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贤亮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8 04:57
|本章字节:31370字
人而无恒
终身一无所成。
按图索骥与削足适履
仅为了学问而钻到牛角尖里去,又有什么用?
(摘自我国文学家南怀瑾的《谈历史与人生》)
从小学到中学、大学,何止十年寒窗苦?十几年的含辛茹苦夜以继日为了什么?
不用我说,所有的人都十分清楚,是为了掌握知识,好在将来激烈的人生舞台占有一席之地。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一个人没有丰实的知识做牢固的基础,谈什么报效祖国,振兴中华?恐怕连自己最起码的生存都会成为问题。但是,是不是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呢?其实也未必尽然。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学富五车,但并不能称之为人才,不但没有创新出科学成果,倒成了被蜘蛛网中困住的蝴蝶,欲罢不忍,欲飞无力,实实的可悲可叹。
我国春秋时的秦国人孙阳,因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优劣,而被人们称为专门负责玉皇大帝的马的神——伯乐。
孙阳根据自己多年识马的经验,编写了一本名书《相马经》。其中描述了千里马的各种特征,并绘了许多插图,用来给寻千里马的人作参考。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老爸的《相马经》,心想,近水楼台先得月,放着这么好的条件,我不去寻千里马,还待何时?于是,他一边背着《相马经》上的“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一边翻看着《相马经》上的插图,一摇三晃地上了路。
走了没多远,他一眼瞄见路旁有一只大个儿的癞蛤蟆,是高脑门,大眼睛,对,就是它,便三窜两跳把它捉了回去,宝贝似地献给老爸:“我寻到一匹千里马,和《相马经》上说得差不多,唯一的缺陷是它的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儿!”
孙阳看了看儿子手里的这只大癞蛤蟆,哭笑不得,叹了口气道:“这匹‘千里马’爱跳,连根毛都没有,没法骑呀!”
上面的故事,归结成一句成语,叫“按图索骥”。它是创新思维的一大障碍。书本知识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盲目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是没有不跌跤子的。
春秋时代,楚灵王在北伐灭掉蔡国后,便派他的弟弟弃疾镇守蔡国,封为蔡公,自己则马不停蹄,挥师东去攻打解国。
蔡公弃疾是个野心家,早就想自己称王,雄霸天下,在奸臣朝吴的怂恿下,突然回国掉转枪头杀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也就是他的两个侄子。由于弃疾还有两个哥哥,所以他暂时还不敢称王,就先拥立哥哥的儿子子午做了国君。正在解国征战的楚灵王得知噩耗,万念俱灰,悬梁自尽。弃疾见灵王已死,又用朝吴之计,硬逼子午自杀,自己不择手段地做了一国之君,史称楚平王。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时期,晋国也发生了一幕类似的悲剧。
荒淫无道的晋献公禁不住爱妾骊姬的枕边风,把她立为夫人后,还要废掉太子申生而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一幕丑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演了。
一天,骊姬设计要太子申生祭奠已死去的亲娘,暗中又派人在祭肉中放入毒药。祭奠完毕,正当献公打算吃些祭肉时,骊姬马上出面阻拦,拿过祭肉丢给狗吃,眨眼之间,狗便倒地毙命。于是骊姬号啕大哭,指责太子申生图谋不轨,欲加害献公,以此篡权谋位。并公然挑拨献公另外两位世子重耳、夷吾的关系。献公目睹于此,信以为真,命申生自尽,接着派兵去捉拿重耳、夷吾。后来,逃跑多年的重耳,成了春秋五霸之一,也就是晋文公。
削足适履这句成语原指骨肉相残,后来渐被人们用来形容委屈自己去适应条条框框的束缚。
按图索骥与削足适履都不利于激发创新思维。有志于创新的朋友一定要从头脑中彻底将它们摒除掉。生搬硬套、委曲求全的人,又怎能在创新的战场上有所作为呢?
