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王安石落笔如飞

作者:梁庆伟

|

类型:武侠·玄幻

|

更新时间:2019-10-06 11:20

|

本章字节:3038字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出生于公元1021年,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年间为进士,后历任知县、通判、知州、参知政事,至宰相。他为政期间,最大的政绩就在于推行变法。后来虽然变法失败,但在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的改革家。同时,他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主要著作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传于后世。


王安石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父亲叫王益,任都官员外郎,为官正直,饱学多识。这对王安石的成长发展,在思想上和性格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安石小的时候,在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教育下,酷爱读书,刻苦勤奋。而且他的天资超过了一般儿童,诗书一经他过目,便终生不忘。因此,家中上下都很喜欢他,父亲王益更是视他为掌上明珠,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王安石虽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但他依然勤奋读书,废寝忘食,手不释卷,课间休息,他也是伏案通读,目不他视。


有一天,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了,只有他照旧坐在那儿读书。老师看见后,走过去问他:“介甫,你为何不出去玩耍呢?”


他温文有礼地抬头答道:“唐代大诗人杜甫说,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我如果不抓紧时间读书,什么时候才能破万卷呢?”


老师听了,颇受感动,拍着他的肩膀说:“好有志气的孩子,你一定会下笔如有神的。”


据传,当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已经读书破万卷,写文章的时候,初看好像漫不经心,也不思考,提笔就写,一挥而就。而读过他的文章的人,无不称赞其“文笔生动,精彩绝妙”。


大文学家曾巩看了他的文章后,称他为“神童”,并拿了去给文学大师欧阳修看。欧阳修看后,也感惊奇,立即将他召来,当场命题,让他当场而作。王安石一看题目,便提笔铺纸,“唰,唰,唰”一阵,几千字的文章已写在纸上。欧阳修接过一看,一句话未说,便立即提起笔来,在王安石文章的左上角空白处,一挥而就写了四个大字:“落笔如飞”。从此,王安石的名字大震京师。


此后,王安石随父到过江宁、扬州、韶州、开封等地。公元1037年,王安石随父到达江宁。两年后,父亲去世了,王安石和母亲便定居江宁。


父亲去世后,他的家境逐渐贫困下来,生活十分清苦。但是,再苦的生活,也没有影响他立志成才的决心。就是在这期间,他在一首诗中写道:“男儿少壮不努力,挟此穷老将安归?”因此,他尽量避免社会上的一些应酬,依然专心致志地读书。


他在重读儒家经典的同时,也读了诸子百家,还涉猎《素问》、《本草》等医学著作,又读,可谓无所不读。尤其可贵的是,他读书不停留在书本上,还向富有经验的农夫、仆人请教,以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他在求知中勤于思考,孜孜不倦地唯理以求,不拘于旧说,不固袭于先儒,常常用批判的眼光分析判断各种问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为后来策划改革奠定了基础。


公元1042年,他去京城考进士时,一举得中,并名列上等,被任命为淮南判官。文彦博为相后,见他才华出众、淡泊名利,便向朝廷推荐,请求对他越级提拔。不久,朝廷下旨,让王安石参加馆阁职位考试,他谢绝应试;欧阳修推荐他为谏官,他又以祖母年老为由辞谢不任。后来,欧阳修向朝廷报告了王安石须用俸禄养家的事,皇帝为此任用他为群牧判官,而他却又请求下去担任常州知州。


后来,皇帝命王安石同修起居注,他仍多方推辞,直到阁门使拿着敕书,下跪请求他接受,以便回宫复旨,他才勉强接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