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待到梦想成真时

作者:张贤亮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8 04:57

|

本章字节:19514字

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


为失败而衰老,


他们一定乐观地


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


梦的非凡功绩


才智和勇气必定满意地与机遇共享荣誉。


(摘自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的《快乐的期待》)


大凡是人,在睡眠的时候都要做梦,儿童、成年、老年皆不例外。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费斯指出,综其人的一生,有4年的时间是在梦里度过的,有生命总量的120还多。一个人一生要做15万个梦。


对于梦,古代西方人认为“梦是人的灵魂出游”,当时不让叫醒熟睡的人,更不可移动他的躯体,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出游的灵魂还没有回来。那么灵魂到哪里去了呢?是到神那里去聆听训示去了。故有“梦乃神谕”的说法。古希腊大诗人荷马曾说过:“诸神用梦把他们的意志传达给人。”


我国古代也同西方一样,认为“梦是灵魂出游”,“梦乃神谕”。我国古代占梦、释梦的书不少,《周公解梦》、《孔明解梦》等在民间广泛流传,一种新兴的谋生行业,专门替人解梦的“圆梦先生”也应运而生。


我国古代描写梦境的文学作品,多如满天星斗不可胜数。自《庄子》中的庄周梦蝶,唐代李白、杜甫、李贺等人写下了大量与梦有关的诗篇。宋代大诗人陆游谈到梦的诗词多达90多首。元代关汉卿所写有《蝴蝶梦》、《绯衣梦》和《西蜀梦》,明代汤显祖的传世名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和《邯郸记》,统称为“临川四梦”。在方面,曹雪芹的《红楼梦》可算登峰造极之作,不仅书中记述了大梦小梦30余个,而且全书本身就是个长长的梦……


对梦作最初较科学解释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中的潜意识活动。”他的这一观点逐渐使人们在梦的问题上达成了一种共识。


美梦也好,噩梦也罢,都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境遇有关,可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好了,我们先看一个故事,然后再接着对梦进行探讨。


19世纪初,有一个问题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的化学家:已发现的各个化学元素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一问题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使他们对之进行了艰苦的思考和探索研究。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自1865年担任彼得堡大学的化学工程学代理教授以后,便开始着手撰写一本新的无机化学教材。他充分、仔细地研究了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一段时间里,对各种元素的次序该怎么排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找了几张厚纸,在上面打上格子,分别写上化学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和主要性质,并将他们剪成小卡片。他把这些卡片一会儿这样排列,一会儿那样排列,希望通过排列它们的顺序,能够体现出元素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


如此紧张地工作了三天三夜,仍然毫无结果。由于过度疲劳,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在梦中,他竟见到了一张他日思夜想的元素表:每一横行都是按化学元素原子量的逐步增大而排列,同时又按它们的性质的相似性对应着排成几个纵列。


门捷列夫猛然醒来,立即记下了梦***现的那张表。经过反复核算,他发现只有一处需要修改。门捷列夫兴奋地拿起铅笔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标题:根据元素的原子及其化学近似性试排的元素表。


就这样,化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素周期表诞生了,虽然它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周期表的雏形。门捷列夫的这一伟大贡献,不仅在于他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而且还在于他在元素周期表中预言的元素,竟与后人的发现惊人的一致。


后来,有记者问门捷列夫:“您怎么做梦就能梦出一张元素周期表来?”门捷列夫听后哈哈大笑,反问记者:“你以为做一个梦就能梦出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来吗?你可知道我研究这个问题已经20年了!”


我们接着谈梦。


梦是人类的生命所必需的,有些人认为梦是无关痛痒的皮毛小事,其实差矣。科学家们曾多次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些身体健康的人分成甲、乙两组,晚上让甲组照常睡觉、做梦,而对乙组的人,在他们睡着以后,当仪器显示出正在做梦时就将他们叫醒。十几天后,乙组的人生理上都发生了一系列异常现象,脉搏、血压、体温等,都有所增高;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有所减弱。同时还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如紧张焦虑、暴躁易怒、记忆力减弱、出现视听幻觉等。这充分说明,一定数量的梦,对维护生理和心理的平衡是不可缺少的。


至于梦境的内容,不外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我们的古人早就有“白日思之,夜则梦焉”的经验总结。梦***现的许多事物、事件和情景,做梦者醒来后常会感到莫名其妙,自以为从未经历过。实际上是自己忘记了,但它们却保留在潜意识中。弗洛伊德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的一位同事有一段时间不知为什么总梦见一头黄狮子。后来,一次清理家中的东西时,这位朋友发现了一个陶瓷做的黄狮子玩具。他母亲告诉他,这是他小时最喜爱的玩具,这时,他恍然梦醒。