2
杯弓蛇影与畏首畏尾
恐惧,它使人们在重大的事情前面望而却步,好比胆怯的野兽,听见风声就吓得逃走一样。
(摘自意大利著名作家但丁的《神曲》)
创新,作为打破旧的规则、观念、习惯和制度的利箭,它需要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大刀阔斧、勇往直前的信念的支持才能取得。在胆小如鼠、闻风丧胆的人面前,成功如同一个高傲的人,是不愿多看他一眼的,更不会向他伸出热情的手来。
令应郴一日闲来无事,便想请办理文书事宜的主簿杜宣到府中小酌几杯。因夏天天气闷热,酒席便命人设在厅堂里。二人把酒临风,谈笑风生,自是一番快意。
在二人谈话的间歇,杜宣低头往杯中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酒中有条赤色的小蛇在蠕动,顿时冷汗顺着背涔涔而下。由于应郴是他的上司,又是给了他很大的面子请他来饮酒,所以他不得不饮,不敢不饮。但当仆人再是时,他死活推却,借故告辞,仓皇而逃。
回到家里,杜宣觉得蛇已进了腹中,正在里面翻江倒海,兴风作浪,一时间腹部痛如刀绞,难以忍受,连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请了很多大夫,吃了很多药,病情仍不见好转。
应郴得知他病了,便到他家探望。问他是怎么闹起这个怪病的,杜宣不好再瞒,便将在他府上喝了蛇酒的事据实相告。
应郴回到家,坐在厅堂中反复回忆和思考,仍弄不明白酒杯里怎么会有蛇。
突然,他一抬头,北墙上挂着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饮酒时坐的位置,斟酒于杯,也放在桌上原来的位置,果然,杯中似有一条赤蛇在蠕动,应郴不觉笑了,原来都是这张弓惹的祸。
是命人请来杜宣,让他坐在原来的位子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告诉他:“杯中之蛇,不过是墙上那弓的倒影罢了。本县令已察明,可以结案了。你就开怀畅饮几杯吧!”
杜宣疑虑即消,病自然也就不治而愈了。
身为主簿的杜宣,不能说他没有知识,应该把他列在“文化人”之列。试问有如此胆小心理的“文化人”,又何谈什么大胆的创新呢?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都非常强大,而且都野心勃勃。
北有强晋,南邻劲楚,中间弱小的郑国,犹如婆婆、儿媳之间的男人,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受着“夹板气”。
有一次,晋灵公为了扩大影响,为称霸诸侯制造声势,特意在郑国附近召集邻近小国开会。郑国处在晋楚两霸之间,既不愿得罪晋国,也怕惹怒了楚国,所以只得找个借口不去赴会。
晋灵公见郑国没来开会,甚为不满,说郑国对晋存有二心。郑国为此惶恐不安,提心吊胆。
郑穆公急忙连夜修书给晋灵公,历数郑国与晋国历史上就有许多友好的关系,说明郑国的处境,表明郑国的态度。信中说:我们郑国夹于晋楚之间,北的晋国,南怕楚国,故而未能应邀与会。这是无可奈何之事,绝非本意。古语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意思是头也怕,脚也怕,全身没有地方不怕。)鹿到临死的时候,为了寻求庇护,是会慌不择路的。一个小国,这样对待大国,也算做到家了。我们郑国,现在正是这样,一贯殷勤地侍奉你们,如果你们还是不满意,我们将十分为难,如果你们逼得太急太厉害了,我们别无选择,只好去投靠楚国去了,我们投靠楚国,那可是你们逼出来的呀!
晋灵公见信后,他怕郑国真的投靠了楚国,让楚国白捡个大便宜,便暂不兴师问罪,而派人讲和了事。
郑国虽是弹丸之地,但毕竟是一诸侯国,而郑穆公身为一国之君,如此可怜兮兮懦弱不堪,在列强虎视眈眈之下,又怎能不成为他人腹中之物呢?作为“领导人”的郑穆公尚且如此,他麾下的文臣武将们,可以断定,也强不了哪去。
身为“文化人”的杜宣,高居“领导岗位”的郑穆公,于情于理,都应该比普通百姓更应有所作为,但事实上远非如此。杜宣被一张弓的影子吓得冷汗涔涔,大病一场;郑穆公更是百般摇尾乞怜,我们看不出这样的人成功之路何在!
