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庆伟
|类型:武侠·玄幻
|更新时间:2019-10-06 11:20
|本章字节:3176字
李贺,字长吉,出生于公元790年,祖籍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他虽然只活了二十六岁,却创作了大量的诗篇,留下的有二百四十二篇,收集在杜牧作序的《李贺集》中,据说这只是李贺全部诗作的“十分之四五”。
李贺写诗取得如此重大成就,一是靠他先天的智慧,二是靠他后天的努力。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李贺刻苦学习的精神,本书撰写了故事两则。
李贺是唐宗室远支后裔,其宗祖叫李亮,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公元618年封为郑王。到了他的父亲李晋肃,家道已经衰落,官职也不高,但依然有书香门第之风,在学问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父亲见李贺幼而聪慧,才思敏捷,很是喜爱,从两三岁便开始教他读书识字,诵诗背赋。李贺受父亲手不释卷的影响,从小就养成了喜欢读书的良好习惯,常常一拿起书本,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母亲见他读书刻苦勤奋,心中也很喜欢;但又感到他毕竟年龄幼小,生怕他如此没完没了地学习累坏了身体,故天天晚上强迫他熄灯睡觉。
由于李贺学习用功,所以到他七岁的时候,写出的诗文就别具新意,文笔秀逸,满篇生辉,不少人竞相传抄,其名声遂震京城,“神童”美称不胫而走。
时为吏部员外郎的韩愈,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文学家。他听说京城出了个作诗神童,甚觉惊异,便命弟子皇甫浞将李贺的诗找来一观虚实。韩愈读了李贺的诗后,也感到很不错,但不相信这诗出自于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之手,便对弟子皇甫浞说:“如果是古人,我们也许不知道,也就罢了;但他既是今人,我们岂有不见识一下此人的道理?”
随后,韩愈决定带弟子皇甫浞去李贺家中拜访。
当韩愈和弟子来到李贺家中,向李贺的父亲说明来意后,李晋肃十分高兴,便急去后院,唤李贺去大厅拜见。
李贺正在后院读书,听说韩愈来见他,当然更是兴奋,急忙随父亲来到大厅,恭恭敬敬地向韩愈施礼问安。韩愈抬头一看,只见李贺外貌纤细瘦弱,两目却炯炯放光,很是有神;又见他头上梳了双髻,完全是个娃娃的发型,而身上却穿着用荷叶编成的衣服,这是当时隐士的服饰,便已知道这个孩子与众不同。
韩愈问李贺说:“听说你诗写得不错,名震京城,今日你能当着我的面写一首吗?”
李贺闻言,并不惊慌,坦然回答说:“可以,就请大人出个题目吧!”
韩愈笑着道:“好,那就以我们二人今日来访为题吧!”
李贺听罢,立即提起笔来,目不他视,一挥而就,然后递给了韩愈。
韩愈接过一看,诗的题目是《高轩过》三个字,便觉别具风采,与众不同。因为高轩,是指车马,过,是来访的意思;用高轩过点明朝廷命官乘坐着车马来访,既不落俗套,又合韩愈出题的本意,可谓形象之至。只见其诗云:
华裙织翠青如葱,金环玉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诗的前四句,形象地描绘了韩愈来访的气势,中间第六句,“东京才子”、“文章巨公”,亲切赞美了韩愈当时在文学界的声望,最后四句抒发了李贺由衷的意愿,希望能在他的指教下“附鸿作龙”的奋斗目标。
韩愈看后,再也按捺不住欣喜的心情,对李贺的父亲拍手叫好说:“好诗,好诗,公子真不愧为天下奇才!”
随后,韩愈征得其父李晋肃的同意,让李贺乘坐自己的马车,将他带回府中。从此,韩愈便亲自教李贺写诗作文,并在日常生活中亲自为他梳头换衣服。不久,李贺有了更大的进步,被世人称为“天纵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