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独生代的疑惑(1)

作者:袁岳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2

|

本章字节:6804字

我每年在超过50所大学与大学生面对面沟通,回答同学的超过3000个现场直接提问或邮件提问的问题,以下选择一些与读者分享。


问:80后现在开始慢慢进入到婚姻阶段,很多80后的男生女生对情感和婚姻其实是很困惑的,他们结婚可能是基于父母的要求或者一时冲动,进入婚姻状态后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其中的很多问题,我身边很多朋友结婚没多久就闹矛盾又离婚了。对此您有什么高见?


袁岳:关于80后婚姻,我作过一点研究,曾发表过两篇关于80后怎么找对象、跟什么人结婚、结婚以后怎么样的文章。为什么相对于其他时代的人来说,80后的困惑会比较多?这是因为他们比较“独”,在婚姻关系、情感关系中可以分享和寻求支持的对象比较少,尽管会偶尔问一下父母,但也不完全听父母的。


其实,婚姻能否长久有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双方共同朋友的成熟程度。当出现婚姻危机的时候,他们共同的朋友能站在双方的角度上,帮助其分析婚姻中的问题,最后会发现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我过去做律师处理离婚案例时,发现其实婚姻中的大部分矛盾都是由鸡毛蒜皮的事情构成的,但积少成多变成了一地鸡毛,最后只好离婚。而当双方有共同朋友的时候,他就可以帮你们理鸡毛。今天的80后缺少的恰恰是足够的社交网络,尤其缺少共同的朋友。


所以我对80后一个很重要的建议是要发展共同的好朋友,跟朋友交流,让朋友和你们双方去分享,建立“第三方机制”。这个机制在未来长期的生活中还可以不断地扩展、增强,对提高婚姻质量和化解矛盾十分重要。


问:我是一名90后的父亲,现在他们的学习压力很大,作为父母该怎样给他们讲学习的问题?


袁岳:我个人一向主张不要把孩子“培养”成好学生,要求孩子考试必须是第一名。我认为考试中进前十名的孩子,从制度上来说是优秀学生,但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属于“脑残”学生,其实能考个中等就不错了,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爱好,让他的兴趣多一些。很多孩子上学前爱好很多,范围也很广,喜欢小虫子、天上的星星,喜欢漫画……上学后,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课外布置的一大堆作业,而且还得应付接二连三的考试,孩子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兴趣也慢慢窄了。考大学的时候只有很少人是自己选择专业,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二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三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工作。孩子培养到最后,基本上就废了。这是挺可悲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从事自己爱好的工作,就容易不幸福;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即使多干一点也不累,为什么?因为他很快乐、很有成就感。所以对于90后父母来说,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同时给孩子足够的空间。比如说到周末了,可以带孩子去郊区玩玩,让他认认庄稼,抓两个小虫子,给虫子拍张照片,回家再到维基百科上查查。父母可以用很多方法启发和加强孩子的爱好,而不是逼他完成作业。说实话,完不完成作业不重要,能不能考上大学也不那么重要。一个大学毕业找不着工作、也不知道工作有什么快乐的孩子,和一个没考上大学、但成为一名快乐的昆虫研究专家的孩子,哪个更好呢?所以我觉得孩子的爱好是第一位的。


我记得在《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一书中,讲到希拉里的妈妈怎样培养希拉里的弟弟托尼的爱好。她希望这个小孩能够学习世界历史,但她没有直接说“世界历史很重要,你要学习”这样的话,而是跟他说:“你知道地球是圆的吗?美国的对面就是中国,从道理上来说,你在园子里面挖,挖到最后就到中国了。”接着她在土里埋了一根筷子,让托尼去挖,这个五六岁的小孩挖出来后,妈妈就说:“这叫筷子,中国人用来吃饭的。”妈妈又找到一家中国餐厅,点了饺子,说:“这是中国人吃的东西。”最后妈妈跟他说:“你知道为什么要挖到中国去吗?因为中国有很多东西……”他就爱听了。她用培养爱好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所以我觉得家长应当花多点精力来研究怎么才能不断培养孩子的兴趣。


一旦孩子真正找到了兴趣,就会在兴趣里感到幸福,就像找到喜欢的对象、喜欢的工作、能够满足自己的业余爱好一样。人的幸福就是由这些喜好组成的。我们要保存、珍惜、爱护、培养和强化孩子的爱好,而不要把上一代的要求强加给他们。


问:2008年是中国年。奥运火炬在国外传递的时候受到阻碍,80后通过各种方式,尽他们所能维护着奥运火炬的神圣。您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他们内在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还是赶潮流或者是图新鲜?