所以,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落个树叶也怕砸破了脑袋的胆小鬼,即便具备了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也不会沐浴在辉煌之中。因为他们走进了草木皆兵、闻风丧胆的泥泽。
3
夜郎自大与妄自尊大
人类的最大弱点之一是自命不凡的幻想。
(摘自中国著名作家周作人的《谈虚集》)
古语说:水满自谥,月圆则缺。
缸里已满,你往里倾注得再多,也只是浪费,徒劳无益;月亮到了十五,已如银镜高悬,而随后便从圆满走向不完整的缺陷。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恐怕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而我们自以为是的大人们,却常在这上面栽跟头,留下很多可笑的话柄。
夜郎国地处现今贵州省西部,四面群山合抱,十分闭塞,但它却是我国西南六十多个民族中较大的一个。
汉武帝时,夜郎国的国王姓竹名多同。此人身世怪异。相传有一女子在小溪边洗衣,忽然看见河上顺流漂来三节竹子,并听到竹子内有婴儿的哭泣声,便赶紧把竹子捞起剖开,果然里面有一男婴,于是便抱回家去,精心抚养,后来他能文能武,做了夜郎国王。
汉武帝龙庭初坐,北方匈奴和南方巴蜀不断侵犯边境和背叛朝廷,拒不称臣纳贡。武帝大怒,在派兵抗击匈奴的同时,也决定南征。大将唐蒙应召出征。他向武帝建议要征服南方,必服先结交和安抚夜郎国,然后再由夜郎国的祥柯江南下,开辟进取南方之路。汉武帝准奏。唐蒙率领一万多人马和大批礼物直抵夜郎国。向竹多同转达了朝廷的意愿,以封侯和把他的儿子作为郡守为条件,并送与诸多礼物,提出改夜郎国为郡县。
由于竹多同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国土,也不知道外面的精彩世界,所以把自己的国土贬为郡县,甚感不快。当唐蒙告诉他汉朝有13个州府,每个州府又下辖许多个县,夜郎的国土还不如汉朝的一个县大时,他才同意改夜郎国为汉朝的郡。
夜郎国王,从未出过国,便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了,真可谓井底之蛙,不知天地之间有多大的空间了。
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其时,政权甫定,但天下并非一统,各路豪强凭借自己拥有重兵,独霸一方,各自为政。
在各路豪强中,以公孙述最为强大,他率先在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成都称帝。
为此,盘踞在陇西一带的隗嚣,派马援到公孙述处去打探情报,以商讨如何才能长期割据一方。
马援欣然受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老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他这次去,不但能好好叙旧说故,还一定能受到热情欢迎和款待呢。
然而,公孙述听说马援来见,竟摆出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卫士分列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朝见他,还没说上几句话,便退朝回后宫鬼混去了。他派人将马援送回宾馆,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了官,赐马援官服,好生的忙活。
对此,马援深不以为然,对手下说:“天下处于动荡不安,举棋不定之中,公孙述如此铺张、排场,自以为强大,有真本事的人能跟他一道建功立业吗?”
回到隗嚣处,马援将所见所闻据实以报,然后说:“公孙述好比井底之蛙,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很了不起,妄自尊大,我看他不会有好结果,与其如此,倒不如到刘秀哪里去寻找出路呢。”
后来,马援真的投靠了刘秀,做了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刘秀一统天下。最后,公孙述成了刘秀的阶下囚。
公孙述占据成都一隅,便自以为是而不可一世,倒还作罢,而见了同乡,又是早年的“熟脸儿”,还堂而皇之要马在执见帝王之礼才以得见,实在可气之至,随之又封官赏袍,俨然自己君临天下,更是可笑之至!
夜郎国王和公孙述“皇帝”,在自己所辖所见的一小片天地中,便如此的心高气傲,志得意满不可一世,这种目高于顶、目空一切的狂傲之徒,如何能创造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呢?
伟人毛泽东曾教导我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让我们牢记这一至理名言。
4
半途而废与功亏一篑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曾国藩,摘自《曾国藩家书》)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渴望着成功。因为成功的光彩太绚烂迷人了。但是在通向它的路上,却遍布荆棘。一帆风顺的事情绝不会轻易地出现。在通往成功的创新之路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纷纷落马?
英国著名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对此做出了极其恰如其分的诠释:世界上千万人的失败,都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点就终止不做了。
我认为,所有向成功这个目标奋斗的人们,都应该时刻记住莎翁这句话。
东汉时期,河南郡有一位非常贤惠的女子,姓甚名谁,已无据可考,只知道她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便兴冲冲地回到家,把它交给了妻子。妻子对乐羊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是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抛弃过来的食物,甘愿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的东西而自己享受,岂不玷污了自己的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把拾来的那块金子扔到了野外,然后到远方拜师求学。
光阴似箭,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这长时间了,非常想念,每想至此,都不忍泪下。没有别的缘故。”
妻子听罢,起身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丝丝积累才有一寸长,一寸寸的积累,才有一丈乃至一匹。而今我一刀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辛苦也就白白地浪费了。”她看了一眼乐羊子,接着道:“读书想必也是一理。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有所收获,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我割断织丝又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深深打动,扛起行李,转身而去。一别七年之后,他终于学成归来。
一个“无才便是德”的女子,竟能给这些平时颇为自负的“人物”上了生动一课。我们是否也应像乐羊子一样,不但“非常惭愧”,而且更应该“七年”长别,不达目的誓不回头呢?