梦境的生理方面,有来自内在感觉的刺激,例如,膀胱充盈,需要小便时,就会梦见四处寻找厕所;肚子里的蛔虫多了,就会梦见同人吵架。有的来自外部感觉的刺激。例如,胸部被手臂等物压住,就常常梦到被野兽抓住,要躲躲不开,要喊又喊不出来。


除了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作用之外,还应注意两点:1梦具有预示病变的作用;2梦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


不过这两点与我们所研究的创新思考问题关系不大。


了解梦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扬长避短,更好地利用梦为我们的发明创造做出贡献,具有很多益处。


2


浅议梦思维的作用


命运女神微笑时,可要搂住她啊!


(托富勒,摘自姚晓静主编的《名人名言录》)


正常人的心理活动,是显意识和潜意识活动有机结合的产物。梦作为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也是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梦是人的潜意识和显意识相互沟通的主要形式之一。梦主要靠潜意识活动起作用,同时也有显意识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受显意识的制约。梦虽然不能像显意识那样精确地描述客观现实,但它也包含了人的某些认识因素。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指出:“我们必须考虑这样一种可能性——在晚上,我们是不是不自觉地将我们的意念与记忆材料作了重大的改造。如果的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俗话所说的在你要作重大的决定以前‘还是睡个大觉再说吧’,真是太有道理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查尔斯·莱格夫在《梦的真谛》一书中这样坦言:“做梦其实是一种自我谈话和自我交流。它和清醒时的自我反省、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等非常相像——当然它和清醒时的沉思、回忆或预感等思维活动就更加接近了。”


梦思维实际上是人清醒时的思维活动的继续,或者说是人脑延续到睡眠状态的思维过程。从梦思维与人的潜思维的关系来看,梦思维是潜思维的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潜思维的思考成果突然输送给显思维,是为灵感。那么,梦思维既然也是一种特殊的潜思维,它在梦境中奉献的思维成果,自然也是灵感的一种表现,只不过比一般灵感有些特殊罢了。


好了,繁冗的理论先介绍到这里,让我们在一种轻松状态下看一个有关梦的实例。


1992年,复活节的前夜,奥地利药物学家维勒从梦中猛然惊醒,他马上开灯起床,在一张纸片上匆忙写下了几行梦中所想到的计划,然后入睡。


第二天早上六点起床,他想起夜间曾经写过一些重要的东西,马上找到了那张纸片,但由于夜里的字迹太潦草,他怎么也辨认不出所写的是什么内容了。那天夜里三点钟,梦中又出现了这个想法。这次他不再犹豫,立刻起床穿着睡衣就跑进了实验室,按照梦中所示方案用蛙心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


维勒先刺激一只青蛙心脏的迷失神经,让它停止跳动几分钟,然后把这只青蛙心脏中的生理盐溶液灌注到另一只青蛙心脏中去,于是另一只青蛙心脏也停止了跳动。


这个实验第一次证明了神经能够靠化学媒介传递兴奋和抑制,这种化学媒介就是“乙酸胆碱”,它是动物体内最重要的神经递质。


维勒以上实验的设计,是他“梦中所想到的计划”,而且在第二天晚上,“梦中又出现了这个想法”。维勒这个著名的“双蛙心灌注实验”,显然得益于他的梦思维。


根据有关学科对梦的研究所积累的材料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上面的实例,我们对梦思维的作用,试作如下总结。


(1)整理信息的功能。


人在有梦睡眠状态,脑电波的频率加快,和人在清醒时的脑电波相似。科学家据此推测,有梦睡眠能对人在清醒时所接受的各种信息起一种筛选整理的作用。它将有的信息纳入潜意识范畴;有的在显意识中长期储存,有的则短期存纳。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指出,随着接受和储存信息的日益增多,头脑中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就会越来越困难。如果没有梦的筛选整理工作,人脑中的各种信息就会成为一团乱麻,造成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的大大减弱。


(2)延续思考的作用。


梦思维是人醒觉时的思维活动的继续。在这方面,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很多,不再重复。


(3)纠正偏颇的作用。


梦作为潜意识活动,对人的情绪能起一种平衡、调节的作用。梦思维作为潜意识活动的高级形态,它对人的认识也能起到一种平衡调节作用。这表现在人常常能在梦中注意到被忽略或被低估的问题的另一面,而且这一面往往是不利的方面。比如对某位异性朋友“一见钟情”,认为他到处都是优点,“美不胜收”,而不能自持;而夜里一觉醒来,马上意识到:“不合适的地方不少,看来不能这样。”从而使人对问题重新做一番审查,以防止或纠正偏差。人们常说的“一觉醒来就改变了主意!”即是如此。


