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永育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1:03
|本章字节:12374字
老鹰,也叫鸢,它是一种凶猛的食肉猛禽。老鹰不像大雁那样,冬天到来便迁徙到南方去过冬,它们会坚守在自己的家乡,与猛烈的严寒天气作斗争。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将老鹰驯化,让它帮助打猎。鹰属于“闷葫芦”性格,平时一般很少发出叫声,它发出叫声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当地面有食物可猎取时,它十分兴奋,于是便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另一种是冬天气温降得很低,它感到十分寒冷时才会鸣叫。人们通过观察,发现老鹰鸣叫时,往往会下大雪,因此总结出了“老鹰高空叫,大雪就来到”的谚语。
那么,老鹰为什么能预报大雪呢?原来,当寒流到来,地面上气温骤降时,空中的温度降得更低,老鹰在高空飞行,最能体会这种冷滋味,因此它才会不停鸣叫——反过来说,老鹰鸣叫,说明高空气温很低,下雪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有“老鹰高空叫,大雪就来到”之说。
除了老鹰外,小小的麻雀也能“预报”下雪天气。如果麻雀不停外出寻找食物,并把这些食物囤积起来,那么就预示近期可能要降温下雪,所以民间有“麻雀囤食要落雪”的谚语。
能“预报”寒流的鸟儿还有我们熟悉的乌鸦。乌鸦因为经常呱呱乱叫,惹人讨厌,因此“乌鸦嘴”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乱说话、吹大牛的人。不过,冬天里的乌鸦呱呱叫可是有原因的:一是冷得受不了,二是因为天冷找不着食物,内心焦灼。因此,古人将它们称之为“寒鸦”,并在诗词中用它们来衬托寒冷、萧瑟的深秋,如元朝重要散曲家张可久这样写道:“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南宋文学家文天祥也有“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的描述。
冬打雷兆严寒
轰隆隆,打雷了!
冬天也会打雷,这可不是开玩笑吧?没错,天上确实是在打雷。冬天打雷不但是一件稀罕事,而且还预兆着严寒哩。
奇特的“冬打雷”
冬天打雷,被人们称为“冬打雷”,这种现象十分罕见。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就有“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样表达爱情的诗句。这是女子对爱人深情的表白:除非自然界最永恒的规律发生了怪变,我才敢和你断绝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人的心目中,冬雷震震和“夏雨雪”一样,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怪异天气现象。
不过,“冬打雷”现象并不罕见,特别是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冬雷震震的现象时有出现。
2011年11月29日凌晨,河南洛阳市的一些市民在睡梦中,被轰隆隆的雷声惊醒,开始人们不敢相信这是雷声,以为是哪里在倒砖块,后来看到天空出现了闪电,才确信天上真的打雷了。据洛阳市气象台的监测数据显示,这天凌晨,打雷的地方还不少哩,不但河南境内的洛阳、三门峡、郑州等大部分地区冬雷震震,而且陕西南部一带也出现了打雷现象。2012年12月13日14日,南京市连续两天出现了冬雷震震的现象:13日晚,南京市下着淅淅沥沥的冷雨,21时左右,许多在室外的市民感觉到,在纷纷扬扬的冷雨中,隐约传来了雷声。只不过,这晚的雷声持续时间短,而且短促低沉,因此室内的人大都没有听到雷声。14日晚,雷电再次光临,这次它明显开足了马力,一时间,南京市上空电闪雷鸣,让市民们一时间有些恍惚:这到底是夏天还是冬天?