为建立西周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召公,对武王说:“玩物这东西根本就谈不上贵贱,关键在于德行。无德,一文不值;有德,物才显得贵重。大德要靠自己修养,贤明的圣主不可以沉湎于声色之中。尤其把人当做玩物加以戏弄,会丧失德行;把稀世物件当做宝贝加以赏玩,会淹没志气。这就是‘玩人失德’,‘玩物丧志’。犬马这种东西因不是本地所生,非常矫情,不宜饲养,就不要养它;珍禽异兽没什么用途,更不应养它;远来的奇珍异宝更不稀罕它。不要人家的东西,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地归顺你。”
“现在最要紧的是珍爱贤人,这是关于国家安定稳固的根本大计,是最为急切和重要的。作为圣明的君主,应该随时随地积蓄德行,从早到晚都要想着德行,不能忽视细微的行为,不以善小而不为。大德的形成,都是靠小德的积累而来,集小善而至大美。这有如堆一座九仞高的土山,只缺少一筐土没有加上去,最终山没有堆成太可惜了。您是一位圣主明君,如果连这些细小的方面都加以注意,给世人做出表率,那么,您的江山也就固若金汤,世世代代地坐下去了。”
上面这段劝谏,就是成语中“功亏一篑”的由来。
通过上面的两组成语,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做任何事情,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只是三分钟热度,一时心血来潮,是不会取得成功。塌下心来,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干一样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
成功属于坚持不懈的硬汉!在创新的路上,做一个不打算回家的跋涉者吧,成功已离你越来越近!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浇绽成功的花朵。
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造访的客人。
5
东施效颦与邯郸学步
最容易通向惨败之路的莫过于模仿以往的英雄们的计划,把它用于新的情况中。
(摘自英国著名政治家前首相丘吉尔的《论马博罗》)
创新,顾名思义,当是一种新鲜的创造。它不是抄袭和雷同,它是独特的,具有创造性的……
越国苎罗(今浙江省江诸暨南),出了位名动天下的美女。她姓施,因家住若耶溪西岸,大家都管她叫西施。
若耶溪东岸也有一位姓施的姑娘,她长得奇丑,因家住岸东,人们称之为东施。因为丑,东施便非常爱仿效漂亮姑娘的服饰、姿态和动作,作为大美人的西施,自然成了她心中的偶像和仿效的对象。例如西施穿什么款式的衣服呀,梳什么样的头发啦,走起路来的动作呀,她都铭记于心,回家后都要认真演练几次,“推敲”一番。
有一天,西施心口疼,走路时候双手捂住胸部,并且皱着眉头。村里人见她这般模样,都对她说:“瞧这姑娘的模样,准是非常难受,真是可怜啊!”
说来也巧,西施的病态美被东施看见了,她一边看,一边用心默记她难受的姿态和动作。回到溪东岸,马上仿效西施的模样,双手捂住胸部,同时皱着眉头。
东施的这副尊容,让村里人大吃一惊,来了什么可怕的妖怪,模样这般可怕?有钱人家赶紧大门紧闭,没钱的人家慌忙携妻带女,四处逃开,不敢见她。
东施姑娘只知道人家皱着眉捂着胸很美,大家更加喜欢她,却并不知道那种美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西施本来就美的无与伦比,即使她得了病,捧心皱眉的病态,人们也看得如痴如醉,我见犹怜;而您东施姑娘,天生和猪八戒的姨姥姥差不多,再捧心皱眉的一闹腾,可不吗,哪来的老妖婆?难怪人家都逃之夭夭。在走向成功的创新问题上,盲目地模仿和照搬成功人士的套路,应该说和东施一样可笑。
赵国的都城邯郸,有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男女老少,走起路来都风摆柳般优美。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决定不顾路途遥远,专程到邯郸去学步法。
置身邯郸,少年定睛一看,这里人走路的步法果然与寿陵的不同,还别说,确实比寿陵美得太多了。眼见为实,少年觉得不虚此行,打算好好地学。
怎么学呢?开始他只是看人家怎么走,回到住处凭记忆学着走。后来他觉得这样容易忘,便整天跟在人家屁股后面,模仿着走。但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不像。
这是什么原因呢?他思来想去,是因为自己太习惯寿陵步法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他决定放弃原来的步法,完全照搬邯郸人的步法走路。
不料,这样一来更糟糕了。走路时既要注意手脚如何配合,又要想着先迈左脚还是右脚,还要注意上身如何摆动,甚至还要计算脚步移动的距离和上身摆动的幅度。结果手忙脚乱,满头大汗。
