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强
|类型:人物·传记
|更新时间:2019-10-06 13:18
|本章字节:11856字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背景简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日益发展,16世纪时,法国的资产阶级已经具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并借此影响封建朝廷的政治,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发生动摇,这便引起了法国的文艺复兴运动。
倡导人身自由、新思想和恢复经典历史的面貌,反对神权、迷信、伪科学和宗教教条的人文主义是法国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下,法国文学作品对反封建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主要作家
37拉伯雷(约14941553)
弗朗索瓦·拉伯雷出生于号称“法兰西的花园”的法国中部图尔省希农市希农城,父亲是名法官。在希农城,拉伯雷度过了幸福的童年,那里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习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拉伯雷的父亲希望拉伯雷成为一名修士,在他十几岁时,便被送到了离家不远的塞乃村寺院。在那里,拉伯雷学习了文学、法学、医学、哲学、拉丁文,并且成绩优异。在此期间,拉伯雷认识了修士皮埃尔·拉米——一名古希腊文化的崇拜者,在拉米的影响下,拉伯雷开始钻研起古希腊文。
拉伯雷学识日益长进的同时,还与一些知名人士密切交往。但修道院的保守派认为古希腊文化都是异端,因此拉伯雷全部的希腊文书籍被没收,并受到了惩治性的禁闭。拉伯雷愤然离开了该修道院,转到了本笃会圣彼得修道院。在那里,拉伯雷受到了爱好古典主义的院长的赏识,被聘为院长的私人秘书和其侄儿的家庭教师。这段时期,拉伯雷广泛接触到了各色人等,对封建法律制度的黑暗和经院教育对人性的摧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加速了他人文主义思想的成熟。
1528年到1530年间,拉伯雷游学各地,拓宽了视野,并获得了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的学位。1531年,拉伯雷在里昂的罗讷河圣母堂医院当起了医生,因其医术精湛,被尊为医学泰斗。此后的两年里,拉伯雷先后出版了长篇巨着《巨人传》的前两部。虽然该书广受欢迎,但因其对经院哲学、教会、修道院、法官和教育机构的猛烈抨击,此书受到神学院的追究。
拉伯雷对知识的渴求使他重入蒙彼利埃大学医学院,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里昂用一具被绞死的犯人尸体作人体解剖,这在当时是为了追求科学真理、不怕触怒教会的非常大胆的举动。
1545年,《巨人传》第三部在国王的特许发行证的保护下,第一次用医学博士拉伯雷的真名发表,并在扉页上,给保护人文主义者着称的纳瓦尔王后玛格丽特·德·瓦洛亚题了一篇献词。这一部作品仍充满了批判和讽刺,并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关于妇女问题的混乱思想。可是该书出版后不久,国王便去世了,对该书愤懑不已的神学家再次对拉伯雷发起了进攻,即使连玛格丽特也无法保护拉伯雷。最终,被列为禁书,出版人被烧死示众,为避难,拉伯雷逃到了边城梅斯。
但拉伯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创作,于1552年出版了《巨人传》的第四部。该部作品继续讽刺罗马教廷,自然,也受到了与前三部相同的待遇,拉伯雷也因此丢掉了刚担任不久的神甫之职。
1553年4月9日,拉伯雷病死于巴黎。拉伯雷逝世九年后,《巨人传》第四部的续篇《钟鸣鸟》出版。两年后,《巨人传》第五部全部出齐。
拉伯雷的作品特点
作品充满了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对圣人遗物的盲目崇拜,反对毫无作用的朝圣,对腐朽的古老制度进行了抨击和讽刺,进而提出人的解放。虽然故事情节荒诞夸大,但都充满了对人的敬意。
作品极富想象力,充满魔幻色彩。充分运用了外国语、外省方言,甚至有新创的词语。运用各种搞笑的艺术,因为拉伯雷认为“笑是人的本质”。
拉伯雷的代表作《巨人传》
巨人高康大在中世纪的教育环境下,各方面都显得落伍。后来,他请了一位人文主义的家庭教师,在他的教育下,高康大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在第二部中,高康大的儿子庞大固埃在法国进修,在那里他遇到了各种神话人物。在第三部中,第二部出场的巴奴日当上了国王,但因为他挥霍无度,很快便身无分文,为此他求遍所有职业的权威人士,接触到了各种答案,最终决定去找“葡萄酒权威”解决问题。在最后一部中,庞大固埃和巴奴日一同去找“葡萄酒权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许多新奇的事。直到在第五部中,他们才终于找到了“葡萄酒权威”,换来的答案却只有一个字“喝”。
在这部长篇巨着中,主人公遇到了各种神话人物,经历了各种荒诞而又有趣的情节。在一连串奇遇中,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恶行,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充满了反封建和反宗教的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对人的歌颂,体现了人的力量和尊严。
