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第七部分业务的五个问题(4)

作者:孙陶然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36

|

本章字节:9760字

坚持是必须的,要想成功必须坚持。我曾经对孩子们说,人生最关键的是两件事:想清楚和坚持住。想清楚两点:1)根本目标—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2)最高准则—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坚持住两点:1)上进心—立志让自己成为同学之中的出色者之一。2)执著劲儿—坚持自己的追求,遇到任何苦难都不放弃。


乔布斯说:“成功的创业和失败的创业间的差距就在于坚持。”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挫折、痛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每一次经历大风大浪都退缩或是放弃,就不会成功。


但维持没有意义,维持不可能带来转机,尤其是如果企业一直处于苦苦挣扎的境地时维持更没有意义,因为那很可能是企业的商业模式有问题,或者是产品有问题。


学会如何区分是坚持还是维持是创业者必须学会的一种能力,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改进目前的状况,如果你向前看半年甚至一年还看不到有本质改观的可能,那就是在维持。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必须让自己脱离公司的日常事务,如果每天满脑门子的官司是不可能产生战略性思路的,如果不走出去加入到各种圈子,尤其是高于自己的企业圈子,是不可能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胸怀的。


我喜欢户外,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当你体力达到极限,和大自然共呼吸时,你的脑海会明镜般清澈,对企业和业务的理解会更上层楼。


抬头看路比低头拉车更重要


方向正确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但是我一直认为创始人对于公司的投入,不是每天起早贪黑地蹲在办公室处理事务,也不是事事以身作则,而是用心力。创始人的脑海里都在琢磨公司的事情,甚至梦中惊醒也是因为出现了新的业务思路。


创始人的使命就是设计公司的方向。创始人需要抬头看路,退出画面看画。要给企业做个体检,确定企业处于什么阶段,要学会去预见未来,并据此来作出决策。


创始人就如同瞭望台上的船长,必须高瞻远瞩地看到自己企业的处境。从海图上看企业之船的未来,不但要规避明礁,还必须找出哪些地方是暗礁。


我比较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前景是什么。你可以大胆假设,向前看三年五年,你做的事情会怎么样。三年五年后,你的企业会发展到哪个阶段,该朝哪个方向走,甚至在未来的三年五年内,你们会在哪里遇到问题,遇到怎样的问题,这些都是你可以大胆设想的。向前看并不是件坏事,也不意味着不是脚踏实地,有时候,你必须跳出当前被禁锢的面,来看整个局,才能更明智。


很多成功的公司,上市时的模式和最初构想的往往相差很多。创业成功的秘诀之一是要审时度势,激流勇转。对目标的执著与对市场的敏锐相结合,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市场,即公众需求,是创业者的终极审判。


军规3成功后不折腾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成功后更容易迷失自我,忘乎所以,如果不能保持清醒,成功的福就可能变为失败的祸,正所谓:多元化是陷阱,盲目扩张是祸端,迷恋自我是歧途。


任何时候都不要折腾。折腾者迷恋的是自己无往不胜的感觉,近乎于为所欲为,一旦陷入盲目,开拓的勇气和能力瞬间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破坏力。


何振红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微语录


#昆仑的仑#:


创业者切记成功后不要头脑发热,企业成功很不容易,要珍惜革命成果,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不要折腾,盲目扩张、轻率变革等都会让企业元气大伤。


1成功后不要头脑发热


#昆仑的仑#:很多创业者企业刚学会走就想跑,刚刚取得初步成功就开始不再专注于业务,开始不满意自己的发展速度,认为企业实力强大了,开始盲目扩张、搞多元化、搞大跃进,这是非常要命的。


多元化要慎重


成功必然会带给人强大的自信,所以成功后某些人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加之成功后有了更多的资本,有了一定的品牌,最容易做的就是扩张,而且是快速扩张。


很多公司上市后陷入了盲目扩张的陷阱。前一段我参加活动遇到一个南方的企业家,人非常朴实,也很实干,但是见面没聊多久就告诉我他有两家上市公司,上市募集了很多钱,有好项目相互通报一声大家一起投。他们目前已经从原来的主业进入了地产、银行等领域,如果高科技领域有机会他也非常想进入。


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成功后老板的自我膨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很多企业成功后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明星企业,领导视察、政策扶持等接踵而至,政府给土地、牵线重组企业不一而足。面对政府的热情以及推过来的资源、看似唾手可得的利润,绝大多数创业者都很难把持住,很容易被过程带着走,一步步陷入多元化怪圈。


实际上,多元化是企业最危险的一种行为,首先是隔行如隔山。我们在一个行业做成功了不等于在其他行业也能成功,甚至比一般人成功的机会还要低。其次是多元化会导致资源分散,管理能力不足,几乎所有的多元化都会以失败告终。


加速度要节制


企业成功之后的另一个危险是创始人头脑发热,盲目加速。当年史玉柱的巨人集团在珠海成功后,政府将其作为城市的名片、政府的政绩,给批了地让他们建自己的大厦,又不断建议盖得高些更高些,最终高到了企业力所不能及的高度企业也就垮了。


彼得原理说,“人最终一定会被提高到他能力所不能胜任的位置上”。企业发展也是如此,领军人物如果不能保持清醒,不能有意识地控制企业的发展速度,最终企业资源一定无法支撑。


创业初期因为生存压力,创业者不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后大部分创业者很容易心急,急于把企业抬上另外一个台阶,今年销售10亿元恨不得明年就一步做到100亿元。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非常危险,尤其是对依赖广告投放进行销售的公司而言几乎可以瞬间让企业毁灭。试想如果去年销售10亿,今年按照销售30亿投放广告,一旦达不到销量,就意味着巨额的亏损以及海量的库存!


