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恰到好处就是要把话说到点子上(1)

作者:和月英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0

|

本章字节:13020字

在日常的生活交谈中,许多人说起话来是漫无边际,还自以为自己能说会道,却不知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并不在于言多。俗话说兵不在多而在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样,要想把话说得恰到好处,并不在于话多,而在于话精。说出一句算一句,句句都能说到点子上,那才叫会说话,那才会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满嘴胡言,词不达意,恐怕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而让人生厌。


说出自己该说的话


身份指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或一个人的辈份。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或辈份高的和辈份低的人所说的话,不仅风格不同,而且感情的含量和词语的选用也不相同,所谓什么身份说什么话。因而,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根据自己和对方的地位或身份,来选择使用话语,使之各安其位,各守其职,说出得体的话来。否则,便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影响交际。


有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了省统计局的招聘考试。笔试时,他力挫群雄,名登榜首。同学们都来向他祝贺,说他录取有望,得到了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不料,他在面试时,却栽了跟头。究其原因,毛病出在他不会根据身份说话。


面试那天,他忐忑不安地走进了考场。因为他知道,这面试的十分钟将决定他的命运。为了给考官们留下个好的印象,他准备说几句恭维话。谁知,几句话一出口,竟弄巧成拙,惹得在场的人哄堂大笑。


原来,他开口便说:各位老师辛苦了,我看咱尽量快一点,别耽误大家的时间。在座的考宫中,有主任、有专家、有学者,他一个应考的学生,怎么能以领导的口气向考官提出要求呢?听到大家发笑,他好像也觉得不妥,坐在椅子里,双手不停地颤抖着,心也扑通扑通地乱跳。待回答考官提出的问题时,又说了不符合自己身份的话。


考官问: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他回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他记不起来了,沉默了好久,又说:这最后一项原则我忘了。


考官把答案完整地说了一遍之后,对他说:你再复述一遍。


既然你回答了,我就不用再说了。他振振有辞地答道。考官有些不满,因为考官让他复述,是看他是否记住了,考察他的瞬时记忆力,而他没看出这一点,竟以为复述是多此一举,拒绝回答。很显然,这样做无疑是对考官的顶撞。作为一个学生,说这种顶撞的话是极不得体的。


显而易见,面试的结果,这位大学生被省统计局拒绝在了门外。


擅长说话的人,总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也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动听,使别人很乐意地接受。有时候还可以从谈话中立即判断出对方的意图,或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而且还能够通过谈话,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友谊。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不擅长说话的人,所遭遇的情形恰恰相反。他们说话,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图,往往使对方费神去听,而又不能使别人明白他所说的话的意思,这就使交际出现了困难。


遇到有事情和别人洽谈,或有事情需要别人合作的时候,说话流利的人,总可以很愉快地把许多事情谈判成功;而不会说话的人结果却往往是不欢而散。


首先,要求正确的发音。对于每一个字,都必须发音准确、清楚。准确、清楚的发音,可以依靠平时的练习、注意别人的谈话、朗读书报、多听广播来达到。


其次,说话的时候,要使每一句话都明白易懂,避免用一些深涩的词汇。别以为用了这些词汇,就显得自己有学问。其实,这样说话不但叫人听不懂,而且会弄巧成拙,引起别人对你的错觉和疑虑,或认为你故弄玄虚。


良好的交际语言,应该以大方、熟练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你的意思,使你说的话多彩多姿、扣人心弦。


说出对方想听的话


一句话可能令你晋位升爵,但也有可能为你惹来杀身之祸。如果不能融会贯通说话的学问,那就最好少言为妙。


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主簿。他为人才思敏捷,为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但是由于个性十分恃才自负,屡次得罪曹操而不自知。


某次,曹操建造一所花园,竣工后,曹操四处观看,不发一语,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想和手下人来打个哑谜。众人看了都不解其意,只有杨修笑着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园门太窄了,想扩宽它。


于是,手下们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看了非常高兴,一问之下,知道杨修毫不费力就解出自己出的谜题,嘴上虽然称赞几句,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饼,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开口,径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食那一盒糕饼。


曹操被他大胆妄为的行径吓了一跳,此时,杨修嘻嘻哈哈地说:盒子上写明了一人一口酥,我又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


曹操听了,虽然勉强保持风度、面带笑容,心里却十分厌恶杨修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行为。


曹操生性多疑,深怕遭人暗中谋害,因此谎称自己在梦中会不自觉地杀人,告诫身边侍从在他睡着时切勿靠近他,后来故意杀死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从,想藉此杀鸡儆猴。


没想到杨修得知这件事,马上看穿曹操的心意,当着曹操的面喟然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冷嘲热讽,下定决心,非把杨修这个人除之而后快不可。


机会终于来了。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迎战刘备时,双方于汉水一带对峙很久。曹操由于长时间屯兵,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感慨万千。


刚好夏侯淳在这时进入帐内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夏侯淳便把这两个字当做口令传了出去。


行军主簿杨修听了这事,便叫随行的部众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夏侯淳见了惊恐万分,立即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


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遭人笑,在此有何益处?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夏侯淳对杨修的这一番解释非常佩服,于是,下令营中将士打点行装,好鸣金收兵,准备撤退。


曹操得知这种情况,一口咬定杨修造谣惑众,在他身上安了一个扰乱军心罪,毫不留情地把他杀了。


杨修颇有些聪明,最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恃才傲物,只想一味夸耀自己的机智,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好恶;即使面对的是顶头上司,都还要处处露一手,终于惨遭灭顶的命运。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怎么样的感受呢?


