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苏俄文学代表作家(3)

作者:高强

|

类型:人物·传记

|

更新时间:2019-10-08 03:18

|

本章字节:7828字

《复活》


在作为陪审员参加一次审判的时候,聂赫留朵夫发现被诬告杀人的妓女正是他曾诱骗过的少女玛丝洛娃。十年前的一幕幕便由此展现:聂赫留朵夫在上大学期间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玛丝洛娃,在占有了玛丝洛娃之后,聂赫留朵夫便抛弃了她。玛丝洛娃因此而堕落。聂赫留朵夫因此而心神不宁,其他法官、陪审员也心不在焉,结果错判了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聂赫留朵夫搞清楚他们失职的后果后,决心设法补救。


在此后的一次赴宴中,聂赫留朵夫看到了上流人物的种种粗鄙和卑劣,因此而感到厌恶,提前离开。回家后,聂赫留朵夫反思了自己的人生,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也是堕落腐败的,因此,他第二天就搬出了现住的大房子。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表示要赎罪,甚至要和她结婚,但她拒绝了。虽然聂赫留朵夫尽力帮玛丝洛娃翻案,但他的努力毫无结果。最后,聂赫留朵夫选择陪玛丝洛娃一同去西伯利亚。在路上,玛丝洛娃原谅了聂赫留朵夫,但为了聂赫留朵夫好,她嫁给了尊重并体贴她的西蒙松。


对旧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也揭露了官场中的种种黑暗。男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在精神和道德上都得到了复活。


82契诃夫(18601904)


1860年1月29日,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生于亚速海沿岸塔干罗格城一个小商人家庭。契诃夫的祖父曾是农奴,后来成功赎身。母亲是虔诚的东正教徒,契诃夫在母亲的影响下具有了悲天悯人的性格。后来,因为父亲的杂货铺破产,一家人前往莫斯科谋生,契诃夫为了学习法语,而没有随行。为了生计,契诃夫在业余时间做起了家教。直到考入莫斯科大学医学系,并取得奖学金后,契诃夫才来到莫斯科与家人团聚。


契诃夫在二十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短篇《给博学的邻居的一封信》,这部作品让他小有名气。因这篇,契诃夫与着名风景画家列维坦结识,并成为至交。自此,契诃夫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以此来承担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大学毕业后,契诃夫成为了一名医生。在给平民看病期间,契诃夫对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创作了《变色龙》《外科手术》等名篇,并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集《梅尔波美娜的故事》。此后,契诃夫接连发表了多篇佳作,并开始尝试剧本创作。


1886年,契诃夫第一部喜剧剧本《论烟草的危害》被搬上了舞台。同年,在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维奇·格里果罗维奇的鼓励下,契诃夫决定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写作,并逐渐写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的佳作,在这一年里,他创作了一百多篇短篇。此后,契诃夫在乌克兰旅行,进行了短暂的修整,归来后,迎来了他的又一个创作高峰。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契诃夫发表了多篇短篇佳作和两部戏剧,并出版了集《在黄昏》,并把这部集子献给了德米特里·瓦西里耶维奇·格里果罗维奇。次年,以中篇《草原》的发表为标志,契诃夫结束了他幽默的创作。凭借这部作品,契诃夫获得了俄国科学院颁发的“普希金奖金”。此后,契诃夫创作了三部戏剧,加入了由奥斯特洛夫斯基创办的剧作家协会。


契诃夫长途跋涉考察了库页岛和西伯利亚的政治犯流放地,那里惨烈的情景给契诃夫留下了强烈的感触。契诃夫对社会的黑暗有了清醒的认识,也因此将作品的创作转向了揭露沙皇专制下的黑幕。


从流放地归来后,契诃夫创作了中篇《决斗》,这篇作品挑战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观点。接着,契诃夫的创作重心转向了戏剧创作。此后,契诃夫根据在库页岛上的经历,创作了中篇《第六病室》。这部作品继《决斗》之后,再一次向托尔斯泰“勿抗恶”的观点进行了抨击。此后,他出游意大利和巴黎。


因为在照顾病人时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契诃夫于1893年到尼斯去休养。1896年,契诃夫创作的喜剧《海鸥》在彼得堡皇家剧院首演,但这部作品恶评如潮,这让契诃夫心灰意冷,一度放弃了剧本创作。


两年后,契诃夫加盟莫斯科艺术剧院。在那里,契诃夫结识了高尔基等文坛名人,他们一起研究创作舞台艺术,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其间,契诃夫帮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使他的戏剧理论成型。当《海鸥》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再次上演,一扫两年前的颓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为此,莫斯科艺术剧院将海鸥作为了院徽,以示纪念。此后,契诃夫与苏沃林前往西欧旅行。因为契诃夫支持左拉在德雷福斯案件里的正义行动,但苏沃林却与其意见相反,两个人的关系因此而疏远。


1900年,契诃夫当选为俄国皇家科学院名誉院士,并于次年与在《海鸥》中扮演女主人公的克尼碧尔在雅尔塔结婚。为抗议俄国皇家科学院无理撤销高尔基名誉院士称号的决定,他与科罗连柯发表声明一起放弃在1900年获得的名誉院士称号。