做企业是一个长期经营的过程,重要的是可持续增长,至于早一年还是晚一年上市以及销售上一个新台阶没有太大关系。相反,如果希望跨越式发展,一旦失手后果不堪设想,多少企业就是死在这种“加速度”上了。


2不要被专家忽悠


#昆仑的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其责不知其重,成功后不要被理论所迷惑,不要被专家所忽悠,所谓的正规化也好、战略规划也罢,需要你自己做出来而非被专家所规划。


纸上谈兵式的正规化对企业有害无利


正规化几乎是所有成功后的企业必然会走的道路。通常,创业者靠土枪土炮打开市场后,总会觉得自己的企业不够规范、制度不够好,希望能走正规化道路。


这种想法很自然,我自己操盘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其实正规化很难把握好,往往是规范建立起来了,效率却降低了,机构也臃肿了,于是又会再折腾回去,费时费力。我曾经和一位知名企业家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从500强企业专门引进了一个高管来搞公司的规范,结果却事与愿违,为规范而规范不仅消耗了企业的成本,还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心态。


企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后的确需要规范化,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但这不是靠生搬硬套别人的规范来达到的,实际上,没有任何现成的绝对适合你的管理方法可以让你直接拿来用,所有别人成功的方法只能被借鉴而不能被直接引用,别人的管理经验若是有效,也只是在与你的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后才可能发挥作用。


一个聪明的管理者,要善于揣摩、借鉴别人的管理经验,但绝不能生搬硬套。每个企业的文化都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管理方法自然也不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靠专家建议定战略基本上没戏


企业成功后,老板的另外一个倾向就是认为自己总算有条件搞战略了,于是开始请专家,投入人力,开始制定庞大的长期发展战略。


重视战略当然是应该的,但战略是一门实践科学,尤其是与企业所处的行业以及企业自身情况紧密相关,绝非所谓的专家能够帮助你制定的。


要非常警惕所谓的专家,战略只能由你自己来制定,因为战略是和企业的特性、团队的基因等个性化因素密切相关的。专家最多查些资料了解你的行业,但不可能深入了解你的企业,更不可能了解你的团队,闭门造车出来的战略只能是坑爹的。


只有亲自领导执行战略的人主持制定的战略才有意义,专家尤其是外请的专家或者顾问,他们并不对结果负责,也并非专注于你的企业,他们的意见只能是泛泛而谈或者照别人的葫芦画你的瓢,我从来不相信所谓的专家和顾问。


十几年前,中国南方曾经有一家著名的i公司,上市后花重金请来国际上著名的咨询公司帮助制定战略,结果只实施了5个星期就被迫全面终止,随后带来的是该公司业绩的全面大滑坡和组织涣散,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3要敢于坚守自己的成功之道


#昆仑的仑#:你自己的做法既然造就了你今日的成功,也必然是你明日继续辉煌的基础,不要轻易抛弃。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但是改革要慎重,要采取改良而不是革命的方式进行改革。


成功者不可妄自菲薄


俗话说,黑猫白猫捉到耗子就是好猫,经营和管理有一定之规,但并无必需之法,有效的就是好的。


每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行业也千差万别,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制造业行之有效的金科玉律在研发型企业可能完全行不通,前一段大卖的《海底捞你学不会》,且不说其中的内容到底如何,其中的方法确实你学不会,因为他们的很多做法针对火锅店是可以的,针对餐馆也许就未必可以,针对i更是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中国人本性是谦恭的,尤其是草根成功者,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绩,骨子里总是感觉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例如不是科班出身、企业不正规等等。


谦虚是好事,但是不能怀疑自己,尤其不要邯郸学步。


我们必须清楚,经营和管理这门科学,没有科班不科班、规范不规范之分,只有有效无效的差别,任何时候都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管理水平,管理本身无定式,有效的就是好的。你可以自己独创,也可以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需要在意是否一定要沿着某个套路走,更不需要遵循某本书上传授的经验,支撑你发展到今天的管理一定有其可取之处。


管理要改良而不能革命


每个组织都是一个生态系统,有其长期以来形成的规律和逻辑,不要轻易打破其平衡,一旦用外力强行破坏其平衡,很可能带来整个组织的运转混乱,重新恢复生态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工程。


所以,要改变一个组织时,要采取改良的方式而非革命的方式。所谓改良,指去掉事物的某些缺点,使之更适合要求或者改善,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修改,不包括推翻重来。所谓革命,是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本质。


给一个组织引入新的管理方法,引入新的高管,一定要慢慢来,逐步引入,千万不能一下子变革。一个组织对新规则的接受需要一点时间,需要一个过程。再好的新管理方法,也会存在很多你不了解的地方,你更加不知道它运用在你的公司上是否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如果要引入,最好的方式是在现有管理方法上进行改良,循序渐进地导入新的管理方法,而不能急于求成。


管理上的改变要改革而不革命,一方面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缺啥补啥,哪儿弱补哪儿;一方面推进步调要慢要稳,不要搞革命性的改变,一夜之间严厉推行。革命式的引进方法,且不说在未经验证之前存在巨大的失败风险,一旦开始实施还会冲击现有的规划和业务,打破原有的平衡和逻辑,把一切搞复杂,这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