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元稹有志终成才

作者:梁庆伟

|

类型:武侠·玄幻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20

|

本章字节:3274字

元稹,字微之,出生于公元779年,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时有“元、白”之称,官至宰相。


《新唐书·元稹传》中说:“元稹九岁工属文,十五擢明经。”意思是说,元稹在刚刚九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赋文,而且满篇文词精练。到十五岁的时候,便考中了明经科(是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稹小小年纪一举成名,走上仕途,可见其才智非凡。他这惊人的才华是他从小就立志读书,一步一步用汗水换来的。


元稹的先祖,是鲜卑族后魏拓跋氏昭成皇帝,到了他这一代,是第十代;其祖先多为隋唐两代的重要官员。他的父亲元宽,在唐德宗时任比部郎中。元稹的祖辈都是很有学问的人,特别是到他这一代,更是人人都读书,个个皆学问。因此,从元稹两三岁开始,家人都争着教他识字、背诗。


元稹并不聪明,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幼乏岐巍”,意思是说,他小的时候缺乏聪明才识。但在全家都爱读书的空气熏陶下,却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且对家人教他的每个字、每句诗,学得都很刻苦、很认真,一遍记不住,就记两遍三遍,直到记住方肯罢休。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就有这种学习精神,父母当然高兴,因此,常常鼓励他读经书。他六七岁时,开始读经书。读经书,要比识字、背诗难度大得多,但是元稹硬是有个韧劲和钻劲,不仅要求自己学懂,而且力求理解深刻,他有时提出的问题,连他的父亲元宽也一时很难答出。


正当元稹勤学苦读、学业日进的时候,他的父亲却因病去世了,元稹时年仅八岁。


家庭失去支柱,经济断了来源,生活没有出路,靠母亲带着哥哥乞讨为生。元稹见母亲抛头露面,以乞讨来养活他,还要供他读书,心中很难过,就提出要母亲留在家中,由他和哥哥一块去乞讨。母亲却流着泪说:“孩子,咱元氏门庭能否重新振兴,希望全寄托在你身上了,只要你能刻苦读书,将来有个出头之日,得个一官半职,母亲也就心满意足了。”


元稹听了,流着泪发誓说:“请母亲放心,儿子一定不辜负您的希望。”


后来,元稹成名后,曾在给侄子的一封劝学信中,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母亲的一句话,令我感叹,于是就立志于学业。”


在母亲和哥哥的勉励下,元稹的学习更加夜以继日,努力不懈。这时,他家还住在陕西风翔县,家中买不起书。他听说有个姓齐的粮草官,家中藏书很多,便前往借书。这姓齐的原和他的父亲有一面之交,很同情他家中的不幸,又见他这样有志读书,便很痛快地把书借给他看。此时,他所读的书,母亲已没有能力辅导他了,便叫他到他的姐姐家中就读。他的姐夫叫任翰,很有学问,元稹在读书中每遇到有看不懂的地方,就去向姐夫请教。就这样,他每日要跑十几里路去借书,然后在回来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读,常常是走到了家中,书也看完了一半。看完之后,他便进一步思考,以得到更深的理解。他在给侄子的信中说:“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俯仰沉吟,久而不窥园井矣。”意思是说:我捧着先人的旧书在西窗下认真,深入钻研和思考;当时,只是一个心眼读书,从不看园中一眼,也从不外出玩耍。


由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元稹不论在什么艰难条件下,都没有忘记读书,以求尽快成才。也正是由于他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使他九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很有才气的文章来。十五岁时,他进京考中进士,得中明经科,并且列在榜首,获得了吏部考试资格。


公元806年,吏部开考,他去应试,一举成功,获对策第一名,封左拾遗,先后任河南县尉、监察御史、膳部员外郎、工部侍郎;公元822年,拜为宰相。


元稹的诗风和白居易相近,浅易、流畅,既善于抒情,又善于叙事,成为中唐时期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作家,主张诗歌为现实服务。其诗《连昌宫词》向与白居易的《长恨歌》比美。传奇《莺莺传》后被改编为《西厢记》,流传至今。另撰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元氏类集》三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