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和月英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10
|本章字节:10948字
演讲语言的短句特色,指演讲者在演讲中,把本来可以用长句表达的意思变成短句,使演讲语言显得短小精悍、明快有力。
1985年9月底,上海青年报记者对上海铁路新客站工地总指挥,进行了关于212程什么时候能完成的采访。
总指挥严肃地发表即兴演讲:不超国家预计开支,不误工期!这是我们向党、向人民立的军令状。缩短生命,无所畏惧!延长建设工期,办不到!党,不允许:人民,不允许;我们的年龄,更不允许!……困难再大,我们靠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问题再多,我们靠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去攻克难关;时间再紧,我们靠创业者争分夺秒的拼搏精神……
这位总指挥的演讲,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充分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这里,可以看出,总指挥的演讲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句子短。
与短句相比,长句无论在气势方面,还是在力量方面都要逊色得多。所以,短句特色是提高演讲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善于宣传鼓动的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如毛泽东、陈毅,著名文学家鲁迅、闻一多,以及当代的宣传教育工作者李燕杰、曲啸、彭清一、刘吉等的演讲,其句子的长短一般均在八个字左右。
国外的一些演讲大师,如列宁、林肯、丘吉尔等,他们讲的是欧化语言,虽然句子稍长些,但也都在十个字(中文译文)以内。
所以,从中外演讲大师的实践来看,短句特色是一种成功的演讲技巧。
从比较的角度考察,书面语言句子长,优点是精确、全面,缺点是呆板和累赘、冗长。而演讲句子短,简洁明快,生动有力,充满生气;在演讲时总有一定的不言而喻的情境和语境,表达时可以借助非言语传播手段(如语调、语速、衣着、手势、表情等等),所以尽管句子简短,仍能细致人微地传情达意,而且琅琅上口,有助于记忆,因此能收到很好的演讲效果。
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等等,也都是长句短说的典型例子。
这些短句,不仅简洁明快,而且能给人以深刻印象,便于记忆,经久不忘。
正如恩格斯所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由此可见,要提高演讲效果,就要注意长话年说,使句子简洁明了,短小精悍。
革命导师列宁在《纪念葛伊甸伯爵》的演讲中,曾用三句长、短句交叉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三种典型人物:
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为之作斗争的,是革命家;不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津津乐道地赞赏美妙的奴隶生活,并对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尽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在运用短句特色时,事先一定要有充分准备,能用短句表达的,决不用长句,或者把长句化为若干短句。在演讲时,若有的句子不宜变为短句,就不必硬性地使用短句,而应注意长、短句的交叉使用,使长、短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由于演讲中疏密有致,波澜起伏,也能使演讲语言丰富多彩,吸引听众。
语句要深入浅出,注意通俗性
口语表达不同于书面语表达。书面语表达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查字典;遇到不易理解的句子,可以慢慢琢磨。而口语表达则不行,它具有易逝性特征,声音转瞬即逝。听不明白也就只能留下遗憾了。口语表达的这种易逝性特征要求我们说话时一定要注意通俗性。即使是理论性很强的问题,也要尽可能地做到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易于为人所接受。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必须注意如下要求:
1、要使用规范的词语。
我们在说话时应该注意运用规范性的词语,少用对方不熟悉的方言、生僻词语或文言字眼。叶圣陶先生历来不赞成口语表达使用文言语句,他说,看见用口语写的文章里夹杂着文言字眼和语句,就觉得不舒服,仿佛看见眉清目秀的面孔上长了个疙瘩。(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22页)他热切地希望人们从文言词句的旧镣铐里解放出来;特别是那些没有什么文言修养的人,更不要去捡起那副旧镣铐套在自己的手脚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42页)
其实,不光是文言语句,方言土语、生僻词语,也是束缚我们口语表达的镣铐。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2、要使用大众化的口语。
语言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口语较之典雅庄重、准确精练的书面语,具有简洁明快、生动活泼的特色。而这种特色正是通俗易懂原则的精髓。因此,我们要想使自己的表达通俗易懂,就得学会使用口语,尤其是大众化的口语,以贴近生活的本来面目。鲁迅先生就很赞同这种作法,他主张要将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博采口语。毛泽东也告诫做宣传工作的同志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因为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他还指出: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毛泽东不仅要求别人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请看下面这段记述毛泽东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的话:
我在乡里也曾向农民宣传破除迷信。我的话是:
信八字望走好运,信风水望坟山贯气。今年几个月光景,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一起倒台了。难道这几个月以前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还大家走好运,大家坟山都贯气,这几个月忽然大家走坏运,坟山也一齐不贯气了么?土豪劣绅形容你们农会的话是:巧得很罗,如今是委员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上了委员,的确不错,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但这也是八字坟山出的么?巧得很!乡下穷光蛋忽然都好了!坟山也忽然都贯气了!神明么?那是很可敬的。但是不要农民会,只要关圣帝君、观音大士,能够打倒土豪劣绅么?那些帝君、大士们也可怜,敬了几百年,一个土豪劣绅不曾替你们打倒!现在你们想减租,我请问你们有什么法子,信神呀,还是信农民会?