(4)想象创新的功能。


梦所进行的基本心理活动,是想象活动。梦思维在思维想象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梦思维是思维想象的基本内容之一。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莱格夫在《梦的真谛》一书中说:“梦是想象在睡眠时的活动形式。”在这方面,相信读者在许多文艺作品中早已“尝试”过,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正因为梦具有以上诸般“神通”,我们也把它当做创新思考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研究,以便有助于我们和读者进一步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3


妙计在梦中酿成


当它袭击人的时候,是不预先提醒的。


(摘自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的《莫里哀喜剧选》)


灵感作为一种“奇特”的思维成果,它的出现也需要有一种特别好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鼾然的梦境中和梦后美美的闭目回味其中情节的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混沌”状态,就是产生灵感的最佳温床之一。


自发地得自梦中的灵感,与一般的灵感相比较,虽有些区别,但它们大体上是相同的,或者说是近似的。


皮埃尔·弗吕谢尔对梦和睡眠做了20年的深入研究,他在《睡眠革命》一书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时候,我们晚上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第二天清晨却有了意外的突破。这不是受外部刺激的原因,而是我们的大脑在夜间紧张工作的结果,是用大脑夜间无意识的劳动为自己的工作服务。当你在睡觉前被一个问题困住,你别去努力寻求答案,只需清楚地把它记在脑子里,常常在第二天的早晨你会收到一份意外的礼物。你也可以在入睡前准备第二天的会议、讲座,考虑一周的计划……待你天明醒来时,你的工作将会猛进一步。”


我国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在他编著的《智囊》一书中,给我们讲了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梦中得妙计》。


明成祖在钟山为明太祖朱元璋雕刻功德碑,为了显示气派恢宏,这个碑雕刻得异常高大壮观,但却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由于雕成的龟形碑座过于高大,在当时的情况下,竟没有办法将功德碑放上去。群臣束手,百匠无策,一时间成了一道难解的题。


一天,明成祖做了个梦,梦中有位长须飘飘,面若满月,目似朗星的神人告诉他:“要想把碑竖在神座上,就应该使这个龟不能见人,人也不能见龟。”说罢,神人翩然而去。成祖激灵梦醒,反复思考梦中神人说的话,想着想着,办法就想出来了。他命人在石龟的周围堆土,当土堆到龟背一样高时,就用车子把功德碑拉到龟背上。碑在龟背上竖好后,再将周围的土铲除掉,没费多少力气,威武高大的功德碑便矗立在人们眼前。


明成祖得到上述妙计,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想了很久仍“没有办法将碑放上去”;然后在梦中得到了神人的启示——“龟不能见人,人也不能见龟”;最后又经过“想着想着”,才终于“想出来了”。梦中的“神”人,不过是古代的人们抹上去的迷信色彩而已。在梦里所获启示——梦思维奉献的成果,显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研究方面,关键性成果来自意外的梦境的事例也很多。


先看一下国外的。


美国发明家赫威在研制缝纫机的过程中,屡遇挫折,举步维艰。


一天夜里,他梦见国王向他宣布一道命令,如果24小时内制造不出缝纫机来,就用长矛处死他。他看见尖上有小洞的长矛向他慢慢地扎下,又慢慢地抬起,反复数次……赫威惊出一身冷汗,猛然醒来。后来,他根据梦境,终于设计出针尖上带眼的上下移动的缝纫机。


再关注一下国内的。


我国东北辽宁省本溪市,因修建高速公路的需要,一幢花费了300多万元巨资兴建,仅使用了六年时间的七层大楼,如果不能向后移动14米,就只有将它拆除了。移动如此“庞然大物”,谈何容易!


1994年11月,我国著名的挪楼专利发明人高继良勇挑重担。在他精心设计、组织和指挥下,居民不迁出,水、电、气不中断供应,这高楼竟“乖乖地”沿着他的指挥棒平移了14米。


人们不禁要问:“高继良从哪学来这一套出神入化的‘功夫’?”