少年越学越累,终究没有学会。最后,垂头丧气的他连原来怎么走路都忘了,结果不得不爬着回了寿陵。
寿陵少年的好学是值得称道的,他的勤奋也是可嘉的。但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仿效,吃人家嚼过的馍而沾沾自喜,到最后竟数典忘祖,连走路都不会了,落个爬着回家的下场,也实属自讨苦吃。
创新,是一种身体劳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是思维的一种长期积累的奉献。它虽然借助了许多前人的智慧和成功的经验,但它总之是个人思维的一种升华,它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所以它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产物。
盲目地追随、模仿都是创新思维的最大禁忌,是将创新引向歧途的毒饵。作为所有追求创新的人们,对此应该深恶痛绝,毫不客气地予以摈弃。
6
磨杵成针与磨穿铁砚
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摘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科学家谈人生》)
对于创新,无论从体力上还是脑力上,都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它必须依靠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才能完成。它又具体地落实在对工作的勤奋上。
创新不是到市场上去买商品,只要付了钱便可随意挑选,俯拾皆是。
创新的成功,是勤奋战胜了懒惰的结果。
勤奋能使人身体健康,头脑清醒,内心完美;勤奋乃是好运之母。爱因斯坦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犹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天资聪颖,机智过人,5岁时开始读书认字,10岁时已能吟诵许多诗书了。
李白的父亲是个富商,家里有很多的钱,对李白非常宠爱。李白从小养成了好玩的习惯,不能专心致志地读书。往往读了一会儿后,就扔下书本,溜到外面偷懒闲逛去了,很不勤奋。
一天,满本的“之乎者也”李白又读烦了,便溜出学堂。在出去游玩的途中,在一河边,李白见一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李白非常纳闷,上前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啊?”
老婆婆抬眼瞧了瞧李白,回答说:“孩子,我这是在磨绣花针哪!”
李白异常惊奇,说:“啊?这么粗的一根铁棒,要把它磨成绣花针,能行吗?”
老婆婆慈祥地笑笑,对李白说:“只要我一日不停地辛勤磨下去,日积月累,铁棒会越来越细,最后总有一天,会成为手中的绣花针的!怎么会不行呢?”
李白听了深受触动和启发,于是下决心勤奋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位名垂千古的伟大诗人。
白发皓首的老婆婆,依然那么勤奋不止,追求她的事业——根绣花针,青年人更应在精力充沛时,一心扑在心爱的事业上,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做出贡献者,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辛勤耕耘者。只要工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就这么一直流传至今,总会给我们以无限的启迪吧。
五代时,有个名叫桑维翰的学子,一心想考取进士。第一次应考时,主考官非常迷信,看了看他卷子上的名字,皱着眉头对身边的人说:“这个人怎么姓桑?”
旁边的人不知主考大人的意思,都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神色。主考接着说:“‘桑’和‘丧’同音,很不吉利。此人文章即使做得最好,也决不能录取!我可不愿沾上晦气哟!”
由于这荒诞的理由,桑维翰与功名无缘而名落孙山。
桑维翰得知自己是由此而没被录后,极其愤怒:“我要写一篇文章,来破除这种迷信主张!”
他挥笔写一篇《日出扶桑赋》。原来,传说古代有棵大神木,名叫扶桑,太阳就是从扶桑那出来的。他认为:太阳出来的地方跟扶桑的“桑”也有关系,太阳不是依旧光芒万丈,照亮万物吗?我的“桑”字又有什么不吉利的呢?
有人规劝他说,通过其他途径一样可以做官,干吗一棵树上吊死,非要考那个进士呢?
桑维翰不接受规劝,坚定地说:“我意已决,就是要考取进士!”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他请人打铸了一方铁砚,并拿了铁砚给朋友们看,他发誓:“除非这铁砚磨穿了,我才走其他途径去当官!”
