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岳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2:42
|本章字节:8692字
对于独生代我们还应有这样一个共识:即从独生代开始,人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保障。就原创设计而言,80后、90后才是真正有希望的开始。对此,洪晃也很认可,她赞扬很多80后艺术青年能从独特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行动能力稍弱,因为他们身后有整个家庭在倾其所有帮助其改善生活条件,争取美好前景。那么,独生代会对企业管理提出什么样的挑战?
管理与研发的新动向
首先,新的管理哲学呼之欲出。独生代信息来源广泛,知识储备丰富,跟父母长辈之间的交流更为平等,他们与自己所欣赏的长辈都是平等沟通的。开个玩笑,于他们而言,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把爸爸妈妈当哥哥姐姐。光是你生了我还不行,我还要从心里接受你的权威,我需要的是知识型、说服型、影响型领导,而不是格式化的领导。我们知道独生子女并非不讲理,要想赢得其尊重必须降低自己的姿态,要与其有共同的交流平台,必须以信息和知识让他们心生佩服。所以,独生子女颠覆了传统的权威观点,红楼梦式的家长制现在成了倒金字塔状。独生代碰到一个所谓的领导或老师,他对领导或老师的评价好不好,合不合作,取决于对方采取的姿态、拥有的资讯和具备的说服能力。
其次,亲自体验是让独生子女接受管理的重要前提。通过体验、实践、动手等现身说法,他们才能心服口服。传统体制对他们影响不大,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空前的一代,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更需要管理者与其一起工作,需要管理者在场景中更多地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对此,我在零点提倡“员工快乐活动化,员工活动项目化,员工项目品牌化,员工品牌财务化”,把员工发展项目做成品牌,提供充足的预算支持,让员工同时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工作乐趣,使其学生时代的那些业余爱好能有用武之地,甚至可以在工作单位中发掘更多爱好。因为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团队协作理念,他们能留在一个团队是因为他们觉得有乐趣,不能让他们觉得整天在一起是受煎熬。现在已经有很多组织和企业在拓展能力训练方面考虑到了这些因素,但遗憾的是还有不少企业到现在都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最后,研发理念的更新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研发更多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中国人模仿能力强,但很少根据本地需要进行研发。要知道,80后和90后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影响力又极大,他们的需求形式吸收了多种元素并受到了各代的影响,呈一种高度混杂的状态。美国孩子不会“哈日”,也不会“哈韩”,更别说“哈芬兰”,而我们中国孩子不一样,他们有所谓的国际观,什么都能“哈”一点,但同时也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对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过去我们总把营销理解成做广告,而现在商品从研发开始就是有概念的,必须知道该商品的概念能吸引谁,吸引多少人,有多强。此外,产品研发周期必须大大缩短,这与独生代消费者短周期的心理特点相关。如在德国买车一年半后可把旧车交回补足差额就能再开走一辆新车,让你“永远开新车”。这种符合短周期特征的消费启动方式值得中国借鉴。
网络之下的生活图景
在50后父母的育儿观念中,他们非常重视电脑。相当多的50后父母在不知道电脑为何物时就给孩子买了电脑。在全国拥有电脑的中学生家庭中,47%的父母对电脑一窍不通,20%的父母对电脑略懂一点,真正精通电脑的父母只有20%。他们都认为电脑是塑造孩子未来竞争力的法宝,于是都很积极地买电脑,拉网线。但孩子究竟怎么用电脑,上网干什么,他们一概不知道也管不了,因为他们本身不具有相应的电脑水平。而对独生子女来说,网络就是一切。即使家里没有个人电脑,不能在家上网,也可以在网吧上网。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方便的网吧大国。北欧网络普及率虽高,但网吧数量却远远逊于中国。你甚至可以在中国所有的偏远小镇都能找到网吧。我们在对中印年轻网民的对比研究中发现,中国不但上网人数多,而且任何一种新网络服务产品的用户都比印度高3~4倍。
对于生活在网络之中的独生代而言,他们眼中虚拟世界和实体社会之间的差距,不像我们感受的那么突出。我们总是郑重其事地认为,我终于上网了,我终于写博客了,我终于怎么着了,这在80后眼里根本就不算个事儿,那是他们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所以对独生代来说,网络就是寻常工具,沉迷于网上聊天和在线游戏,再正常不过。我们却觉得网瘾就是精神病,他们对此备感奇怪,如果这都算精神病,那精神病可就多了。虚拟空间是使他们感到人生有趣的一个重要事物,可以将他们变为另外一个人。
在此,我特别推荐《小趋势》,一般观点认为网恋网婚不太靠谱,但这本书宣称在美国网婚的幸福度高于现实婚姻。网络依赖程度不同的两代人对网络风险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对一个偶尔使用网络或者对网络不熟悉的人来说,网络风险确实高,而如果一个人整天在网上转来转去,他就会认为没多少风险。就像人人都说很危险的地方,只要经常去,就会发现那地方并没有人们说的那么危险。
当人们对一件事情掌握比较全面,参与经验多,可控性高时,风险自然而然也就降低了。独生代对网络的使用经验较多,使用频率较高,控制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属于网络风险感较低的一代,是电子商务的核心支撑一代。就此而言,网络营销、网络服务和电子商务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管理超短周期
