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强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8
|本章字节:11904字
丁尼生的《诗歌》第二卷于1842年问世,这部着作立即引起读者兴趣而大获成功。1847年,丁尼生以妇女的权利与地位为主题的无韵体长诗《公主》出版。
1850年,丁尼生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年,丁尼生获得“桂冠诗人”的荣誉,并与多年的情人终成眷属。同年,他最伟大的作品《悼念》也问世了。
丁尼生的晚年十分安详,并仍创作出不少佳作。短篇抒情诗《过沙洲》展示了丁尼生恬静的宗教信仰。1892年10月6日,丁尼生与世长辞,被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与乔叟相邻。在丧礼上来宾诵读了《过沙洲》这篇短诗。
丁尼生的作品特点
诗歌在传承了先辈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具有独有的创造性和灵性。诗歌将景、声、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毫无雕琢的痕迹。同时,诗歌在意象、节奏感、措辞和韵律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丁尼生的代表作《悼念》
这部诗集从名称上看,很多人都认为是用来纪念丁尼生好友哈兰姆的。诗集中包含了诸如“把你的光洒遍昊昊苍穹。船前的长天哪,愿你安息;和风啊,愿你也像他安息——像我挚友,我亲爱的弟兄”这种悼念的诗句。但除此之外,有大部分的内容,如“这世道真叫人恶心、昏厥。连科学之神也伸手扬臂,摸索一个个世界,凭魔力新近,叫卫星把秘密吐泄”、“不论何事降临,我确信,在最悲痛的时刻我觉得:宁肯爱过而又失却,也不愿做从未爱过的人”等诗句,是丁尼生对哲学和宗教思想(包括人生、灵魂和来世的疑惑)的思考和对爱情的坚信不疑。迷茫的经历、甜蜜的韵律、如画的描述使该诗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挽歌。
《国王叙事诗》
这部诗作花费了丁尼生三十年的心血。它由十二卷叙事诗组成,故事源于凯尔特民族关于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的传说。组诗以春天亚瑟王的到来为起点,经过夏天的圆桌骑士的会聚,到秋天时的衰败,随着冬天的到来,亚瑟王与他的追随者在战争中彻底失败。
但该诗集并不是古代传奇的简单翻版,而是对古典神话的现代诠释。其一是因为诗中的道德标准及情感都属于维多利亚时期而非中世纪的贵族,其二是因为故事中亚瑟王的崛起与衰败其实是西方文明周而复始的历史写照。在丁尼生看来,这种文明正在走向衰落,最终会一败涂地。
25狄更斯(18121870)
1812年2月7日,查理·狄更斯出生于一个海军小官员之家。狄更斯的童年生活非常困苦。由于父亲负债被捕,狄更斯十岁时就辍学去做苦工。这段痛苦的经历在狄更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狄更斯做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法庭记录员、记者。新闻工作为他打下文字基础的同时,还使他接触到法律与政治的内幕及社会各阶层人士。
1833年起,狄更斯开始零星地写一些伦敦生活的速写,后编辑出版《博兹杂记》,很快《匹克威克外传》也出版了,这使狄更斯名利双收。从此他开始了艰巨繁忙的文学生涯。
狄更斯一生创作了十四部长篇,并创办了几家报社和杂志社,并热心于公益事业。他曾多次去欧洲大陆旅行,两次访问美国。1870年,狄更斯因过度疲劳,死于脑出血,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
狄更斯的作品特点
狄更斯具有惊人的讲故事能力,作品中有能与莎士比亚作品的数量相媲美的方言和词汇。往往能够在第一句就完全吸引住读者,并创造出许多令人笑中带泪的故事。
作品中的人物既有同阶级的共性又各具特点,通常用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大身体的某一部分,或说话、行为的某种方式来凸显人物。其中,作品以其独有的特殊技巧,从儿童的视角,运用儿童特有的对世界的观点来增加儿童世界的生动性和准确性,塑造了一批不朽的儿童形象。
狄更斯的代表作《雾都孤儿》
弃儿奥利弗在孤儿院和棺材店度过了悲苦的童年,为了改变这受尽折磨的日子,奥利弗逃离了棺材店,来到伦敦。但在那里,他被迫成了扒手。虽然奥利弗奋力为自己争取好的生活,并曾一度被好人布朗洛收留,但还是没有逃脱坏人的魔掌。为了营救奥利弗,女扒手南茜不惜牺牲自己,而向布朗洛报信,最终,奥利弗被救,并且与亲人团聚。
通过孤儿奥利弗·退斯特的故事,狄更斯对统治阶级的残酷与伪善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呼吁人们对孤苦无助的儿童给予同情和援助。
《大卫·科波菲尔》
这是以“成长”的形式写成的一部关于大卫·科波菲尔的故事,实际上是以狄更斯自己从童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为基础的故事。这部的基调比较乐观,虽然大卫在童年时期受了很多苦,但长大后有了美满的婚姻,并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作家。