一个真正懂得沟通的人,不见得说话字字珠玑、句句含光,但是,他总是能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


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因此扭转你的一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授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次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100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说话要抓住问题的本质


受到种种因素的刺激,人们往往容易情绪失控,不经过深思熟虑,而盲目地采取行动。为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先设法让对方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抓住问题的本质提出比贸然行事更合理、更有利的举措,这样就能使对方冷静地思考、权衡,并为了更大程度地维护自身利益而抛弃原来的草率决定。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农民得到了解放,成千上万的农民来到莫斯科。由于他们对沙皇仇恨很深,坚决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房子。有人把这件事向列宁汇报了。列宁指示干部们对农民进行说服教育。第一次劝告,农民不听;第二次、第三次、仍然劝不服。最后列宁决定亲自和农民谈话。


列宁对农民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以前,让我讲几句话,行不行?农民们说:请列宁同志讲。


列宁问道:沙皇的房子是谁用血汗造的?


农民说:是我们自己造的。


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农民代表住,好不好?


农民说:好!


列宁再问:那要不要烧掉呀?


农民觉得列宁讲的道理很对,再也不坚持要烧掉沙皇住过的房子了。


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本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本来要说的是这个意思,对方却理解成另外一种意思。发生这种事的原因,虽然也有对方理解能力有限的可能,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因为自己表达的不是很清楚,或者说,没有把话说到点子上。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


1、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从现代语法来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选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丁试说:


大,大。


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着:


大,大。


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


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


这青年委屈地说:


头,我说的是头大。


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哧一声笑了。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2、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时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


3、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


在与人交谈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文言词的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对方的误解,不利于感情的交流和思想的表达。有这样一件事:一个小伙子年过三十仍没娶妻,他母亲非常着急。后来别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姑娘,几天后,他写信告诉母亲:女方爽约。母亲非常高兴,认为约会是爽快的,逢人就讲儿子有对象了。一年后母亲要求见见姑娘,儿子才把爽约解释清楚。母亲连连责怪儿子话没说清楚,耽误了时间,小伙子也后悔莫及。如果小伙子当初把爽字改为失字,或许早就有妻室了。


4、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楚


读错字或发音不准,会让别人听不懂甚至闹出笑话;吐字不清,含含糊糊,使听众感到吃力,也会降低其接受信息的信心。


5、要注意声调和语调


声调即单个词的调子,语调即贯穿整个句子的调子,两者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抑扬。语调可分为降调和升调两种基本类型,随着句子的语气和表达者感情的变化,可以变化出其他多种类型。语调有区别句子语气和意义的作用。如你干得不错说成降调,是陈述性句式,带有肯定、鼓励的语气;说成升调,是疑问性句式,带有不信任和讽刺的意味。在谈话时应注意把握语调,以避免产生误会。


6、说话快慢要适中


说话的目的在于使人语义明了,别人听不清,听不懂,就是浪费时间。因此我们讲话的声音要清楚,快慢要合度。说一句,人家就可听懂一句,不必再问。要知道,陌生人或地位比你低的人是不敢一再请你重说的。


说话的快慢可以通过练习来调适,如果你说话的速度太快,下列几点可以使你减慢,反之亦然:


从1数到10,第一次5秒钟说完,第二次10秒,第三次20秒。


经常练习高声朗诵报纸上的文章,先用铅笔将你认为要连贯的字词做个记号,朗读时,同时移动铅笔,引导你的声音。要是你觉得自己平常说话的速度太慢,就加快一些;要是太快,就放慢些。


以录音机录音,然后倒回重放,检查自己的速度是否流畅,是否跳跃停顿。


录下一些好的新闻报道,试着模仿播音员的播音。


7、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书面语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你的话明白、动听,减少误解。


有些人说起话来像开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不注意停顿了。有一次下班途中,一位青年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转播的学生,就问:


这场比赛谁赢了?


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


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


这位青年迷惑了:到底是中国队打败了日本队,还是日本队获得了冠军呢?他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是中国队胜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明确表达心中意图


我们在平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失言是不可避免的。失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缺乏清醒的目的意识。


谈话的目的,不只是一种社交上的需要,也不只是互相认识和了解一下。


例如,你找一位朋友,请他参加一个团体,或者请一位医生解决一个医疗问题,或是买卖双方谈论生意上的事情,这一类谈话究竟和一般社交性质的谈话有什么不同呢?在有些方面,两者是一样的。例如,你要具有一般的谈话能力,你要能够适应对方,尽可能了解对方的特点,你要有兴趣,态度要友好而又真诚,等等。但有些地方却是不同的,这类谈话,每次都有一个特殊的目的。


一般来说,人们说话的目的,不外乎以下五种:


传递信息或知识。如课堂教学、学术报告、现场报道、产品介绍、展览解说等一类的说话。


引起注意或兴趣。多是出于社交目的,或为了与人接触,或为了与人沟通,或为了表明自身的存在,或为了取悦于人,如打招呼、应酬、寒暄、提问、拜访、导游、介绍、主持人讲话等。


争取了解和信任。如人们交谈、叙旧、拉家常、谈恋爱等,往往旨在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