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虹
|类型:都市·校园
|更新时间:2019-10-06 16:31
|本章字节:10006字
1988年,年仅14岁的赖宁是四川石棉县一中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石棉山区是火险区,赖宁读小学的时候就曾三次上山灭火且并不告诉别人,林业部门把表扬信寄到学校老师们才知道。这一年3月13日是个星期天,那天下午三点左右,因八级大风把县城附近一家工厂在山林里的电线杆吹倒,造成电线短路引起大火,火借风势,刹那间,山上一片火海。大片森林、卫星电视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巨大威胁。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和成人一起奋战。大火终于扑灭了,3500余亩森林保住了,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和石油公司油库都平安无事了,但赖宁却没有回来。14日上午,人们在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松树,眼镜丢失了,额头靠着山坡,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势。为了扑灭山火,赖宁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作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并追评赖宁为“十佳少先队员”。1989年5月,全国少工委发起“学赖宁、学‘十佳’,争做优秀少先队员”的活动,《小英雄赖宁》被收进小学语文课本,全国的少年都在学赖宁,赖宁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全国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中,有人认为过度宣传赖宁与提倡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有一定矛盾,于是展开了一场还要不要学赖宁的争论。争论中逐渐明确一个问题:不能鼓励中小学生从事危险行为,必须教育中小学生自护自救;向赖宁学习,主要是学习他爱科学、爱祖国,全面发展,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这二者并不冲突。
海南建省
●1988年,海南从广东省划出来,单独建省。
●关联词:海口、三亚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岛位于我国南海的万顷碧波之中,海南有橡胶、剑麻、油棕等热带经济植物和石油、天然气以及各种丰富矿产,还有“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的旖旎风光。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由于海南岛一直被当成全国国防战略上的前沿阵地,加上体制上的条块分割和地理上的相对封闭,形成了“闭关锁岛”的状态,偏远、闭塞、落后,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生产力非常落后。国民生产总值还远不如内地富裕的一个县,每一年国家都要给海南数亿元的财政补助,有些贫困地区,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1987年8月,国务院向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方案,建议撤销海南行政区,并将其所辖区域从广东省划出来,单独建省。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批准海南建省,同时还通过了“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1988年4月26日,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挂牌。从此,海南成为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海南省人民政府驻海口市,管辖海口市、三亚市、通什市三市和十几个县以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整个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授权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关决定和国务院有关行政法规的原则制定法规,在海南经济特区实施,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二十年来,海南经历了各种风波和曲折,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人民生活从贫困、温饱向着总体小康的目标奋进,实现了从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岛屿到初步繁荣昌盛的经济特区的巨大转变,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的著名论断。
●关联词: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在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十年的重要时刻,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这是他于1988年9月5日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中提到的,但他这一论断的思想可以追溯得更远,而且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阶段。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所致开幕词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985年3月7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他又进一步肯定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这一次的外事会见中他说:“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1992年春,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还说道:“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出发,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状况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结论包含丰富的内涵,涉及到的具体内容有: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作用。二十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直接为生产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诸多因素,从而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最重要力量;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四,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时至今日我们看到,全世界各行各业都在酝酿着高新科技革命,只有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树立科技意识,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才能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呼啦圈
●1980年代末兴起的一项大众健身运动。
●关联词:大众娱乐、全民健身、吉尼斯纪录
如果说1988年是个“摇摆的年份”的话,那是指在这一年中国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在时兴摇晃“呼啦圈”,俨然形成了一场全民健身运动。“呼啦圈”,既是一种运动的形式,也是一种运动的器材。器材十分简单,细细的、软硬适度的一根塑料管围成一个圈就成了,讲究的管子里还会灌些小珠子,这样摇起来会呼呼地响。一群人摇的时候,便会听见很壮观的呼啦声。
其实,比起美国早在1950年代末流行呼啦圈,我们已经晚了近三十年。据说在1958年夏天,呼啦圈就像风暴一样席卷整个美国,成群结队的年轻人晃动着呼啦圈的壮观情景上了《生活》杂志封面和时尚电视节目,而生产呼啦圈的公司日产量达到了两万个,在四个月里至少有2500万个呼啦圈被销往七个国家。甚至在台北,还发生了一万四千多人拥进只能容纳其一半人数体育馆的骚乱事件,起因只是因为这里要举行一场呼啦圈表演。据说,呼啦圈的市场销售量仅仅在1960年就达到了一亿个,没有其他任何玩具能够与之匹敌!