我这些话,说得农民都笑起来。
农民都笑起来,说明农民听懂了毛泽东的话,宣传教育起到了作用。这一效果的取得,不能不归因于使用大众化的口语。他挑选的词语,比如,八字、走运、风水、坟山、倒台、屙尿、穷光蛋、法子等等。农民很容易懂,所以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如果他满嘴新概念、洋名词,农民不但不会笑,还会摇着脑袋走开,宣传教育当然谈不上什么效果。事实证明,这种作法非常有利于口语表达。
3、要善于使用比喻。
美国著名口才家戴尔·卡耐基,在他所著的《语言的突破》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有时你辛辛苦苦忙了半天,结果仍旧无法把自己的意思解释清楚。这件事你自己明白得很,可是要使听众一样对它明了,就必须做深入的解说。怎么办?试试把它与听众确实了解的事物相比较;试说这一件事像另一件事,说这件陌生的事像听众所熟悉的事。卡耐基所说的方法,就是比喻的方法。
比喻,可以把人们感到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表达得浅显具体;把平淡无奇的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例如: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但听众似茫然不得要领。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反问道: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
一大篇抽象的道理没能说服农民代表,而一句形象的比喻却让农民们明白了道理。
显见,比喻的确是获取通俗易懂效果的最佳手段。凡是聆听过毛泽东演讲的人,都深深地感到,毛泽东的演讲非常通俗易懂。不论多深奥、多抽象的道理,多曲折、多复杂的问题经他一讲,就明白如话,形象具体,简单明了,而这一效果的取得,很大程度就是归功于他善用比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一天,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大礼堂给工人、农民做报告,动员他们加入革命队伍。当他讲到阶级斗争没有妥协,没有中立的余地时说,你在一条大河里游泳,老不靠岸,既爬不上那一边,也爬不上这一边,终究是要被淹死的。曾亲耳听到过毛泽东这次演讲的周谷城回忆说,这段话一直印在我脑子里,与我后来参加农民运动,有很大影响。
4、要善于使用短句子。
实践证明:句子越长,结构越复杂,越难读懂、听懂,句子越短,结构越简单,越容易读懂、听懂。因此,我们在讲话时,应避免使用长而结构复杂的句子,而注意使用短而结构简单的句子。请看周恩来1%3年5月29日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所说的话:
官僚主义有各种表现,我现在把它分开来说。
第一种,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下情,不调查研究,不抓具体政策,不做政治思想政治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将误国误民。这是脱离领导、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第二种,狂妄自大,骄傲自满;主观片面,粗枝大叶;不抓业务,空谈政治;不听人言,蛮横专断;不顾实际,胡乱指挥。这是强迫命令式的官僚主义。
第三种,从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对事情没有调查,对人员没有考察;发言无准备,工作无计划;既不研究政策,又不依靠群众,盲目单干,不辨方向。这是无头脑的、迷失方向的、事务主义的官僚主义。
第四种,官气熏天,不可向迩;惟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颐指气使,不以平等待人;作风粗暴,动辄破口骂人。这是老爷式的官僚主义。
周恩来用简短的语句给各种官僚主义者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像。
语音规范无误,注意正确性
我们说话时,不仅内容要真实准确,形式也要规范无误,注意正确性。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音要规范。
规范的标准是说准确的普通话。说话者的发音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听话者的理解是否正确。例如:
有一位老师,到一所小学去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作宣传演讲。她一走上讲台,就拿出一张小图片,双手举着说:小朋友,大家请看小肚皮(图片)。孩子们一听要看小肚皮,就把衣服扣解开了。因为图片的遮挡,老师没有看到孩子们的动作,便又问:小肚皮(图片)上有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肚脐眼。
原来,这位老师讲得不是规范的普通话,使孩子们误会了。
2、遣词要确切
一个词单独存在是无所谓正确不正确、恰当不恰当的,但如果这个词使用在句子中,与其他词发生了结构上的关系时,就有正确不正确、恰当不恰当的问题了。而且词义还有大有小,词义的色彩还有褒有贬。这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听话的对象和表达的内容来选择使用准确的词语。既不能大词小用,小词大用,也不能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当然,修辞上的易色另当别论。例如:
小王的亲戚张大妈和儿媳总闹矛盾,小王想劝她们和睦相处,便给她们写了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们不要总吵架,叫别人笑话。你们应该肝胆相照,和平与共……
在这句话中,小王就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肝胆相照,和平与共,应用于国际关系,而用它来劝说婆媳间的矛盾,就极不准确了。
与小王相反,外事局的张局长又犯了小词大用的毛病。一天,张局长与一外国访问团座谈。座谈会将结束时,张局长作总结发言,他说:不管国际风云怎样变换,我们两国都要抱成一团儿。……
这要抱成一团儿,应该用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用于两国间就犯了小词大用的毛病。
另外,有些词还有习惯用法,对这些习惯用法的词,一定要遵从它们的使用习惯,不能随意用其他词语替代。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例如:
一天,某领导主持一个追悼会,本该说请默哀三分钟,却说成请难过三分钟。三分钟过后,他还没想起默哀一词,只好继续用难过,说:现在难过结束。
默哀与难过是同义词,但在追悼会上,习惯上说默哀三分钟,不说难过三分钟。这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改变,改变就难以为人所接受。
3、停顿要恰当。
停顿是指句子当中、句子之间、段落之间和层次之间的间歇。我们说话时,该停不停,不该停而停,都会影响听话者的理解。例如:
某单位调整工资以后,在一次总结会上,一位领导同志在作报告时说:通过这次调整工资,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加了工资的和尚,未加工资的同志,都纷纷表示……\妙语一出,全场听众哗然,纷纷揶揄道:我们这里又不是少林寺,怎么还有和尚?
怪不得我们这些人没长工资,原来把指标送给庙里了!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