1904年1月17日,契诃夫生前最后一部戏剧作品《樱桃园》在莫斯科艺术剧院首演,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5月,契诃夫出现了哮喘,病情持续了一个月,并没有好转的迹象,甚至出现了心力衰竭的情况,契诃夫不得不前往德国黑森林进行温泉疗养。7月15日,契诃夫因医治无效在德国病逝,遗体葬于莫斯科。克尼碧尔为其守寡一生。


契诃夫的作品特点


作品早期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晚期则将重点转移至小资产阶级分子在俄国大革命前夕,对现状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作品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不同性格、不同背景下所形成的矛盾带动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将社会问题展现在读者面前。作品里充满平凡琐碎的情节,营造出契诃夫独有的具有抒情意味的叙事风格。语言凝练简洁,节奏紧凑,讽刺文章华美而犀利。有时为了加强作品的戏剧性,契诃夫也在作品中加入了对穷困人民善意的嘲笑。


契诃夫的代表作《变色龙》


一只小狗咬了金银匠的手指,巡官则根据众人对小狗主人身份的猜测而不断变换着对金银匠和小狗的态度。从最开始要弄死狗,到最后因为确定狗是将军哥哥家的狗后,巡官夸奖狗好。通过这一系列态度的转变,表现出了当时官场和社会的黑暗。


《套中人》


别里科夫晴天带雨伞,用衣领挡住脸,当他看到政府压制人民的法令时,便嚷嚷着:“千万别出乱子啊!”虽然他只是一个中学教师,但他却能够影响全城人,所有人在他落后的思想管束下都活得很压抑。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描写,讽刺了沙皇政府扼杀一切生机的制度。


83高尔基(18681936)


1868年3月28日,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贫苦的家庭,原名阿历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的父亲是一个木匠,在他年幼的时候便去世了。父亲去世后,高尔基寄宿在外祖父家里。在那里,高尔基见识了外祖父的凶悍和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而反目的情形。高尔基以这些经历为题材,创作了《童年》。


在外祖父家里,高尔基并没有得到爱和关怀,他十岁的时候便开始赚钱。他捡过垃圾,做过邮递员、各种杂工、面包店的学徒,之后也当过铁路职工和律师事务所里的杂工。高尔基以这些经历,创作了《在人间》。


此后,高尔基成功地进入喀山地区的大学进行学习。在那里,高尔基在图书馆里自学了欧美古典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接触到了革命运动。但高尔基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使他在大学里交不到什么朋友,为此,高尔基十分孤独,并于1887年自杀过一次。虽然自杀未遂,但高尔基因为这事患上了肺结核。高尔基以这些经历为基础,创作了《我的大学》。


此后,高尔基创作了一首诗,却被一个诗人痛批。深受打击的高尔基放弃了文学创作一段时间,徒步穿越了俄罗斯、乌克兰,直达第比利斯。在那里,高尔基结识了一些革命者和大学生,在他们的鼓励下,他重拾文学创作。


1892年9月12日,高尔基在当地报纸《高加索日报》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短篇《马卡尔·楚德拉》,并使用了马克西姆·高尔基(意为“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此后高尔基在萨马拉的一个报社当了一名记者,并正式开始了文学创作。三年后,高尔基以出版的《依则吉尔的老婆子》和《鹰之歌》两部着作,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1898年,高尔基出版的《特写与短篇集》受到读者的喜爱,并使他名扬国外。


在圣彼得堡学生示威活动受到血腥镇压后,高尔基创作了《海燕》,这篇作品在革命聚会上广为传诵。在接下来的两年里,高尔基分别创作了反映社会矛盾的《小市民》和《底层》,受到了贫困人民的热爱和支持。高尔基的一系列行为惹恼了当局,但因为高尔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当局政府不敢轻易迫害高尔基。最终,当局还是将他流放到克里米亚,在那里,高尔基受到了朋友和敬仰者的隆重欢迎。


此后,俄罗斯科学院决定接受高尔基为名誉院士。当沙皇尼古拉二世得知此事后,对这一决定进行了否决。为此,以契诃夫为代表的众多知名院士对沙皇提出了抗议。后来,高尔基又因为对沙皇警察血腥镇压平民示威提出抗议,而再次被关押。但沙皇政府迫于外国传媒舆论的压力,很快将高尔基释放。


二月革命后,俄罗斯的政治气氛有所缓和,高尔基投身到对革命的宣传上,创办了《新生命》杂志,列宁则成为该杂志的总编,两人因此结识。此后,政治气氛再次紧张,高尔基被迫离开俄罗斯来到法国。


高尔基反对西方国家向俄罗斯贷款,当他得知西方国家决定向俄罗斯提供贷款后,写了一篇侮辱性的小文章《美丽的法国》。此后,高尔基来到美国,企图为共产党筹款,但当局以他与女随从的不正当关系来诬陷他,使他的计划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