此例意在说明,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尤其“文革”期间的闭关自守,当呼啦圈1980年代在世界范围卷土重来时,中国也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所以很快这种全民健身兼娱乐的运动也传了进来。当时的许多晚会上都有呼啦圈表演,单人转、团队转、一人身上套多个转。1990年亚运会,呼啦圈借此势头更是火了一把!
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上海13岁少女欧阳贝妮登台亮相,旋转98个呼啦圈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引起轰动。几个月后,另一名上海少女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节目中表演了旋转144个呼啦圈,刷新了这项纪录。而另一名上海10岁的小女孩张亚茹所创造的纪录,是连续旋转呼啦圈时间最长达78分钟之久。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呼啦圈较少见了,但做得也更考究了,一种智能型的呼啦圈,在圈上放置了一块电脑芯片,当呼啦圈转动的时候,身体触动内侧的感应部位,就能够发出音乐,并自动记数,每过一百下,就会自动换一种音乐。
魂斗罗
●一款最早流行的家庭电子游戏。
●关联词:任天堂、游戏玩家、超级玛利、电子游戏产业
魂斗罗是1980年代末期开始风靡的游戏。这款游戏是日本柯纳米(konami)公司于1987年发行的街机射击游戏系列,1988年被移植到家庭游戏平台。在中国,魂斗罗影响了整整一代游戏玩家,几乎成为当年家庭电子游戏的代名词。
“魂斗罗”一词是印度梵语的中文发音,魂斗罗是婆罗门斗士中的一位。相传他能以一当十,战死后直立不倒,后成为神,供人膜拜,所以他是印度一种神勇武士精神的象征。在日语这个词的含义是“具有优秀战斗能力和素质的人”。继魂斗罗成名之后,konami于1988年推出了“超级魂斗罗”,其中很多内容又吸收了美国著名恐怖片《异型》的元素,人物造型则是著名影星史泰龙,由此吸引了更多的玩家。电子游戏机由家用电脑分化出来,自问世起就轰动了全世界,在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一批忠实的拥趸和大群心灵手巧的发烧友。据考证,1958年最初的电子游戏诞生。电子游戏分类为接驳在电视上玩的电视游戏(vgame);大型街头营业用游戏机(arc);拿在手上玩的便携式游戏机(pokegame);以及最早的电脑游戏(pcgame)。电子游戏作为一门产业,应该开始于1970年代中期,但这项新兴的产业发展迅猛,具有高速成长的良好性能。特别是在美、日两国,它们已经把电子游戏业作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一环。美、日两国几乎囊括了全球最大的几家电子游戏公司,后来居上的韩国也将发展游戏业作为一项国策,2002年,其网络游戏的总产值可与韩国传统的汽车工业媲美。今天的电子游戏,不再是单纯的玩具,它正在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发起狂飙突进式的入侵,全性向、网络化、多平台、跨年龄段……电子游戏产业越来越深入人心,经过三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它不仅具有了庞大的产业规模,而且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王朔
●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动物凶猛》《顽主》,以及电视连续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
《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
●关联词:痞子文学、过把瘾就死、千万别把我当人
王朔,1958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北京第四十四中,自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84年,处女作中篇《空中小姐》发表于《当代》,迄今已创作二十多部中篇、三部长篇,并创作了大量的电视剧。因为有四部作品在这一年被同时搬上银幕,文学界、电影界、评论界不约而同称1988年为“王朔年”。王朔是中国作家中作品被搬上银幕或荧屏最多的一位,且都有着不错的收视率。王朔出生于东北,但自小生活在北京,是一位把握了北京话本质的天才作家。在他的笔下有着大量鲜活的市井流行语,人物习惯以“反弹琵琶”的方式表现理想,用调侃的方式躲避崇高,从而消解了中国文学严肃、正经的刻板面目。他创造的“我是流氓我怕谁”、“过把瘾就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等语录,一时间成为坊间的日常用语。调侃是王朔语言的最大特色,或者说王朔把调侃当做了一种语言形式,当成了一种不软不硬的工具,还当做了一种特别的武器。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小人物,你可能随时面临不被尊重,街头的流氓,严肃的老师,专横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无力回击这种侵犯,但又必须采取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时,王朔选择了调侃,这样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护自身尊严的功能。由于调侃成性,王朔成为人们眼中的“痞子作家”。
王朔创作了大量作品,从纯情的《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动物凶猛》到谐谑的《顽主》《一点正经没有》《谁比谁傻多少》,到后来的《无知者无畏》《美人赠我蒙汗药》《我的千岁寒》《致女儿书》等,以旗帜鲜明的民间语言风格著称,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席位,他的作品和话语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思维及表达方式,他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