一写作使我的思维所向披靡—真有“所向无空阔”之感,并从中认识到敦煌的人类意义与无上的价值。敦煌文化到底有多大多深,无人能答。反正那些把生命放在莫高窟里的一代代敦煌学者,倾尽终生,每个人最终不过仅仅完成了一小段路程而已。当然,这是一段黄金般的路程。


于是,在写作文本上,我选择了一种散文诗与警句相结合的写法。诗化的叙述便于抒发情感,警句可以提炼思想。电视片的文学本需要两个功能,一是启迪导演,二是具有解说词的性质。这种写法正好可以强化文学本所需要的两个功能。它还是一种升华,即思想与激情在艺术上的升华。这写法可以精辟地表述我的文化发现与文化思考,还有助于呈现迷人的历史气氛与艺术的精神。应该说,是我选择的写法使我在敦煌中恣意遨游—它使我情感澎湃,思维锐利,灵感闪烁,时有所悟,不断地把未知变为所获。因此我开头说,这是一种收获性的写作。


这部电视由于种种缘故,未能成为荧屏影像,但我这文本却在十年中再版四次。我的一些朋友和读者因为它没有成为电视作品而抱憾,我却不以为然。以我与影视打交道的经验,文学变为电视,很可能是对原作的破坏。文学是你想象的仙女,一但这仙女变成现实站在荧屏上可能会叫你大失所望。故此,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决定以一种华美的版本再版这一作品时,我反而庆幸她仍然只是一种文字上美妙的想象。


收入本集的《探访榆林窟》,是我应敦煌研究院之邀所写的另一部电视文学本。文本方式与《人类的敦煌》全然一致。现在收入本书,除去风格完整之外,也使我心目中的姐妹窟—莫高窟和榆林窟,并立一处,相互映照,再加上年轻一代的敦煌学者吴健先生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文图互补,是为完美。但愿读者也有同感。倘真的有此同感,我则十分欣然。


还需说明的是,在再版此书时,我删去了较早版本的“附录”部分,却保留了初版时的序言,以保存本书独自的历史。在我看来,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生命。一旦问世,便有了莫测的命运。有的很早的夭折,有的福寿绵长。读者不会感知到,作者却为他所创造的生命忧患不已,并祈望其长存于世,为读者所爱,乃至深爱。


是为序。


冯骥才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