《辽宁日报》的报道对此做了回答。现摘如下:


“30年来,一直被挪楼梦想折磨的高继良头发已由黑变白,挪楼欲望越来越迫切,走路、吃饭、出差,甚至在梦中时时都闪现‘挪楼’二字。熟悉他的人都说,老高想挪楼都想疯了。一天,他出差到青岛,躺在招待所的床上似睡非睡间,突然想到如果房子是船,大地是水,挪楼就如水上行船,该是多么简单的事啊!对,把楼的底座造成船形,一切都会迎刃而解,30年的难题,刹那间豁然开朗。”


高继良的成功,有赖于30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头发由黑变白”,直至“想疯了”。古人所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30年的难题,”在“似睡非睡间”“豁然开朗”,亦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所以,在较长时间里专注而紧张地思考某个问题的过程中,在睡后醒来时,不急忙起床,而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最佳状态中,静思一下昨晚的梦中,灵感这个神秘女神是否悄然来临,把“她”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找回来,也许它就是寻了千百度而不见的一件“珍宝”呢。


4


自觉搭设产生梦中灵感的温床


明智的人决不坐下来为失败而哀号,他们一定乐观地寻找办法来加以挽救。


(摘自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


读者大都有这样的体会,或者说有过这样的经历或经验,尤其热恋中的情人:对他(她)日夜牵挂,朝思暮想,即使在梦中一见也万分高兴,结果那个他(她)真的在梦里出现了。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表明,自觉入梦思考问题,并非只是专家学者们特有的专利本领,而是一切正常人都可能运用的思考方法。问题仅在于,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运用的程度和效果会有所不同。


发明大王爱迪生在繁忙紧张的研究和新产品试制工作中,常常会“偷懒儿”,即躲在那个角落打个盹,小睡一会。他的这个习惯和他的发明一样出名,很多人都知道。一般人都认为,作为发明大王的他平时太劳累了,睡眠太少了,所以需要小睡一会来消除疲劳。


果真如此吗?


《发明心理学》的作者罗斯曼为我们展示了爱迪生小睡的另一面,也算作谜底吧。


“遇到障碍时,他总在实验室里躺下休息,打一阵瞌睡,而在睡梦中会忽然产生一个克服困难的办法。”啊,原来如此!


大发明家遇到的问题自然要比普通人多。爱迪生“遇到障碍时”,“就在实验室里躺下休息,打一阵瞌睡”,然后“在睡梦中会忽然产生一个克服困难的办法”。爱迪生这样故意在睡梦中“产生克服困难的办法”,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利用梦思维中产生的灵感。难怪他养成了爱小睡的习惯,原来那是与发明成正比的。


这种自觉入梦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又一“发明”,而是古已有之的“老办法”。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都设有许许多多“释梦堂”,人们碰到难题或生了什么重病,都到这里寻求神的教诲和帮助。神职人员便对这些人实施“催眠术”,让他们躺在殿堂里睡一觉,做上一梦,聆听神在梦中的“教喻”和“指点”。


在我国,据《睡眠与梦》作者万文鹏、阮芳赋披露,西双版纳的基诺人对梦境回忆能力极强,他们遇到有事待决时往往要祈梦。如盖房选地基这件大事,便由家主祈梦。若梦见打得野兽,敲竹筒进山寨,主凶,便另选地基;若梦见死人,装棺入土,主吉,便兴高采烈盖竹楼。更为有趣的是,基诺人祈梦便会得梦,而且得到的梦往往是依照习俗能够解释的梦……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萨尔瓦多·达利,常常利用睡觉前后的恍惚状态捕捉灵感,他觉得这时幻觉特别丰富,各种形象特别生动,色彩特别艳丽。为了能及时抓住这种状态中的灵感,达利自有他的一套方法:他坐在一把有扶手的椅子上,手里拿一串钥匙,在椅子旁边的地上放一个搪瓷盘。当他睡着的时候,手一松,钥匙“叮当”落入盘中,发出一阵脆响,被惊醒的他立即把头脑中刚刚浮现过的怪异景象粗略地勾画出来。


当有人问匈牙利生物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思提吉奥伊尔:“您的那些新设想从何而来?”


他答:“在我的床上。当清晨3~4点钟醒来时,或者在还未睡着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脑子做了大量无意识的工作。我的很多重大问题就是这样解决的。”


俄国著名芭蕾舞表演艺术家乌兰诺娃也曾这样对人们讲述:“如今我常在梦境中跳新的舞蹈,排练新的节目,这对一生从事芭蕾舞的演员来说,是很自然的。”


好了,我们不再列举这方面的例子了。对于反复思考而未能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何不有意识地轻松地把它“装入”梦中,力求在梦中或梦醒后的状态中,获得一个奇妙的解决方案呢?