38蒙田(15331592)
1533年2月28日,米歇尔·德·蒙田出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六岁以前,蒙田寄宿在身为农民的教父母家中。他的幼年由只说拉丁语的老师教导,因此以拉丁语为母语。得益于流利的拉丁语,少年时代的蒙田曾在拉丁剧中担任主角。
蒙田二十四岁时任职于波尔多最高法院,以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其间,与博埃希成为挚友。六年后博埃希不幸离世,蒙田因此大受打击。此后,蒙田的孩子相继夭折,父亲也离开了人世,蒙田继承了父亲在乡下的领地。因厌倦社会的繁杂生活,向往休闲安逸,所以,蒙田退居蒙田堡,潜心写作,过起了隐居生活。
因为患上了肾结石,蒙田开始了周游欧洲的旅程,并寻找疗法。在欧洲游览期间,蒙田收到一封信,信中请求他担任波尔多市市长。蒙田因为结石的折磨和不想放弃自由的生活,而有所犹豫。当他回国后,便收到了国王亨利三世的亲笔信,邀请他出任波尔多市市长,蒙田无法违抗,只好上任,直至1585年。在担任市长期间,蒙田继续增修《随感录》。
1592年,蒙田病逝于蒙田堡。
蒙田的作品特点
随笔作品涉及面广,几乎无所不谈。结构有意松散自然,但彼此连贯。在随笔中,蒙田将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相结合,展现出他独特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散文语言摒弃华丽的修饰,行文简洁流畅,多用比喻,使得内容生动形象。
蒙田的代表作《随感录》
这是一部思想着作。蒙田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口号:“我知道什么?”在文中,蒙田不仅怀疑别人,怀疑世界,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作者感到自己知之甚少。这一怀疑论的提出,体现了人类在文化心态方面走向了成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结晶。
同时,蒙田主张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组织属于自己的自由而独立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古典主义时期文学背景简介17世纪中期,法国文学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借用古典文学里的故事,展现了崇高而悲壮的统治阶级的生活。因此,它受到当时的君主专制的政治保护和鼓励,同时,它也为君主专制服务,为其礼赞,推崇君主专制政治所需要的道德规范。
在艺术上,古典主义文学崇尚完整而严谨的结构和明晰而简洁的语言。
主要作家39莫里哀(16221673)
1622年1月15日,莫里哀生于巴黎一个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本名为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7世纪40年代,法国的戏剧艺术达到了巅峰,而莫里哀的外祖父便是戏剧迷,各种戏剧都不错过。在祖父的影响下,莫里哀对戏剧产生了的热爱。同时,在无神论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莫里哀试图通过戏剧这个具有影响力的形式改良世风。
不过,莫里哀的父亲希望他能子承父业,或做律师。为此,父亲安排莫里哀到贵族子弟学校克莱蒙中学读书,并在他毕业后,为他买了一张奥尔良大学法学硕士的文凭,同时,将自己花钱买的“王室侍从”的身份给了莫里哀。
但是,莫里哀对戏剧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退。1640年,莫里哀拜来到巴黎演出的意大利着名喜剧演员斯加拉姻希为师。在此期间,莫里哀因对戏剧的爱好与二十二岁的剧团名伶玛德莱娜·贝扎尔结识,并成为一生的挚友。
为了戏剧事业,莫里哀放弃世袭权利,与贝扎尔三兄妹及其他九位热爱戏剧的朋友一同组成了“盛名剧团”,莫里哀在团里负责对外联络事务,并充当悲剧角色。但剧团最终以演出失败而破产,莫里哀也因为剧团的债务问题被拘押起来,由父亲保释出狱。这次失败并没有让莫里哀灰心,他仍继续坚持戏剧理想。
1644年,莫里哀取艺名为莫里哀,并结识了音乐家吕利,开始了两人的合作。次年,莫里哀与贝扎尔兄妹一起加入了老演员查理·迪弗雷尼领导的流浪剧团。在新剧团里,莫里哀集领班、导演、演员、编剧四职于一身。他们离开巴黎,开启了在法国西南一带长达十二年的漂泊生涯。
在这期间,莫里哀广泛地接触了各色人等,对法国社会和人民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当时备受欢迎的闹剧和以演技着称的意大利“即兴喜剧”,这些为他后来成为一名出色的戏剧活动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随着剧团负责人查理·迪弗雷尼去世,1652年以后莫里哀成为剧团的负责人,并将剧团重新命名为“盛名剧团”。经过这些年的打拼,“盛名剧团”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阵容也扩大了不少。莫里哀决定将剧团带回法国主要城市,与那些实力雄厚的剧团一较高下。
