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光绪大婚

作者:隋丽娟

|

类型:都市·校园

|

更新时间:2019-10-06 16:54

|

本章字节:12970字

慈禧“归政”光绪帝了,履行了十二年前的诺言。然而,她却通过《训政细则》,使自己获得了在幕后操纵皇权、事事“提撕”的制度保障。但是,对于慈禧而言还有一件事情已经到了无法继续拖延的地步,那就是光绪帝的大婚。



光绪十四年(1888),光绪帝十八岁,对于入关后的清朝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晚婚的年龄。慈禧迟迟不给光绪帝举行大婚,其目的就是要在权力的巅峰多恋栈一些时日。因为皇帝只要大婚,就应该亲政,况且民间也有“成家立业”之说。然而,慈禧蒙蔽视听的举措或许连她自己都知道漏洞百出、难以服众。人们不禁要问:慈禧究竟要在何时给光绪帝择后选妃呢?


光绪十四年六月十九日(1888年7月27日),慈禧终于颁发了给光绪帝举行大婚及亲政的懿旨:


“前因皇帝甫经亲政,决疑定策,不能不遇事提撕,勉允臣工之请训政数年。两年以来,皇帝几余典学,益臻精进,于军国大小事务,均能随时剖决,措置合宜,深宫甚为欣慰。明年正月,大婚礼成,应即亲裁大政,以慰天下臣民之望。”(《德宗实录》)


这一懿旨昭示世人:慈禧终于允许光绪帝大婚了!


没有更翔实的资料来记述慈禧此时的真实想法,但是可以想见慈禧一定是万般无奈。对于慈禧来说,两年前,也就是光绪十二年,在所谓的光绪帝亲政以后,她获得了“训政数年”的机会,实质上就是慈禧继续临朝称制。可是光绪帝日渐长大的年龄并没有给慈禧提供充分的训政时间,因为光绪帝的“晚婚”已经成为慈禧不容回避的事实。虽然,没有关于光绪帝晚婚因而招来朝臣们颇多议论的记载,但是对于这件事情朝臣以及后宫中不会没有看法和议论。光绪帝的婚姻大事已经到了无法继续拖延的境地。


这个令人期待已久的懿旨颁发后,朝廷上下颇为震动,反应最强烈最直接的人就莫过于光绪帝本人。在懿旨颁发的当天,光绪帝不再客气,亦不再推辞,顺水推舟地发下了一道上谕:


“兹奉懿旨于明年二月归政,朕仰体慈躬敬慎谦抑之本怀,并敬念三十年来,圣母为天下忧劳况瘁,几无晷刻可以稍资休息,抚衷循省,感悚交深。兹复特沛恩纶,重申前命,朕敢不祗遵慈训,于一切机务,兢兢业业,尽心经理,以冀仰酬我圣母抚育教诲有加无已之深恩。……所有归政届期一切典礼事宜,著各该衙门敬谨酬议具奏。”(《德宗实录》)


从上谕中,我们可以看到光绪帝当时的心情:


首先是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如果说当四岁不到的载湉被慈禧选定为皇位继承人时他还不知皇帝是权力的主宰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教育程度的加深,光绪帝已经逐渐意识到自己仅有皇位而没有皇权的尴尬,他努力地学习,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早日胜任皇权。然而,慈禧在归政问题上的反复,确实令光绪帝的亲政之路曲折而漫长。光绪十二年,慈禧在归政问题上大做文章时,确实使光绪帝大为失望,为此他在书房读书时心情特别沮丧。老师翁同龢曾“力陈时事艰难,总以精神气力为主,反复数百语,至于流涕,上颇为之动也。”(《翁同龢日记》)


所以,漫长等待后的那份喜悦之情自不待言。


其次是跃跃欲试的激动之心。


慈禧懿旨光绪帝大婚,那就意味着亲爸爸的“归政”和自己“乾纲独断”的梦想,十四年的控制和束缚一朝解脱,亲裁大政的夙愿即将实现。因此,光绪帝在随后的上谕中,虽然没有也不敢流露出对慈禧在“归政”问题上的反复的不满情绪,却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希望慈禧可以休息、自己完全能够“尽心经理”朝政的心情。



慈禧的懿旨一经发下,相关部门即开始忙碌。


顺治朝开始,皇帝的后妃主要从来自八旗十三岁至十七岁的秀女中选择。慈禧决定为光绪帝准备大婚后,选秀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经过反复筛选,至九月二十八日(11月1日)五人“入围”:慈禧的内侄女、其弟桂祥之女;江西巡抚德馨的一双女儿;侍郎长叙的一对千金。


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朝服像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载了一段宫中太监的回忆:


“西后为德宗选后,在体和殿,召备选之各大臣小女进内,依次排立,与选者五人,首列那拉氏,副都统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即隆裕皇后)。次为江西巡抚德馨之二女,末列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二女(即珍妃姊妹)。当时太后上坐,德宗侍立,荣寿固伦公主(荣寿固伦公主,18541924,恭亲王长女。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两宫皇太后宣布将恭亲王长女抚养于宫中,晋为固伦公主)及福晋命妇立于座后。前设小长桌一,上置镶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二对,为定选证物(清例,选后中者,以如意予之。选妃中者,以荷包予之)。西后手指诸女语德宗曰:‘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言时,即将如意授与德宗。德宗对曰:‘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据宫监谓,当时称谓如此)。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坚令其自选,德宗乃持如意趋德馨女前,方欲授之,太后大声曰:‘皇帝’,并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即慈禧侄女),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乃将如意授其侄女焉。太后以德宗意在德氏女,即选入妃嫔,亦必有夺宠之忧,遂不容其续选,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对与末列二女,此珍妃姊妹之所以获选也。”


这是一段后人转引十分频繁的史料,细节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在十月初五日,伴随着两道懿旨同时发下,皇后的人选终于公诸于世:


“兹选得副都统桂祥之女叶赫那拉氏,端庄贤淑,着立为皇后。特谕。”


“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五岁女他他拉氏,着封为瑾嫔;原任侍郎长叙之十三岁女他他拉氏,著封为珍嫔”(《光绪朝东华录》)。


在以上两道懿旨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二个问题:


(1)皇后是慈禧的内侄女;


(2)懿旨中只有长叙女儿的年龄,而没有桂祥之女的年龄。


到底是有意还是无意?


要想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查一下史料。


从现存的照片中,我们找到了慈禧侄女也就是后来光绪帝皇后的照片,如果用相貌平平来形容,应该是恰如其分的。仅从外貌来看,与面如冠玉、眉清目秀、体态适中、举止雍容的光绪帝相比,实在无法相匹。


验之于年龄,我们又有了更大的发现,这位被选为光绪帝皇后的慈禧的侄女出生于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1868年2月3日),至光绪十四年选秀时她已经二十二岁,比光绪帝长三岁。帝、后的年龄相差如此之大,在清朝的历史上是罕见的。仅凭二十二岁的年龄参加选秀,也属于超龄。按照清朝选秀的惯例,秀女的年龄应在十三岁至十七岁,虽然乾隆年间为了强化皇室选秀制度的优先性,规定没有参加选秀的八旗女子即使年龄至二十岁,亦不许擅自出嫁。但嗣后被选为后、妃的秀女也鲜有超过二十岁的。


慈禧就是选秀入宫的,而且慈禧又贵为皇太后,对于选秀的祖制,她是烂熟于胸。由此判断,慈禧将自己的侄女选为皇后,并在懿旨中忽略年龄应是有意而为。


慈禧强行将侄女指派给光绪帝做皇后的一个最为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在皇族中加强叶赫那拉氏的血缘。因为光绪帝的后代是要给自己与咸丰帝的儿子同治帝承祧的,光绪帝虽然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却是自己的妹妹和咸丰帝的弟弟的儿子,而皇后又是自己弟弟的女儿,一旦帝、后育有皇子,不仅拥有一半以上的叶赫那拉家族的血缘,而且还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可以弥补同治帝没有后代的遗憾。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安插心腹。归政光绪帝是迟早的事情。嗜权如命的慈禧,是断然不肯彻底归政的,为了能够暗中操纵皇权,慈禧只有选择自己的侄女去影响光绪帝。正如《慈禧外纪》所分析的那样:“太后以己之侄女,选为皇后,亦具有深意。前此为同治帝选择有勇有德之阿鲁特皇后,其后常与太后反对,至其死而后已。太后惩于前事,故此次为光绪帝选后,其意重在为己心腹,以监察皇帝之行为,而报告之。”


慈禧主导了光绪帝的大婚,在光绪帝并非所愿的前提下,为皇帝选后择妃。大清王朝在同治帝举行大婚的十五年后,又将再一次举行皇帝的大婚庆典。



光绪帝的大婚庆典定于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正当后宫上下为皇帝的大婚忙碌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这是一个雪花纷飞数九寒冬之夜,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


故宫里的所谓“门”其实也都是庞大的建筑。太和门是从午门进入紫禁城之后通往朝堂三大殿和后宫的极其堂皇的“朝门”,跨度九间,高度六丈五尺二寸(约合22米),虽是平房却相当于六七层楼那么高。左右陪衬的贞度门和昭德门也都高达四丈四尺五寸(约合15米),相当于四五层楼的高度。门内东西庑各三十二楹,廊庑相接。起火地点是西边的茶库,结果火借风势,火焰很快冲出了茶库的房顶,眼看着飞上了太和门的门檐。紫禁城里所有的建筑,可以说都是用上好的木料堆砌起来的,而且都历经多年极端干燥。一点小小的火星迸上去,眨眼之间就变成熊熊大火。也就是转眼之间,太和门门檐上的火苗已经变成腾腾烈焰。火势发展之迅速实在惊人,顷刻之间,它又越过了太和门,继续向东进发。大火很快就烧毁了武备院的毡库、甲库和鞍库等多间宫室,再向东进,就烧到了昭德门。尽管九城水龙奋力扑救,仍无以为计,眼看着一座恢弘建筑化为一片灰烬。亲临火灾现场的翁同龢慨叹道:


“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翁同龢日记》)


面对紫禁城中的熊熊大火,慈禧心神不宁、寝食难安。


首先,她担心火灾过后无以为家。慈禧清楚,火起地点虽然是太和门,距朝堂三大殿和后宫还有一段距离,但水火无情,尤其是紫禁城建筑多为木料,一旦遭遇火灾,火势难以控制。


其次,她担心大火过后舆论难平。中外臣工会以“天怒人怨”之词来品评自己的执政。


此时她必须先发制人。在满朝文武还沉浸在大火过后的惊叹气氛中时,慈禧对于火灾的处理意见已经下发:


第一,以光绪帝的名义发下谕旨,惩罚与奖励并行。对点灯入睡引起火灾的直接责任者处以死刑。负有管理责任的总管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前锋统领等,也分别受到了降级、罚俸的处分。奖励救火有功的人员,由户部拿出一万四千余两白银作为赏资。


第二,暂停颐和园重修工程。在如此突变的面前,慈禧知道自己必须做出一种“夤畏天威,益加修省”的姿态,以蒙蔽视听。于是,慈禧颁下颐和园工程部分暂停的懿旨:


“本月十六日贞度门不戒于火,固属典守不慎,而遇灾知儆,修省宜先,所有颐和园工程,除佛宇暨正路殿座外,其余工作一律停止,以昭节俭而迓庥和。”(《光绪朝东华录》)


第三,大肆奖赏,笼络人心。大火过后,慈禧为了稳定人心,三天之内,连下懿旨,对朝廷文武百官、封疆大吏以及皇亲国戚大加封赏,即使驻京的外国使臣,她也不忘“设宴款待”(《光绪朝东华录》)。


太和门大火的不良后果,在慈禧的搪塞中,没有掀起大的波澜。然而,后宫中为光绪帝筹办大婚的喜庆气氛已被这场天灾人祸笼罩上一层晦气,大婚庆典还能如期进行吗?



大火过后,太和门化为废墟,有一件事情令慈禧颇费斟酌:


按照大清的祖制,皇帝大婚时,皇后必定要坐轿从紫禁城的正门午门被抬入皇宫。在进入第一道“朝门”午门之后,还必须再走进第二道朝门太和门,然后才向北进入内宫。然而现在太和门被烧毁了,皇后没有第二道朝门可进,无疑是大不吉利。


光绪皇帝大婚时用过的喜轿


可是,重修太和门需要很长时间,而光绪皇帝的婚期已定,不可随便更改,并且清朝历史上也没有更改大婚日期的先例,如若更改,必然是大不吉利。


这可真是进退两难。


慈禧断然做出决定:婚礼如期举行,并且皇后必须经过太和门再入后宫。那么如何解决皇后入二道朝门的问题呢?在短时期内恢复昔日太和门的壮丽,即使鬼斧神工也不可能啊。慈禧再次做出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她居然责令扎彩工匠日夜赶工,在火场搭盖太和门彩棚!


搭彩棚可不是一件小事。何况皇宫之内哪有小事!动工就是大事!更何况是为了皇上的大婚而动工!更何况这是慈禧的懿旨!


内务府迅速找来了宫内外大批搭棚、裱糊、扎彩的工匠,木钉纸糊,倒也搭起一座足可以假乱真的太和门:不仅高度和宽窄分毫不差,而且兽头、雕饰、瓦沟等都酷似真物,竟然使长期在内廷行走的人,一下子也难辨真伪。


正月二十六日,是奉迎皇后的吉日。午正三刻,光绪帝头戴珠冠身着龙袍,升坐太和殿,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礼部官员宣读册封皇后的诏书。奉迎正使和副使待光绪帝回宫之后,率领着奉迎大臣们前往后邸迎接皇后入宫。与此同时,瑾、珍两嫔也由神武门被迎入后宫。


慈禧终于由她的侄女完成了一个自己无法完成的心愿,那就是将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女人由大清门经由午门、太和门被抬入皇宫。这一切似乎喜气洋洋,歌舞升平。然而,大清王朝就如同这纸扎的太和门一样,看上去威严、气派、恢弘,内里却是朽木、烂纸。光绪帝的大婚庆典在这瑟瑟的西风中宣告结束。