5


利用梦思维成果的条件


一个机会从不会出现两次。必须当机立断,不然就永远别要。


(摘自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的《母与子》)


学以致用,再好的东西,我们不会利用,与一堆垃圾何异?我们用很长的时间,牵涉了很多的精力,学到了很多很好的知识,然而,我们不知道,或不会用它,那么,请问,这样的知识又有何用?


对不起,亲爱的读者,好像我们扯得太远,离题万里了。


要想利用好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必要的条件是不行的,那么具体地说,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


好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言归正传,继续“梦”中之游吧。


梦思维所获得的成果,作为灵感的一种,它必然具备灵感所共有的属性,如“突如其来”、“不受控制”、“不明踪迹”、“一闪而过”、“粗糙模糊”、“难以重视”等;同时,它又应具有自己的“常与怪诞情景相结合”、“以形象为重要手段”、“以象征为主要手法”等特殊的个性。例如,梦中的乌纱帽、官服、龙袍、龙椅等,可能象征某种官职、官位或升迁;梦见谁死了或病了,可能是表示做梦者对这个人的某种看法或感情。


19世纪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是苯环形结构的发现者。他从1865年就开始探索苯分子的化学结构,先后做过几种不同的设想,后来都被自己一一否定了。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发现苯分子的环形结构的呢?他自己介绍道:“事情进行得不顺利,我的心想着别的事了。我把长椅子转自炉边,进入了半睡眠状态。原子在我眼前飞动,长长的队伍,变化多姿,靠近了,连续起来了。一个个扭曲着、旋转着,像蛇一样。看!那是什么?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在我眼前轻蔑地旋转。我如同从电掣中惊醒。那晚我为这个结果工作了一整夜。”


后来,凯库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苯的环状结构理论,导致了有机化学研究的重大革新。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利用梦思维的条件。


首先,要有梦能够加以利用的自觉意识。这虽然不难做到,但却相当重要。这是先决条件,“心诚则灵”嘛。如果思考者从思想上对梦灵感采取漠视的态度,根本就谈不上对其加以利用了。


其次,要有充足良好的睡眠状态。充足正常良好的睡眠,是大脑充分放松的基础。它能使显思维被抑制,潜思维更加活跃。如果老是处于睡眠不足或严重失眠状态,那是不行的。当然也不是说睡眠时间越长越好,应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和经济状态而定。


第三,临睡前要反复思考几遍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主要是为了强化头脑中的问题意识。显思维加强了对问题的思考,也就能更有力地促进潜思维把问题接过去进一步加工。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明确指出:“只有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才会在梦中幻觉出新的发现。”


第四,入睡前对自己进行这样的暗示。我一定要记住所做的梦。因为梦和梦中的灵感都稍纵即逝,极难捕捉。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加强显思维在这方面的警觉,这样当潜思维在梦中取得成果及时奉献给显思维时,显思维能快速准确地把握住它们。


第五,在睡梦中若有所得,要力争及时醒来。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不易做到。因为梦中可能是人最惬意最舒服的时候,美梦醉人,使人甘愿沉湎于温柔之乡。这时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与自己的懒惰和贪图舒适的习惯做斗争。也可采纳英国心理学家埃文斯的建议:“把你的闹钟拨得比平常早10分钟,你也许会在一个梦中醒来,因为最后一个梦通常正好是在你醒来之前。”


第六,睡醒后保持一段时间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混沌”状态。这样就能使“梦境”在头脑中多“待一会儿”,便于回忆梦中的情景。据研究表明,前半夜的梦非理性成分较多,模糊性与荒唐性也较强,后半夜和临醒前的梦的理性成分较多,出现灵感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清晨醒来后不急着起床,来个再入梦乡,俗称“回笼觉”,则更有利于灵感的出现和捕捉。


第七,不断总结自己自觉入梦思考问题的特点和经验。不同的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在利用梦思维的问题上,同样会千差万别。根据总结自己某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对症下药”,不断地点滴积累,以日益提高自己利用梦思维的技巧和能力。


第八,慎重对待梦思维及其成果。目前的科技水平还远远不能从心理和生理上充分、彻底地揭示梦思维的奥秘,还不能充分认识和掌握梦思维规律,因此,对梦思维的理解和对梦成果的估价必须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逻辑检验和实践检验,切莫走入误区。


第九,一定要结合个人的生理特点和健康状况,不见得人人都适宜有意识地去培养自觉利用梦思维的习惯。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和成熟期,更需格外慎重对待此事,千万不要盲目从事。


各种思维创新的方法,都是死的知识,它能给读者提供的只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读者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掌握和运用它们,在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出更辉煌的业绩,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甚感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