凭着他的勤奋和毅力,最后终于考取了进士,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桑维翰一心考取功名的想法,不值得我们提倡,但他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磨穿铁砚的勤奋执著,确实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成功女神是不愿垂青懒惰的客人的。英国人雷诺兹曾经说过,如果你富于天资,勤奋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你智力平庸,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天才做不到的事,靠勤奋也能做到。
7
奋不顾身与舍生忘死
勇敢是世人公认的最大美德。
(莎士比亚,摘自姚晓静的《名人名言录》)
创新需要勇气,因为创新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打破一些旧的条条框框,砸开一些束缚人的锁链。这些条条框框和锁链,有些是数千年一直沿袭下来的东西,在人们的脑子中比较根深蒂固;有些是领导者的金口玉言,神圣不容侵犯;有些是权威的盖棺定论,已成铁定的定理公式,不容置疑;有些是自己多年的习惯使然,改变了也就等于否定了自己,尤其对一些在某些领域颇有建树的人,这等于破坏了自己来之不易的形象。因此,没有一颗勇敢的心,创新是很难做到的。
南北朝时,有个青年叫宗悫,字无忌。出自武术世家的他,虽然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是他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十分热闹。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趁着大家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已潜入宗家的库房大肆行盗。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向人们报告了这一情况。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只有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
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
宗悫面无惧色,大喊一声,举剑直刺盗贼。宗家宾客也一齐呐喊助威。盗贼见势不妙,丢下财物,落荒而逃。
众人见盗贼已被赶走,纷纷称赞宗悫勇敢,少年有为。问他长大后要干什么,他昂头大声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干一番伟大的事业。”
几年以后,有人侵扰边境,皇帝调集人马前往讨伐,宗悫自告奋勇,请示参战,被皇帝任命为振武将军。
一次主帅派兵包围了林邑王控制的区粟城,正在攻打不下时,敌人又派来了大批援兵。主帅命宗悫阻增援之敌。
宗悫设计,先把部队埋伏在援兵的必由之路,等援兵一进入包围圈,伏军立即出击,把援兵打得落花流水。就这样,宗悫果然替国家打了不少胜仗,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洮阳侯,实现了少年时的志向。
创新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虽看不见刀光剑影,但所面对的“敌人”也和“盗贼”、“敌兵”一样可怕,如果没有宗悫那样“奋不顾身”的英勇作风,同样不会取得“赫赫战功”。
公元73年,东汉明帝派窦固征讨匈奴,时年已41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一同出征。在那场惨烈的战役中,班超立下了战功,由此深受窦固赏识。不久,明帝派他和军中高级参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36名勇士,首先来到鄯善国,开始国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非常周到,待若上宾;过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下来。班超断定,肯定是北方的匈奴也派使者来了,国王才会举棋不定,不知投靠哪方为好。如果国王翻脸,把这36人全部献给匈奴,那他就算彻底完蛋了。情况已万分危急。班超背着胆小怕事的郭恂,做出了果断决定。
他乘着夜幕作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他让10个勇士拿着鼓,藏于匈奴使者的房后,并跟他们约定,见到火起,便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勇士都手执兵刃,埋伏在大门两侧。
顺着风势把火引燃,顷刻间战鼓大噪,杀声震天,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3个敌人。匈奴100多人葬身火海,另外包括使者在内的30多人悉数被歼。
接着,班超提着匈奴人的头颅去见鄯善国王,国王吓得面如死灰,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对他作了解释,并加以抚慰。这样,国王决定投靠汉朝,为了表示死心塌地,他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做了人质。一场凶险,被班超的舍生忘死化解。
俞吾金在《思考与超越》中说:“勇敢是与深思和决断为伍的。”光具有内心的勇敢是不够的,在困难面前果断地出击才是重要的,只有内心的勇敢而不付诸行动,和纸上谈兵差不多,是没有益处的。
我想借拿破仑的一句话来做本文的结尾:天下绝无不热烈勇敢地追求成功,而能取得成功的人。
8
一字之师与青出于蓝
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苏格拉底,摘自姚晓静的《名人名言录》)
谦虚的人,如同秋天一片待开镰收割的谷子,给人一种沉稳踏实的可亲可敬的感觉。在农人的眼里,是一片喜悦和惬意。
谦虚如大海一样,放低了自己的位置,智慧和力量则昼夜不息,滚滚而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博大精深,浩瀚无边。
唐朝有个和尚叫齐己,住在江陵的龙兴寺。他博学多才,以诗著称,自号衡岳沙门,一时间名气很大。
一个冬天的早晨,他刚做完早课,一个小和尚兴冲冲地跑进佛堂,连声大喊:“师父,后园的梅花开了,快去观赏吧!”