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给读者以强烈的真实感,也使人物的处理显得更具同情心。尤其是在的第一部分,通过成功地引入儿童的观察视角,大卫的经历与情感就更加真实可信地表现出来。儿童对人生所特有的非黑即白的观点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因为狄更斯在里精心塑造了一大批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使得这部深受读者喜爱。
26罗伯特·勃朗宁(18121889)
1812年5月7日,勃朗宁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勃朗宁从小受到父亲与家庭教师的严格教育,父亲的私人书库为他的文学天赋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1833年,勃朗宁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作《波琳》,但诗中明显具有模仿雪莱风格的痕迹和作者的羞涩感。发表第二部作品时,勃朗宁又矫枉过正,诗剧晦涩难懂。在一个演员朋友的鼓励下,勃朗宁也尝试戏剧创作,但因为剧中深奥的分析过多,而动作情节极少,仍不成功。
但在这些打击下,勃朗宁并未绝望放弃,反而发掘出了适合自己的文学形式——戏剧独白。在这种文学形式下,勃朗宁在创作中如鱼得水,接连出版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1846年,勃朗宁偕夫人伊丽莎白·芭蕾特——着名诗人勃朗宁夫人,一同私奔到意大利过着愉快的生活。直至勃朗宁夫人1861年去世后,勃朗宁才回到英国,并继续坚持创作。
勃朗宁根据旧书中记载的关于一位伯爵的审判(这位伯爵被控残杀了自己的妻子。他的妻子与一位教士通奸,传教士还帮她逃离有***癖好的伯爵丈夫),写就了他的代表作《指环与书》。这首诗使布朗宁成为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晚年的勃朗宁创新能力减退,文风又回到了早期创作时的晦涩与造作。1889年,勃朗宁去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丁尼生的墓旁。
勃朗宁的作品特点
作品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创作力,对人类本性与心理进行了透彻分析,塑造的人物在性格与人生观方面更加典型、深刻。戏剧独白则将人物细致地展现出来,提高了人们研究复杂的人物性格的兴趣。同时,作品也使戏剧独白这种文学形式发展成熟并达到了极致,成为诗歌艺术的伟大实验。
诗歌在措辞和形象塑造方面并不讲究,甚至毫无美感,因为在勃朗宁看来,诗歌的目的在于警告读者,使读者保持丰富的思想和清晰的判断。也正是因此,勃朗宁成为20世纪诗歌的先驱。
勃朗宁的代表作《指环与书》
内容取材于1698年罗马谋杀案审判的情况。伯爵因为发现妻子出身卑微,在她分娩的时候,雇凶谋杀妻子。幸而妻子被救,并指控了伯爵,最终法院判处伯爵死刑。诗人从不同叙述者的不同叙述中找到案件的真相,读者也需要在中发挥主动性。通过聆听叙述者讲故事,读者了解这些人的为人,然后决定他们的叙述中有多少是可信的,最后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到案件背后的真相。
诗的标题颇有深意:金匠用黄金与其他金属一起锤炼成环状,最后再去掉添加的合金,指环仍是纯金。对于诗人与读者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获得案件最后的真相,必须加进自己对“书”(客观的原始记录材料)的猜测和想象。
27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五岁时,夏洛蒂的母亲便患病去世。八岁时,夏洛蒂进入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因为学习生活条件恶劣,学校里两位年纪最大的女生不幸去世,这些经历成为《简·爱》中洛伍德学校的原型。十五岁时,夏洛蒂在伍勒小姐学校就读,几年后夏洛蒂在伍勒小姐学校任教。
1842年,为了开办自己的学校,夏洛蒂与艾米莉来到布鲁塞尔学习外语,在此期间,她爱上了一位德语教授,但他已经结婚。在她后来的着作中,时常带有这段恋情的影子,尤其是在《维莱特》中。
冬日里,勃朗特三姐妹会在户内博览群书,对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尤其感兴趣。此外,她们时而独自创作作品,时而合作写作,如《安格里昂》(勃朗特姐妹与兄长布兰维尔合着)、《刚朵儿》(艾米莉与安妮合着)。1846年三姐妹用笔名合作出版了《库瑞尔、艾利斯与阿克顿·贝尔诗集》,但诗集并未引起多大反响,于是她们转向创作。
夏洛蒂的首部《教师》未能出版。1847年,第二部《简·爱》问世,大受欢迎。此后,勃朗特姐妹接连出版了自己的。但不幸也随之降临,夏洛蒂的两个妹妹和兄长布兰维尔相继去世。
深受打击的夏洛蒂埋头创作,出版了《谢利》(1849)、《维莱特》(出版于1853年,被认为是夏洛蒂的自传,描写了她在布鲁塞尔时的经历)。
1854年夏洛蒂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与牧师阿贝尼科尔斯结婚。但婚后的幸福却是短暂的,六个月后夏洛蒂和丈夫到离家数英里的荒原深处观看山涧瀑布时不慎受寒,并一病不起。1855年3月21日,39岁的夏洛蒂因病辞世。1857年,夏洛蒂的第一部《教师》出版面世。
夏洛蒂的作品特点
作品不但对人对物有细致精确的描写,也有超自然的现象,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世界。中的主观色彩非常突出,所有客观的、潜意识或超自然的世界或成为背景,或成为主人公心灵的外映。中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是主人公自己观察到的,主人公的观点决定了读者的爱憎,她的情绪感染了读者的视野和感情。