冬天打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得知晓雷电的形成原理。气象专家告诉我们,雷电是大气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打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有使暖湿空气上升的动力,三是空气能产生剧烈的上下对流运动。夏天之所以常常雷鸣电闪,是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在上层冷空气下沉的影响下,极易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从而经常生成雷雨云,因此很容易出现打雷下雨天气,有时甚至会降下冰雹。而在冬季里,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强烈的上下对流,所以很难形成雷雨云,也就很难产生雷阵雨了。但在某些年份的冬天里,当某一时期内暖湿空气势力较强,而天气又偏暖时,一旦遇到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相遇,重量较轻的暖湿空气受到猛烈抬升,就会导致大气层结构不稳定,从而形成较强的上下对流,这时就有可能形成雷阵雨或雷雪交加的天气现象;当暖湿气流特别强,空气上下对流特别旺盛时,还有可能形成冰雹。
冬打雷兆严寒
中国民间通过对“冬打雷”现象的长期观察,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冬天打雷,预兆着未来天气会比较寒冷,因此有“冬打雷兆严寒”之说,民间也有“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谚语,意思是说,冬天打雷,暖湿空气很活跃,冷空气也很强烈,天气阴冷,冰雪多,连牛都可能被冻死。此外,还有“冬天打雷雷打雪”之说。“雷打雪”,指的是在降雪的同时伴有打雷现象,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之前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冷空气下来的时候,产生了较强的对流天气,从而引发了雷电活动。
“冬打雷”预兆严寒的事例比比皆是。1990年12月21日下午,沈阳、鞍山、宽甸、丹东、岫岩等地上空黑云翻滚,铺天盖地的云层把大地笼罩得严严实实,从13时开始,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天而降,很快大地上便白茫茫一片。奇怪的是,在大雪纷飞的同时,天空还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雷声一直没有停歇。直到傍晚,飘飞的雪花逐渐减弱后,雷声才偃旗息鼓停歇了下来。这场“冬打雷”带来了极度严寒的天气,给当地造成了较大损失。据气象专家分析,这次下雪天打雷的天气,是由一个发展强烈的气旋暖锋引发的:大量的暖湿空气沿着干冷空气向上爬升,冷暖空气之间剧烈交锋,由于双方力量相当,汇合十分激烈,因而产生了强烈的上下空气对流,发展形成了雷暴云,再加上云底是低于0摄氏度的冷空气,符合降雪的条件,所以出现了云中打雷、云底下雪的天气现象。
2011年11月29日晚,贵州省贵阳市普降中到大雨。当晚23时4~19分,贵阳市的市民们听到天上传来轰隆隆的雷声。据防雷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当晚贵阳发生4次强雷闪击。据专家分析,这场雷雨主要是由于白天温度比较高,冷空气南下与暖空气交汇后产生对流天气形成的。这场雷雨一下,当地气温随即剧烈下降:29日14时气温为183摄氏度,而30日14时气温仅为96摄氏度,降幅达87摄氏度,并且气温仍在继续下降,市民们不得不穿上了厚厚的冬衣。
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除了冬雷,有时早春时节,打雷也预兆着严寒天气,民间因此有“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春雷日日阴,要晴须见冰”等谚语。据气象专家解释,这是因为春天打雷多数都是锋面雷雨造成的。锋面雷雨是由于冷暖空气交锋过程中,发生强烈扰动对流发展起来的雷雨系统。春天一打雷,就意味着有锋面存在,而且距离本地不远,不久之后,锋面就会移到本地。在它的影响下,本地势必有一段阴雨严寒天气,这就是“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的由来。
至于“春雷日日阴,要晴须见冰”,这是说阴雨天气要结束,天气要晴好,必须得等到结冰。因为只有北方冷空气加强南下后,冷锋向南移动,本地转受锋后冷高压控制,天气才可能转好。在此期间,在冷空气控制下,晚上辐射冷却加强,气温本身很低,所以晚上经常发生结冰现象,因此说“春雷日日阴,要晴须见冰”。
北风一刮起寒霜
北风呼呼一刮,呀,气温眼看着下降了,真冷啊!
北风,可以说是寒流的开路先锋,它的出现,预兆着寒冷空气即将南下。
北风一刮起寒霜
星期天下午,小明准备回学校去了。他家离学校较远,所以他平时都住在学校,只有周六才能回家住一天。
“冬天已经到了,你这次回学校,多带点衣服。”妈妈拿出一件羽绒服说,“把这个也带上吧。”
“这件衣服太厚了,我的箱子装不下。”小明不情愿地说,“现在天气这么好,谁穿羽绒服呀?”
小明说的没错,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了,但冷空气似乎还远着哩:几乎天天都是大晴天,有时一玩还会出一身大汗哩。
“万一降温咋办?”妈妈担忧地说,“我和你爸都要上班,我们不可能把衣服给你送到学校去,要是你冻感冒了,怎么学习呀?”
“天气这么好,这周应该不会降温。”小明大大咧咧地说。他提着箱子就要出门,这时,爸爸从外面回来了。
“先等等,我下午收到了天气预报,说这两天要降温。”爸爸拦住小明说,“我刚才从广场路过时,看到一个大爷在放风筝,我留意观察了一下,发现风向从南风变成了北风,看来降温已经开始了。”
“真的啊?”小明看了看窗外,有些犹豫不定,“刮北风就一定会降温吗?”