齐己一听,立即起身到后园去。
此时的后园,梨花般飘飞的雪花,给后园带来几许的宁静,几枝怒放的梅花俏裁枝头,暗香袅袅,平添了几分幽远。
“嗬!真是太美了,简直就是一首诗”齐己赞叹着,观赏着,一首咏梅诗在他脑海里瞬间酝酿而成,脱口而出: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早梅》诗写好,齐己照例又拿去给诗友们品评。诗友们看过之后,都认为写得诗很好,其中一人道:“袁州(今江西宜春)的郑谷,善写《鹧鸪诗》,人称郑鹧鸪。此人诗文的特点就是用词非常准确、生动,师父不妨请他给看看。”
齐已点头称是立即带上自己的《早梅》诗,冒雪动身去寻郑谷。
郑谷读了《早梅》后,沉吟片刻,说:“既为早梅,‘昨夜数枝开’这句,不足以点明‘早’字,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的好。”
齐己听了郑谷的话,果然觉得十分有理,便口称老师,双膝跪地虔诚地向郑谷行了大礼。
其余文人墨客,觉得郑谷虽然只替齐己的诗改换了一个字,却使全诗确切、生动多了,便都说郑谷是齐己的“一字之师”。
齐己在当时也很有名,却因郑谷改换一个字而跪地称师,这是多么难能可贵!也就因为他的谦虚,后来他的诗越写越好,声名大震。
南北朝时,李谧拜孔燔为师,刻苦追求学问。
由于他天资聪慧,加上专心刻苦,过了几年,他的学问已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燔,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孔燔因自己有这样的学生而深感自豪。不仅如此,他自己有了疑难问题,还向学生虚心请教。
李谧觉得孔燔是自己的老师,对他的问题,在解答时总是脸红红的,吞吞吐吐,很不自然。
于是孔燔诚恳地对李谧说:“我向你请教问题,你不要不好意思回答。凡在某一方面有学问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更何况是你呢?”
孔燔虚心向学生求教的佳话传出后,人们深受感动,有人编了一首短歌,颂扬他不耻下问的精神:
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常,在明经。
它的大意是,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然而它却比蓼蓝蓝得更深,颜色更加艳浓。
齐己向郑谷学习,拜他为师已是可贵;而身为李谧授业解惑的恩师,孔燔却能不耻下问于学生,更乃难能。实为一段千古佳话。
志得意满,自以为是的人,目空一切,如满满的杯水,再也不愿汲取任何东西,这样的人是很难在事业上有所创新的。
谦虚,是对自己的不满足;谦虚,是对更高目标追求的开始。作为一个有望在事业上有所创新的人,应时刻牢记它,使它渐渐溶入你的血液和行动中。
9
囊萤映雪与凿壁偷光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
(宋庆龄,摘自张南的《名人名言》)
卢梭说:“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却是生发壮志的泥土。”刻苦努力的人,把磨难化作双翼,而后一飞冲天。
有一首歌唱得很好:“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晋代时,有个叫车胤的孩子,非常热爱学习,但因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家长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连晚上点灯用的油都没有钱买,为此他只有利用白天的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在门前默背一篇文章,忽然,许多萤火虫在院里飞舞,一闪一闪的亮光点缀在茫茫的黑暗中。他忽然灵机一动,如果把这星星点点的萤火虫聚在一起,不就成了一盏灯了吗?于是,他找来一只白绢口袋,捕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着袋口,把它吊起来。“灯”虽然不够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车胤心中大喜。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赶忙出去捉。
就是在这种不用耗油的“灯”下,他刻苦学习,后来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境遇和他差不多,由于没钱买灯油,天一黑,就只有钻入被窝,望着天上的星星入梦。如此,让晚上的大好时光白白溜走,他觉得真是太可惜了。
一天夜里,他从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隐隐透进一丝光亮。他爬起来凑近窗子一看,原来是外面的大雪映出来的,对,可以利用雪光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消,穿上衣服,找出书本,来到屋外。宽阔的地上雪光映照,比屋里亮多了。孙康顾不上刺骨的北风,专心地读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站起来在雪地上跑一圈,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都会有孙康蹲在地上就着雪光读书的身影。刻苦的学习,促使他的学业突飞猛进,使他成为一位饱学之士。
他的这种苦学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被尊为一代楷模。
车胤和孙康囊萤映雪,在一寒一暑中刻苦修炼,终成了栋梁之材。无独有偶,汉朝的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也因家贫买不起灯烛,夜里无法捧读心爱的书籍,而异常苦恼。
匡衡的家境贫寒,但他的邻居却非常殷实,每天晚上烛光摇曳,屋里亮得无异白昼。
他想到邻居家去读书,可是却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邻家的烛光,被他永不用还地给“借”了过来。他把书本对着这束光,兴奋地读起来。
他读书越来越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这可怎么办呢?