四年后,莫里哀创作的诗体喜剧《冒失鬼》《爱情的埋怨》先后上演,均获得了成功,这使得巴黎的文艺界也得知了他的剧团。在路易十四的邀请下,剧团在卢浮宫进行了公演,并大获成功。作为奖赏,路易十四授予他们以“御弟剧团”的称号,颁发年俸。自此,莫里哀结束了颠簸的生活,定居巴黎。此后的日子里,莫里哀埋头创作,进入了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期,同时也因为太过勤奋,而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莫里哀创作的《可笑的女才子》因为对贵族的腐朽生活进行了抨击,而惹恼了贵族势力,遭到了禁演。但莫里哀并没有放弃,并创作出了法国第一部成熟的古典主义喜剧《太太学堂》,这在法国喜剧界中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该剧因为宣扬新思想,对封建主义思想和宗教进行了否定,而再次遭到禁演。为此,莫里哀创作了《〈太太学堂〉的批评》和《凡尔赛宫即兴》两出论战性短剧为该剧进行了辩护,对遭受的攻击进行了反击。
1664年,莫里哀写成杰作《伪君子》,以此为标志,莫里哀的喜剧创作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同时,他对封建思想和宗教的抗争也进入了最激烈的时期,并为此创作了《唐璜》和《恨世者》,而其创作的《吝啬鬼》和《乔治·唐丹》是揭露正在上升的资产阶级的两部最佳剧作。
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在身体非常不适的情况下,带病参加自编剧目《无病呻吟》的第四次公演。他在舞台上的种种虚弱表现被观众认为是切合剧目内容非常真实的表演,因而赢得了热烈的喝彩。演出刚刚结束,精疲力竭的莫里哀便昏倒在椅子上。大伙赶紧把他抬回家里,并由两名修女守护。晚上十点,莫里哀在一阵咯血后,便与世长辞了。
莫里哀的作品特点
作品虽然不乏风趣、粗犷,甚至闹剧成分,但这些戏剧的情节都很自然,也符合日常生活,并对社会进行了客观的评判。喜剧创作手法丰富,在闹剧中也可以看到严肃的态度。
莫里哀的代表作《伪君子》
该剧描写了教会骗子答丢夫骗得商人奥尔贡的信任,成为他家的座上宾。在奥尔贡家中,答丢夫想尽办法使其将已有婚约的女儿嫁给他,并图谋夺其财产。在答丢夫即将成功之时,他的阴谋败露,被捕入狱。
这是莫里哀喜剧创作的巅峰,在这出戏中,莫里哀创造了答丢夫这个典型的伪君子的形象。通过他一次次勾引欧米尔,并在这个过程中克服了两个艰难的阻碍,表现出他的伪善、狠毒,强调了以他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的阴险可怕,深刻地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
《吝啬鬼》
阿巴贡爱财如命,为了钱财,他不仅对家人和客人极为苛刻,甚至不惜去马棚吃荞麦,也要将吃斋的日子延长。在对儿女的婚姻方面,阿巴贡坚持让他们和有钱人结婚,不允许他们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可他却爱上与儿子相恋的玛丽雅娜。一天,阿巴贡发现儿子与玛丽雅娜幽会,同时,又发现他埋在花园地下的金币不见了。阿巴贡痛苦不堪,误认为钱是乔装成用人的贵族青年法赖尔偷去的。在法庭上,误会被化解,而阿巴贡的儿子也与玛丽雅娜喜结良缘。
阿巴贡是世界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通过这一人物,莫里哀指出了当人们崇尚“拜金主义”,将钱财当作最主要的东西时,钱财将会主导人类,并形成种种邪恶的力量。光明世纪时期文学背景简介18世纪,法国文学进入“光明世纪”,即启蒙运动世纪。这与英国的启蒙运动的含义相同,此外,法国的“光明世纪”还含有另一层含义:指18世纪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思想曙光。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将文学作为他们宣传启蒙思想的武器,将哲学融于文学之中,形成了哲理、哲理戏剧,这些文学形式也成了18世纪文学的主流。
主要作家40伏尔泰(16941778)
1694年,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父亲先后做过法律公证人和审计院司务,因此,父亲也希望他能从事法律行业。而伏尔泰的语言天赋逐渐显露出来,在高中时代便掌握了拉丁文和希腊文,后来又掌握了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英语。
法律专业毕业的伏尔泰,在巴黎担任一名律师的助手,后来又担任过驻外使馆秘书和法庭书记,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上流社会的人,有助于他认清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种种阴暗。
1717年,伏尔泰因讽刺影射宫廷的***生活而被关入巴士底狱。在被关押期间,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作《俄狄浦斯王》,并第一次用“伏尔泰”署名。次年,伏尔泰出狱后,该剧在巴黎成功上演,并引起了轰动。这次成功使伏尔泰赢得了“法兰西优秀诗人”的桂冠。
1725年,伏尔泰遭到贵族德·罗昂的诬告,再次被投入巴士底狱。次年,伏尔泰被驱逐出境,开始了在英国的流亡生涯。
在英国的三年时间里,伏尔泰研究了当地的政治制度和风俗民情,并对英国的唯物主义和牛顿的物理学新成功进行了学习,最终形成了他反对封建主义的政治主张和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在此基础上,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哲学和政治学专着《哲学书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