袁岳:每一代人爱国的水平、爱家乡的水平、爱父母的水平都是一样的,区别是用什么方式格式化。80后是自由格式化,他们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激发起爱国主义情绪,比较不足的地方是组织化水平比较低,不太懂得靠拢组织和提高自己团队的管理水平和团队合作水平。比如这次***分子破坏奥运火炬传递,很多年轻人自发跑去表示爱国热情,而不是组织起来,所以80后是挺不讨好的一群人。如果80后中有个孩子懂点世故、比较懂事,大家就都愿意另眼相看了。


问:我经常在《头脑风暴》的节目里看到你。当时看到这个讲座题目的时候并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家里没有90后的人。我觉得用年龄和出生的时间来划分研究的主题,线条比较粗糙。有时候可以根据职业来划分,也可以根据性别、民族、环境等来划分。因为简单的归纳往往容易偏颇。


袁岳:这是从专业角度提的一个很好的问题。其实按照80后、90后的出生时间进行划分,的确比较简单,比如80后和85后不一样,90后和95后也不一样。我今天在这里讲80后和90后的特点,并不代表我这个研究是最权威的,而是希望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他们。任何一种研究总存在着偏颇或不足,因为研究只能从某些角度展开,但也总有它的价值。所以,大家应该作更多的研究、予以更多的关注。


问:我是1981年出生的,现在是一名博士,学物理,以后想进高校当老师。您觉得我该怎样去和90后沟通,既能让他们学到知识,又能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袁岳: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很重要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掘对物理学真正有兴趣的同学,这样我们未来才会有更多的物理学家。千万不能说“同学们,你们考好了可以直接升硕士,或者直升博士”,那么等学生们物理学博士毕业后,会问:“老师,我为什么会拿博士学位?”这下就完蛋了,而事实上今天有太多的学生是这样的。我每年到大学里做50场演讲,2009年已经做了40场了,还有10场。我经常跟学生们说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的学生问我:“袁老师,我是学法律的,我为什么学法律?”


还有的学生问我:“袁老师,请问我的爱好是什么?”


这些问题对我来说太难回答了。其实,我们的很多家长以爱的名义办了很多坏事,包括削弱和消灭了孩子的选择能力。


第二个很重要的,就是要把课讲得通俗生动,让学生找到兴趣点。老师备课时重点要放在“什么地方可以让学生觉得这个课程有意思、有趣”上。季羡林先生尽管是北京大学的国学大师,但他写的书通俗易懂。反倒是现在太多的导师和博士写的文章让人看了觉得莫名其妙,没有任何社会价值。老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不能增惑。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两点,我认为你就是一名优秀的、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让80后和90后欣赏的老师。


问:现在在校大学生同居或恋爱时叫“老公”、“老婆”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一种“模拟成人化”,你怎么看待它?另外一个小小建议,希望你以后演讲时不要把这些“新鲜派”的优点过于放大,因为年轻人会说“袁老师说我们新鲜派是这样的”,我有一些担忧。


袁岳:其实我只是用中立的方式讲了他们的特点,而没有说这是优点还是缺点,因为任何一个特点既可以变成优点也可以变成缺点,关键看你怎么用它。“新鲜派”到底是缺点还是优点,我觉得很难说,要看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在作研究的职业道德里,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给研究太多的价值色彩。研究的结果是这样,我有责任传达出去,但自己不直接评价。谢谢!


问:零点(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简称零点)是如何管理80后员工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