有一天,他发现县城里有个财主,家里堆放着很多的书,就去帮财主家干活,不要一分工钱。
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地给我干活呀?”
匡衡也不隐瞒:“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资,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所有的书,统统借给他看。
后来,匡衡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看起来,在贫困的土壤里,只要把刻苦当做肥料,同样可以长出参天的大树,同样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对于创新的人来说,正因为前进的道路上有各种困难,才需要激活思维,去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10
闻鸡起舞与席不暇暖
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
(福特,摘自《外国名人演讲集》)
时间是一切事业成功的最为重要的组成材料。
时间不会看任何人的脸色,它总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走不息。
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曾经这样告诫人们:“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去时间相比。”如果大好的青春时光在无聊和闲散中度过,那么岁月将是一场凄凉的悲剧。时间最后留给我们的只有苍老和死亡。
对于想改变思维方式,进行创新的人们,也许除了聪明便不再有别的财产,而时间就是你的资本。
消磨时间的人将一事无成,而善于珍视和掌握时间的人,将会是一个成功者。
祖逖和刘琨都是晋代著名的将领,两人孩童时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青年时又一起去司州任主簿。两人情同手足,志同道合,意气相投,非常希望有朝一日能为国出力,干出一番事业来。
当时,西晋皇族内部钩心斗角,争名夺利,各少数民族首领乘机起兵作乱,西晋王朝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祖逖和刘琨对此深感焦虑。
有天夜里,祖逖被远处农舍传来的鸡叫声惊醒,便用脚把熟睡的刘琨踢醒,问:“你听到鸡叫声了吗?”
刘琨爬起身,侧身细听了一会,说:“是啊,是鸡在啼鸣。不过,半夜里鸡叫好像是凶兆啊!”
祖逖一边起身穿衣,一边反驳他说:“这不是凶兆,而是催促我们快点起床锻炼的叫声。还是赶快起床吧。”
刘琨欣然接受祖逖的观点,跟着穿衣起床,两人来到院子里,仰头一望,灿灿星光布满天宇,低头一瞅,月色如银泼满大地。对此良宵美景,二人拔剑对舞,直到东方曙光初露,他们才汗流涔涔收剑回房。
天长日久,二人的武功剑术大增。
后来,祖逖和刘琨一起参加了收复北方失地的战斗。战场上他们英勇杀敌,竭尽全力,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做出了贡献。
鸡啼声声,催有志之士奋起惜时;星光点点,照刻苦之人舞剑争晨。
细细地分析起来,祖逖和刘琨的成功,并未有其他原因,只是比别人更加珍惜时间,“闻鸡起舞”而已,好像命运之神格外关照珍惜时间的人。
东汉时的大臣陈蕃,从小怀有大志,刻苦好学,为人刚直不阿,尤其在学习时常忘了时间。
他十五岁时,因为废寝忘食地扎在屋里读书,许多天也不去打扫院子,以至于满地都是枯枝败叶。
一天,有位老人来到他家,见院子里黄叶飞扬,很不整洁,便责备他说:“你为什么不把院子打扫一下呢?”陈蕃回答说:“男子汉大丈夫在世,应当以扫除天下丑恶为己任,哪有心思去管自己家的院子呢?”
老人听了惊赞不已。
后来陈蕃做了乐安太守,他的上司青州刺史李鹰为官清正,秉公执法,对属下要求极严。不少官员为此辞职而去,唯有陈蕃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受到了李鹰的赏识。但由于他与当权大臣意见不合,被贬为豫章太守。
豫章有位贤德人才,名叫徐樨。陈蕃抵达豫章后,还未把家安顿好,就叫人去打听这位贤才的住处,准备去拜访他。
来迎接他的一位官员知道这一情况后,对陈蕃说:“大人请先安顿好家眷再说,徐先生就住在城里,时间有的是,过几天再去拜访也不迟啊。”
陈蕃回答说:“从前,周武王一进城就去登商朝贤臣商容的家门,他求贤若渴,可说连席子也没有坐暖。我学古人礼贤下士,上门拜访有什么不可以的?再说,求访贤者,就应抓紧时间啊!”
为官一任,应该多学陈蕃求贤若渴的精神,一张报纸一杯茶的“公仆”们,总是抱怨时间过得太慢,这种人怎能在业绩上有所建树、有所创新?
今日事,今日毕。不让光阴虚度的人,是财富的拥有者,是成功的掌握者。
千万不要让“以后的日子长着呢”的思维定式束缚着手脚,它是懒惰和失败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