所谓超短周期,不仅包括前述的产品研发,还包括领导每次讲话都要讲点新鲜东西。我有个习惯,半年去一次北京798艺术区,每去一次都觉得798艺术区全变了,为什么?就在于798艺术区周期短。很短一段时间后,其展品、装置、设计就全部焕然一新,非常能够满足独生代求新猎奇的要求。要知道独生代消费缺乏规划性,他去了一个地方,要是觉得好玩就会经常去,去了顺便就会买东西。其逻辑是“好玩才会常去,常去是为了好玩”。
前一段时间我们跟万达集团讨论如何改正他们的产品不好玩的缺点,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启动年轻消费者消费的关键在于产品好不好玩。像日本的涩谷或台北的西门町,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年轻人的地盘,但我们今天却点不出北京哪一商圈是年轻人的。这就是社会反差。整个家庭都变成年轻人的地盘了,家庭消费决定权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掌握,而在大型购物商圈中居然没有年轻人的标志性地盘,整个商界都还没有真正洞察到年轻人地位的重要性。
重视独生代的表达诉求
我认为,消费与娱乐应有更多的结合。当然,快乐消费不同于现在的创意产业,后者近年来在中国有所发展,但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如在意识形态上过于严肃。中国的墙上涂鸦是有组织的,政府决定要把某一面墙变成创意产业标志墙,才去涂鸦,一看都是具有主旋律性质。这也说明80后、90后所隐藏的创造性和欣赏品位,并没有表达空间。从很大程度上说,当前的体制依然是多生代体制,当前的资源依然由多生代控制,即使独生代已经变成了员工和消费主力,其本身仍然缺乏表达渠道或表达渠道不力。
独生代管理的4大妙招
鉴于80后、90后的独生代特点,我想提出4个基本概念或策略:共好、后学、乐作、迎领。
第一,共好。我们要与独生代培养共同的爱好,比如一个父亲要想管好痴迷电脑游戏的儿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学玩电脑游戏。这时,父亲会发现,当他会玩电脑游戏之后,他跟儿子的对话效率将大大提高,而且儿子也会对他更尊敬。儿子认为,既然父亲能够学电脑游戏,那么父亲身上其他东西也可以考虑学习。或许,当父亲学会电脑游戏后还会发现电脑游戏并不是大家所说的一无是处,它可比很多老师的教学要有意思。因为某些游戏当你玩到某种程度时,你都不知道等待你的结果是什么,它具有启发想象力的作用。所以,共好是共同话题的基础,在家庭单位中非常需要这样的基础。就像我们小时候都知道要学《水浒传》,要批宋江,虽然到头来也不知道宋江是谁,但它促使我们共读了这本书,最后我们也有话可说。再如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有一个项目叫“亲子共读”,从胎教时你就跟你的孩子共读一本书,一直读到小孩长大成人,项目的成果告诉我们,因为共读一本书,双方有了共同话题。
第二,后学。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前学,即向前代学习,而后学的概念是提倡向后代学习,即如果后代了解很多前代不了解的东西,那么前代就应该向后代学。如果儿子比你知道得多,而你对儿子又不尊重,那么儿子也会不尊重你;若你对儿子有所尊重,显得后学一点,效果就大不相同。如老红军爷爷让孙子教他怎么把自己的革命故事写到博客上去,这时孙子一般都会欣然接受;孙子因为欣赏爷爷向他学习写博客的态度,顺便也就把爷爷的革命故事读了,比爷爷单讲革命故事的传统形式要好得多。后学是让后代愿意尊敬你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后学也是一种交易模式,当你愿意向后代学习时,后代也会考虑向你学习。
第三,乐作。不要简单地把工作当成一项艰苦挑战。如果你一味强调工作艰苦,就会把年轻的应聘者吓跑。因为年轻应聘者是看偶像剧长大的,他们容易把一切想象得如偶像剧般。于是他们对工作快乐与否相当重视,工作的快乐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的去留。我过去参观联想公司时就很有感触。他们的生产线总是有两个显示器,一个是每次焊完后用来检查接点合格与否,另一个则不间断地播放mv。后来我就问播放mv的显示器到底有何用处,得到的回答让我颇为叹服。联想公司相关管理层认为员工长期从事简单操作性劳动,注意力会逐渐下降,通过播放mv进行调节将有助于其保持注意力。所以快乐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要找准中间的平衡点。
最后,迎领。对此,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同志曾提出一个说法,说青年团组织不要光想着领导青年,首先要迎合青年,而且不要以为迎合就行,就我们现在这些同志,迎合人家你都迎合不了,你还能领导吗?所以我们提出了“迎领”这个概念,这将成为衡量一个管理者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迎合也需要很多技术,要求具备一定水平,还要略懂心理知识,知道迎合点在什么地方。做领导跟做营销一样,首先要明白消费者的心理,才能有适度超越的创新式管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必要与大家分享“共好、后学、乐作、迎领”这样4个策略,我也相信我们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可以共同创造和共同学习的东西。独生代的确是独特的一代,但同时也是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所以当今的管理不单单是要管住他们,更要在与他们共享独生代特点的同时找到一种新方式,把他们这代人的优势和特色转变成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对我们来说,这既是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会有很多迷人的地方,或值得我们享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