作品的主题几乎都是个人自觉地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都是有关一些孤独而卑微的少女对爱情的理解与对完整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求。
由于从小受到正统观念的严格教育,夏洛蒂坚信清教徒的一些信条。她热爱大自然,鄙视世俗的野心与成功。在她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永不停息的罪恶与美德的斗争。因此,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最大的快乐都来自一些自我牺牲后或个人弱点被战胜后获得的幸福。
夏洛蒂的代表作《简·爱》
简·爱自幼失去父母,寄住在舅父家中。在那里,简·爱受尽了舅母和表哥的歧视和虐待,并被送至孤儿院。在那里,简·爱的日子依然艰苦,虽然后来当上了孤儿院的老师,但最终还是离开了孤儿院,并应聘成为一个庄园里的家庭教师。在庄园里,简·爱与庄主罗切斯特经历了一段曲折而传奇的爱情故事。
对当时的宗教慈善机构通过让学生挨饿和对她们进行人格侮辱,将她们培养成服帖的奴隶这一卑劣行径进行了批判。同时还批判了世俗社会对爱情和婚姻的偏见。
也是一篇道德寓言。夏洛蒂正视现实的残酷,始终坚信辛勤的劳动、诚实的品格和道德的力量会带来最终的幸福。在她看来,现实生活中没有唾手可得的东西,也没有完全的幸福。人们只有经历一系列精神和肉体上的考验后,才能最终获得幸福。
这部开启了英国家庭女教师题材的先河。在里,夏洛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敢于蔑视传统的家庭女教师形象。虽然她不美丽也不富有,但她顽强地与这个世俗偏见的社会抗争,维护自己的独立与尊严,并最终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不仅是简·爱,而是整个中产阶级劳动妇女以及全世界妇女争取平等和独立的宣言。作为第一部以家庭女教师为题材的,《简·爱》对当时的妇女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
28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
艾米莉·勃朗特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1818年7月30日出生。和夏洛蒂一样,艾米莉也先后就读于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和伍勒小姐学校,并与夏洛蒂一起去布鲁塞尔,但更多时候还是在家中自学。
艾米莉天真烂漫,热爱广阔的大自然。艾米莉继承了凯尔特人的血统,加上长年居住在偏僻的山乡,因而养成了外表沉静,内心刚强的性格。她渴望爱,却又得不到爱,不被理解,遭到冷落。加之看到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恶行和弊端,更使她感到失望和痛苦。艾米莉的一生郁郁寡欢,孤寂凄凉。
1847年艾米莉的《呼啸山庄》与妹妹安妮的《艾格尼丝·格雷》一同出版。但并未受到赞扬,反而受到很多抨击。1848年12月19日,艾米莉因肺病去世。
直到将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呼啸山庄》的内涵和本质,承认它是一部奇书,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从而把它列入世界文学名着之列。
艾米莉的作品特点
创作明显受到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及哥特式的影响,但其仍具有独创性和突出的超前性。中的人物带有典型的约克郡人的特征,古老的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活动背景明显属于作者所生活的那片遥远的荒原。
的叙述手法复杂多变,以描写性叙述为主,书中没有任何离题的谈话,也没有作者从“全知全能”的角度进行的分析和评论。同时,书中充满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极其强烈的激情和极其深刻的内心体验。
艾米莉的代表作《呼啸山庄》
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的孩子,因为恩肖对其颇为宠爱,引起了儿子亨德雷的嫉妒。恩肖去世后,希斯克利夫成了亨德雷的奴仆。希斯克利夫与恩肖的女儿凯瑟琳相恋了,但最终凯瑟琳还是嫁给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悲伤出走,三年后,发财的希斯克利夫回到呼啸山庄,对亨德雷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并夺走了恩肖家的家产。为了报复埃德加,希斯克利夫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并对其进行迫害。经过长期的计划,埃德加也逐渐落魄,希斯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
即便成功复仇,但希斯克利夫仍摆脱不了对凯瑟琳的思念,强烈的思念使他终日不吃不喝,最终在相思中去世。
这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在论及人际关系,特别是男女关系时,艾米莉认为以人的社会地位来衡量个人价值是极其错误的,破坏真挚而自然的感情不仅是残忍的,而且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