“是呀,俗话说‘北风一刮起寒霜’,你快别犯浑了,赶紧把衣服带上吧。”爸爸不由分说,把羽绒服硬塞进了小明的箱子里。
这天晚上小明回到学校,后半夜,北风越刮越猛,气温跟着迅速下降。第二天早上起来,呀,天真冷啊!他赶紧把羽绒服取出来穿上。
为什么北风一刮,寒冷天气就跟着来临了呢?我们都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而产生的,刮南风就是南方的空气向北流去,刮北风就是北方的空气流向南方,而刮东风是东面空气流向西面,刮西风就是西面空气向东面流去。风就像流水一样,它是由高处向低处流动。在遥远的北极和南极,寒流越聚越多,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冷高压。北极的冷高压形成后,就会像潮水一般向南移动,而南极的冷高压则是向北移动,而风就是冷高压的开路先锋。在北半球,寒流南下正是凭借风力的传送,所以说,凛冽的北风一刮,寒冷天气就会迅速到来了。秋天,正是一阵接一阵的北风,使得万物萧瑟,寒意很快降临大地,为进入冬季奠定了基础,所以有“一阵秋风一场寒,十阵秋风穿上棉”之说(这里的秋风,即是指北风)。而在春季刚好相反,春季里刮的是东风,东风温暖而湿润,东风一刮,气温跟着回升,万物复苏,所以民间有“一场春风一场暖”的谚语。
关于北风的谚语较多,如“北风无露定有霜”,说的是北风一刮,气温就会跟着下降,如果夜里没有露水出现,那么第二天一早必定会有霜生成。我们都知道,霜是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霜冻是一种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很大。而造成霜冻的始作俑者,便是北风,所以说,“北风无露定有霜”,也有人说“北风一刮起寒霜”。此外,还有“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等说法。
南风暖来北风寒,东风湿来西风干
如果让东南西北风来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状况,气象专家将这种状况归纳为一句谚语:南风暖来北风寒,东风湿来西风干。
当然,这种状况主要指的是中国,它是由中国所在地理位置决定的:中国北边是高纬地区的寒冷极地,西边是一望无际的欧亚大陆;南边是处于低纬的热带地区,东面则是烟波浩渺的太平洋。
咱们先来说北方,由于终年日照较少,地面温度很低,因此北方是一个终年积雪的寒冷地带,所以北方冷空气南下时,所经过的地方气温当然会急剧下降,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同时,北方是大陆地区,水汽较少,另一方面终年积雪冰面蒸发能力也小,而且气温低所能容纳的水汽也少,因此北方来的空气所含水汽都不多,也就是说都比较干燥,因而造成北方既冷且干的现象。相反,中国南方由于靠近赤道的热带地区,终年受到太阳光的强烈照射,气温都比较高。当南方的空气向北移动时,空气也会把热量一同带到北方,它所经过的地方气温当然也会升高,所以南风比较暖和。
同样的道理,中国东面是太平洋,水多气温高,蒸发到空气中的水汽当然有很多。所以东面的空气一般说来都比较潮湿,当它由东向西移到大陆上时,就会带来大量水汽。而西部是广阔的欧亚大陆,内陆地区水分不足,空气中水汽更少。所以,西风当然也就显得比较干燥了。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南风暖来北风寒,东风湿来西风干”,这句谚语确实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冬季里,我们可以根据风向的改变,来判断天气是否会发生变化。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冬季,关于风预兆天气的谚语还有不少哩。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指的是中国南方地区,长时间下雨,如果这时刮起冷风,那么未来将会出现晴天。据专家分析,这是因为冷风一起,表明强大的冷气团已经抵达本地,它会将暖湿空气尽情驱逐,在它的控制下,空气干燥,天空无云,久违的太阳就会露出笑脸了。
“狗仗人势,雪仗风势”,意思是说,下雪天刮起大风会令人感到很可怕。“雪仗风势”的典型莫过于暴风雪,那种既下大雪又刮大风的天气令人恐怖,往往会造成严重损失。
“霜后东风一日晴”,说的是打霜之后,就吹东风,表示高压已经过去,低压即将来临,所以晴天只有一日了,接下来,本地将会被雨(雪)天气所控制。
寒露脚不露
寒流初露锋芒时,如果我们关注一些有预兆意义的节气,并提前做好防寒准备,那么就会大大减轻寒流造成的危害。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军军,天气已经转凉,你穿衣服要注意点,不能再露胳膊露腿的了。”白露节气一过,妈妈便叮嘱小军。
“好好,我知道啦!”小军有些不耐烦。
转眼又到了寒露节气,妈妈又开始嘱咐了:“军军,今天是寒露。寒露一过,就要注意足部保暖,穿鞋要暖和点,每晚还要用热水烫烫脚。”
“好的。”小军这回表现得很顺从,因为寒意氤氲,天气确实已经冷起来了。
为什么白露和寒露一过,天气就开始转凉或转寒了呢?中国民间有句谚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它的意思是: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而寒露节气一过,就应注重足部保暖了。
咱们先来说说白露。白露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农历八月(公历9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65°时为白露。白露之所以得名,是因为此时天气渐渐转凉,夜晚水汽在地面和叶子上悄悄凝结,清晨形成露珠,因此叫做白露。白露一过,天气一日比一日凉,此时再赤膊露体,就容易冻感冒了。
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时称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指农历),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中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第一候的意思是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第二候表示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关于寒露,中国还编有如下的歌谣——
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